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比较血管基质成分(st romal vascul ar fract i on,SVF)与体外扩增的脂肪来源干细胞(adi pose-deri ved st emcel l s,ASCs)对移植脂肪成活的促进作用。方法:用手术方法切取家兔腹股沟脂肪,进行ASCs体外分离培养;取第3代ASCs分别进行成脂、成骨诱导实验,CD29和CD31流式鉴定;制备SVF,进行CD29和CD31流式鉴定;脂肪移植裸鼠实验分为3组:SVF、ASCs、和空白对照组(DMEM/F12),每组4只裸鼠,沿背部脊柱两侧对称部位4个移植位点,每组共16个注射移植位点,每点0.3ml脂肪颗粒(adi pose granul e,AG)+0.2ml细胞成分;术后4m时取材称重、固定行HE染色观察移植脂肪组织结构,行CD3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新生血管及其密度。结果:家兔ASCs体外分离培养成功,为贴壁生长,第3代细胞形态均呈长梭形。成脂诱导实验油红O染色显示形成脂滴,成骨诱导实验茜素红染色显示形成钙化结节。流式鉴定显示SVF:CD29:17.0%,CD31:1.3%;ASCs:CD29:96.2%,CD31:3.8%。SVF、ASCs和空白对照组各组移植脂肪成活量分别为0.2096±0.0024g,0.1798±0.0033g,0.1350±0.0020g,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SVF组移植脂肪成活较好,组织结构完整,脂滴大小均一,可见脂肪组织中间有丰富的血管存在;ASCs组移植脂肪成活尚可,组织结构尚完整,脂滴大小一般均一,可见脂肪组织中有结缔组织纤维间隔和新生血管形成;空白对照组结缔组织纤维间隔明显增多,脂滴大小不一,有少量较大空泡形成。各组移植脂肪新生血管密度分别32.6±2.1条/mm2,29.3±1.6条/mm2,23.3±1.9条/mm2,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鲜的干细胞成分SVF比体外扩增的ASCs能更好的促进移植脂肪成活。  相似文献   

2.
自体脂肪移植是当今整形美容学科中的重要手术方式,其改善患者外形轮廓的效果远远超过其他填充材料。然而自体脂肪移植术后脂肪细胞存有一定程度的吸收率和坏死率,可导致术后效果难以准确评估,且影响美观。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将脂肪中存在的脂肪干细胞提取扩增后应用于脂肪移植,大大提高了脂肪移植的成活率。目前,将脂肪来源干细胞应用于脂肪移植手术的研究越来越多,其应用方式也不尽相同。现通过汇集相关文献,总结近年来脂肪来源干细胞在自体脂肪移植中的应用,并探讨该技术的缘由、机制,包括未来的前景。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脂肪来源与骨髓来源的基质干细胞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比较脂肪基质干细胞(ASC)与骨髓基质干细胞(MSC),为ASC的细胞移植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分离培养脂肪组织来源的ASC、分离培养骨髓组织来源的MSC,培养至14d时,对贴壁细胞再次计数,当细胞融合达到80%时,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培养,取第3~4代细胞进行分析。观察培养前后两种细胞的形态并计数,流式细胞仪分析两种细胞的表面抗原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比较两种细胞的免疫原性。结果 ASC与MSC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基本相似,但也存在差别,ASC为CD49d^+CD106^-,而MSC为CD49d^-CD106^+。ASC与MSC都能抑制淋巴细胞增殖,且这种抑制作用与其数量呈正相关。但相同数量的ASC和MSC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别。结论 ASC和MSC在细胞表面抗原、免疫原性等方面相似,这为进一步利用ASC移植治疗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仝朋飞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7):1097-1099
长期以来,对于各种原发的和继发的软组织缺损的治疗一直是困扰整形外科医生的难题之一。自体脂肪作为一种软组织填充物,由于其诸多的并发症曾一度被人们放弃,但随着组织工程技术及细胞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自体脂肪移植又逐渐被人们认可。现将脂肪干细胞在脂肪移植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进步,美容外科的蓬勃发展,利用自体脂肪移植进行软组织填充已经成为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自体脂肪移植可用来填充各种先天或后天形成的组织缺损,例如乳腺癌切除术后的乳房重建、颜面萎缩等,也可用于各种美容手术,如隆乳、隆颏等.目前,自体脂肪移植是软组织填充的首选材料,因为自体脂肪具有来源丰富、取材方便,无需手术切口及无异物导致的并发症等优点.自体脂肪移植术和脂肪来源干细胞移植在整形外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将自体脂肪移植以及脂肪来源干细胞在自体脂肪移植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自体脂肪移植是美容和整形外科的重要技术之一,可用于先天性或后天性软组织凹陷的修复、乳房再造、瘢痕修复等,但是其始终面临着高吸收率、低成活率的问题。基质血管成分辅助脂肪移植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在提高脂肪成活率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笔者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基质血管成分用于脂肪移植的研究和新动态,分析其提高移植脂肪成活率的效果及机制,为基质血管成分的进一步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在同种异体全厚皮片移植中作用。方法:荷兰黑兔作为供体,日本白兔作为受体。实验分为三组(n=8):1组,空白对照组;2组,小剂量他汀类药物(术后给于2mg/kg/天);3组,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术后给于4mg/kg/d)。通过临床评估和病理组织活检来计算皮片的存活时间以及他汀类药物抑制炎性细胞浸润的作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外周血IL-2水平测定来观察他汀类药物在对抗急性炎症反应的作用。结果:全厚皮片的存活时间:1组,(7.0±1.07)天;2组,(8.13±1.13)天;3组,(13.25±0.71)天。3组的存活时间长于1组和2组,但1组和2组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延长了皮片的存活时间,阻止了淋巴细胞的浸润,而且在对抗急性排斥反应中有很大的作用。结论:阿托伐他汀延长了同种异体全厚皮片移植的存活时间,抑制了炎性细胞的浸润,有效的对抗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8.
全厚皮片移植在乳腺癌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后,胸壁皮肤缺损的植皮方法及运用前景。方法对31例Ⅱ、Ⅲ、Ⅳ期乳癌女患者,采用胸部或腹部全厚游离皮片移植,覆盖胸壁皮肤缺损面。观察皮片成活情况,耐受化、放疗的能力及肿瘤局部复发情况。结果移植皮片成活率100%;术后第12.16周放疗,放疗总量50Gy,化疗6.8个周期,无皮片破溃坏死;随诊1.0~3.8年,2例Ⅳ期患者分别于术后12个月、23个月死于胸腔广泛转移;1例Ⅳ期患者术后拒绝化疗,放疗1个疗程,术后19个月局部复发、全身转移,至今存活。结论胸、腹部自体全厚皮片,结构完整,弹性好。移植技术方便、简单,成活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是来源于脂肪组织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近年来,人们发现ADSCs不仅本身能够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分化后表现出周细胞表型,构成重要的血管成分,还能通过旁分泌作用建立促进血管生成的微环境,具有明确的促血管生成作用,为各种缺血组织及创面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多种物理、化学环境及相关细胞因子均被证实能够稳定甚至增强这种促血管生成作用。在众多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中,ADSC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也得到证实,加之ADSCs具有来源广泛、取材方便、损伤小的多重优势,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有望在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增加皮瓣转移及脂肪移植成活率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应用自体全厚皮片移植联合二期自体颗粒脂肪移植修复眼眶区皮肤缺损的疗效观察。方法:2010年1月-2018年1月面部烧创伤及面眶区皮肤肿瘤切除术后修复6例,其中自体全厚皮片移植修复2个月后联合自体颗粒脂肪移植3例(A组),单纯自体全厚皮片移植修复3例(B组)。随访1年,对两组术区色素沉着和质地评分比较。结果:A组移植皮片色素沉着逐渐减轻,评分(2.17±0.41)分;术区质地满意,评分(2.67±0.51)分。B组移植区与周围皮肤有色差,评分(1.17±0.42)分;移植皮片质地皮肤差异明显,评分(1.67±0.52)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厚皮片移植联合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填充,可有效改善移植后皮片色素沉着及质地。  相似文献   

11.
全厚皮片移植2461例经验总结杨壮群,杨小平,侯成群,刘蓉,郑信民我科自1956年至1992年应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者2461例,4511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本组共2461例,其中男性1309例,女性1062例,最大年龄71岁...  相似文献   

12.
全厚皮片移植2461例经验总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间质血管基质成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在颜面部微整形中的应用,降低移植的脂肪颗粒被吸收率。方法:笔者选择24例进行面部精雕脂肪填充的患者,于下腹部采用肿胀吸脂术获得自体颗粒脂肪,通过静置,纯化后,加自身血管基质细胞。混合液采用多点、多层、多部位的注射方法,精雕塑型颜面部。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22例效果满意,面部两侧基本达到对称,脂肪颗粒基本上没有被吸收,不必进行第二次脂肪填充手术。而46例对照组单纯进行脂肪填充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被吸收,其中有34例需要进行第二次脂肪填充。结论:血管基质细胞可以提高自体颗粒脂肪的存活率,面部脂肪填充可以一次成形,减少手术次数。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一些研究提示,脂肪来源基质血管细胞群(stromalvascularfraction,SVF)是改善脂肪移植质量和长效性的潜在细胞来源,但这些清楚地证实了移植SVF细胞作为动态现象的存活和分化潜能的研究尚未充分报道。方法我们从C57BIf6JGFP小鼠体内分离获取SVF细胞。将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的SVF细胞与从C57BL/6J小鼠腹股沟处获取的脂肪组织混合,然后联合移植于BALB/c裸鼠体内。利用体内荧光成像,追踪移植的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的SVF细胞的成活情况,直至第56天。分别于第7、14、28、35、42、56天,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分析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的SVF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移植后,荧光信号强度在开始的14d内呈大幅下降趋势,随后持续下降,至第56天其信号强度仅为初始(第1天)的17.3%。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从第7天开始,一些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可以自主分化为脂肪细胞,而一些移植的SVF细胞可以合并形成新生血管。结论我们提供了SVF细胞与脂肪联合移植后,SVF细胞动态变化的可信证据。结果证实,移植的SVF细胞可在脂肪移植的缺血微环境中存活,并可参与到脂肪形成和血管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促进颗粒脂肪游离移植后再血管化的机制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有关ADSCs在游离脂肪移植和血管形成中的基础研究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血管形成在时间和空间是一个序惯发生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调控。ADSCs能分泌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并且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结论 ADSCs作用于血管生成过程的每个部分,具有明确的促血管生成作用,但具体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脂肪基质血管成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移植是否可以促进随意皮瓣成活,及其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分离4周龄Wistar大鼠脂肪中的SVF及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BM-MNCs),RT-PCR检测VEGF和bFGF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根据移植细胞的不同,将24只Wistar大鼠分成3组,分别为对照组、BM-MNCs组和SVF组。在大鼠背部设计一个10 cm×3 cm大小的矩形皮瓣,分别将含有5×107个SVF及BM-MNCs的混悬液各1 mL均匀注射至皮下组织层,对照组单纯注射1 mL PBS。2 d后,皮瓣掀开原位缝合,术后7 d统计皮瓣的成活率。取各组皮瓣相同部位的组织,实时定量PCR检测组织中VEGF和bFGF基因的表达。结果 SVF和BM-MNCs细胞中VEGF和bFGF的表达无明显差别(P>0.05)。皮瓣原位缝合后7 d,SVF组和BM-MNCs组皮瓣的成活率分别为(72.2±2.0)%和(76.4±3.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8±4.6)%(P<0.05)。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SVF组和BM-MNCs组皮瓣组织中VEGF和bFGF基因的表达明显升高。结论 SVF移植入皮瓣后可以通过旁分泌生长因子如VEGF和bFGF等增加皮瓣的成活面积。  相似文献   

17.
自体脂肪移植时,其组织基质血管片段(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中存在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具有强大的促血管化作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ADSC促进脂肪移植血管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ADSC促血管化作用在脂肪移植领域的应用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脂肪移植在面部年轻化、软组织重建、乳腺再造、创伤修复等整形外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脂肪组织不耐缺氧、易发生液化及"瘤"变等自身特性,目前还不能进行广泛的临床应用[1],而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为这一领域带来新的希望.近年来,针对其特性开展的一系列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虽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cell-assisted lipotransfer, CAL)是组织工程学的概念,即在脂肪移植过程中加入ADSC,用来促进移植部位的血管再生及提高移植脂肪的成活率.Matsumoto等[2]研究表明,在ADSC辅助下,可以增加35%的移植脂肪成活率,特别是与透明质酸支架作为载体或与前脂肪细胞混合等新技术的结合[3],使CAL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并已取得许多重大的突破.笔者将从ADSC提取、鉴别、临床应用、远期疗效评价等方面具体分析其现状与不足,旨在综合分析CAL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能对本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烧伤晚期疤痕挛缩是烧伤病人的一大痛苦,不仅影响美观而且更重要的是影响肢体功能。手术以疤痕挛缩松解切除,全厚皮片移植为好,作者1986~1995临床应用49例,共59个肢体,效果较好。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烧伤疤痕挛缩,手背8例,手掌及手指16例,双手掌3例,肘部2例,腕背1例,腹股沟及腰内侧2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妊娠大鼠来源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在急性肝损伤中的修复作用。方法取18周龄妊娠SD大鼠分离培养ADSCs并鉴定。另取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A、B、C、D 4组(n=5),A组大鼠不作处理,作为正常对照;B~D组大鼠腹腔注射CCl4制备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后2 h,A组于大鼠脾脏注射DPBS,B组不注射任何试剂,C、D组分别于大鼠脾脏注射0.1 mL正常大鼠来源和妊娠大鼠来源ADSCs(2×10~6个/mL)。注射后7 d处死动物,取眼球血检测血清中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ic acid transaminase,AST)、白蛋白(albumin,ALB)和肝功能总蛋白(total protein,TP)含量;取肝组织切片行HE染色检测损伤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组织中Ki67、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ALB的表达情况。结果 B组血清中TBIL、ALT、AST含量显著高于A、C、D组,ALB、TP含量显著低于A、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血清中TBIL、ALT、AST含量显著高于A组,C组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组血清中ALB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血清中TP含量显著低于A组(P0.05),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示:A组大鼠肝组织结构清晰,细胞排列整齐,大小均匀;B组大鼠肝细胞明显出现水肿,细胞排列紊乱,可见肝小叶内点状坏死,组织出现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C、D组大鼠肝组织炎症和肝细胞坏死程度较B组明显减轻,同时由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扩张造成的空泡数量降低,其中D组肝损伤改善程度较C组更显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组Ki67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A、B组,B组高于A组,D组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AFP均无表达,而C、D组阳性表达,D组AFP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C组(t=3.006,P=0.017)。C、D组ALB表达均显著高于A、B组,D组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正常大鼠来源ADSCs移植比较,妊娠大鼠来源ADSCs移植后,肝损伤大鼠肝功能改善程度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