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维超声重建在颈动脉斑块致颈动脉狭窄程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斑块、动脉狭窄性病变中影响动脉内压力的主要因素是管腔的缩小,血管狭窄的影响随血流量的增加而变得更为显著,而三维超声成像,能测量颈动脉的面积和颈动脉狭窄对脑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血流动力学的评价最敏感。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的分析中,颈动脉狭窄在脑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价是最合适的指标,特别是70%以上的ICPSV/CCPEDV(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 0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并经颈动脉B超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冠状动脉狭窄组和正常组(对照组) ,再根据狭窄程度分成三个亚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密切相关。结论:对中年以上,尤其有多种危险因素者需行颈动脉B超检查,可为早期发现和筛选冠心病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脑梗死密切相关[1],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与CAS斑块引起的颈血管狭窄相比,颈动脉内膜上的不稳定斑块才是造成脑梗死中最危险的因素[2,3]。鉴于目前对不稳定斑块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对不稳定斑块缺乏统一的识别标准,因此,通过进一步的研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观察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管性痴呆患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为实验组患者,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两组被检者均使用彩色超声检查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处进行检查,对比观察血管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等。结果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100例中,有81例患者检出有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多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颈动脉斑块形成可能直接参与到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发病中,可以利用超声检查方法对患者颈动脉情况作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超声造影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71例患者分成急性脑梗塞组、有症状组、无症状组,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和斑块超声造影,根据斑块超声造影增强强度进行定性和半定量比较。结果:3组患者在斑块回声强度、斑块内血流信号和溃疡性斑块上有显著差异(P<0.01);患者颈动脉斑块CEUS增强分级在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1);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增强定量测值比较,EI值和Ratio比值在急性脑梗塞组与有症状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1),但在急性脑梗塞组与无症状组、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超声造影对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提供了较可靠的方法,与常规超声的联合应用大大提高超声诊断率,对脑卒中患者的筛查和指导临床治疗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超声对冠心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超声检查颈动脉情况。结果冠心病组IMT和斑块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冠心病组颈动脉以硬斑所占比例最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外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作为一种无创、准确率高的诊断冠心病颈动脉斑块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痛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进一步探讨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拟诊为冠心病在我院行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73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发生情况,同时检测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超敏CRP)、血糖(B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  相似文献   

9.
陈万峰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9):1398-1399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也增加.超声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颈动脉因其安全、高敏感度和高特异度.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检查方法之一。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的检测,不应单纯检测出颈动脉硬化斑块存在,更重要的是评估颈动脉狭窄的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确诊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58例患者(观察组)和非冠心病者58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管腔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等测量,观察有无局部斑块形成、斑块大小以及致血管管腔狭窄的程度,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及狭窄的发生率。结果5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粥样斑块形成、管腔狭窄、收缩期峰值流速改变等异常者55例,发生率94.8%,而对照组颈动脉发生上述异常者31例,发生率5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颈动脉硬化、狭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常规超声检查和SWE检查,分析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病症将其分为ACS(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和sCAD(稳定型心绞痛)组,每组各50人.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及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 lar endothelia growth factor;VEGF)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41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组:轻度组15例,中度组12例,重度组1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VEGF水平,与20例年龄和性别相当的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血清VEGF水平重度组(105.23±18.01)Pg/m l,中度组(85.37±16.29)Pg/m l,轻度组(72.21±15.31)Pg/m 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3.31±15.46)Pg/m l,P<0.01。结论VEGF与冠状动脉狭窄及心绞痛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表现和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某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780例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包括390例冠心病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和板块发生率,均优于非冠心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冠心病有紧密的关系,对于冠心病发生的预测和临床早期干预方面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敬伟  金喆  党群 《天津医药》2007,35(2):87-89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对63例单支罪犯病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按是否伴有MS分为MS组和非MS组。结果:(1)MS组病变部位的管腔面积小于非MS组,外弹力膜(EEM)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担均大于非MS组。(2)MS组的重塑指数大于非MS组。2组患者均以负性重塑为主。但是2组患者重塑类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性重塑在MS组较常见,负性重塑在非MS组较常见。(3)MS组软斑块、偏心斑块、破裂斑块均多于非MS组。(4)MS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高于非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S加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促进易损斑块形成,可能与更高的炎症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肌血流储备分数与心外膜冠状动脉中度狭窄血管最小管腔面积、最小管腔直径、面积狭窄率及血管平均直径相关性。方法:36支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显示中度狭窄(直径狭窄率40%-70%)的冠状动脉,IVUS(intravenous ultrasound)测定血管最小管腔面积、最小管腔直径、面积狭窄率及血管平均直径,压力导丝测定心肌血流储备分数(Myocardial 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myo),并比较其相关性。结果:FFRmyo(0.85±0.07)与最小管腔面积(3.82±1.36mm2)呈正相关(r=0.62P<0.01),与最小管腔直径(1.99±0.36mm)呈正相关(r=0.55P<0.01),与面积狭窄率(68.20%±10.90%)呈负相关(r=-0.56P<0.01),与血管平均直径(4.06±0.49mm)无明显相关性(r=-0.16P>0.05)。结论:IVUS测定的最小血管面积能较准确地反映中度狭窄病变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挖掘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对现代文献电子数据库进行搜索、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纳入,对文献进行数据分析,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19篇,患者例数3536例,冠心病证型前三位分别为痰证(37.14%)、血瘀证(36.27%)、气虚证(21.96%);纳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研究文献8篇,患者例数为1430例,中度、重度冠状动脉狭窄以痰证、血瘀证为主,痰证、血瘀证与非痰非瘀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虚证、痰证、血瘀证为冠心病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三大证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痰证、血瘀证存在相关性,可以作为冠心病中医痰证、血瘀证的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成行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效果。方法:15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血栓保护伞保护下,置入颈动脉支架,并以球囊扩张狭窄部位。结果:所有患者成功置入支架,术后出现同侧脑梗塞1例,穿刺点皮下血肿3例,颈动脉夹层1例,血管痉挛2例,分别通过手术或药物治愈。随访3~15月,TIA减少3例,对侧脑梗塞1例,其余患者TIA消失,语言及肢体活动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行术治疗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配合血栓保护伞使用,操作安全.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并分析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将某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8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组成观察组,将同期于某院进行体检的28例健康体检者组成对照组,观察管腔内部斑块性质、斑块大小、腔内血流信号、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观察组中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例数分别为6、16、6、2,对照组中26例正常,2例出现轻度狭窄的问题。在颈总动脉IMT方面,观察组左侧IMT为(1.04±0.35)mm、右侧IMT为(1.03±0.27)mm;对照组左侧IMT为(0.84±0.15)mm、右侧IMT为(0.87±0.17)mm,观察组低回声、不均匀回声、中等回声、强回声例数分别为15、4、4、5,对照组低回声、不均匀回声、中等回声、强回声例数分别为0、0、2、4,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中多建议中年伴有血糖水平异常、血脂代谢功能紊乱的人群定期进行常规检查,以便将不安全因素扼杀在摇篮中,降低急性脑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狭窄与脑缺血病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颈内动脉狭窄与不具颈内动脉狭窄、不同程度颈内动脉狭窄以及有侧支循环和不具侧支循环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血管病变的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具有颈内动脉狭窄较之不具颈内动脉狭窄、颈内动脉狭窄程度高较之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相对较低,以及不具侧支循环较之具有侧支循环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血管病变的概率均明显要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内动脉狭窄与脑缺血病变的发生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应对出现动脉狭窄的患者及早干预,以降低脑血管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60例,根据Hcy循环酶法自动分析仪检测的Hcy水平,将患者分为升高组(Hcy水平高于正常水平)及正常组(Hcy水平处于正常水平),并用超声测定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最后采用控制变量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Hcy升高是否促进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结果在收集的5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升高组有330例,正常组有230例,控制变量法分析显示年龄、吸烟、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糖尿病等会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P<0.05)。在排除其他因素影响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y水平的升高促进颈动脉斑块发生(OR=1.91,95%CI=1.02~3.34,P=0.039)。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Hcy水平增高是促进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