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医旨绪余》为明代孙一奎所辑著。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微休宁人,生于明嘉靖、万历年间。为当时著名医家,著述颇丰,计有《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医案》等。《医旨绪余》二卷共七十八篇,其论述涉及太极阴阳,脏腑气血,命门相火,经络腧穴及诊断和内伤杂病等。其中对出血证的论述共三篇,即“论呕血”“论咳血”、“论齿衄”。因其对出血证的病因,病理及治疗的论述具有新意、见解独到、故予简析以资研究借鉴。一齿衄宜釜底抽薪《医旨绪余》在论述齿衄时,先举病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脾胃论》甘温升散有余、寒凉清解不足之成因的分析,认为李杲所处多"饥苦劳役"的历史时期是其"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等核心理念形成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改变,病因病机已发生显著变化,脾实日渐而"气涩血浊",故浊毒内蕴已成为当今脾胃病变之重要机制,如以辨病辨证相结合之思维方式认识和研究脾胃病变,可发现其内涵远较李杲时代"脾胃气虚"和"阴火"广泛。现代脾胃病是涉及多系统性疾病群,辨治理法亦当与时俱进,应甘温辛散与寒凉清解相济,探求李杲脾胃之旨,以演其学,助解"古方新病不相能"之困。  相似文献   

3.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北宋肇兴,医界研习《伤寒论》蔚然成风,绍述仲景之学者纷然涌现。著名医家韩祗和,便是其中重要一员。他潜心钴研伤寒之学,于1086年著成《伤寒微旨论》(下简称《微旨》)。全书二卷共十五篇,间附方论,虽然篇幅不长,却能阐述伤寒奥旨,发明仲景未尽之意。惜乎《宋史》未载韩氏,故履贯无从考。《微旨》亦曾亡佚,后人从《永乐大典》中“采掇荟萃,以成完帙”,其内容显然不全,亦未能广为流传。因此,较之庞、朱等人,其  相似文献   

4.
临证绪余     
1温下法治急重危症温下法为温法与下法相结合的治则,运用得当,奏效甚捷。此法通常适用于治疗冷积,因冷积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除其实。温下齐用,理属当然。若症轻病缓,当以温为主,辅以下法;症重病急,则温下并用,毋须迟疑。温为治其本,下乃治其标,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5.
临证绪余     
肝失疏泄当分“太过”、“不及”“肝失疏泄”是肝的病理表现之一,其远因当与“肝不藏血”联系起来看。肝为刚脏,赖血以养,血不足则肝失条达而影响疏泄功能,观逍遥散之用归、芍,就可理解疏肝理气与养血柔肝之协同关系。盖不仅血不足能使气有余,而气有余又可进一步使血更不足,并且会出现“气有余,便是火”之可能。明确了这一病理机制,则在诊治肝失疏泄所致的或胀或痛等病证时,就可对香燥行气药,知所审慎了。因为香燥药用得不当  相似文献   

6.
陈修园《女科要旨》一书,论治妇人之疾,探本溯源,会通诸家,择善以从,崇尚实践,简切堪用。兹不揣冒昧,聊作粗浅评述如次: 调脾胃雅俗共赏妇人以血为本,血之生化在脾胃,故历代女科著述,莫不重视脾胃。而《女科要旨》之重脾胃,开门见山,删繁芟冗,惟从经血之本源上立论,深入浅出。治从俗尚,不拘经方时  相似文献   

7.
《菊人医话》是北京已故名医张菊人口述,王洗笔记,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第三次印刷。张氏在北京行医,卓有声望,解放后参加中医医院工作。此书为其一生从事医疗工作的经验总结,弥可珍贵。爱于工作之暇,写成评述,聊供读本书者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徐春甫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其临证经验丰富且擅长养生,其在《老老余编》中汇集整理前贤大量养生思想并阐释自身临证养生心得,全面阐释老年养生内容丰富而全面.徐春甫认为作为晚辈应以孝为基、敬养为本,老年人应根据四时特点顺时调摄,慎避外邪;老年人气血衰微,行住坐卧、宴处起居须巧立制度;老年人应畅情逸致,但嗜欲爱好需有所节制;饮食调...  相似文献   

9.
先辈沈绍九先生清末民初人,悬壶于四川成都垂四十年之久,对中医学术有独到的见解,治病不拘一格,因时因人而异,生平治验甚多,惜大半散失,1975年由先生弟子唐君佰渊,杨君莹洁将仅存的沈老医案,整理编纂成帙,由成都中医学院出版。吉光片羽,弥觉可珍!笔者撮取要义,写成评述,祈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0.
刘小斌 《新中医》2006,38(9):85-86
何应华、李主江编撰的《何竹林正骨医粹》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媒体曾以“破腹穿肠能活命”为题,介绍我国近代著名骨伤科医家何竹林生平及其学术传人整理编写该书经过,然有关该书学术价值文章一直未见报道,笔者不揣浅陋,撰文评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医镜一书,系河南人民出版社于一九六一年八月出版,杨慈云校订,分上下两册,作者顾松园,清初吴县人,因父患时症,为名医误投温补药不起,遂矢志习医,深造有得,曾供职御医院,本书以内经金匮为本,并搜罗各家学说,屡经修改,历时念年,始成定稿。我学医时,先师王香岩夫子推崇本书,谓搜求数十年未能得,引为遗憾!我因先师启发,于1924年,购得上海扫叶山房初次印本,不时展阅,三十年来,临床诊病,常用本书方法,颇有良效,现将本书三种优点,简单介绍于下: (一)善治温病:本书卷首有长论两篇,其一题名为“辨治温热病宜用白虎汤并不伤人以解世俗之惑并明概投附桂干姜杀人之误”,论中说:“按仲淳云:伤寒时疫诸病,兼阳明症者独多;故一见潮热自汗,喜凉恶热,烦躁饮冷,舌苔谵语,发厥斑狂,脉洪大者,急宜白虎汤加竹叶、麦冬解热生津止渴;势甚者,大剂芩连,诸症自平。(以上节录缪仲淳说)本草载石羔起  相似文献   

12.
王庆其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系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后的首届研究生,先后师从我国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教授和裘沛然教授,深得真传。王教授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内经》教学和中医临床工作,著述颇丰,建树良多。近读王教授主编的新著《内经临床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3.
14.
以《永乐大典》所辑北宋医家韩祗和《伤寒微旨论》资料为依据,就其书中有关外感热病病机、病名、汗下温三法、阴黄证治、蓄血证治等内容进行研究。认为本书是第一本阐发仲景学术思想的专著,勇于创新,发仲景未尽之意,丰富了外感热病学的理论与临床。开宋代研究《伤寒论》之风气,是一本阐发仲景学说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介绍日本古典针灸医籍中有关对经络、针刺得气、补泻手法、针刺深浅及艾灸壮数多少等问题的独特见解的同时,阐述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喉证要旨》(以下简称《要旨》)系清代名医陈光淞所著。光淞字根儒,号赘道人,浙江萧山人。官江苏候补道。幼业儒,以宿学称于县内,而于医学则造诣尤深。所著《温热论笺正》,自抒心得,有独到处。1857年光淞告老在乡,见邑中“喉疫盛行,数月未巳,医多束手”,他出于济人爱物之心,复著《要旨》问世。首议“病原”,次论“治要”,三谈“知防”,四说“辨药”。虽“寥寥数页,而精义名言,兼赅博综”,“断非空疏者所能梦见”(曹岳镇序语)。《要旨》中曾指出“西医治喉用血清之法,实与《素问》暗合”。希望中医重视西医之长以补己之短,并重视疫病的传染性。陈氏垂暮之年,又生活在封建时代,能接受新生事物,有批判,有继承,有发挥,实属难能可贵。兹就笔者浅见,述评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冷谦,明代武林(今浙江杭州)人,字启敬,号龙阳子,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医学家和养生学家。他自幼聪明过人,琴棋书画等皆出手不凡,且精通《易经》。中年时,偶遇一道家高人指点,自此潜心修炼,终成正果。曾在洪武初以善音律仕为太常协律郎。冷谦多才多艺,精音乐、书画等,而且通天文、地理、律历等,善养生,著《修龄要旨》。据明史记载,冷谦活了一百五十多岁,而且年过百岁时依然身体强  相似文献   

18.
19.
《伤寒微旨论》(以下简称《微旨》)系北宋名医韩祗和所撰,大约成书于公元1086年(哲宗元年)。比庞安常《伤寒总病论》早十四年,比朱肱《类证活人书》早二十二年,是现存的第一部《伤寒论》发挥本参考书。原书早已散佚,后人根据《永乐大典》中散见的内容采掇荟萃复辑成书,清代至民国年间曾多次刊印。微者,不明也;旨者,意也。韩氏以微旨命题立论,以示其书重在阐发《伤寒论》未尽之义。《微旨》分上下两卷,每卷七篇,从伏气温病、伤寒辨脉、汗下温中大法,以及蓄血、阴黄、  相似文献   

20.
还原《难经》命门学说的构建思路,寻绎其本意,认为:(1)《难经》“命门”一词借自《黄帝内经》,但在“正名”方法与义意上却又迥然不同。(2)对《黄帝内经》混集先后天功能于肾脏这一理论缺陷的自觉与补救,乃构建命门学说的初衷。(3)“以五脏为中心”观念、“功能以实体为依托”观念、未能发现五脏以外的新实体以及“水生万物”哲学命题共同主导了“右肾命门论”的构建,并为肾命之争埋下了种子。(4)元(原)气根于命门(右肾),但作为“右肾命门论”衍生物的“肾间动气”“其气与肾通”,却又进一步模糊了先天右肾(命门)与后天左肾的畔界。(5)命门为先天之脏,与后天诸脏不同,不存在脏腑表里、经络络属以及与形窍志液时的特定对应关系。指出:以命门为先天、肾为后天,对命门与肾作彻底的剥离,是命门学说重获新生与发展的肯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