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8例9个颈动脉体瘤的手术治疗,包括瘤体剥脱(4个)、与颈外动脉同时切除(1个)、肿瘤切除后行大隐静脉移植颈内动脉重建(3个)、颈内动脉转流下颈动脉体瘤切除术(1个).结果 8例均痊愈,术后舌咽和迷走神经麻痹1例,随访后恢复正常,无复发.结论 手术是治疗颈动脉体瘤较重要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例1,男性,39岁。右颈部近下颌骨角搏动性肿块8个月,4×4 cm大小,质硬,略可横向推动。手术见肿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后侧。因血供丰富,极易出血而中止手术。切取小块组织作病理检查,证实为颈动脉体瘤。例2,女性,42岁。右颈上部搏动性肿块5年,5×7 cm大小,质硬,可横向推动,并闻及血管杂音。颈动脉造影显示:颈总动脉分叉扩大,其间有密度不匀的肿块阴影。在低温30℃麻醉下手术,瘤体将颈外动脉推至后内侧,颈内动脉被顶向表面。分离瘤体,结扎并切断颈外动脉;阻断颈总动脉后自动脉外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体瘤很少见,临床表现初起仅在患者下颌角外下方出现肿块,生长缓慢。病程一般较长,很少出现症状,术前诊断较困难,容易误诊,唯一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本文报告1例。患者男,64岁。以左耳后肿物逐渐增大伴声音嘶哑3个月为主诉于1992年6月l8日入院。一个月前口咽部CT示:左侧口咽旁见约7×2.8cm类圆形软组织阴影,向前顶住左硬腭,向外挤推腮腺.向内压迫口咽致口咽腔变小,向后顶住颈椎。拟左侧口咽旁肿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体瘤属化学感受器肿瘤,临床上极为少见。由于肿瘤所在的位置较深及其与颈动脉之间的重要解剖关系,以致大大影响其手术效果。国外有人报道结扎颈总动脉的死亡率为30%,在存活的病人中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者可达80%之多。我院于1977年4月~1979年2月收治颈动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体瘤临床上比较少见 ,国内仅见报导约10 0例[1~ 7] 。本院收治的这例患者是颈动脉体瘤切除 9年后局部复发 ,再次手术 ,虽已转变为恶性并有淋巴结转移 ,但治疗效果良好 ,患者生存 10年。作者查阅国内外文献 ,未见有同样的病例。现将病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 :患者 ,师×× ,女性 ,2 9岁 ,住院号 :11394 6 ,病理号 :811434、910 4 2 5。颈动脉体瘤切出术后 9年局部复发。患者因左侧颈部包块 3年于 1981年 3月 11日入院。查体 :在左侧颌下胸锁乳突肌深部可扪及一 4cm× 4cm大小、表面光滑、活动度小的包块。在包块局部可闻及…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痛综合征(Carotid pain syndrome),又称颈动脉炎(Carotid arteritis)或血管性颈痛(Vascular neck pain),是一原因不明、以颈部血管疼痛为主,兼有咽、喉、头面、额、枕等部位疼痛的综合征。患者多因咽痛,颌下、颈痛而就诊,临庆并非罕见,但因缺乏特异性休征和实验室证据,易漏诊。近1年我科收治6例,报告如  相似文献   

7.
脊索瘤为罕见肿瘤之一,系胚胎脊索赘件之异常增生。Lushka氏(1856)为发现脊索瘤之第一人。Miller氏于1858年才明确脊索瘤与脊索之关系,Ribbert与Steiner氏的实验证明脊索瘤起源于脊索组织。 Bruce氏与Mekie氏认为脊索之早期细胞无空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体瘤系化学感受器瘤,属副神经节瘤,临床较少见[1-3]。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时由于解剖关系,易碰破动脉,造成大出血,甚至死亡,故手术难度大,对手术护士的配合要求高。因此,术前明确诊断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我院从2010—2012年手术室配合2例较大的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现总结如下。1病例简介例1,女,42岁。左耳后下肿物缓慢性增大10年,以腮  相似文献   

9.
双侧乳腺癌也是一种多发癌,可分为同时或非同时出现的双侧原发癌及由一侧原发癌经淋巴管或血道播散至对侧乳房的转移癌。我院近10年来收治乳腺癌病例中,发现双侧乳腺癌5例,现结合病例报告对其诊断与治疗作一简要讨论。临床资料我科自1972年3月至1981年10月经手术治疗的乳腺癌共计110例,其中双侧乳  相似文献   

10.
例1,男性,53岁,住院号70986。因嗓子阻塞感1月,疼痛半月于1984年4月10日入院。病后逐渐出现吞咽不适、鼻塞、语音含糊、疼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咽部粘膜暗红,软腭左半部下垂。鼻咽部有一个椭圆形肿物,约4×3.5×3 cm,表面为光滑的粉红色粘膜,中等硬度,无触痛,不易出血,蒂与鼻咽左侧壁相连。切开肿物,其中心有一个1×  相似文献   

11.
自发性纵隔障气肿多发生于肺气肿患者,发病急,积气量大者可引起心血管、气遭受压,出现“空气填塞综合征”,造成呼吸循环衰竭,故应引起临床注意。兹报告5例并参考文献结合临床体会加以讨论。例一:男,53岁,工人,住院号7807347。因反复咳喘,渐进性加重20年。20天来咳喘再发不能平卧,78年7月18日住院。查体:神清、半卧  相似文献   

12.
遗传性肾炎又名Alport氏综合征,国内报导甚少。我们发现5例,其中1例做了局部解剖,除本病外尚合并肾结石,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先证者同胞8人,3例夭折,1例未确诊,余4例及其母均患本病,其中2例已死于尿毒症。家系调查如下图: 例1:先证病例介绍男性,13岁,住院号90103,1980年10月9日入院。发现蛋白尿已1个月,除有时头痛外无其它不适。大哥、三哥均因尿毒症于近期死亡,其弟亦有蛋白尿。体检正常,唯视力右0.6左0.5,双侧晶体轻微混浊,中心凹反射消失,黄斑区混浊粗糙。双耳鼓膜正常,电测听有中度神经性耳聋。血小板15.4万/毫米~3,长形、弯曲杆状占9%。血肌酐、血尿素氮、  相似文献   

13.
报导5例垂体卒中的诊治经验。认为垂体前叶门脉系统供血的解剖学特点和肿瘤本身有丰富血窦的结构是垂体卒中的主要原因。剧烈头痛、突然视力丧失、眼外肌麻痹、神志改变、脑膜刺激征和血性脑脊液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在类固醇保护下的外科减压给视力恢复提供唯一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神经纤维瘤病国内杂志仅见零星报道。现将我院4年来收治的经手术证实,并由病理检查确诊的神经纤维瘤病5例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见附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5例前列腺结石,其中4例是真性前列腺结石,1例是假性前列腺结石。并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分类、结石成份、临床症状,并发症及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咽旁间隙神经鞘膜瘤罕见。Figi 于1933年首先报道。1956年 Gore 等收集到47例,加上自己的4例并作了报道。1963年咽旁间隙神经鞘膜瘤共报道75例,目前文献中记载约110例。国内骆兆平、吴学愚、周瑾文、葛馥庭、赵伟等均有报道。我院于1975——1980年共收治5例,报告如下(见附表):  相似文献   

17.
病例报告患者女,42岁。于入院前4个多月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畅及血尿。外院诊断为“尿路感染”,用抗生素治疗两周,症状好转。近两周来上述症状再度出现,伴有持续性全程血尿,于1983年12月15日入院。体检:体温37.4℃,血压100/60,贫血貌。双肾未触及,双合诊膀胱区可触及一鸭蛋大实质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1975~1981年间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食管平滑肌瘤12例。男、女各8例。年龄19~53岁,中位40岁。病程2月余~10年,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8例,胸骨后疼痛或后背痛5例,上腹不适2例,并有嗳气,打呃,消瘦。钡餐;1.钡剂在肿瘤旁有偏流及分流。2.食管壁柔软。3.有边缘光滑的偏心性充盈缺损。4.病变区粘膜皱襞消失。5.瘤上下缘与食管壁夹角为锐角。术前经X线及食管镜诊断为食管  相似文献   

19.
睑黄瘤是黄色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损害发生在上睑靠近内眦部位。我科从1975年12月到1976年3月相继观察到16例,并作了血脂及脂蛋白的化验(附表)。临床分析:本组在仅4个月内即见到16例,说明并非十分罕见。但国内报告自1953年经搜集到的资料,各型黄色瘤仅9例。本组病例全部为城市居民,女13例,男仅3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56岁;体型肥胖者7例,瘦者仅1例,7例伴高血压,眼底检查6例,3例眼底动脉硬化,另有2例合并冠心病。第14例胆固醇342毫克%,病史最长,双上睑全部为黄色瘤占据,患者之母及胞姐亦有同样疾病。第10例胆固醇及甘油三脂最高,同时合并有结节状黄色瘤。本组皮损多从上睑内眦开始,逐渐扩  相似文献   

20.
<正> 食管平滑肌瘤是最为常见的食管良性肿瘤,多发生于食管的中下段。本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极少恶变。1968~1986年我们共收集了本病15例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