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外阴白色病变(white lesions of vulva)又称为外阴营养不良(vulvar dystrophies),是指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外阴瘙痒是该病的最主要症状,另外以病变区域皮肤和黏膜色素减退或发白,皮肤粗糙、皲裂、萎缩及变薄等变化为特征。该病病因迄今尚未阐明,亦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外对该病多采用激素、中药等局部用药或局部激光等治疗,虽可一定程度改善症状,但  相似文献   

2.
尹航  武昕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9):1221-1222
目的:探讨外阴真皮组织内血管形成与外阴皮肤黏膜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NEDV)及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的关系。方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菌素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结果:VEGF在外阴硬化性苔藓(LS)和VIN组织中的高表达与正常皮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LS组织中存在微循环障碍,局部缺血缺氧,代偿性刺激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3.
张璞  邓新粮 《现代保健》2013,(12):146-148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色素改变和变性的一组慢性疾病,包括外阴硬化性苔藓、鳞状上皮增生及其他皮肤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目前多报道与免疫、炎症、细胞凋亡与增殖、遗传及局部环境有关。临床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多采用局部用药及物理治疗的方法,逆转病理改变,阻止其进一步发展,尚无根治方法,明确其病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病因学角度深入展开探讨,为更有效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外阴白色病变患者局部组织的血管情况,探讨外阴白色病变的发病机理。方法:以60例外阴白色病变患者为观察组,20例其他外阴手术者的外阴皮肤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CD34在外阴白色病变皮肤中的表达及MVD值,并与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CD34在三型外阴白色病变中均有表达,其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型之间的阳性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阴白色病变的MVD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型白色病变的MVD值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阴白色病变存在血管的异常,血管的改变可能是造成营养不良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中药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动物模型前列腺锌含量和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锌含量与前列腺局部免疫功能在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中的作用及其关系。方法:用大肠杆菌建立大鼠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病理模型,分别用前愈汤剂和前列泰片进行治疗,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大鼠前列腺锌含量;观察对病理模型前列腺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分别利用免疫放射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前列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和白介素8(IL—8)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中药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锌含量差异分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中药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SIgA和IL—8水平分别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发病与锌缺乏和前列腺局部免疫功能下降有密切关系,经过中药治疗后,前列腺锌含量和局部免疫功能得到了改善,结合观察光镜下前列腺形态学的变化,病变的前列腺间质炎症反应减轻及促进了病损修复,说明锌含量和局部免疫功能的改变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目的:探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超声监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观察3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外阴白色病变的患者聚焦超声治疗期间及治疗后症状、体征及局部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聚焦超声治疗后,患者的局部瘙痒症状明显缓解甚至完全消失,外阴的形态和色泽基本恢复正常,治疗有效率达94.7%。治疗后局部皮肤的表皮完整,真皮组织有一过性的充血、水肿,水肿的高峰期在治疗后的24~48 h,以后逐渐消退,至治疗后7~10天恢复正常。治疗后l个月复查,外阴白色病变部位的皮肤逐渐恢复正常形态,并有色素沉着,局部表皮保持完整。聚焦超声治疗前后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表皮及真皮层组织结构均逐渐恢复正常,基底层细胞色素沉积,真皮内的微血管明显增多,且管腔形态正常,浸润的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结论:聚焦超声用于治疗外阴白色病变安全、有效,是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外阴白色病变组织中微循环状况,探讨外阴白色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对来医院就诊的均于阴道镜下病变明显处取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外阴白色病患者4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在41例外阴白色病变(其中鳞状上皮增生22例,硬化性苔藓19例)组织中CD34的表达情况,8例正常的外阴组织做对照。结果:外阴硬化性苔藓的微血管数目(MVD值)显著低于正常外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阴鳞状上皮增生与正常外阴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硬化性苔藓(LS组)与鳞状上皮增生(SH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硬化性苔藓MVD值低于鳞状上皮增生。结论:外阴硬化性苔藓组织中微血管数目减少明显,鳞状上皮增生中血管数目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8.
吴佩 《社区卫生保健》2010,(3):219-219,222
外阴白色病变又称慢性外阴营养不良,是一组女性外阴皮肤营养障碍而致的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的慢性疾病,研究表明该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在真皮层,表皮的病变是继发的。至今国内外对其病因的研究尚未彻底解决,因而是妇产科常见的难治之症。微波是一种无创性治疗技术,自2005年起我科采用微波治疗外阴白色病变,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士泰  李博  欧阳玲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7):2697-2699
目的:分析外阴鳞癌(vulva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VSCC)组织中微小RNA-200a(miR-200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RT-PCR检测外阴鳞癌组织25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组织30例(其中包括外阴增生性营养不良15例、外阴萎缩性营养不良15例)以及正常外阴组织10例中miR-200a的表达。结果:miR-200a在外阴鳞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1.162±0.421),低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组织(2.723±1.151)及正常外阴皮肤组织(4.341±1.507)(P<0.05),但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组织及正常外阴组织间表达量无明显差异。在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组织学分级的外阴鳞癌组织中miR-200a表达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iR-200a在外阴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下调,提示其可能在外阴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抑癌基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化学药物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矽肺结核的疗效。方法  81例矽肺结核病人非盲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两组化疗方案相同 ,但治疗组加用卡介菌多糖核酸 ,观察治疗前后痰菌阴转率、病变吸收好转率、空洞闭合率及免疫功能的变化 ,分析其疗效。结果 治疗组痰菌阴转率、X线病变吸收好转率、矽肺结核空洞闭合率同期明显要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痰菌阴转时间、X线病变吸收好转时间、矽肺结核空洞闭合时间较对照组更早 (P<0 0 5 )。IgG、IgA、IgM及CD3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治疗组CD4升高、CD8降低、CD4/CD8比值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化学药物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矽肺结核疗效较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而实现  相似文献   

11.
吴晓丽  申艳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8):4350-4351
目的:研究高峰发病年龄女性外阴营养不良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40~60岁之间经病理活检确诊的外阴营养不良患者87例作为病例组,以非外阴营养不良患者98例为对照组,分析外阴营养不良的发生与工作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疾病情况、妇女月经史及生育史等因素之间关系。结果:过敏体质、饮食习惯中偏咸辣烫、生活习惯中喜久坐、洗衣粉洗涤内裤及白带色黄等可能是外阴营养不良发生的危险因素(OR>1),而个性开朗、饮食偏素和喜食猪肝等可能是外阴营养不良的保护性因素(OR<1)。结论:过敏体质、不合理饮食习惯、卫生生活习惯及反复阴道炎等与女性外阴营养不良的发生关系较大。  相似文献   

12.
100例外阴白色病变患者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外阴白色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调查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就诊的外阴白色病变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按1:1病例对照配比原则,选取工作方式、环境温度、饮食习惯、情绪、穿着内裤、自身免疫疾病、婚育史、产次、产伤、初潮年龄、经血量、外阴炎和尿道炎17个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的logistic分析。结果 多因素1ogistic分析显示,最终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按危险性大小排列依次为:常患尿道炎或阴道炎者,情绪易怒、易紧张者,产次增多和喜欢吃辣食者。伴有尿道炎或阴道炎的妇女外阴白色病变发生的危险性比无此症状者增大11.02或6.74倍;情绪易怒、易紧张者外阴白色病变发生的危险性比性格开朗的人增大4.27倍;产次增多或喜欢吃辣食者外阴白色病变发生的危险性比产次少或不喜欢吃辣食者增大3.37倍或2.55倍。结论 喜辣食者、易紧张或易怒者、产次增多、患阴道炎或尿道炎者是外阴白色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曹霞  高娜  黄立  姚嘉斐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9):4152-4155
目的:探讨外阴湿疣及宫颈炎症与宫颈HPV亚临床感染(SPI)的关系以及SPI与高危型HPV DNA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169例研究对象进行基本情况问卷调查,通过宫颈液基细胞检查、阴道镜检查及阴道镜下取组织进行病理诊断,或术后宫颈病理检查,判定有无SPI感染。通过杂交捕获试验Ⅱ检测高危型HPV DNA感染。结果:宫颈SPI的检出率为外阴湿疣组53.1%,宫颈糜烂组为22.7%(P<0.05);97例宫颈糜烂患者中,Ⅰ、Ⅱ、Ⅲ度患者的PSI感染率有逐渐上升趋势,但三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纯型、颗粒型、乳头型宫颈糜烂组SPI感染率分别为20.0%、23.4%、22.5%,颗粒型和乳头型糜烂中的SPI感染率略高于单纯型,但三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高危HPV DNA的检出率为外阴湿疣组41.7%、宫颈糜烂组为28.7%、正常对照组为8.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高危HPV DNA检出率明显提高(P<0.01);宫颈糜烂组与外阴湿疣组比较,高危HPV DNA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HPV DNA检出率在SPI阳性病例与阴性病例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9.2%和7.8%,SPI阳性病例与阴性病例比较,高危型HPV DNA检出率明显提高(P<0.01)。结论:外阴湿疣、宫颈炎症患者是宫颈SPI的高危人群,且SPI病例中高危HPV DNA的检出率高于非SPI病例,应重点随访和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联脆组(FHIT)基因在外阴癌和外阴尖锐湿疣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外阴鳞癌、30例外阴尖锐湿疠、15例正常外阴皮肤组织中FHI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FHIT蛋白在正常外阴上皮、外阴尖锐湿疣、外阴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5/15)、53.33%(16/30)和20%(6/30),外阴尖锐湿疣和外阴鳞癌中FHIT蛋白的阳性表达率较正常外阴上皮明显降低(P<0.05),外阴鳞癌中FHIT蛋白的低表达与外阴癌的组织分化和临床分期均无关系(P>0.05).结论:1.FHIT基因异常表达与外阴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2.外阴尖锐湿疣可能是外阴鳞癌的前期病变.  相似文献   

15.
微波辐射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微波辐射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微波辐射后测定血清IgG浓度,T淋巴细胞,酸性α-醋酸萘酯酶(ANAE)阳性率,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小鼠胸腺、脾脏指数。结果与对照相比。1,5mW/cm^2组IgG含量明显升高(P〈0.01),15mW/cm^2组则显著降低(P〈0.01);各辐射组ANAE阳性率均显著降低(P〈0.01);1mW/cm^2组吞噬率有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脾脏指数在15mW/cm^2组明显下降。在辐射21d后。暴露组小鼠血清IgG浓度明显增高(P〈0.05);微波辐射15,21d后,暴露组吞噬率、吞噬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辐射9,21d后脾脏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微波辐射对小鼠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影响,表现为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非特异免疫功能的改变。微波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因微波辐射的强度和辐射时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手足口病病毒分型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及分析药物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4月在揭阳市人民医院住院的172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病毒分型分为EV71型组、CoxA 16型组及普通型组,分析不同病毒分型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因子、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变化、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EV71型组、普通型组的3A期患儿CD3+和CD4+显著低于1期、2期患儿(t=5.05~9.03,均P<0.05),而3A期患儿的CD8+显著高于1期、2期患儿(t=4.89~8.87,均P<0.05);CoxA 16型组显效率显著高于EV71型组、普通型组(χ2值分别为5.32、6.36,均P<0.05),三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天后,EV71型组CD3+、CD4+/CD8+显著低于CoxA 16型组、普通型组(t=4.82~6.02,均P<0.05),而IgM显著高于CoxA 16型组、普通型组(t=6.91~10.04,均P<0.05);治疗5天后,CoxA 16型组IgA显著高于EV71型组、普通型组(t=4.88~5.29,均P<0.05),而CD8+显著低于EV71型组、普通型组(t=5.81~7.71,均P<0.05);各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P>0.05).结论 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功能紊乱更为严重,采用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CoxA 16型病毒患儿免疫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9年7月-2011年11月于医院进行治疗的65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的65名健康体检小儿为对照组,将两组小儿的血清免疫球蛋白、红细胞免疫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IgA(1.22±0.16)g/L、IgM(0.91±0.18)g/L、IgG(9.20±2.12)g/L、补体C3(0.95±0.22)g/L、C4(0.24±0.04)g/L及CD3+ (64.26±5.06)%、CD4+(42.54±4.21)%、CD4/CD8(1.30±0.19)、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5.12±1.02)%、C3b受体花环率(10.24±1.19)%、免疫黏附促进因子(53.89±5.11)%均低于对照组,CD8+(32.31±3.18)%、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30.28±2.27)%高于对照组,且急性期差异幅度大于恢复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免疫功能处于相对低下的状态,调节其免疫状态对于改善疾病状态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营养和免疫作用. 方法:将6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n=30).对照组自由进食,试验组在自由进食基础上,额外补充肠内营养3 138 kJ/d,连续7天.检测术前、术后第1、8天血清清蛋白(ALB)、转铁蛋白(TF)、前清蛋白(PA)以及术前、术后第1、4、8天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等指标. 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第1天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均迅速下降?vP<0.01).术后第4天,试验组CD4 已恢复,D8 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CD4 仍低于术前水平(P<0.05).两组NK细胞活性均低于术前(P<0.01),试验组术后第4天SIL-2R已恢复,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第8天,试验组血清蛋白质水平(ALB、TF、PA)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试验组CD4 /CD8 比值明显高于术前(P<0.05),两组CD4 、CD8 和SIL-2R水平均已恢复至术前水平,K细胞活性均未恢复(P<0.01).对照组感染性并发症率高达13.3%(4/30),试验组无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体外循环术后病人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