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脏肌钙蛋白I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60例AMI,其中Q波型AMI42例,非Q波型AMI18例,分别于入院即刻、24小时、72小时、7天抽血,测定cTnI、CK-MB,随访半年。结果:(1)cTnI阳性率在AMI即刻、24小时、72小时、7天的Q波型AMI和非Q波型AMI依次分别为23.8%,100%,90.48%,26.19%;11.11%,77.78%,55.56%,16.61%。Q波型AMI的cTnI水平明显依次高于CK-MB的11.9%、90.48%、11.97%、0%;(2)第7天持续阳性的14例中,4例死于心脏骤停,5例发生心衰,5例发生心绞痛。结论:(1)AMI后24小时cTnI阳性率高于CK-MB;(2)cTnI阳性持续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血清cTnⅠ、CK-MB、IMA、hs-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6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设为实验组,在其入院即刻、6h、24h进行cTnI、CK-MB、IMA、hs-CRP检测;另选择同期65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进行上述指标检测,比较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入院即刻,两组的cTnI、CK-MB水平比较无明显性的差异(P0.05)但实验组的IMA、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中,cTnⅠ、CK-MB、IMA、hs-CRP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0.95%、47.62%、90.48%、60.32%。结论血清cTnⅠ、IMA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将两者联合应用到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能够发挥协同互补的作用,全面提高诊断准确率,利于临床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肌钙蛋白Ⅰ(cTnⅠ)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疑似AMI的胸痛患者190例,按胸痛发作时间分为<3小时、3~6小时、6~12小时3组,检测患者血清H-FABP、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TnⅠ,比较4种心肌标志物诊断AMI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同时比较不同心肌标志物组合(Myo+ CK-MB+ cTnⅠ、cTnⅠ+ H-FABP)对胸痛发作≤6小时的AMI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胸痛发作<3小时组H-FABP诊断AMI敏感度优于与其他指标(P<0.05);6~12小时组cTnⅠ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H-FABP(P <0.05);<3小时组cTnⅠ+ H-FABP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度为85.4%,特异度为90.4%,Myo+ CK-MB+ cTnⅠ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度为65.8%,特异度为85.7%;3~6小时组cTnⅠ+ H-FABP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度为94.7%,特异度为90.3%,Myo+ CK-MB+ cTnⅠ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度为81.6%,特异度为83.9%.cTnⅠ+ H-FABP组合在<3小时组与3~6小时组的诊断符合率(87.1%、92.8%)均高于Myo+CK-MB+ cTnⅠ组合(72.6%、82.6%).结论 H-FABP在AMI发病早期(3小时内)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中晚期(6~12小时)诊断cTnⅠ敏感度和特异度优于H-FABP.血清H-FABP与cTnⅠ联合检测对诊断AMI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符合率,优于Myo+ CK-MB+ cTnⅠ组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的浓度变化情况及其评价溶栓再通的价值. 方法 66例AMI者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应用ELISA法测定cTnⅠ值. 结果溶栓再通组52例,溶栓未通组14例,两组的cTnⅠ释放大部分存在双峰,溶栓再通组第一峰时(11.34小时±3.30小时)、第二峰时(23.80小时±12.43小时)比未通组相对应的时间明显提前(P<0.05),cTnⅠ第一峰时比CK-MB峰时提前.以cTnⅠ第一峰值到达时间≤14小时判定溶栓再通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2.31%、64.29%及66.5%. 结论在大多数AMI者血清cTnⅠ释放呈双峰,其第一、二峰值到达时间在溶栓再通组前移,血清cTnⅠ≤14小时作为评价溶栓再通与否,有一定的判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肌钙蛋白T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比较不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肌钙蛋白 T(Tn T)变化。  方法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Q波型和非 Q波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于急诊就诊时、住院后第 2、第 3和第 6日取血测定 Tn T水平。  结果 :35 %的 UAP患者 Tn T表现为升高 ,其升高的幅度 (均 <3.0 ng/ ml)明显 <非 Q波型 AMI(2 4% >3.0 ng/ml)和 Q波型 AMI(90 % >3.0 ng/ ml) ,且一般 3天后即转为阴性 ,而 AMI患者 6天后多数仍为阳性。非 Q波型 AMI和Q波型 AMI急诊就诊时 Tn T的阳性率分别为 79.1%和 90 .7% ,住院后第 2日均达 10 0 % ,均明显高于同时间谷草转氨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阳性率 ,两组 Tn T阳性在持续时间上相似 ,但在升高幅度上有明显的区别。再灌注治疗可能会影响 Q波型 AMI患者 Tn T的自然变化规律。  结论 :UAP患者 Tn T的变化与非 Q波型 AMI和 Q波型 AMI有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6例作为本研究的实验组,同时选取期间在我院进行常规健康体检的26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对象进行血清CK-MB、cTnⅠ与hs-CRP指标水平的检测,比较两组对象三种指标水平的差异、阳性率以及实验组患者在不同时间三种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在实验组患者出现胸痛6h时检测三种指标水平,实验组患者的CK-MB、cTnⅠ与hs-CRP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的CK-MB阳性率为65.38%,cTnⅠ阳性率为61.54%,hs-CRP阳性率为92.3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实验组患者的hs-CRP阳性率明显高于CK-MB与cTnⅠ指标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497,P<0.05;χ2=6.9333,P<0.01);实验组患者在出现胸痛6h后,CK-MB、cTnⅠ与hs-CRP指标水平均出现逐渐上升,CK-MB与cTnⅠ指标水平在24h时达到最高,之后逐渐降低,hs-CRP指标水平在72h时达到最高,之后逐渐降低。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快速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和不良后果预测价值.方法对123名高度可疑的AMI患者在发病后24小时内系列检测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活性.结果 (1)在发病后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内cTnT检测AMI的敏感性分别为38.8%、85.4%和94.2%,特异性为100%;(2)在发病后6小时和24小时内,CK-MB(活性)检测AMI的敏感性分别为70%和77.7%;(3)AMI患者随着cTnT水平升高,30天死亡率显著增加(P<0.01).结论 cTnT快速检测对诊断AMI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能预测患者的不良后果.该方法简单快速,适宜床边检测.  相似文献   

8.
作者以201例接受溶栓治疗的首次急性心梗(AMI)患者为对象,评价 Q 波形成的时间及其预后意义。开始溶栓治疗3小时内141例(70%)已有 Q 波,开始溶栓治疗3小时后至出院前31例(16%)形成 Q 波,29例(14%)出院时仍无 Q 波。与无 Q 波型 AMI患者相比,Q 波型 AMI 患者反映心肌损伤的实验室指标、住院病患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结合 Q 波形成时间评价上述指标,表明 Q 波延迟形成者和非 Q 波型 AMI 者的预后无显著差异。与早期(≤3h)形成 Q 波者相比,Q波延迟形成或非 Q 波型 AMI 者的肌酸磷酸激酶峰值较低(均值661~1081对1251~1541IU,P=0.05),放射性核素法左室喷血分数较高(54±11%对47±13%,P<0.01),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 (cTnⅠ )的浓度变化情况及其评价溶栓再通的价值。 方法  6 6例AMI者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应用ELISA法测定cTnⅠ值。 结果 溶栓再通组 5 2例 ,溶栓未通组 14例 ,两组的cTnⅠ释放大部分存在双峰 ,溶栓再通组第一峰时 (11 34小时± 3 30小时 )、第二峰时 (2 3 80小时± 12 4 3小时 )比未通组相对应的时间明显提前 (P <0 0 5 ) ,cTnⅠ第一峰时比CK MB峰时提前。以cTnⅠ第一峰值到达时间≤ 14小时判定溶栓再通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 92 31%、6 4 2 9%及6 6 5 %。 结论 在大多数AMI者血清cTnⅠ释放呈双峰 ,其第一、二峰值到达时间在溶栓再通组前移 ,血清cTnⅠ≤ 14小时作为评价溶栓再通与否 ,有一定的判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肌红蛋白(Mb)、心肌肌钙蛋白(cTn)Ⅰ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50例AMI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检测血清中Mb、cTnⅠ联合hs-CRP水平;并分析三指标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中Mb、cTnⅠ及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受试者中Mb阳性44例,cTnⅠ阳性46例及hs-CRP阳性49例;Mb、cTnⅠ及hs-CRP三项指标单独诊断的灵敏度均低于85%,特异度均不超过75%,且诊断准确率均低于85%;Mb、cTnⅠ及hs-CRP指标平行联合诊断时阳性54例,系列联合诊断时阳性33例;Mb、cTnⅠ及hs-CRP三项指标平行联合诊断灵敏度98%,诊断准确率91.42%,系列联合诊断特异度80%,且平行联合诊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系列联合诊断。结论在对老年AMI患者进行诊断时,可通过将Mb、cTnⅠ及hs-CRP三项指标行平行联合诊断进行筛选,具有较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Ⅰ(cTnⅠ)、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近期预后价值的影响。方法入选162例发病6h内AMI患者,并取8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入院后即刻及入院后24h抽肘前静脉血2次,分别行cTnⅠ、BNP检测,取两次结果的最高值,入院期间均完成冠状动脉造影,随访30d并记录其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 AMI组与SAP组cTnⅠ、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其cTnⅠ、BNP水平越高。冠脉三支病变组的cTnⅠ、BNP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及单支病变组,冠脉双支病变组的cTnⅠ、BNP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中发生MACE各组的cTnⅠ、BNP显著高于无症状者。结论 AMI患者中,cTnⅠ、BNP水平的高低对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系列测定初发急性心肌梗塞(AMI)41例血中磷酸肌酸激酶MB同功酶(CK-MB)。天冬氨酸转氨酶线粒体同功酶(ASTm)活力以及乳酸脱氢酶同功酶1和2比值(LDH_1/LDH_2),观察AMI后前3天这些同功酶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胸痛发作≤6小时,CK-MB活力和LDH_1/LDH_2比值明显升高,此后三项酶指标并行升高。其中CK-MB在AMI后18~24小时达峰值,36~48小时后明显下降;ASTm和LDH_1/LDH_2分别在AMI后36和24小时达峰值,持续至72小时未见明显降低。文中还简要讨论了这些同功酶变化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注射用辅酶Ⅰ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AMI病人28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43例)和对照组(144例)。两组病人均接受急诊PCI术,均行抗血小板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辅酶Ⅰ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PCI术后24 h后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变化;比较两组随访1个月时左心室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容积指数(LAVI)]及随访6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入院时相比,两组PCI术后24 h cTnⅠ、CK、CK-MB均明显升高(P<0.05),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PCI术后24 h cTnⅠ、CK、CK-MB升高更明显(P<0.05)。随访1个月后,观察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LVEDD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LA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两种心肌损伤标志物肌红蛋白(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 I)联合快速检测定性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因胸痛发作发病3 h~6 h,临床疑诊为AMI的病人120例.入院后即刻在床边采集静脉血测定Mb和cTn I,比较Mb、cTn I诊断AMI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Mb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均为100.0%,cTn I为94.4%和92.0%,Mb明显高于cTn I(P<0.05或P<0.01);而cTn I的准确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0%、95.8%和97.1%,Mb为83.3%、58.3%和78.3%,cTn I明显高于Mb(P<0.05或P<0.01);采用Mb联合cTn I检测,其特异性达到100.0%,高于单纯Mb和cTn I检测,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b及cTn I快速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或排除AMI,方法简便快捷,适合于急诊及院前急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肌钙蛋白(cTnⅠ)在老年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心肌损伤中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老年AOPP120例,据中毒情况分三组:轻度组30例,中度组42例,重度组48例。选取同期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于患者入院后4小时、3天、7天分别抽取静脉血,测定其NT-proBNP、cTnⅠ、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同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120例患者中合并出现中间型综合征有46例(IMS组),非IMS组74例,分别对比IMS组、非IMS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及心电监测情况。结果中、重度组患者NT-proBNP、cTnⅠ、CK、CK-MB测定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组患者NT-proBNP测定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三项测定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三组NT-proBNP、cTnⅠ、CK、CK-MB值在同一时间组间两两比较测定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IMS组的心电图ST-T、房室传导阻滞(AVB)、室性心动过速(VT)变化比例比IMS组低(P0.05);重度组患者MODS及猝死发生率高于中度组(P0.05)。结论随着老年AOPP患者中毒情况加重,其NT-proBNP及cTnⅠ的升高越明显,对患者的NT-proBNP进行检测可以很好地反映其心肌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6.
对象为入院初次心电图确有急性心肌梗塞(AMI)表现并有心肌酶水平增高者。平均60(41~72)岁的50(男37、女13)例首次AMI 患者中,前壁梗塞23例,下壁梗塞27例。入院即刻,随后6~12小时,第2、3、5和7天,第6周,记录体表心室后电位活动各一次。在未经处理的心电图上,R 波终末最陡段延长线和 R 波顶峰后100ms 处 ST 段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 Ⅰ)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肌损伤的判定价值.方法40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冷晶体停跳液组(A组),温血停跳液组(B组),每组20例,分别于圈手术期多时点采取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清cTn Ⅰ、心肌肌酸激酶(CK)及其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术前两组的cTn Ⅰ、CK及CK-MB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开放主动脉后1 h至术后24 h达峰值,其后缓慢下降.术后24 h、48 h B组cTnⅠ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CK-MB在开放主动脉后1 h B组低于A组.cTn Ⅰ峰值浓度与主动脉阻断时间呈直线正相关.结论cTn Ⅰ判定心内直视手术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明显优于OK、CK-MB,对围手术期心肌缺血损伤的诊断、预后及心肌保护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因急性胸痛就诊的患者187例,其中确诊为AMI患者83例(AMI组),非AMI患者104例(非AMI组),入院即刻采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H-FABP水平。结果:AMI组患者cTnI、CK-MB水平及H-FABP阳性率分别为5.64(0.43,12.66)μg/L、7.22(5.01,16.55)μg/L和84.34%,明显高于非AMI组(P0.05);H-FABP诊断AMI的灵敏度为84.3%,明显高于cTnI和CK-MB(P0.05),而特异度为79.81%,明显低于cTnI和CK-MB(P0.05);胸痛发作到检测时间6h时,H-FABP诊断AMI的灵敏度为93.33%,明显高于cTnI和CK-MB(P0.05),特异为83.61%,明显低于CK-MB(P0.05),而与cTn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cTnI和CK-MB,H-FABP在早期诊断AMI中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尤其对于胸痛发作到检测时间6h内的患者,其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f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冠心病AMI者(AMI组)、非AMI冠心病者(对照组)各110例.入院3d内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示单纯fQRS波者25例、单纯病理性Q波者29例、fQRS波合并病理性Q波者44例、单纯ST段改变者12例,对比观察前三者在AMI患者中的发生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观察有fQRS波者(69例)及无fQRS波者(41例)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包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颤或室速、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心功能不全(NYHA分级Ⅲ~Ⅳ级)情况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结果 fQRS波合并病理性Q波诊断AMI敏感性(40.00%)、阳性预测值(90.63%)均高于单纯fQRS波(分别为22.72%、83.33%)和单纯病理性Q波(分别为26.36%、69.05%).单纯fQRS波诊断AMI的敏感性稍低于单纯病理性Q波,但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高于后者.在STEMI者中,fQRS波发生率为65.12%,病理性Q波为77.91%(P>0.05);在NSTEMI中分别为54.17%、25.00% (P <0.05).AMI组中有fQRS波者急性肺水肿、严重并发症、心功能不全、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无fQRS波者(P均<0.05).结论 fQRS波在AMI诊断中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高于单纯病理性Q波,fQRS波合并病理性Q波诊断AMI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更高.fQRS波有助于评估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心电图左心室肥厚(LVH)被认为是预测Q波型和非Q波型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心脏性死亡的重要而独立的危险因素,本文研究AMI后LVH对预后的估价,作者于1981~1983年间研究13个冠心病临护病房(CCU)治疗生存的4 720例AMI患者,病死率的随访在1988年完成(平均随访5.5年)。187例诊断为心电图LVH。结果:心电图LVH在女性(7.4%)为男性(3.5%)的两倍以上(P<0.001)和随年龄而增加。在AMI前既往AMI、心绞痛和高血压患者也更为多见。LVH在非Q波型AMI为7.3%与Q波型AMI的4.3%对照(P<0.005),且LVH在住院时充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