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壬通 《今日药学》2011,21(6):380-381,388
目的 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调查本院2006~2009年各科室呈报的16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涉及系统、临床症状等进行分析;并采用国家ADR监测中心制订的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估方法,对ADR因果关系进行初评.结果 161例药品不良...  相似文献   

2.
施勉  洪梦婕  吴友云 《今日药学》2010,20(4):48-50,56
目的 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原因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2008年度本院上报的116份药品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结果 116例患者中,因果关系评价肯定8例,很可能61例,可能46例,待评价1例.其中治愈109例,占93.97%;好转6例,占5.17%;有后遗症1例,占0.86%.药品不良反应中抗菌药物居首位,静脉滴注是主要的给药途径,皮肤损害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结论 医院应加强管理,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使临床用药更合理、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2006~2009年各科室呈报的16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涉及系统、临床症状等进行分析;并采用国家ADR监测中心制订的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估方法,对ADR因果关系进行初评。结果 16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抗感染药物占49.69%,91.41%为静脉给药,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5.31%),严重程度多为一般;因果关系评价肯定9例,很可能24例,可能128例。结论本院应加大对抗感染药管理力度,减少不必要的静脉用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肖诚胤  常惠礼  戴玉娇 《今日药学》2011,21(8):519-521,524
目的 探讨我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2008-06~2010-05上报的231例ADR资料,针对ADR所涉及的患者情况、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临床表现、转归、因果关系评价等内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1例ADR报告涉及73种药品,以抗感染药物所致的ADR居多,占51.5...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蛟河市白林医院临床科室2008年至2009年上报的37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情况,为临床医师和药师及时判断与减少ADR的发生提供数据资料的参考。方法采用调查方法,对ADR报告中涉及的患者年龄、药品种类、联合用药、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和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ADR的药品主要集中于抗菌药物,占总数的56.76%(21/37),其中抗菌药物注射剂引起的ADR占抗菌药物总数的71.43%(15/21),37例ADR中32.43%为联合用药,外用药品引起的ADR占总数的24.32%(9/37),其他药品引起的ADR占总数的18.9%。结论医务人员应加强对ADR的认知,规范用药操作过程,合理联合用药,减少药品对患者可能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HT6K 对收集的3430份不良反应报告病例,利用计算机统计等功能,按患者性别和年龄段、报告关联性评价与转归、给药途径、药物剂型、不良反应反生率较高的品种、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结合不良反应名称)等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任何年龄段的人用药后都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其年龄段以51岁~60岁居多;因果关系评价中"很可能"居多;涉及ADR剂型以注射剂居首位;用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累及器官以胃肠系统为主,占27.4%;新的和严重的ADR占报告总数的17.2%;ADR主要来自医疗机构报告,占76.7%;其次为经营企业,占19.6%.结论 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监测工作,促进合理用药,确保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10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金珏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3):2048-2049
现对我院2007年收集的106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1资料和方法我院2007年1 ̄11月共收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06例,门诊89例,住院17例。对每例上报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病情况,用药情况,ADR临床表现,因果关系评价及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因果关系评价执行国家ADR监测中心统一制定的6级标准。  相似文献   

8.
我院1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分析我院近几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2001—2004年我院各科室呈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对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按我国卫生部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估方法,对ADR因果关系进行初评。结果110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物共有49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24种居首位,占48.98%;其次为中药制剂8种,占16.33%;消化系统用药5种,占10.21%;ADR病例中合并用药占62.73%;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占70.91%;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32.73%;较严重的ADR有11例,占10.00%。结论ADR发生因素较多,应加强和重视ADR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报告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方法:对806例严重ADR/ADE报告进行汇总,分别从患者性别、药品种类、年龄、累及系统-器官、给药途径及不良反应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严重ADR/ADE患者中女性与男性比例为1:0.91,≥60岁患者占比69.98...  相似文献   

10.
我院2004年~2005年10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俊珍 《中国药房》2006,17(21):1650-165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4年~2005年间共收集到的105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静脉用药79例,占总例数的75.24%;合并用药86例,占总例数的81.90%;由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最为多见,有80例。结论: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2006年上报到省和国家ADR监测中心的531份ADR报告表进行分析,了解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Excel电子表,按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进行筛选分析。结果:发生ADR涉及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物最多,以静脉给药方式为主;ADR发生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加强ADR监测,减少ADR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本院2010年2013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运用Microft Office Excel和SPSS 19.0等软件,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3年12月上报到广东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461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其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ADR类型及不同剂型药物的分布情况等。结果 ADR发生的性别分布偏向男性患者(60.95%),这一偏向比2010年8月前更为明显(P<0.01),尤其是6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注射剂的ADR发生率最高,占86.64%,其次口服制剂,占13.16%,其中口服剂型发生的ADR中严重的28例(43.07%);引起ADR前3类药物分别是抗微生物药物、中成药、中枢神经系统药。结论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加强ADR知识的培训,对已知的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怀疑药物应重点监控,合理应用抗微生物药物和中成药,减少ADR的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集的407例抗菌药引起的ADR/ADE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7例ADR/ADE报告中,ADR362例(88.94%),ADE45例(11.06%),涉及抗菌药36个品种,其中以头孢菌素类构成比最高(41.28%),其次为青霉素类(21.87%)和喹诺酮类(14.50%);ADR/ADE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63.49%);构成比前5位药品为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克林霉素,阿奇霉素,阿洛西林;严重ADR/ADE构成比为4.42%,无死亡病例。结论:抗菌药引发ADR/ADE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抗菌药的合理使用,提高医护人员对ADR/ADE的警惕性与监测水平,以保证用药安全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4120例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探讨骨髓抑制发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预防或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2年度我省4120例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20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中,铂类、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物及其衍生物、其他抗肿瘤药及辅助治疗药物报告数较多。消化系统是发生不良反应累及最多的系统,其次是血液系统、皮肤及其附件。血液系统损害以骨髓抑制为主,骨髓抑制报告数最多的药品是顺铂,其次是多西他赛、吉西他滨、紫杉醇等。结论应加强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重视骨髓抑制产生的危害,促进合理用药,预防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西京医院2015-2018年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临床抗肿瘤药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154份抗肿瘤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按患者性别、年龄、不良反应分级、发生时间、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剂量频次、累及器官系统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54份抗肿瘤药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不良反应多发生于46~60岁(55例,35.71%);静脉滴注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142例,92.21%);注射用顺铂(28例,18.18%)、注射用奥沙利铂(21例,13.64%)和注射用奈达铂(12例,7.79%)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累及消化系统损害的不良反应发生比例最高(72例,46.75%)。结论 收集整理医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归纳总结其特点规律,有助于促进抗肿瘤药的临床合理应用,保障患者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279例抗感染药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和分析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抗感染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临床各科室上报的279例抗感染药致ADR报告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79例抗感染药致ADR中,静脉滴注导致的ADR最多(262例,占93.55%);以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例数最多(101例,占36.20%),其次为氟喹诺酮类(68例,占24.37%);ADR累及的器官和(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139例,占49.82%),其次为消化系统(77例,占27.60%);上报科室以外科最多(121例,占43.37%)。结论:不合理使用抗感染药是ADR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加强抗感染药的临床合理应用和ADR监测,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我院2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2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及用药情况的关系。结果:203例药品不良反应中,男性多于女性;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多,其次是抗肿瘤药物;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辽宁省肿瘤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辽宁省肿瘤医院2011—2013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29例有效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9例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年龄主要集中在40~69岁(184例,80.35%),其中50~59岁最多(100例,43.67%);静脉滴注给药最易引发ADR(328次,91.11%);引起ADR的药品主要为抗肿瘤药物,顺铂为致ADR最多的药品(63例,27.51%);血液及造血系统受累居首位(119例,51.97%)。结论 临床应加强抗肿瘤药物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为合理用药与患者安全做出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集的194例ADR报告,分别就患者基本情况、药品信息、ADR发生时间、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给药途径、ADR报告类型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4例ADR报告中,共涉及药品97种,6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有80例(占41.24%);男性(113例)多于女性(81例);有既往药物过敏史的患者12例(占6.19%);抗病原微生物药引起的ADR最为多见,为27种,占28.13%,其次为中药制剂17种,占17.71%;静脉滴注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166例,占84.69%);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为最高(90例,占42.65%);严重ADR有8例。结论:抗病原微生物药、中药制剂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临床应加强ADR宣传、培训和监测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26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其规律,为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年全院上报的264例ADR病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计算三大类药物ADR发生例数与其用药频度(DDDs)的比值,分析其ADR的相对发生率。结果: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比例最高,位于前3位的分别是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与中(成)药。抗感染药物中DDDs排序居前三位的依次为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大环内酯类的阿奇霉素和喹诺酮类的洛美沙星。中枢神经系统药物DDDs排序居前三位的为解热镇痛药氨麻美敏(日夜百服咛)片、营养神经药甲钴胺和解热镇痛药美洛昔康。中(成)药中引发ADR的品种较多,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损害。ADR报告例次科室分布差异较大。结论:应通过加强对用药过程的观察,强调合理用药和ADR监测,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