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动脉重建在大鼠小体积肝移植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实验分动脉重建组(A组)和非动脉重建组(B组),观察1周生存率,并于术后第1、2、4、7天检测肝功能、移植肝组织学变化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 A组1周生存率66.7%,B组1周生存率50.0%(P>0.05).ALT和TB术后第1天即开始明显增高,第2天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B组和A组各时间点相比较,TB第2、7天高于A组,ALT第4、7天高于A脉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术后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程度相对较轻,可见较多二倍体和多倍体肝细胞.PCNA表达于术后第2天最高,A组术后第1天的移植肝细胞PCNA阳性表达率高于B组,而术后第7天移植肝细胞PCNA阳性表达率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肝动脉重建可明显改善大鼠小体积移植肝的功能,促进移植肝的再生,有效地保护移植肝的组织学结构,减轻术后移植肝的组织学改变.  相似文献   

2.
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建立及移植肝的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并观察术后移植肝功能与病理的变化。方法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观察1w生存率,并于术后1、2、4、7天检测肝功能、移植肝组织学变化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手术成功率97.5%,1w生存率60%,无肝期平均(124±2.5)min,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术后即第1天即明显增高,第2天最高,以后逐渐降低。组织学检查术后2天即可见较多二倍体和多倍体肝细胞。免疫组化检测移植肝PCNA表达于术后第2天最高。结论通过技术改进,简化了手术操作,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及模型的稳定性。大鼠小体积移植肝仍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稳定的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动脉化模型,并观察术后移植肝的病理变化.方法 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动脉化(供鼠腹腔动脉与受鼠右肾动脉套入式吻合)模型,观察7 d生存率,并于术后1、2、4及7 d检测肝功能及观察移植肝组织学变化.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93.3%,7 d生存率为60.0%,无肝期平均(12.0±2.5) min,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于术后第1天即明显增高,第2天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组织学检查显示,术后第1天可见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汇管区有较多单核细胞浸润; 术后第4天可见较多二倍体和多倍体肝细胞.结论 通过技术改进,简化了手术操作,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及模型的稳定性.缺血及门静脉高压力再灌注损伤是移植肝病理改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促进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及再生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①取同龄健康Wistar大鼠骨髓进行BMSCs体外培养,用第3代细胞制备悬液.②建立同龄健康Wistar大鼠50%减体积肝移植模型,分为实验组(BMSCs经门静脉植入)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经门静脉注射)观察大鼠术后生存状态,术后不同时间留取血清和肝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等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成功体外分离培养BMSCs和建立50%减体积肝移植模型;大鼠肝移植术后2 h,自由活动和饮水.实验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不同时间点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细胞周期:术后第2、3天时肝组织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F=22.061,44.572,均P<0.0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数增高,术后第2、3和7天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F=30.716,28.281,8.975,均P<0.05).结论 移植肝局部植入BMSCs后,可以促进大鼠肝细胞增殖和加快减体积肝移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腹腔注射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recombinant human augmenter ofliver regeneration,rhALR)促进肝移植术后肝细胞再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原位60% 肝脏移植模型,部分肝移植术后腹腔注射rhALR 40 μg/kg 2 次/d(实验组,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注射用水);取术后第1、2、3、5、7 天大鼠血清及肝组织,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测定肝细胞PCNA LI 的变化,RT-PCR 检测肝组织IL-6 mRNA Cyclin-D1 mRNA 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A 组)与对照组(B 组)比较,术后第1、2 天A 组血清ALT 显著低于B 组.A 组术后第1、2、3、5 天的PCNA LI 均明显高于B 组同一时点的PCNA LI(P<0.05).A 组术后第2 天的肝细胞AI 明显低于B 组同一时点的肝细胞AI(P<0.05);A 组术后肝组织IL-6 mRNA 的表达与B 组在各观察时点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 组术后第1 天肝组织Cyclin D1 mRNA 的表达明显高于B 组同时点的表达(P<0.05),其余观察时点无明显差异.结论 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应用rhALR 可以明显促进肝细胞的再生,降低血清ALT,稳定肝细胞膜,保护肝细胞功能.rhALR 促进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的肝再生可能并不是通过上调启动阶段重要因子IL-6 mRNA 的表达发挥作用,而是通过上调增殖阶段重要因子CyclinD1mRNA 的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纯肝动脉重建异位肝移植在胆总管断扎所致慢性肝功能衰竭大鼠中的应用。方法试验分成3组:胆总管断扎组(DBD组,10只),胆总管断扎同时行单纯肝动脉重建的异位肝移植组(DBD+HLT组,15只)和单纯肝动脉重建的异位肝移植组(HLT组,15只)。术后第3,7,14,21,28,35,105天分别从尾静脉取血进行血清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GOT)和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第5周分别处死HLT组和DBD+HLT组中各5只大鼠,切取异位移植肝脏称重比较。长期生存大鼠受体肝脏,异位移植肝脏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虽然单纯肝动脉重建异位肝移植没有使大鼠血清肝功能化验指针保持正常,但是明显改善了胆总管断扎大鼠的生存率。术后第35天时DBD+HLT组移植肝(11.2±5.3)g明显重于HLT组(2.5±0.5)g(P<0.01)。病理检查显示:HLT和DBD+HLT组中移植肝均呈正常肝小叶结构,但是,DBD+HLT组可见移植肝细胞水样变性,受体肝脏呈弥漫性胆管增生,肝细胞仅呈岛状残留。结论单纯肝动脉重建异位肝移植明显改善了胆总管断扎大鼠的生存率,与受体肝脏的功能竞争而不是有无门静脉血供是决定异位移植肝脏是否萎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建立大鼠部分肝移植动脉化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建立稳定的大鼠部分肝移植动脉化模型.并观察术后病理变化。方法 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并进行供体的腹腔动脉与受体的右肾动脉端端吻合,采用肝穿刺活检技术于术后1d、2d、4d及7d行肝活检。结果 动物术后1周存活率为85.4%。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第2天可见细胞核有丝分裂象,第4天偶见细胞核有丝分裂象,第4、7天可见双核细胞。结论 通过技术改进,提高了模型建立的稳定性。肝穿刺活检技术是进行大鼠肝移植术后相关问题研究的简便、安全、可行的方法。肝动脉的重建可能加速了移植肝的术后再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源性重组白细胞介素13(rIL-13)抑制同种肝移植大鼠的排斥反应和延长大鼠存活时间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Lewis大鼠为供鼠,BN大鼠为受鼠,采用重建肝动脉的大鼠肝移植方法建立同种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鼠分为两组,实验组于术后第1、2、3、4和5天经尾静脉注射rIL-13 10μg/d,同期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术后第7天,检测两组移植肝功能,测定移植肝组织病理改变、细胞因子表达及CD8+T淋巴细胞浸润等情况,并根据Banff标准计算排斥活动指数(RAI),观察术后2周的存活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肝功能明显改善,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E选择素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CD8+T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减少(P<0.05),术后2周存活率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的RAI为4.8±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1.2(P<0.05).结论 外源性重组rIL-13可减少促炎症因子TNF-α的释放和抑制E选择素的表达,减少移植物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从而减轻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延长大鼠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大鼠原位肝移植重建肝动脉对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超微结构及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28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8只)、肝移植重建肝动脉组(55对)和未重建肝动脉组(55对).重建肝动脉组和未重建肝动脉组分别于肝脏复流后0.5、3、6、12、24、36、48 h取材,用透射电镜观察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线粒体形态计量分析;观察术后胆道并发症.结果 两组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损伤均有加重,表现为线粒体肿胀、嵴模糊或消失、微绒毛减少等超微结构改变,至24 h达高峰,以后逐渐恢复.术后两组线粒体平均面积和周径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线粒体数密度随时问延长而减少.在24 h,两组缺血再灌注损伤最显著,之后均开始缓解.在24、36、48 h,两组线粒体平均面积、平均周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66,-7.780,-4.730,-4.610,-2.599,-5.370,P<0.05);在36、48 h,两组线粒体平均数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9,4.000,P<0.05).重建肝动脉组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未重建肝动脉组(x2=4.286,P<0.05).结论 大鼠肝移植重建肝动脉对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超微结构具有保护作用,有利于术后恢复和减少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动脉不同重建方式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动脉重建方式分为常规类型肝动脉重建组(123例)及特殊类型肝动脉重建组(17例),比较两组受者术中和术后的各项临床指标以及术后肝动脉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结果  特殊类型肝动脉重建组术后1 d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术后7 d总胆红素(TB)、术后30 d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均高于常规肝动脉重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无肝期、术中失血量、术中输入红细胞量、冷或热缺血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入住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移植肝血流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常规组发生肝动脉并发症5例,而特殊组未见肝动脉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特殊类型肝动脉重建组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均为82.4%,常规重建组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5.0%、78.9%、75.6%,两组术后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结论  当供受者肝动脉存在变异和(或)病变时,采用特殊方法行肝动脉重建可有效恢复移植肝动脉血流,并不会影响肝移植受者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