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在眼部感染主要为HSV-Ⅰ型,其最主要的生物学科特性是能够形成潜伏感染,目前已公认HSV-Ⅰ可以潜伏在静止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角膜组织中。针对正常角膜内是否有HSV-Ⅰ的存在,近几的国内外学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到正常角膜内存有HSV-Ⅰ DNA。  相似文献   

2.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感染引起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是全球性的致盲性眼病。病毒在眼表发生原发感染后,转运并终生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内,反复复发引起角膜病变。在对HSV潜伏机制方面的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病毒自身和宿主反应两方面共同调控了病毒的潜伏过程。近年来,嗜神经病毒的侵袭、免疫、潜伏复发等各方面的分子机制研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为HSK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将主要对HSV-1角膜初发感染后在三叉神经节内潜伏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并对目前HSK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眼部感染HSV-1后,在支配该区域的三叉神经节的感觉神经细胞中建立潜伏感染,宿主的免疫因素和病毒的某些功能参与了潜伏感染的建立,潜伏病毒基因组大部分呈游离状态,仅用一小部分整合到宿主DNA中,并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录,当遇到适宜刺激时潜伏病毒基因组可被激活,返回原发感染部位引起复发。重组DNA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为潜伏感染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首次报告了人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an(TG)三种原代培养细胞在体外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Mckrae株感染后的不同时相的敏感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人TG中的神经节细胞对HSV-1感染最敏感,HSV—1抗原可以在其胞浆及胞核中迅速出现。成纤维细胞和胶质细胞也有部分感染现象。这种结果提示TG中的神经节细胞很可能是HSV-1主要的潜伏感染细胞。  相似文献   

5.
6.
在健康新西兰兔角膜上建立HSK模型,待其病变稳定期,一组行自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另一组与未感染HSV-1的兔角膜行交叉穿透移植,拆线后行肾上腺素离子透入拟使潜伏病毒活化。离子透人后的植片抗原检测均为阳性,透射电镜检查显示病毒感染征象,植片角膜基质细胞培养发生HSV—1自发感染。实验结果显示角膜组织是HSV—1的另一个潜伏感染处和复发源地。  相似文献   

7.
徐欣  张樱楠  骆非  潘志强 《眼科》2013,22(1):45-48
 目的  探讨通过穿透性角膜移植获取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病变角膜组织中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DNA的表达情况及意义。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2010年5-12月北京同仁医院因病毒性角膜炎角膜白斑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标本20例,圆锥角膜、大泡性角膜病变和角膜营养不良等非感染性角膜病变的角膜标本20例。方法  对角膜组织标本中HSV-1 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 主要指标  HSV-1 DNA的阳性率。结果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静止期患者角膜组织中12/20例(60%)检出HSV-1 DNA,非感染性角膜组织中6/20例(30%)检出HSV-1 DNA(χ2=3.64,P=0.057)。结论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静止期角膜组织多数表达HSV-1 DNA,角膜内潜伏病毒是引起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可能原因,正常人角膜也可能有HSV-1的DNA存在。(眼科,2013,22:45-48)  相似文献   

8.
梁凤岐  董晓光 《眼科研究》1991,9(3):134-137
通过使用HSV-1 Mckrae株在角膜上建立HSK感染的动物模型,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HSV-1抗原在角膜组织内存在的时间,结果发现,在角膜病变消失后5、10、20、30、45天的角膜基质组织内均有HSV-1抗原存在,但在60、80天的切片上抗原阴性。表明HSV-1原发感染消失后抗原在角膜基质内存在45天后转为阴性。说明角膜基质细胞是对HSV-1感染的最敏感细胞。  相似文献   

9.
以前的实验研究表明,对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潜伏感染的新西兰白兔角膜,用肾上腺素、噻吗心安等做电离子透入,能诱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建立不同感染时期HSK小鼠动物模型,为HSK的深入研究建立基础。方法:Balb/c小鼠125只麻醉后在显微镜下用刀片背面尖端于角膜"#"字划痕,其中100只小鼠接种HSV-Ⅰ病毒,另25只小鼠不接种病毒作为正常对照组。术后每天用10g/L荧光素钠染色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病变发生情况,并取角膜表面泪液进行HEK293T细胞检测以确定裂隙灯显微镜下有无病毒复制。对潜伏感染期小鼠模型采用紫外线B光照射以诱导HSK复发。结果:接种HSV-Ⅰ病毒的小鼠模型眼于接种后3d内全部出现急性上皮性角膜炎表现。经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1wk后角膜炎症消失,但角膜和三叉神经节中PCR检测病毒仍为阳性。潜伏感染期小鼠模型经紫外线B光照射后也都在1wk内复发,并表现为以基质型角膜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角膜病变。结论:采用角膜划痕法对Balb/c小鼠接种HSV-Ⅰ病毒和紫外线B光照射可以成功地制作出原发感染期、潜伏感染期和复发感染期等不同感染时期的HSK模型,而且操作相对简单、方便易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感染小鼠眼球后,白细胞介素-18(IL-18)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及IL-18的表达与单纯疱疹性角膜基质炎之间的关系。方法用106PFU的HSV-1感染BALB/c鼠的角膜后,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的临床变化,组织学检查角膜的病理改变;用RT-PCR和ELISA法检测IL-18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HSV-1引起的角膜基质炎在病毒感染后的第10d明显可见,在病毒感染后的第14~21d达到高峰。RT-PCR检测的数据显示:HSV-1感染的早期即可诱导IL-18mRNA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并且表达持续存在;IL-18mRNA的表达高峰时间(3~21d)位于临床疾病出现之前和临床疾病发展的过程中。ELISA检测角膜提取物中的IL-18蛋白显示了相似的结果。结论HSV-1上调IL-18在小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IL-18的表达与角膜基质炎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IL-18诱导Th1细胞介导的对单纯疱疹病毒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导致单纯疱疹性角膜基质炎。  相似文献   

12.
我国角膜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ie LX 《中华眼科杂志》2010,46(10):883-887
现已公认,角膜上皮干细胞存在于角膜缘基底层.近来研究发现,除角膜缘外,在角膜上皮的基底层细胞还存在着寡能干细胞,同样可以参与上皮细胞的损伤修复.角膜内皮细胞正常在体内不能再生,近来研究发现内皮细胞在特定部位也存在有干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内皮细胞.角膜基质细胞同样存在干细胞,并且基质细胞具有异质性,在特定环境下可以表现其神经嵴前体细胞的特性,是HSV-1潜伏感染的基础.真菌性角膜炎不同致病菌种的菌丝在角膜内有不同的生长方式的发现,对推动真菌性角膜炎的手术治疗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由植物和泥土外伤造成,与国外报道的角膜接触镜是主要危险因素不同,为临床的诊断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在此,将近5年角膜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转录因子T-bet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小鼠外周血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erpes si mplex virus type1,HSV-1)感染小鼠眼球以后转录因子T-bet在小鼠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T-bet的表达与单纯疱疹性角膜基质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06空斑单位(plague forming unit,PFU)·L-1的HSV-1Mckrae毒株接种于BALB/c鼠的角膜上建立单纯疱疹性角膜基质炎(herpetic stromal keratitis,HSK)动物模型,分别于角膜接种病毒后的第1d、3d、7d、10d、14d、21d及28d,用毛细管取小鼠的左眼眼眶静脉窦血1mL,提取淋巴细胞,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bet mRNA的表达水平;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角膜的临床变化,组织学检查角膜的病理改变;用ELISA法检测T-bet蛋白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BALB/c鼠的角膜接种HSV-1后的1~5d,角膜擦拭液中均检测出HSV-1复制,表明小鼠感染了单纯疱疹病毒;裂隙灯显微镜观察:HSV-1感染鼠的角膜后,小鼠均患了急性角膜上皮炎,并于感染后1周内痊愈。其中81.7%(49/60)的小鼠自感染病毒后第10d起开始出现角膜基质炎改变,表现为灶状角膜基质混浊,局部角膜新生血管化,角膜基质内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角膜基质混浊逐渐进展,在病毒感染后的第14~21d达到高峰。RT-PCR检测的数据显示:未感染HSV-1的对照组小鼠的外周血中不表达T-bet mRNA;HSV-1感染小鼠的早期即可诱导T-bet mRNA在小鼠外周血中的表达,并且表达持续存在;T-bet mRNA表达的高峰时间(10~28d),位于角膜基质炎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ELISA法检测角膜提取物中的T-bet蛋白显示了相似的结果。结论HSV-1上调T-bet mRNA在小鼠外周血中的表达;T-bet的表达与角膜基质炎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是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erpessimplex virus type Ⅰ,HSV-1)感染引起的具有高复发率、高致盲率及难根治性特点的疾病,可导致角膜溶解、新生血管形成及溃疡穿孔,是目前角膜病中最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本文参考目前国内外实验研究时使用的各种HSK动物模型建模方法来进行综述,如建立原发感染模型的划痕法、环钻法、外植体培养法以及潜伏感染模型和诱导复发模型的建立方法.力求探索如何建立一种可靠的HSK动物模型,在为研究人类HSK发病机制、药物治疗和对比以及角膜移植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角膜感染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s)在角膜中的分布及酶活性表达。方法 BALB/c小鼠眼角膜接种HSV-1(KOS株)以诱发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分别收集正常眼球及感染后第2、7、14及28天的感染眼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MP-2、-8、-9及TIMP-1、-2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并应用酶谱(Zymography)技术检测MMPs的酶活性。结果 感染后第2天,感染眼的MMP-2、-9及TIMP-1、-2表达比未感染眼增加且表达主要位于浅表基质层及上皮下的炎性细胞中。感染后第14和28天可见坏死性角膜炎及角膜溃疡形成,同时角膜基质和浸润的炎性细胞中尤其溃疡处,可见MMP-2、-9及TIMP-1、-2表达显著增加。溃疡区域有大量MMP-8阳性染色的中性粒细胞。角膜感染HSV-1后,明胶酶(MMP-2、-9)活性和胶原酶(MMP-8)活性均增强。结论 HSV-1角膜感染后,由角膜细胞和浸润的炎性细胞分泌产生的MMPs可能对上皮性角膜炎与溃疡形成过程起重要的促进作用。MMPs与TIMPs的相互作用可能对HSK的坏死性病变起重要调节作用。(中华眼科杂志,2004,40:395-399)  相似文献   

16.
邸岩  张岩 《眼科新进展》2011,31(10):948-95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LASEK)术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的发病原因、诊断方法及药物联合治疗效果。方法对LASEK术后出现感染性角膜炎,疑为HSK的9例(15眼)患者进行分析。记录所有患者临床表现,采集泪液和角结膜拭子标本,应用病毒分离培养、免疫组化和多重PCR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同时确定感染病毒的种类;之后采用局部加全身联合应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结果病毒分离培养结果显示15眼中6眼为HSV-1感染,9眼未分离出病毒;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0眼病毒感染阳性,其中9眼为HSV-1感染,1眼为VZV感染;多重PCR检测出13眼病毒感染阳性,其中12眼HSV-1感染,1眼VZV感染。因此,多重PCR方法比病毒分离培养和免疫组化方法敏感,病毒阳性检出率高。经抗病毒治疗后,8例(13眼)角膜恢复透明,1例(2眼)发生Ⅰ级和Ⅱ级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结论 LASEK术后角膜病毒感染以HSV-1最常见,伴皮肤疱疹时VZV感染较多。激光切削角膜前弹力层和前基质层,发生疱疹病毒感染时病变形态不典型,应用多重PCR方法诊断,省时省力,阳性率高。联合应用抗病毒药物可加快病变愈合。  相似文献   

17.
报告应用抗兔致敏T淋巴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和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22只实验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家兔三叉神经节致敏T淋巴细胞检测的结果,首次揭示在角膜原发感染HSV-I过程中三叉神经节内致敏T淋巴细胞的出现。致敏T淋巴细胞在角膜接种后第13天出现。第85天消失,结果表明:T淋巴细胞在TG内HSV-I潜伏感染的建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是一种内源性血管抑制因子,结构复杂,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其在眼部多种组织表达,可调节角膜、视网膜和脉络膜生理和病理性的血管发生,维持眼部组织的无血管化损伤修复,参与维持眼部特有的免疫赦免状态,调节眼压的平衡.阐明TSP-1在眼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作用,特别是明确TSP-1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血管抑制作用,可为治疗新生血管相关性眼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9.
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在角膜发生原发感染后可在三叉神经节(TG)及角膜组织内发生潜伏感染。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潜伏期TG及角膜组织中都存在HSV-1的DNA片段及特异性RNA的转录,它们与HSV-1的潜伏和复发有着密切的关系。但HSV-1在TG与角膜内的潜伏机制有所不同,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对HSV-1潜伏和复发机理的彻底阐明。  相似文献   

20.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在角膜发生原发感染后可在三叉神经节(TG)及角膜组织内发生潜伏感染。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潜伏期TC及角膜组织中都存在HSV-1的DNA片段及特异性RNA的转录,它们与HSV-1的潜伏和复发有着密切的关系。但HSV-1在TG与角膜内的潜伏机制有所不同,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对HSV-1潜伏和复发机理的彻底阐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