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内源性一氧化碳(CO)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及年龄、体质量相匹配的正常血压(WKY)大鼠各16只,随机各分为培哚普利组和对照组(各8只),胃内分别注入培哚普利2 mg/(kg*d)或等量生理盐水14 d,于试验开始前一天和结束当天分别采血,应用连二亚硫酸钠将血液中的多组分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Hb)和碳氧血红蛋白(COHb),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全血420 nm和432 nm的吸光度,计算出COHb的百分含量,并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的水平.结果 培哚普利治疗后,WKY大鼠血压、Ang Ⅱ及COHb百分含量无变化;但SHR血压及血浆Ang Ⅱ含量明显降低[SHR组收缩压:培哚普利组:(153.5±10.1)比对照组:(170.6±11.4)mm Hg,P<0.01;SHR组Ang Ⅱ:培哚普利组:(427.7±31.7)比对照组:(529.7±40.5)pg/mL,P<0.01],培哚普利还明显升高COHb百分含量[SHR组COHb:培哚普利组:(1.40±0.14)%比对照组:(1.28±0.10)%,P=0.01].SHR培哚普利组用药后较用药前血压和Ang Ⅱ明显降低(P<0.05),而COHb百分含量明显升高[(1.40±0.14比1.29±0.16)%,P=0.001],实验结束时SHR培哚普利组和对照组COHb含量与Ang Ⅱ浓度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54和-0.49,P<0.05).结论 培哚普利可能通过抑制Ang Ⅱ的生成,使内源性CO的产生增加.  相似文献   

2.
培多普利抑制心肌重构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本研究采用Wistar大鼠冠脉结扎心梗后心衰模型,以培多普利作为观察药物,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心肌重构中的地位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心肌重构的干预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梗塞组、梗塞治疗组和假术组.梗塞组结扎左冠状动脉,梗塞治疗组在前者基础上用培多普利治疗2mg/kg/天,假手术组不结扎左冠状动脉.三月后测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液及组织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和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三月后,与假术组相比,梗塞组出现了克血性心衰(DHF)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肌局部AngⅡ含量、ACE活性显著差增高,但血液AngⅡ含量和ACE活性无明显改变;心脏重量指数显著上升;残存心肌细胞肥大,间质增生,胶原蛋白沉积.培多普利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减少AngⅡ的生成、抑制ACE活性并减轻心肌细胞肥大、间质增生和胶原蛋白沉积的程度.结论:心肌组织局部的RAS参与了心肌重构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液RAS与心肌重构无显著相关,ACEI可以有效地防治心肌重构及心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内源性一氧化碳(CO)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及年龄、体质量相匹配的正常血压(WKY)大鼠各16只,随机各分为培哚普利组和对照组(各8只),胃内分别注入培哚普利2mg/(kg.d)或等量生理盐水14d,于试验开始前一天和结束当天分别采血,应用连二亚硫酸钠将血液中的多组分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Hb)和碳氧血红蛋白(COHb),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全血420nm和432nm的吸光度,计算出COHb的百分含量,并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水平。结果培哚普利治疗后,WKY大鼠血压、AngⅡ及COHb百分含量无变化;但SHR血压及血浆AngⅡ含量明显降低[SHR组收缩压:培哚普利组:(153.5±10.1)比对照组:(170.6±11.4)mmHg,P<0.01;SHR组AngⅡ:培哚普利组:(427.7±31.7)比对照组:(529.7±40.5)pg/mL,P<0.01],培哚普利还明显升高COHb百分含量[SHR组COHb:培哚普利组:(1.40±0.14)%比对照组:(1.28±0.10)%,P=0.01]。SHR培哚普利组用药后较用药前血压和AngⅡ明显降低(P<0.05),而COHb百分含量明显升高[(1.40±0.14比1.29±0.16)%,P=0.001],实验结束时SHR培哚普利组和对照组COHb含量与AngⅡ浓度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54和-0.49,P<0.05)。结论培哚普利可能通过抑制AngⅡ的生成,使内源性CO的产生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培哚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0例CHF患者及2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血浆AngⅡ、PAI-1水平。6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培哚普利组(30例)。培哚普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2~4mg,qd。治疗2周后复测血浆AngⅡ、PAI-1水平。结果:治疗前CHF患者血浆AngⅡ、PAI-1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治疗2周后,培哚普利组血浆AngⅡ、PAI-1水平比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培哚普利不仅可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而且可改善内源性纤溶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正常大鼠应用临床推荐剂量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拈抗剂后,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EPCs)克隆数量、分泌一氧化氮能力、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水平.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6组(每组8只),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余5组每日灌胃给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组给予培哚普利1.33 mg/(kg·d)、雷米普利组给予雷米普利1.67 mg/(kg·d)、福辛普利组给予福辛普利6.67 mg/(kg·d)、卡托普利组给予卡托普利25 mg(kg·d),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组给予替米沙坦13.33 mg/(kg·d),共2周.2周后取外周血体外培养EPCs.免疫荧光染色及实时聚合酶链反应鉴定细胞表面标志.计数细胞克隆,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一氧化氮含量,免疫印迹杂交方法分析细胞eNOS及Caspaee-3表达.结果:各组细胞培养至10~14天形成"铺路石"样克隆,经鉴定符合晚期EPCs特点.各药物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克隆数均有增多趋势,但只有卡托普利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药物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雷米普利组、福辛普利组及替米沙坦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含量亦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6.
目的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和β-阻滞剂(BB)卡维地洛逆转左室肥大(LVH),本文旨在探讨药物干预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管紧张素(Ang Ⅱ)和B型利钠肽(BNP)水平改变的意义.方法 15周龄雄性SHR尾动脉测压,随机分三组未治疗组(n=7)、培哚普利组(n=6)、卡维地洛组(n=7).药物溶于蒸馏水以灌胃法给予,培哚普利8 mg/kg*-1、卡维地洛4 mg/kg*-1,疗程6周,未治疗组以等量蒸馏水灌胃.15周龄雄性WKY大鼠为正常血压对照组(n=8).实验结束断头处死,取血、分离左心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放射免疫(HPLC-RIA)分析技术和RI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和心肌组织Ang Ⅱ和BNP(B型利钠肽)浓度.结果 (1)经6周治疗后SHR血压和左心室/体重比值较未治疗组有显著下降(P<0.05);(2)培哚普利能显著降低心肌组织Ang Ⅱ水平(P<0.05),但能明显升高血浆Ang Ⅱ水平(P<0.05);(3)卡维地洛显著降低血浆和心肌组织Ang Ⅱ水平(P<0.05);(4)无论培哚普利、卡维地洛都能使血浆和心肌组织的BNP水平降低(P<0.05).结论培哚普利、卡维地洛逆转LVH与其降低心肌组织Ang Ⅱ相一致,BNP可看作是Ang Ⅱ的天然拮抗物,随LVH逆转而下降,BNP下降反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两肾一夹(2K1C)高血压大鼠模型,了解培哚普利对高血压大鼠肾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2K1C高血压组;缬沙坦组;高剂量培哚普利组;低剂量培哚普利组。给药8周后,计算心重指数,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Ang)Ⅱ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肾脏ACE2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脏ACE2表达。结果培哚普利和缬沙坦治疗都明显降低高血压大鼠血压(P<0.01);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2K1C高血压大鼠肾脏ACE2表达较正常大鼠降低(P<0.05);经培哚普利及缬沙坦治疗后大鼠ACE2表达明显高于2K1C高血压组(P<0.05)。高剂量培哚普利组血浆AngⅡ降低较缬沙坦组明显(P<0.01)。2K1C高血压大鼠心重指数明显高于各给药组(P<0.01)。结论2K1C高血压大鼠肾脏组织中ACE2表达降低,培哚普利及缬沙坦在降压的同时能增加肾脏组织ACE2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ACEI)、选择性 型血管紧张素 受体拮抗剂 ( ARB)以及合用时对心肌梗死 ( MI)后心室重构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后 2 4小时的 SD大鼠被随机分至 B组 (苯那普利 2 m g/ kg/ d)、V组 (缬沙坦 15 mg/ kg/ d)、B+ V组 (苯那普利 1mg/ kg/ d+缬沙坦 7.5 mg/ kg/d)和 C组 (空白对照组 ) ,假手术组 ( S组 )作为正常对照。治疗 6周后测量体重、心脏重量、非梗死心肌胶原含量 ,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 ACE)、血管紧张素 ( Ang )、醛固酮 ( Ald)的活性或含量。结果  MI后 6周左心室 ( L V)、右心室 ( RV)重量以及右心室与左心室重量比、心肌胶原含量显著增加 ( C组比 S组 ,P<0 .0 5 ) ,苯那普利、缬沙坦及合用均显著降低以上指标 (与 C组比较 ,均 P<0 .0 5 )。 C组心脏局部 Ang 、ACE和 Ald较 S组明显升高 ( P<0 .0 1) ,三种治疗组均使其显著降低并恢复至正常 (与 C组比较 ,均 P<0 .0 1;与 S组比较 ,均 P>0 .0 5 )。结论  l.心脏局部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 RAS)在左心室重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 .ACEI、ARB均有减轻 MI后左心室重构方面的作用。 3 .合用 ACEI与 ARB具有良好的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9.
培哚普利抗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培哚普利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取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40% CCl4油0.25 g/L皮下注射,每周2次;培哚普利治疗组:40%CCl4油0.25 g/L皮下注射,2次/周,同时予以培哚普利2 mg/kg灌胃,1次/d。对照组:橄榄油皮下注射。于第4、6周取材。光镜下动态观察组织学改变,检测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 T 1 R)、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衍生性生长因子-BB(PDGF—BB)蛋白的表达、金属蛋白酶-2(MMP-2)的活性和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的含量。 结果 培哚普利治疗组肝组织炎症程度明显减轻,纤维间隔较为细小,血清HA、LN(μg/L)含量分别为82.07±13.66和94.84±3.54,模型组分别为147.86±18.92和113.72±2.14,t=2.27~2.87,P<0.05;培哚普利治疗组AT1R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TGF-β1和PDGF—BB蛋白质的表达低于模型组;模型组MMP-2活性高于培哚普利组。 结论 培哚普利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与缬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和肾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ACE2在高血压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中的意义.方法12周龄雄性SHR 28只,分为空白对照组(Sc)、苯那普利组(10 mg/kg·d)(Sb)、小剂量缬沙坦组(10 mg/kg·d)(Sl)、大剂量缬沙坦组(30 mg/kg·d)(Sh),每组7只,7只雄性WKY大鼠为正常对照.药物治疗3月后,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Ang Ⅱ含量,RT-PCR法测定肾脏中ACE和ACE2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比较肾脏中ACE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WKY大鼠相比,SHR肾脏中ACE2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而ACE mRNA的表达和血浆Ang Ⅱ水平则明显升高(P<0.05).缬沙坦治疗后SHR血压显著下降而血浆Ang Ⅱ水平则进一步升高,肾脏中ACE2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苯那普利治疗对SHR血浆Ang Ⅱ水平及肾脏ACE2的表达则无明显影响.结论SHR体内ACE和ACE2的表达失衡可能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意义.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可能通过升高SHR血浆Ang Ⅱ的水平而增加肾脏中ACE2的表达,ACE2表达的增加可能是ARB抗高血压治疗的一个新药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