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孕次、产次与腰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调查204例健康的绝经后妇女年龄、绝经年限、孕次、产次、测量其身高、体重及正位腰椎BMD,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随着绝经年限的增加,腰椎各部位BMD逐渐降低。孕1-2次及产1次者的腰椎各部位BMD高于其他,并随着孕次和产次的增加BMD逐渐降低。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绝经年限与正位腰椎各部位BMD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孕次与第二腰椎(L2)、第三腰椎(L3)、第二腰椎至第四腰椎(L2-L4)呈显著负相关(P<0.05);产次与第二腰椎(L2)、第三腰椎(L3)、第二腰椎至第四腰椎(L2-L4)呈显著负相关(P<0.05)。但调整年龄、体重指数、孕次及产次后,绝经年限与正位腰椎各部位BMD均无显著相关(P>0.05)。调整年龄、体重指数、绝经年限后,孕次、产次与正位腰椎各部位BMD均无显著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年限、孕次、产次与正位腰椎各部位BMD仍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绝经后妇女绝经年限、孕次、产次与腰椎BMD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与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调查248名健康的绝经后妇女的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测量身高、体重、正位腰椎(L2~L4)、髋部骨密度进行分析.结果 随着绝经年限的增长,腰椎和髋部骨密度逐渐降低.单因素相关分析表明年龄、绝经年限与腰椎及髋部各部位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绝经年龄与腰椎及髋部各部位骨密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调整身高、体重指数后,年龄、绝经年龄与腰椎及髋部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绝经年龄与腰椎及髋部各部位骨密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年限与腰椎、股骨颈及股骨大转子的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年龄与腰椎、股骨颈及Ward三角区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年龄、绝经年限与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绝经后妇女肥胖与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绝经后妇女的腰椎2-4( L2-4)和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粗隆间(InterTro)的骨密度(BMD),探讨绝经后妇女肥胖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以我院269名年龄45 -75岁的绝经后妇女为研究对象,计算体重指数将研究对象分为肥胖组和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的骨密度,分析绝经后妇女肥胖与骨密度的关 系。结果 肥胖组绝经后妇女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或P <0. 01)。绝经后妇女各部位的骨密度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各年龄组间的骨密度有显著性差异(P <0.05或P <0. 01)。结论 年龄和体重指数是影响骨密度的重要因素,绝经后妇女肥胖者骨密度较正常体型者高,肥胖者可能通过负重等作用,延缓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喝牛奶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1478例福州汉族绝经后妇女,喝牛奶组795例,不喝牛奶组683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区骨密度,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喝牛奶与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关系。结果 ①喝牛奶组与不喝牛奶组两组比较,结果为年龄、体重、质量指数有差异。②腰椎骨密度与年龄、体重指数、喝牛奶、体重进行逐步回归分析(y=0.843-0.003×年龄-0.010×BMI+0.006×体重+0.016×喝牛奶,β=0.392,回归系数t检验P=0.000),体重对腰椎骨密度影响较大。③体重、体重指数、年龄为协变量,喝牛奶为变量,行协方差分析,喝牛奶组腰椎BMD(0.754±0.138g/cm2)明显高于不喝牛奶组(0.742±0.113g/cm2),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F=5.935,P=0.015),股骨颈骨密度无差异。④喝牛奶组骨质疏松患病率为69.18%,不喝牛奶组患病率为71.16%,两者比较无差异(P=0.42)。结论 喝牛奶可维持绝经后女性腰椎高骨密度,这类人群适量饮用牛奶,一定程度上,具有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绝经后妇女血脂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明确绝经后妇女血脂水平与骨密度有否联系。方法 测定85例绝经后妇女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双能X线法测定腰椎k2-4和股骨颈的骨密度(BMD)。结果 与未绝经妇女相比,绝经后妇女甘油三酯(t=3.74,P=0.000)和胆固醇(t=3.75,P=0.000)水平均显著升高;而BMD腰椎k(t=2.43,P=0.017)和股骨颈(t=3.32,P=0.002)均显著降低;绝经后妇女甘油三酯水平与股骨颈的BMD经BMI校正后有显著负相关,偏相关系数r=-0.324,P=0.003;而与腰椎k2-4 BMD无相关。胆固醇水平则与股骨颈及腰椎k2-4的BMD均无相关性。结论 绝经后妇女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可能是绝经后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喝茶组与无喝茶组的生活饮食习惯、生育、疾病因素等基线情况可比性,观察喝茶与汉族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及骨折发生率的关系。方法随机调查福州常住汉族绝经后妇女623例,剔除30例,完成试验符合要求593例。分组:习惯喝茶(乌龙茶)组112例,无习惯喝茶组481例。专人调查受试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生育情况、疾病因素和对骨质疏松的认识等,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用双能X线(DXA)骨密度仪检测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结果 593例绝经后妇女中,喝茶组占18.89%,无喝茶组占81.11%。比较两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生育情况、疾病因素和骨质疏松认识等,只有体质量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喝茶组体质量明显高于无喝茶组;其他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体质量作为协变量,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骨密度,喝茶组大转子骨密度(0.807±0.117 kg/cm2)高于无喝茶组(0.778±0.117 kg/cm2,F=4.167,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喝茶组Ward’s三角骨密度(0.676±0.130 kg/cm2)高于无喝茶组(0.643±0.138 kg/cm2,F=5.269,P=0.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绝经后骨折发生率比较:喝茶组13.39%,无喝茶组12.0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喝茶与汉族绝经后妇女高骨密度明显相关,但与绝经后骨折无相关。结论喝乌龙茶有助于汉族绝经后妇女维持高骨密度。  相似文献   

7.
收集61饲病例,分为生育年龄组13例,绝经前组10例,绝经后组38例,均进行血碱性磷酸酶(ALP)、血钙(Ca)、血磷(P)、雌二醇(E2)、促卵泡素(FSH)、生长激素(GH)及空腹尿钙/尿肌酐(尿Ca/Cr)测定,其中3组进行定量CT测定腰椎骨密度(BMD),分别为13、7、28例;其中绝经后组中10侧患者服用尼尔雌醇(CEE3)3个月:结果显示绝经后妇女BMD显著下降,其BMD与E2及GH呈正相关.在绝经早期组中BMD与尿Ca/Cr值呈负相关.诨步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年限对绝经后妇女BMD影响最大,其次为GH;服CEE3 3个月后血ALP显著下降,尿Ca/Cr显著下降,GH升高。本文提示GH的下降是绝经后骨代谢变化的膨响因素之:CEE,能有效防止绝经后妇女的骨丢失,但长期应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临床角度研究大豆异黄酮对兰州地区绝经后妇女骨的影响。方法 在兰州地区筛选出绝经后妇女60人,随机分为大豆异黄酮组(SIF)和对照组(Control),每人每天服用大豆异黄酮90mg或者同等剂量安慰剂,时间6个月。抽血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血清钙、磷,超声测定胫骨中段骨密度(BMD)。 结果 血清碱性磷酸酶显著下降(P<0.05),血清钙显著升高(P<0.05),胫骨中段BMD显著升高(P<0.05)。结论 大豆异黄酮可增加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减少骨丢失。因而可以预防治疗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9.
绝经后妇女血清瘦素水平与骨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血清瘦素水平与骨代谢的关系.方法测定85例绝经妇女血清瘦素水平及体重指数、体脂量、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用双能X线法测定股骨和腰椎的骨密度,并测定骨钙素及尿钙水平,分析瘦素与上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用骨密度与瘦素及瘦素相关指标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瘦素没有进入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方程;瘦素与骨钙素及尿钙水平也均无相关.结论瘦素与绝经后妇女的骨代谢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认知水平(了解骨质疏松概念且如何防治骨质疏松)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048例福州汉族绝经后妇女问卷调查,骨质疏松认知组379例,无认知组669例,双能X线测定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区骨密度。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认知组与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关系。结果 1认知组与无认知组比较,结果为年龄、月经初潮、怀孕次数、哺乳次数、文化程度、喝牛奶、日光照射、运动时间、腰椎BMD(骨密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协方差分析,认知组腰椎骨密度(0.752±0.105 g/cm~2)明显高于无认知组腰椎骨密度(0.734±0.098 g/cm~2),P0.01。2四个部位骨密度与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为腰椎骨密度与认知相关。骨质疏松影响因素为年龄、月经初潮、骨质疏松认知、哺乳次数、身高,可知认知为骨质疏松的重要影响因素。3无骨质疏松认知组OP患病率71.16%,认知组70.1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认知水平与骨密度相关,认知组腰椎骨密度比无认知组高,提示加强认知教育对预防骨质疏松发生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绝经年限与股骨近端BMD的关系。方法 随机调查沈阳地区285例健康的绝经后妇女,调查其年龄和绝经年限,测量其身高、体重、股骨近端骨密度(BMD),应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随绝经年限的增加股骨近端各部位BMD有下降的趋势,随绝经年限的增加股骨近端各部位BMD下降速度减慢,并且相对而言Neck、Ward’s区的BMD下降速度高于其他部位。以年龄和体重指数(BMI)为协变量,经协方差分析显示Ward’s区BMD与绝经年限具有显著相关,而其他部位无显著相关。结论 对绝经后妇女应注意绝经早期的股骨近端BMD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差异及CIMT和斑块增大的风险。方法进行横断面研究,包括60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和60位非骨质疏松症绝经后妇女。CIMT采用B型超声测量。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与无骨质疏松症妇女的平均C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骨质疏松症组CIMT升高的风险与非骨质疏松症组相似。骨质疏松症妇女斑块出现的风险是正常人的三倍。然而,调整了易使妇女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年龄和基础疾病后,两组之间斑块的存在并无显着差异(校正比值比=0.85;95%可信区间0.10~6.464)。结论绝经后妇女与无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平均CIMT无差异。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的CIMT升高风险与无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妇女相当。两组之间斑块的存在没有显着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绝经后女性握力和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绝经后女性进行握力测量和骨密度测定,观察≤60岁组、61~70岁组和70岁组的握力和骨密度变化,应用单因素Person相关性分析和散点图研究握力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最大握力:≤60岁组25.86±4.77 kg,61~70岁组23.37±4.64 kg,70岁组16.63±5.40 kg。骨密度测定提示:65例股骨颈T值≤-2.5;90例腰椎T值≤-2.5。最大握力与骨密度均随年龄增加而减少。握力与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呈非常显著正相关。结论绝经后女性握力越大,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越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与腰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择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绝经后妇女23例为骨折组,无椎体骨折的2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为对照组。两组的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差异无显著性,均行胸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用双能X线吸收仪(DXA)测量的腰椎(L2-4)前后位骨密度(BMD)、骨矿含量(BMC)和T值。结果骨折组BMD、BMC和T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腰椎BMD降低与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相关。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应重视BMD变化,预防椎体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安徽地区绝经后妇女雌激素受体(E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288名安徽合肥地区健康绝经后妇女,运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和股骨颈、大转子骨密度(BMD),并采用PCR-RFLP(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法分析ER基因多态性,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安徽地区绝经后妇女ER基因型分布频率PP(13.2%)、Pp(45.8%)、pp(40.9%),XX(5.21%)、Xx(31.6%)、xx(63.2%),联合PvuⅡ和XbaⅠ这两种基因型后得到:PPXX(5.6%),PPXx(3.8%),PPxx(6.3%),PpXX(1.4%),PpXx(23.3%),Ppxx(25%),ppxx(34.7%),未检测到ppXX及ppXx型。PvuⅡ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腰椎BMD相关,PP基因型腰椎BMD显著低于pp和Pp基因型(P〈0.05),ER基因P等位基因是一种有益于骨量的基因型。XbaⅠ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各部位BMD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联合分析PvuⅡ和XbaⅠ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BMD相关性发现,有Px单倍型的妇女腰椎部位的BMD显著低于无此单倍型的妇女(P〈0.01)。结论ER基因PVuⅡ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腰椎BMD有相关性,PP基因型妇女腰椎BMD减低,而具有Px单倍型的ER基因可能对BMD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绝经后女性的体成分与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和腰椎、髋部BMD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919例绝经后女性的体成分、正位腰椎和髋部BMD.结果 下身脂肪量、全身脂肪量和全身瘦组织量与年龄、绝经年龄和绝经年限都相关(P<0.05~0.01),但只有绝经年限进入体成分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采用复合或三次回归模型拟合优度最佳.体成分随绝经年限的延长有下降趋势.绝经10年以上女性的下身脂肪量和全身瘦组织量显著减少,分别较绝经年限5年以内女性下降8.6%和3.1%.所有部位的体成分与所测区域的BMD 均呈正相关(P<0.05~0.01),控制体重变量后,仅有全身脂肪量与腰椎BMD 呈正相关(P<0.05),而全身瘦组织量与髋部BMD 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体成分是影响腰椎和髋部BMD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对腰椎BMD影响最大的是全身脂肪量,而对髋部BMD影响最大的是全身瘦组织量.BMD 越低者,全身脂肪量和全身瘦组织量也越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绝经后女性的体成分与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和腰椎、髋部BMD相关,其中,绝经年限对体成分的影响最大,体成分组分对BMD的影响存在部位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口服利塞膦酸钠对绝经后妇女骨量变化的干预作用。方法223名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两组:A组(利塞膦酸钠,5mg/d,口服)和B组(安慰剂,每天1片),所有患者每天补充钙剂500mg和维生素D200IU,治疗1年。腰椎和髋部(包括股骨颈、转子间和Ward三角)骨量双能X骨密度测量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进行。结果所有患者为骨量减少,治疗前患者的一般情况和骨量两组间无差异。治疗结束后,利塞膦酸钠组患者腰椎和股骨颈的骨量较安慰剂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结论口服利塞膦酸钠可显著提高腰椎和髋部骨量,有效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