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提高生存率。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至201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经根治性手术治疗550例Ⅰ~ⅡA2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 64例宫颈癌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92.2%,有转移者5年生存率51.6%(P0.05)。单因素分析,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最大径线、宫颈深间质浸润、宫旁浸润、脉管间隙浸润相关(P0.05);宫旁组织浸润、转移淋巴结部位、阴道切缘状况、转移淋巴结数量、转移淋巴结组数,是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宫颈癌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宫颈深间质浸润(P=0.001)和脉管间隙浸润(P=0.000)是影响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转移淋巴结组数2(P=0.000)是影响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宫颈深间质浸润、脉管间隙浸润是影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转移淋巴结组数≥2是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选择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43例宫颈癌患者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盆腔淋巴结清扫依次剔除双侧髂总、髂外、腹股沟深、髂内及闭孔5组淋巴结,根据病理结果明确转移淋巴结的分布,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盆腔淋巴结转移35例,占24,5%。其中闭孔淋巴结转移29例,占82.9%,转移率为20.3%(29/143)。35例中仅有1组淋巴结转移的22例(62、9%),其中18例为闭孔淋巴结转移。闭孔淋巴结阴性而其他淋巴结阳性者仅6例(17.1%)。髂淋巴结转移12例,占34.3%,转移率为8.4%(12/143)。闭孔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其他组之和(P〈0.01)。右侧淋巴结转移率为20.3%(29/143),高于左侧的11.2%(16/143),P〈0.05。ⅡB期、肿瘤浸润宫颈间质深度〉1/2、肿瘤病灶〉4cm者淋巴结转移率高,而患者年龄、肿瘤病理分级及组织类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闭孔淋巴结是宫颈癌最早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其次是髂淋巴结。是否可以仅对有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患者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或仅对闭孔及髂淋巴结进行选择性切除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淋巴结转移是卵巢癌转移的重要途径,淋巴结切除术是卵巢癌手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卵巢癌在淋巴结切除方面仍存在争议。正确识别出存在转移的淋巴结,才能实现精准的肿瘤转移淋巴结切除术。其中影像学评估是识别卵巢癌淋巴结转移最常用的手段。本文将围绕近年来关于卵巢癌术前及术中影像学评估淋巴结转移的研究分析不同影像学方法的特点,探究术前及术中适宜采用的影像学评估方法,旨在促进卵巢癌转移淋巴结切除的精准手术。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淋巴结转移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转移途径,其中盆腔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较为少见。但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情况可以通过术前、术中相关方法进行预测。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方法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目前尚无预测方法的统一标准。综合分析患者的病理、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对指导临床决策,避免不必要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减少不良反应,降低手术费用以及选择合适的术后辅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测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指标,以期为确定子宫内膜癌手术范围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初治为手术治疗的64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和Fish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经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G3、深肌层浸润、附件转移对预测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pelvic lymph node,PLN)转移具有统计学意义;盆腔淋巴结转移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de,PALN)转移显著相关。结论:病理分级G3、深肌层浸润、附件转移是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预测因素;盆腔淋巴结转移对预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病理分级G3、深肌层浸润、附件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应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并根据术中患者的盆腔淋巴结状况决定是否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淋巴结转移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转移途径,其中盆腔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较为少见。但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情况可以通过术前、术中相关方法进行预测。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方法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目前尚无预测方法的统一标准。综合分析患者的病理、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对指导临床决策,避免不必要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减少不良反应,降低手术费用以及选择合适的术后辅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黄美虹  韩钦  郭红燕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7,33(12):899-902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遵循由近及远的逐站式转移模式,先从盆腔淋巴结到髂总淋巴结,然后再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并可继续向上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很少见跳跃转移的情况。术前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各有优缺点。近年来术中前哨淋巴结检测逐渐成为热点,但是目前仍没有人明确指出识别前哨淋巴结可以替代系统的淋巴结切除术。应根据各自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提高检测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符合率,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损伤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标准术式,但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约10%~15%,说明盆腔淋巴结清扫不仅对大部分患者无益,反而有并发淋巴囊肿、淋巴水肿等风险。前哨淋巴结是指最早接受肿瘤淋巴引流的淋巴结,也是最早发生转移的淋巴结,前哨淋巴结组织学检查阴性预示其他淋巴结无转移。因此检测前哨淋巴结的转移状况可避免对患者实施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FIGO分期ⅠB1~ⅡB期宫颈癌盆腔转移淋巴结在各个解剖分区的分布特点及不同类型淋巴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FIGOⅠB1~ⅡB期宫颈癌3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在各分区的分布频度及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淋巴结转移部位、数目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总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6.9%(89/331),转移淋巴结242枚,67.8%(164/242)分布于宫旁/闭孔区。淋巴结转移与FIGO分期和深肌层浸润相关(r为0.242和0.403,P均=0.000)。331例患者5年总生存率(5-yOS)为87.0%,低位转移组5-yOS(76.1%)略优于高位转移组(5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单个淋巴结转移组5-yOS(80.4%)略优于多个淋巴结转移组(6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影响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因素为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P值分别为0.007、0.000、0.001)。结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与FIGO分期和深肌层浸润有关;宫旁/闭孔区淋巴结最易受累;淋巴转移是预后的独立因素;高位、多个淋巴结转移是否是预后的不利因素,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是其主要的转移途径。淋巴结转移是判断预后和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指标,一般由淋巴结微转移(LNM)发展而来。LNM是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阶段,可作为宫颈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因此,及时准确判断宫颈癌患者淋巴结是否存在微转移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LNM的概念、其与临床转移的关系,宫颈癌LNM的主要检测标记物及其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肿瘤细胞转移的最早特征,宫颈癌患者局部淋巴结状况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并决定着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然而对患者盆腔所有淋巴结进行评估是一件十分繁杂的事情,前哨淋巴结(SLN)能反映整个盆腔淋巴结的转移状况,其研究使大多数早期宫颈癌患者避免不必要的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目前常用的淋巴结识别方法有染料法、放射性核素示踪法及联合法。淋巴结微转移检测法(如:免疫组化法、连续切片法、鳞状细胞癌抗原检测及淋巴结HPV检测法等)能提高SLN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 ( C期 )患者采用综合治疗的效果。所有行彻底盆腔淋巴结和主动脉淋巴结清扫手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行手术分期 ,术中对肉眼可见的转移淋巴结都行切除。对显微镜下可见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进行辅助放疗 ,而对有肉眼可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先行化疗 (方案为卡铂和紫杉醇 135 mg/ m2 ,每 3周一次共 6疗程 ) ,然后再进行辅助放疗。结果 :15 3例随访患者中有 2 2例术后证实有淋巴结转移 ,2 1例为 C期、1例为 B期 (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 ,其中 6 4%的肿瘤病理分化差。 5 5 %患者仅盆腔淋巴结转移 ,41%有…  相似文献   

13.
妇科恶性肿瘤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盆腔、腹主动脉旁及腹股沟区域是最常发生转移的部位。大多数妇科恶性肿瘤手术需行淋巴结切除或活检,但是目前对于盆腔、腹主动脉旁及腹股沟区域淋巴结解剖命名尚不规范,淋巴转移的常见途径尚未充分阐明,常见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亦有争议。文章针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癌的淋巴转移途经可分为:宫体上部和宫底部癌可沿阔韧带上部淋巴管转移到卵巢,并向上直接引流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也可沿圆韧带转移到腹股沟深浅淋巴结,子宫中段癌引流至髂淋巴结,子宫下段到颈管癌的转移途径与子宫颈癌的相同、可使宫颈旁、闭孔、髂内及髂外组以及骶前、髂总等淋巴结受累。晚期癌可出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腹股沟及锁骨上淋巴结位于体表,术前容易由触诊检查发现,而盆髂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腹膜后,必须经手术探查及淋巴结活检才能诊断。故有些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血清人附睾蛋白4(HE4)、癌抗原125(CA125)和卵巢恶性肿瘤风险模型(ROMA)指数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在辽宁省肿瘤医院因子宫内膜癌手术的326例患者为研究组,同期于体检中心体检的163名正常人群为对照组,评价血清HE4、CA125和ROMA指数预测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HE4、CA125、ROMA指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绝经前后CA125、ROMA指数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HE4与绝经前组淋巴结转移相关,HE4、CA125、ROMA指数淋巴结阳性组均高于淋巴结阴性组;绝经前CA125≥69.45 kU/L,绝经后CA125≥21.45 kU/L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CA125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绝经前、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0、0.671;HE4、CA125、ROMA指数评估淋巴结转移的阴性预测值大于90%。结论 HE4、CA125、ROMA指数均可准确评估子宫内膜癌及淋巴结转移情况。CA125比HE4、ROMA指数评估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16.
卵巢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卵巢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郎景和(北京协和医院)淋巴结转移是卵巢恶性肿瘤的重要转移播散途径,主要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及髂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特别是浅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尚属少见,现报告1例并予讨论。1病例摘要患者,57岁,1990年8月31日行卵巢癌细胞减灭...  相似文献   

17.
树突状细胞在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转移与无转移时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表达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2004年12月至2005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山西省肿瘤医院的4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Ⅰa2期5例,Ⅰb1期21例,Ⅰb2期11例,Ⅱa期3例)的前哨淋巴结中CD83、CD80、CD86的分布及表达进行检测,并与非前哨淋巴结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树突状细胞CD83、CD80、CD86在有转移前哨淋巴结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无转移的前哨淋巴结与非前哨淋巴结,无转移的前哨淋巴结中树突细胞的表达与无转移非前哨淋巴结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前哨淋巴结肿瘤细胞转移后,改变了淋巴结的微环境,有功能成熟的CD83阳性树突细胞数量的减少且树突细胞共刺激因子CD80、CD86表达的下调可能是宫颈癌发生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无转移的前哨淋巴结及非前哨淋巴结存有正常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前哨淋巴结是原发肿瘤区域淋巴引流的第一站,是最早发生肿瘤转移的部位。前哨淋巴结定位有染料法、核素法、联合法3种方法,对前哨淋巴结进行病理连续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高了微小转移灶的检出率,进而能有效判断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前哨淋巴结在宫颈癌的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对中晚期子宫颈癌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湖北省肿瘤医院妇瘤科就诊治疗的90例中晚期(ⅡB~ⅣB期)子宫颈癌伴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11月30日。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 (1)盆腔淋巴结转移和腹主动旁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9%vs. 35.0%,P=0.027)。(2)淋巴结转移数目<3个和淋巴结转移数目≥3个患者的3年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8%vs. 37.8%,P=0.003)。(3)淋巴结转移最大短径<1.5cm和淋巴结转移最大短径≥1.5 cm患者的3年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8%vs. 42.9%,P=0.013)。(4)普通放疗和调强放疗患者的3年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5%vs. 62.2%,P=0.007)。结论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数目≥3个、淋巴结转移最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子宫肉瘤与癌肉瘤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病理确诊为子宫肉瘤和癌肉瘤的185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130例行盆腔淋巴结的清扫术,其中16.15%(21/130)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绝经状态、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与子宫肉瘤和癌肉瘤的预后可能有关。结论子宫肉瘤和癌肉瘤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且预后差,行淋巴结切除可能不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