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六版教材《中医诊断学》疑点、误点评析(续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材第五章诊脉部位的内容里有 :“仲景三部诊法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太溪三部诊法。”此说法不妥 ,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里明确指出 :“观今之医 ,不念思求经旨 ,以演其所知……按寸不及尺 ,握手不及足 ;人迎、趺阳 ,三部不参 ;动数发息 ,不满五十……”据此我们可以断定仲景三部诊法应当是人迎、趺阳、寸口 ,而并非是寸口、趺阳、太溪三部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诊病虽曾用过寸口、趺阳、太溪 ,但决非是“仲景三部诊法”原意。在正常脉象的内容里有 :“年青人脉象多带滑 ,老年人脉象多带弦。”这里的年青…  相似文献   

2.
六版教材《中医诊断学》疑点、误点评析(街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版教材《中医诊断学》是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院校规划教材 ,已使用了 6年多 ,历经风风雨雨的洗礼 ,可以说其好的方面及不足之处各有评说。我在研习之后 ,亦收获颇多 ,确感本教材是在五版教材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不过有得亦有失。有鉴于此 ,笔者不揣愚陋 ,就六版教材《中医诊断学》某些内容的不同看法 ,尤其是教材中的一些难点、疑点及本人所认为的误点 ,谈一些自己的肤浅认识 ,并加以评析 ,目的是增进《中医诊断学》教材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不当之处 ,尚祈斧正。“绪论”中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中医诊…  相似文献   

3.
六版教材<中医诊断学>是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院校规划教材,已使用了6年多,历经风风雨雨的洗礼,可以说其好的方面及不足之处各有评说.  相似文献   

4.
第四章问诊一章 ,短短不足 4页 ,就分了 3节内容 ,这节也太精悍了。再者说第一节是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意义不是意义 ,倒象是为什么要问诊 ,方法不是方法 ,倒象是问诊的注意事项。第二节问诊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而第三节问现在症却不在问诊内容之列 ,虽问诊内容最后有这样的交代 :“问现在症状 ,属问现病史范畴 ,因其包括的内容较多 ,是问诊的主要内容 ,将另列一节专门讨论。”单列一节倒是没错 ,但起码应在问诊的内容当中有所体现 ,教材中虽说 :“问现在症状 ,属问现病史范畴”,但其实问…  相似文献   

5.
在第一章问诊问寒热的内容里面有:“邪正俱盛,寒热俱重,邪盛正衰,则恶寒重而发热轻。”此说法不妥。“邪正俱盛,寒热俱重”尚可理解,而“邪盛正衰,多为恶寒重而发热轻”实难苟同。如邪热亢盛而正气衰减,并非一定出现恶寒重而发热轻的临床表现。在问寒热的内容里面有:“邪气致病  相似文献   

6.
在第一章问诊问寒热的内容里面有:“邪正俱盛,寒热俱重。邪盛正衰,则恶寒重而发热轻。”此说法不妥。“邪正俱盛,寒热俱重”尚可理解,而“邪盛正衰,多为恶寒重而发热轻”实难苟同。如邪热亢盛而正气衰减,并非一定出现恶寒重而发热轻的临床表现。在问寒热的内容里面有:“邪气致病者,由于寒为阴邪。其性清冷。故寒邪致病。恶寒症状突出”。此说法不妥,应该为“邪气致病者。由于寒为阴邪。其性清冷。故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或畏寒症”。如寒邪客胃就不见恶寒症。这里有几个概念“恶寒”与“畏寒”、“恶热”与“畏热”必须弄清,如果从中国文字学角度应当是无太大差别,但是被中医学所运用。“恶寒”与“畏寒”就产生了一定的差别。应当说“恶寒”被中医学所说的表证所专有,故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说法。而畏寒自应属于里实寒证与里虚寒证的范畴。所以但寒不热内容里面有“新病恶寒”,应为“新病畏寒”方妥,因为但寒不热是里寒证的寒热特征,再者说但寒不热里面用“新病恶寒”,恶寒是发热的前奏,起初可以但恶寒不恶热,但最终必恶寒与发热并见,只有恶寒而无发热不符合教材中说:  相似文献   

7.
在第五章脉诊的内容里面有“李士材《诊家正眼》增定脉象二十八种”,在绪论却为“李中梓的《诊家正眼》”。暂且不论李中梓与李士材是否为一人,但觉这种写法在同一本教材中,实在难以让人接受。绪论中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创立“诊籍”,这样的写法让人一目了然,淳于意创立“诊籍”,或说仓公吐三创立“诊籍”,何不参考之。  相似文献   

8.
在第二章望诊望形体内容里面有:“阴脏人:体型偏于矮胖,头圆颈粗,肩宽胸厚,身体姿势多后仰,平时喜热恶凉,其特点是阳较弱而阴偏旺,患病后易从阴化寒、寒湿痰浊内停。正如《医法心传》所说:‘阴脏者阳必虚,阳虚者多寒。'”这里有2处错误,一是体型偏于矮胖、头圆颈粗、肩宽胸厚之人,平时并非喜热恶凉,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喜热恶凉不应作为阴脏人必备特点,建议应去之。二是阴脏人虽属于阴偏盛,而阳并非必虚,如果说虚,也只是相对于偏盛之阴而虚,而教材依据《医法心传》所说:‘阴脏者阳必虚,阳虚者多寒。’故推断阴脏人平时喜热恶凉,这显然不符合临床实际,看来对古书的理解要遵古而不拟古。  相似文献   

9.
在第8章病性辨证的内容里面有:“病性指病理改变的性质,也就是病理变化的本质属性,或称为病机。由于病性是导致疾病当前证候的本质性原因,因而也有称病性为病因者,即审证求因之谓”,这里既说病性是病因,又说病性为病机,显然这里教材谈的病性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而笔者认为病性辨证中的病性应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在绪论中明确指出:“证只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病势所做的病理性概括。”可见辨证的目的就是明确病因、病性、病位、病势,最后作病机性概括。假如证里面病性既是病因,又是病机,那么辨证里面再谈病性还…  相似文献   

1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医诊断学》历经数十年的发展,现已出版了多版教材,可以说称得上教材的市面就达数十种,教材之多,浩如烟海,可见在《中医诊断学》教材的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仔细揣摩起来。又确实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对教材的发展也不应只放在量上,而更应看重的就是质的提高,即教材的建设也应从粗放型实现向集约型的转变,今笔者对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中医诊断学》教材(以下简称七版教材)。谈一些自己的肤浅认识,特别是笔者认为的疑点、误点,希望与同道交流,目的是完善《中医诊断学》教材。  相似文献   

11.
在第7章八纲辨证内容里面有:“《内经》中并无‘八纲’这一名词,但却有八纲具体内容的散在性论述,并且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辩证关系。”此说法略有不妥,首先“辩证”二字应为“辨证”。其次,既然对八纲辨证探源,按编者意,《内经》中虽无“八纲”或“八纲辨证”这一名词称谓,但其实已有寒证或热证或实证或虚证等情况,由此诸多教材的辅导材料还借此而有所发挥,  相似文献   

1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医诊断学>历经数十年的发展,现已出版了多版教材,可以说称得上教材的市面就达数十种,教材之多,浩如烟海,可见在<中医诊断学>教材的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仔细揣摩起来,又确实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对教材的发展也不应只放在量上,而更应看重的就是质的提高,即教材的建设也应从粗放型实现向集约型的转变,今笔者对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中医诊断学>教材(以下简称七版教材),谈一些自己的肤浅认识,特别是笔者认为的疑点、误点,希望与同道交流,目的是完善<中医诊断学>教材.  相似文献   

13.
赵新广  刘丹卓 《中医药学刊》2007,25(12):2633-2634
在第8章病性辨证的内容里面有:“病性指病理改变的性质,也就是病理变化的本质属性,或称为病机。由于病性是导致疾病当前证候的本质性原因,因而也有称病性为病因者,即审证求因之谓”,这里既说病性是病因,又说病性为病机,显然这里教材谈的病性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而笔者认为病性辨证中的病性应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在绪论中明确指出:“证只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病势所做的病理性概括。”可见辨证的目的就是明确病因、病性、病位、病势,最后作病机性概括。  相似文献   

14.
朱文锋 《中医教育》2002,21(6):39-40
笔者认为,新世纪<中医诊断学>规划教材的改进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中医诊断学》教材,从四版(《中基》)到七版,在某些重要问题上的阐述,不太明确、准确,从中选择出四诊的顺序、相兼脉与复合脉、里证、实证、虚证的临床表现、实证的病机、虚证转实等五个重要方面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医诊断学研究生教学现有教材和中医诊断学研究生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中医诊断学》(研究生教材)建设思路,论述此教材编写特点,并列出内容提要和章节目录。此书的编写,旨在为提高中医诊断学研究生教学水平、提升中医诊断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做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并结合临床对戴阳证、鸡胸、瞳孔的变化与喷射性呕吐在临床诊断上的意义及霉酱苔与紫暗舌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供同道在教学中参考。  相似文献   

18.
1提出问题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第1版)  相似文献   

19.
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常规诊察方法,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在保持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等方面较以往教材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笔者在脉诊的教学中体会,尚有以下几处内容值得商榷,以确保学生对脉诊理解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中医本科教材《中医诊断学》时间症状病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毅  严灿 《国医论坛》2001,16(6):52-52
《中医诊断学》教材 (以下简称教材 ) ,经过多年的修订 ,已日趋客观、丰富和成熟 ,但仍存在一些模糊之处 ,尤其是在一些时间性症状病机的解释上更有商榷的余地。本文试就这方面的问题发表一孔之见。1 日晡潮热病机对其产生的机制 ,教材一般解释为 :由于阳明经气旺于日晡 (申时 ,下午 3时~ 5时 ) ,加之胃肠热盛 ,热上加热 ,故日晡热甚。窃以为这种解释其误有二 :一是阳明经气并非旺于申时 ,据经络与时辰流注次序 ,手阳明大肠经气旺于卯时 ,足阳明大肠经气则是旺于辰时 ;二是申时实际上是大肠腑腑气旺之时(或膀胱经经气旺之时 )。一经一腑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