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刺乙醇乙醇介入疗法对嗜铬细胞瘤的治疗效果。材料和方法:嗜铬细胞瘤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31-59岁,平均42岁。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2例,左侧5例,右侧7例,均为单发,其中8例经活检证实,4例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CT表现作出诊断。右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术后复发1例,在右侧交感神经链上有2个复发灶。13例嗜铬细胞瘤均在CT引导下行乙醇注射消融治疗。结果:治疗后7-20天CT或MRI复查,8例肾上腺良性嗜铬细胞瘤完全消失,4例完全坏死并缩小。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的2个复发灶完全消失。所有病例已随访7-30个月,患者血压一直正常,未再发阵发性头晕、面色苍白、四肢麻木等表现。血、尿儿茶酚胺检查也正常。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乙醇消融疗法对良恶性嗜铬细胞瘤具有确切疗效,安全可靠,并发症少,费用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使用射频(RF)消融作为首选方法治疗症状性有功能的肾上腺肿瘤,并参照临床与生化随访结果评价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取得学院委员会批准后,回顾性评  相似文献   

3.
陶琤 《放射学实践》2002,17(6):526-526
病例资料 患者 ,女 ,46岁。左侧腰部隐痛一年余。无发热、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肾绞痛等症状。体检 :腹平软 ,无压痛 ,双肾未触及 ,未扪及包块。左肾区轻度叩击痛。实验室检查 :血、尿、便均正常。B超 :双肾大小正常 ,左肾中部内侧见3 .5cm× 4.1cm偏低回声团块凸出肾外 ,双肾集合部见多个小钙化斑。静脉肾盂造影 (intravenouspyelogra phy ,IVP) :双肾功能正常 ,左肾盏拉长、变细、受压 ,考虑为左肾实质内病变引起 ,建议CT检查。CT平扫 :于左侧肾上腺外侧支可见一约 5 .5cm× 4.0cm圆形高…  相似文献   

4.
5.
按照患者有无肾上腺内分泌紊乱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将肾上腺肿瘤分为功能性肿瘤、无功能性肿瘤(或称非功能性肿瘤),其中无症状和体征而偶然发现的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又称为肾上腺偶发瘤[1].  相似文献   

6.
非功能性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功能性肾上腺肿瘤常干影像检查中偶然发现,确定肿瘤的良恶性有较大的临床价值,本文通过对52例非功能性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共收集肾上腺非功能性肿瘤52例,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4~75岁,乎均49.5±14.6岁。病变包括无功能腺瘤16例,其中3例发现于恶性肿瘤患者中(肾癌、结肠癌及肺癌各1例),皮质腺瘤4例,神经母细胞瘤3例,囊肿4例,以上病灶除4例腺瘤随访半年以上无改变外,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转移瘤25例,3例病理证实,其它病变影像学检查随访有动态改变,原发癌都有病理证实,包括肺癌1…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进行评估和分析。材料和方法:对经外院手术治疗的10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病例的CT资料进行了随访、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有病理证实。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定性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合CT的影像学特点、三维重建,通常可作出较正确诊断。B超、MRI、核素扫描等影像学的交叉应用,有助于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CT引导下经皮穿刺酒精介入治疗肾上腺良性功能性肿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刺酒精注射疗法对肾上腺良性功能性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20例肾上腺良性功能性肿瘤进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酒精注射治疗,其中嗜铬细胞瘤5例、醛固酮瘤15例,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醛固酮、血钾及尿儿茶酚胺的变化。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肿瘤大小、坏死情况。结果 5例嗜铬细胞瘤经治疗后6-19个月随访,未发生阵发性血压增高,尿儿茶酚胺正常。15例醛固酮瘤治疗后5-7d,血醛固酮降至正常,血钾升至正常。其中1例在首次治疗后7个月时,血醛固酮再次升高,血钾再次降低,经再次治疗后血醛固酮、血钾转为正常。治疗后7-15d,13例血压降至正常;1例需口服小剂量降压药使血压维持正常,1个月后不服任何降压药血压降至正常。另1例醛固酮瘤在治疗后血压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仍需服用小剂量降压药才能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治疗后7-15d CT复查,15肿瘤全部坏死,5例绝大部分坏死。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酒精注射疗法对肾上腺良性功能性肿瘤具有较好的疗效,且简便、安全、创伤小及费用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CT纹理分析鉴别肾上腺乏脂腺瘤、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转移瘤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肾上腺乏脂腺瘤、98例嗜铬细胞瘤和101例肾上腺转移瘤CT图像.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T平扫与肾上腺增强扫描.应用TexRAD软件分析CT图像的纹理特征并比较3种肾上腺病变之间各纹理参数间的差异.结果 平扫CT图像上,3种病变的平均灰度值(Mean)和峰度(Kurtosis)在所有过滤值(SSF)纹理图像上(SSF 0~6)均有显著差异(P<0.05),标准差(SD)在精细和粗糙纹理上(SSF 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上腺乏脂腺瘤和转移瘤的熵(Entropy)(SSF 0~3,5~6)和正像素的平均值(MPP)(SSF 0~2,4~6)均明显低于嗜铬细胞瘤(P<0.05).3种病变的偏度(Skewness)(SSF 0~3)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嗜铬细胞瘤最低而转移瘤最高.增强CT图像上,3种病变的Mean、SD、Entropy和MPP在所有等级纹理图像上(SSF 0~6)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4种纹理参数均在嗜铬细胞瘤上最高、在转移瘤上最低.肾上腺转移瘤的Skewness(SSF 0)和Kurtosis(SSF 0, 2)明显低于乏脂腺瘤和嗜铬细胞瘤(P<0.05).结论 肾上腺乏脂腺瘤、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转移瘤的CT纹理分析参数有显著性差异,CT纹理分析具有鉴别以上3种病变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影像学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8例,其中包括选择性肾上腺动脉造影检查,CT和NRI。对其发病情况,临床表现与影像诊断作了分析。本文讨论了各种检查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各种检查曲影像表现,并指出选择性动脉造影对诊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非功能性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52例非功能性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着重讨论了转移瘤与无功能腺瘤的鉴别诊断。病灶CT值>20Hu,密度不均匀,中度至明显强化诊断转移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都较高;边界不清或/和侵犯周围结构、不规则厚环状强化为转移瘤的特异性表现,网格状强化只见于无功能腺瘤。  相似文献   

12.
13.
儿茶酚胺增多症的CT定位诊断(附3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肾上腺内外儿茶酚胺分泌性病变的CT定位经验。材料与方法:分析33例儿茶酚胺增多症的临床及CT扫描资料。其中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例CT定位失败,手术切除左肾上腺,病理报告正常,患者10月后死于心肾功能衰竭。结果:CT探测肾上腺内嗜铬细胞瘤的准确率为100%(n=23)。1例左肾上腺髓质增生未能定位。CT定位了9例肾上腺外病灶中的8例功能性副神经节瘤,其发生部位是肾门(n=4)、主动脉旁  相似文献   

14.
恶性骨肿瘤的介入治疗(附20例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笔者对20例恶性骨肿瘤做了介入治疗,全部病例均经动脉内灌注化疗,并对其中发生于骨盆区域的12例肿瘤加做动脉内栓塞治疗。手术及病理证实: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液化和囊变。笔者认为,在介入治疗中,动脉内栓塞较灌注化疗更为重要,提出了栓塞材料的选择与方法,并认为血管造影有助于肿瘤的良恶性判别。最后对介入治疗后影像学评价和副反应的预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贲门癌的术前介入治疗的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1例经胃镜检查及术前细胞学检查所证实,中晚期贲门癌的术前介入放射治疗。应用 RH型导管超选择胃左动脉插管,成功率为82%。此法简便易行,便于操作推广。本文介绍了胃左动脉造影方法及中晚期贲门癌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分类。贲门癌术前介入治疗可使肿瘤病灶较快缩小;减轻肿瘤的浸润粘连;增加肿瘤病灶周围的水肿;有利于肿瘤的手术切除和剥离;同时手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能有效地减少复发转移的机会.介入治疗后最佳手术时间,以10天为宜。  相似文献   

16.
介入治疗在骨盆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介入治疗在骨盆肿瘤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1例骨盆肿瘤 (其中 15例恶性 ,6例良性 )做了 30人次的介入治疗 ,所有病例均行 DSA造影 ,并用明胶海绵条做了供养动脉栓塞 ,其中 15例恶性骨肿瘤 (MBT)在灌注化疗的基础上实施动脉内栓塞。于栓塞后 1~ 7d进行手术。结果 :所有病例 DSA造影均表现为相应区域内的肿瘤染色和供应血管增粗 ;并均经手术和 (或 )病理证实 ,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液化和囊变 ,术中易剥离 ,出血少 ,术野清楚 ,缩短手术时间。结论 :术前栓塞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 ,提高手术成功率 ,是一种有价值的术前辅助性治疗方法。动脉内化疗优于全身化疗 ,动脉内化疗加栓塞明显优于单纯灌注的疗效 ,介入治疗是骨盆肿瘤治疗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局部动脉内灌注化疗(TAI)和栓塞(TAE)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128例(149次)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插入Cobra导管至肿瘤局部动脉内.128例均进行TAI,104例并用TAE. 结果 TAI和/或TAE后107例疼痛缓解或消失;98例软组织消肿,肿瘤缩小;103例在介入治疗后1周内又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显示瘤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液化,以并用TAE者更为显著.肢体肿瘤患者71.9%(41/57)行保肢手术. 结论 TAI和/或TAE对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具有显著疗效,TAE较TAI疗效更为显著,肿瘤供养血管超选择插管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骨组织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31例骨组织肿瘤患者均接受动脉化疗和/或栓塞术,部分患者于栓塞后2~15d行外科手术;未行手术患者继续采用动脉化疗和栓塞治疗,同时加放疗、静脉化疗等综合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21例进行了肿瘤完全切除或扩大根治术,其中6例股骨肉瘤患者局部刮除并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0例未进行手术治疗,加行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术病例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平均术中失血为1170ml,显示肿瘤缩小、软化、组织坏死。其中统计的20例原发恶性肿瘤患者1年生存率为90%,2年生存率为75%,9例患者5年生存率44.4%。结论:介入治疗是骨组织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前栓塞治疗可大大减少术中出血,动脉化疗栓塞作为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