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椎板切除术与腰椎不稳:附202例报告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作者通过对临床202例全椎板切除术后1~10年的随访观察,再出现腰痛或(和)坐骨神经痛的发生率为7%(15/202),术后腰椎滑脱或原油脱加重的发生率为1.4%(3/202)。对于全椎板切除术,作者认为术前须全面准确地判断腰椎的稳定程度,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以及在手术中尽可能地保留腰椎小关节和棘上韧带,全椎板切除术仍是一种既可达到充分减压,又可尽量保留脊柱稳定性的治疗方法,对术前已有腰椎不稳因素的患  相似文献   

2.
下腰椎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预防陶惠人,张春礼综述王全平审校1硬膜外瘢痕与FBSS下腰椎手术中,以椎板减压术最多,其中又以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最常用。发生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症(FBSS)的原因,除技术上的问题外,还有以下四方面因素:1、脊柱生物力学的改...  相似文献   

3.
保留脊柱后韧带复合结构多椎板切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报道19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保留脊柱后韧带复合结构多椎板切除减压术。男121例,女75例。并通过生物力学方法评价其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多椎板切除减压术明显破坏腰椎的稳定性(p<0.01)。(2)保留脊柱后韧带复合结构将明显提高腰椎的抗弯强度(p<0.01和降低腰椎术后屈伸活动度(p<0.01)。(3)脊柱后韧带复合结构对维持腰椎的稳定,减轻术后腰椎过度屈曲和后凸畸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还简介了该手术基本方法和临床效果,认为手术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符合尽量减少后柱破坏的手术原则。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双侧椎板间开窗减压术和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目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以中央椎管狭窄为主目的腰椎管狭窄症目的疗效,并介绍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目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目的手术方法.[方法]10年间手术治疗有间歇性跛行症状目的以中央椎管狭窄为主目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3例;其中用舣侧椎板间开窗减压术治疗62例(开窗组),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目的全椎板除减压术治疗31例(保棘组).获随访82例(其中开窗组54例,保棘组28例),平均随访4年.以术后间歇性跛行足否消失做为减压是否充分目的标准,以术后遗留活动性腰痛做为术后腰椎不稳目的标准.[结果]开窗组术后间歇跛行消失40例(74.1%),残留活动性腰痛5例(9.3%).保棘组术后间歇性跛行消失23例(82.1%),残留活动性腰痛3例(10.7%).x2检验P值>0.05.[结论]在对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目的]减压果和对腰椎稳定性目的影响上开窗组和保棘组无统计学差异.两者目的减压效果均良好,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但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目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术野开阔、操作简单、不易损伤神经,是值得推荐目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单一和多节段腰椎间盘髓核摘除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观察单一节段椎间盘髓核摘除157例(A组)和2个节段椎间盘髓核摘除53例(B组)的近、远期疗效。2组术前临床表现、病理类型等相近似。术后5年内随访结果表明A组和B组优良率分别为911%和878%(P>005),6~12年随访则分别为851%和755%(P<005)。结果提示椎板开窗创伤小,对椎管干扰小,单一节段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造成的腰椎失稳倾向小。半椎板切除椎管探查对椎管干扰大,术后疤痕组织形成多,多节段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造成腰椎不稳倾向大。建议对多节段椎间盘突出采用多节段开窗,对膨出椎间盘慎行摘除  相似文献   

6.
椎管内脊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椎管内脊膜瘤22 例,其中男3 例,女19 例,年龄18~73 岁,平均51 岁。术后随访18 例,随访时间平均3.5 年,优良率94.4% 。分析总结了本病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提出了应根据脊膜瘤所在部位采取不同的术式,颈椎行“单开门术”暴露椎管,胸椎用电磨行全椎板切除,腰椎则行保留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棘突的次全椎板切除,能充分暴露椎管,手术安全可靠,最大限度地保留脊柱的稳定性,有效地防止术后瘢痕粘连压迫脊髓。  相似文献   

7.
开窗减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86年以来,使用开窗减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116例,106例(91.3%)得到随访,随访1~9年,优良率达97.2%,仅1例(0.9%)发生术后腰椎不稳。该手术损伤小,在较大程度上保留了腰椎后部结构的完整性,从而达到防止术后腰椎不稳和神经疤痕粘连之目的。虽然局部开窗减压范围小,但通过腰椎两侧对称性和多节段开窗,椎管可得到充分减压。临床应用表明该法较传统的椎板切除术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医源性腰椎滑脱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LIF)、后外侧脊柱融合术(PLF)的长期疗效的对比观察,探讨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医源性腰椎滑脱患者ALIF、PLF的长期疗效。男12例,女18例,年龄49~71岁(平均58.4岁),首次发病至本次手术2—24年(平均11年)。全组病例均有腰痛无力,单侧下肢痛19例,双侧下肢痛11例,合并马尾神经损害5例,间歇跛行10例。一次手术史22例,二次7例,三次1例。腰4-5椎板切除28例,首次腰。开窗、二次椎板切除6例,腰,椎板切除5例。根据Taillard方法测量,10%~33%【(20.3+5.9)%】。结果JOA评分,随访时评分ALIF组27.4+1.1分,PLF组27.7+1.3分,无显著性差异。术中出血量ALF组182.0+70.1ml,PI.F组233.0+68ml;术后复查放射片滑脱复位ALIF组(45.2+12.5)%,PI.F组(77.7+36.1)%;二组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ALIP组并发症发生率20%;PLF组并发症发生率40%。结论ALIF与PLF比较,二组的长期手术疗效无明显差异,ALIF的并发症明显少,是治疗医源性腰椎滑脱的合适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三种不同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疗效.[方法]采用双侧椎板间开窗减压术治疗LSS 62例(A组);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LSS 54例(B组);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植骨+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LSS合并腰椎不稳125例(C组).[结果]经临床、MRI、X线片检查诊断单节段LSS 23例,2节段狭窄107例,3节段98例,4节段13例.241例LSS中合并腰椎不稳125例.术后随访200例,随访时间平均4年4个月,三种手术方法术后平均改善率分别为76.9%、79.0%和78.5%.[结论]三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A、B组减压效果均良好,对腰椎的稳定性影响小.但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术野开阔、操作方便、不易损伤神经,是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对LSS合并腰椎不稳者,在减压术后需做植骨+内固定,能有效的维持和重建脊柱的稳定,是目前治疗LSS合并腰椎不稳症的较好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重建椎管后部结构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介绍一种应用劈开截骨,以黄韧带为轴保留棘突、椎板和外层黄韧带行椎板回植,重建完整椎管后部结构和硬膜外腔的椎管重建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后路手术技术,并评价效果。方法 2001年10月~2003年4月,应用椎管重建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9例,男19例,女20例。年龄36~77岁,平均49.6岁。病变椎体为L3、4~L5S15例,L4、5~L5S418例,L4、511例,L5S15例;病程3个月~16年,平均40.3个月。术中纵行劈开棘突,将上位椎板的下1/2梯形截断后,连同黄韧带浅层向尾侧翻开,切除深层黄韧带、两侧侧隐窝椎板的内层和增生的关节突,椎管扩大后,原位缝合截开的椎板。术后1周、3个月及1年行CT检查,并于术后1年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9例术后均获18~36个月随访。术后1周CT示椎管及神经根管扩大满意,术后3个月复查CT示87.2%(34/39)椎板和棘突已达骨性融合,术后1年CT示所有患者椎板原位固定融合,黄韧带愈合,无再狭窄。按标准量化评分,术后疗效评定优良率为92.3%(36/39)。结论 此术式保留了棘突、棘间韧带、椎板和黄韧带的连续性,重建完整的硬膜外腔和椎管的后部结构,阻挡了肌肉与神经组织的瘢痕粘连。截骨范围小、保留血液供给、固定方法简便、术后骨愈合时间短及腰椎稳定。  相似文献   

11.
有限减压腰椎后部结构重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泛的腰椎后部结构切除治疗腰椎管狭窄后期出现医源性狭窄和腰椎失稳,为解决这一问题,作者设计了“有限减压腰椎后部结构重建术”,治疗节段性腰椎管狭窄。采用腰椎后正中手术切口,剥离一侧骶棘肌,切断棘突剥离对侧椎板,保留了棘上、棘间韧带和一侧组织的完整;手术中采用椎板间孔开窗减压,尽量保留腰椎后部结构骨性组织,切除导致狭窄的病理因素,将切断的棘突复位固定,重建脊柱后部结构。术后随访20个月以上28例,本组病人共减压67个节段,平均每个患者重建2.5个节段。临床按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治疗评价标准,改善率62%~100%,X线检查未见术后腰椎失稳。  相似文献   

12.
后路椎间盘切除椎体融合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后路腰椎间盘切除椎体融合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近期疗效。方法:将经临床检查和推间盘造影确诊为椎间盘内紊乱的27例患者分为两者,一组行椎板开窗间盘切除椎体间Cage内植骨术(Cage组),另一组行椎板开窗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术(PSF组),术后随访2~3年,观察患者腰痛改善和腰椎融合情况。结果:腰痛改善率:术后第1年Cage组为89%,PSF组为91%,术后第2年Cage组为93%,PSF组为94%,腰椎融合率:术后第1年Cage组为92%、PSF组为93%,随访期内两组各有1例未融合。结论:后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Cage内植骨或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前,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改良经椎板间隙入路突出骨块及髓核切除术治疗腰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36例腰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经改良行椎板间隙法突出骨块及髓核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1个月~7年,平均53个月。按中华骨科学会腰背痛组疗效标准(1994年)进行评定,优30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94.4%。31例行腰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手术及相邻节段水平移位及角移位,仅1例有腰椎不稳。23例术后3个月复查CT,椎板、小关节及黄韧带保留完整。突出骨块及髓核完全切除20例,骨质大部分切除,但有绿豆大小骨块残留3例。椎管内神经根显示清晰11例,较清晰5例,不清晰7例。黄韧带深面硬膜外脂肪存在18例,椎管外瘢痕中止于黄韧带者20例。结论改良经椎板间隙法在最大限度保留脊柱结构的同时,完全可以满足手术显露的要求,避免了切除腰椎后缘离断骨块后可能出现的脊柱稳定性的进一步破坏。椎板及黄韧带的保留,有效阻止了椎管外瘢痕的侵入,有效减少了椎管内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切除与保留C_3椎板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2月,对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其中,31例术中切除C_3椎板(切除组),25例术中保留C_3椎板(保留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切除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保留组(P0.05),但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而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术前和术后3个月,两组间的JOA与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切除组的JOA和VAS评分均显著优于保留组(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C_(2~7)Cobb角无显著变化(P0.05),切除组C_(2~7)矢状垂线(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无显著变化(P0.05),而保留组C_(2~7)SVA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切除组的C_(2~7)SVA显著小于保留组(P0.05)。[结论]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C_3椎板切除能够增加颈椎的前向稳定性,减小传统术式对颈椎矢状面力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经椎板间孔减压棘上与棘间韧带重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解决由于术中破坏了脊柱后部结构和过多切除椎板引起的医源性腰椎不稳和椎管狭窄,设计了一种“经椎板间孔减压棘上棘间韧带重建”术式,用此术式治疗31例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随访16个月以上19例,摄腰椎屈曲和伸展位片,无1例椎体间相对移位≥3mm。按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疗效评价标准,优良率为100%。本术式改变了传统的手术路径,保证了棘上和棘间韧带的血液供应,且术野开阔,切除黄韧带通过椎板间孔解除致压因素,减少了“椎板切除膜”形成的空间,将棘上和棘间韧带吻合于原切断处,保护了脊柱的前屈刚度,对脊柱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外科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病变间隙切除棘间韧带,咬除部分上、下棘突和椎板(1/4~1/3),切除黄韧带,两侧小关节突内缘有限切除(<1/3),前方凿除骨性凸起及摘除突出髓核,伴腰椎不稳者,行保留的上、下棘突劈开自体髂骨植入植骨。结果:20例经12~18个月随访,疗效均达优。结论:腰椎管环形减压术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目的性强,减压较彻底,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  相似文献   

17.
双开窗潜行减压治疗中央型椎管狭窄并椎间盘突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斌  靳安民 《颈腰痛杂志》1997,18(3):167-168
中央型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传统采用全椎板、半椎板切除减压,近年来许多作者认为:广泛的腰椎后部结构切除可导致术后腰椎不稳;切除椎板部位疤痕组织粘连、增生、造成医源性椎管狭窄。由于腰椎后部结构对维持腰椎稳定和保护脊髓重要功能受到重视,我们对43例中央型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施行双开窗潜行减压获得了满意的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43例,男34岁,女9例;年龄38~79岁,平均53岁;病程最长18年,最短2年,平均3.8年;腰(4-5)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26例,腰5骶1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17例。1.2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8.
带蒂复合体回植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避免椎板切除术后产生腰椎不稳和瘢痕粘连,作者采用带蒂复合体回植成形术治疗严重腰椎狭窄症36例。方法是把椎板,棘突及其间的韧带作为复合体掀起显露椎管,复合体两侧植骨或劈开棘突后回植成形扩大椎管。随访8个月以上者33例,优27例,良5例,差1例。术后腰椎后部结构得到重建,有利于腰椎稳定和正常活动,避免术后硬脊膜外瘢痕粘连。  相似文献   

19.
腰椎手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与血沉定量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4种腰椎术式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提供临床反应参数,并与红细胞沉降率(ESR)做对比,探讨二者在腰椎术后体现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开窗髓核摘除组(43例)、侧椎管减压组(28例)、全椎板切除组(13例)和后路减压植骨组(9例)四种常用腰椎术式病人术后血清CRP进行1~35d动态监测,并与血沉做对照分析。结果:所有病人术后CRP值均升高,2~3d达到峰值,10d后回落至正常水平。各组术式CRP值存在差异(P<0.01)。与ESR相比,CRP高峰出现早,回落周期短,稳定性好。结论:腰椎术后CRP持续性或二次升高者要考虑感染存在。与ESR相比较,CRP具有灵敏性高,准确性强之优点,可望作为早期判断腰椎术后感染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ED)术中保留腰椎黄韧带的方法、技巧、影响因素和初步疗效评价。方法选择单节段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78例试行术中保留椎板间黄韧带,按是否成功实施保留黄韧带分组(A组:保留组;B组:放弃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理分型、椎板间隙大小、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进行比较,总结手术方法及技巧,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定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及椎板间隙大小经t检验存在显著差异。而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分型经卡方检验无差异。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经t检验无显著差异。VAS及ODI评定结果显示患者手术前后的VAS及ODI分值改变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CT显示硬脊膜囊及神经根粘连轻微。结论年龄小、病程短及椎板间隙大的患者行MED时易于术中保留椎板间黄韧带,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分型与能否成功保留黄韧带无相关性,保留黄韧带与否不影响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提倡MED尽量保留黄韧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