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总结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特征。方法 :65例脾脏占位性病变按术后病理分类 ,分别进行超声图像分析。结果 :脾脏囊肿、血管瘤与肝囊肿、血管瘤声像图表现一致 ;脾梗死超声图像呈现楔形、不规则形低回声或不均匀回声 ;脾脏恶性淋巴瘤呈现弥漫性、局限性低回声或呈蜂窝状回声 ;脾脏转移瘤呈现四种不同表现的回声 :无回声型、低回声型、高回声型及牛眼征。结论 :超声扫描对脾脏占位性病变具有较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特征。方法:65例脾脏占位性病变按术后病理分类,分别进行超声图像分析。结果:脾脏囊肿,血管瘤与肝囊肿,血管瘤声像图表现一致;脾梗死超声图像呈现楔形,不规则形低回声或不均匀回声,脾脏恶性淋巴瘤呈现弥漫性,局限性低回声或呈蜂窝状回声;脾脏转移瘤呈现四种不同表现的回声;无回声型,低回声型,高回声型及牛眼征。结论:超声扫描对脾脏占位性病变具有较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超声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HAML的超声及病理表现.结果肿物均呈圆形或类圆形.多边界清晰,规则.内部回声多为强回声,少数为低回声或稍高回声,强回声为脂肪回声或近似脂肪回声.肿物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后方多无声衰减.CDFI显示瘤体周边及内部血流丰富,静脉血流为主.结论 HAML由于血管、平滑肌及脂肪含量不同,超声表现多样.当肝脏肿瘤在边界形态上表现为良性,内部呈脂肪回声或见到近似脂肪回声的强回声时,应想到HAML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乳腺叶状肿瘤良、恶性的二维及彩色超声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乳腺叶状肿瘤良、恶性的二维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CDFI)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叶状肿瘤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所见。结果①叶状肿瘤良性8例、恶性4例、交界性7例。②良性肿瘤二维超声表现为:乳腺肿物较大,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见包膜回声及侧方声影,内部多为欠均匀的中低回声;恶性肿瘤二维超声表现为:乳腺肿块形态欠规则,边界不清,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伴声衰减。③多普勒超声表现,良、恶性肿物内及周边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较丰富,恶性组动脉血流速度和RI高于良性组。结论乳腺叶状肿瘤具有一些特征性的超声声像图表现。肿块局部边界不清、后方声衰减、血流丰富、流速及阻力指数增高提示恶性程度可能性较高。二维超声及CDFI结合病史有利于乳腺叶状肿瘤的良、恶性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卵泡膜细胞瘤的超声表现和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卵泡膜细胞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并分析其病理学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卵泡膜细胞瘤的超声表现,按肿瘤内部及后方回声的不同,分为实性后方回声衰减型、实性低回声型及囊实性回声型.卵泡膜细胞瘤组织病理学表现按肿瘤细胞的组成,分为卵泡膜细胞为主型、成纤维细胞为主型及混合型,并记录玻璃样变性及黄素化情况,比较各超声类型的组织病理学差异.结果 45例卵泡膜细胞瘤中,有34例(75.6%)为实性肿瘤,其中后方回声衰减型15例,即肿瘤前部呈低回声或强回声弧形带,后方伴回声衰减;实性低回声型19例,即肿瘤内部呈较均匀低回声,无后方回声衰减.另11例(24.4%)呈囊实混合性肿瘤,即囊实性回声型.各超声类型患者的病理学细胞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合并玻璃样变性和1例黄素化肿瘤后方伴回声衰减,囊实性回声型肿瘤病理可见不同程度的囊性变及出血.结论 实性卵泡膜细胞瘤具有特征性表现,超声表现的差异性可能与肿瘤变性有关,而与肿瘤细胞的组成无关.  相似文献   

6.
不典型乳腺癌的超声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不典型乳腺癌的超声征象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不典型超声征象作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不典型乳腺癌中,肿块回声27例:形态较规则,边界清,内部回声均质,后方回声无衰减.囊性回声7例:形态较规则,囊壁较厚,4例边缘呈"角征",5例囊内可见条状回声带,后方回声均显示增强.局部结构紊乱9例:无明显肿块边界,内部回声强弱不均质,5例伴腺体增厚,4例后方回声衰减.结论:认识不典型乳腺癌的超声征象,对提高诊断率有一定帮助.边缘角征、囊内条状结构是超声诊断囊性乳腺癌的重要指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卵巢恶性肿瘤脾脏转移的超声特点。方法 总结17例卵巢恶性肿瘤脾脏转移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超声声像图特点。结果 17例卵巢恶性肿瘤脾脏转移瘤中8例为实性,4例为囊实性,5例为囊性;12例边界不清,14例形态不规则,8例为脾脏内多发占位,12例合并其他脏器转移。结论 17例卵巢恶性肿瘤脾脏转移瘤的超声表现可分为实性团块型、囊性占位型、被膜型;其中不均质高回声占位较多。卵巢癌脾转移灶多伴有囊性成分,其超声表现与卵巢原发占位有相似之处。部分脾转移灶为多发。脾转移灶边界欠清楚,大部分同时合并腹膜及腹腔脏器、脾周的转移。检查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时应特别注意脾被膜、脾脏周围及内部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63岁,5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以左侧季肋下为著,无发热,自行热敷后略缓解,近1个月腹痛加重,疼痛呈持续性,1个月来消瘦明显。查体:一般状态尚可,腹部平坦,触诊脾大,达左侧肋缘下3指,左侧季肋下及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无移动性浊音。超声检查所见:(1)肝脏大小正常,被膜尚光整,右叶内可见几个等回声结节,边界欠清晰,较大的为3.0cm×3.0cm,内部回声均匀,肝尾状叶可探及3.7cm×3.8cm囊实混合性包块,边界清晰,以囊性为主,囊内可见强回声条索状分隔及弱点样回声浮动,余肝脏实质回声尚均匀,管状结构走行清晰,肝内外胆管及门静脉未见扩张;(2)脾脏形态失常,上极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略强回声团块,边界尚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低回声区,下极脾脏轮廓不规整,内部回声明显不均匀,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囊实混合性团块,较大的8.2cm×10.8cm,以囊性为主,边界欠清晰,团块内可探及星点血流信号。超声提示:(1)肝内多发实性占位;(2)肝尾状叶囊实性占位;(3)脾脏多发实性占位并部分囊性变,脾脏肿瘤破裂可能性大。CT检查提示:(1)肝内多发占位;(2)脾内及脾脏前缘多发占位。实验室检查:WBC 9.7×109/L;RBC 3.54×1012/L;Hb 106g/L;PLT 239×109/L;Hct 31%。 术中所见:肝脏隔面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大者约2.5cm×3cm,于肝尾状叶可探及一大小约为3.5cm×3.5cm×3.5cm囊实混合性占位,伴出血,脾脏形态不整,于上下极均可探及大小约8cm×7cm×7cm囊实混合性占位伴出血坏死,与胃后壁、结肠脾曲粘连侵润严重。切除组织的病理结果:免疫组化:CK(-),AFP(-),CEA(-),CK7(-),CK20(-),Vim(+),CD68-,CD34+,CD31+,F-8血管及少许瘤细胞(+)。诊断:脾血管肉瘤侵及肝尾状叶。 讨论:脾脏为造血器官,血运极为丰富,故脾脏肿瘤较为少见,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低于0.1%,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则更罕见,占各种肿瘤的比例不足1%。1879年,Lanhans首次报道国内脾脏原发性血管肉瘤,迄今为止,文献报道的约140余例。血管肉瘤是一种血管内皮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该病恶性程度高,预后差,53%的患者中数生存期为11个月,49%发生转移,20%局部复发,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有皮肤软组织及内脏器官,如肝、脾等,该病的早期发现和手术治疗是唯一提高生存率的方法,而影像学检查是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主要诊断方法,其中超声检查无创、无痛、简便、可重复,因此,超声检查应作为脾脏肿瘤诊断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 Lam KY,Tang V.Metastatic tumors to the spleen:a 25-year clinicopathologic study.Arch Pathol Lab Med,2000,124(4):526. 2 吴福生,董秀志,腾理送,等.脾脏占位性病变,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2,11(9):725.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6例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彩色多普勒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良、恶性对照研究。结果 良性结节大多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呈高回声,可伴粗大钙化,血供不丰富;恶性结节大多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呈低回声,可伴微小钙化,血供丰富。结论 超声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明确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6例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彩色多普勒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良、恶性对照研究.结果 良性结节大多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呈高回声,可伴粗大钙化,血供不丰富;恶性结节大多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呈低回声,可伴微小钙化,血供丰富.结论 超声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明确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表达特征 ,为该肿瘤病理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 ,H E染色和免疫组化S P法标记LCA、L2 6阳性以确定诊断。结果 :5 80例手术切除脾脏标本中恶性肿瘤 10例 ,男 6例 ,女 4例 ;年龄 16~ 6 5岁 ,平均 4 3岁。 7例恶性淋巴瘤 ,海绵状血管瘤恶变、恶性血管瘤和纤维肉瘤各 1例。病变完全局限于脾内和仅累及肺门淋巴结 ,组织学以淋巴细胞性淋巴瘤预后较好。恶性血管瘤、纤维肉瘤预后较差。结论 :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肿瘤。根据组织学特点 ,结合免疫组化染色 ,可以作出明确的病理诊断。治疗应首选脾切除和放疗加化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睾丸间质细胞瘤术前检查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帖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睾丸间质细胞瘤患者的术前超声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结果 6例睾丸间质细胞瘤患者,年龄为12~45岁,平均25.8岁,中位年龄24岁;肿块均为帖单发,呈类圆形,边界清;4例内部呈均匀低回声,1例内部呈不均中等回声,1例周边见钙化;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5例周边及内部见较丰富血流信号,1例仅周边见血流信号.肿瘤大小平均为1.2cm(0.7~2.0cm),5例位于睾丸边缘部,1例位于靠近中心部.单一超声检查诊断准确1例,结合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及肿瘤标志物后,诊断准确3例.结论 睾丸间质细胞瘤有其特征性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特点,两者结合能明显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 7例经穿刺活检及手术病理组织证实的 IMT 患者超声图像,其中男性 3 例,女性 4 例,年龄5~71岁,平均年龄 47.1 岁。病程 1 个月~13年。分析病变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信号及有无转移等特点。结果:位于腹腔 2例,盆腔 2例,前臂、腹股沟、臀部各1例。3例瘤体最大径>5cm,4例瘤体最大径<3cm。 5例瘤体形态规整,2例瘤体形态不规整。 6例瘤体边界清楚,1 例瘤体边界不清楚。5 例瘤体为低回声,2例为囊实混合回声。2例瘤体血流信号不丰富,5 例血流信号丰富。7例 IMT 均未发现转移灶。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肿瘤细胞表达 Vimentin、SMA、MSA、Desmin,其阳性率分别为 100%、100%、100%、47.6%。结论:超声检查能清楚显示 IMT 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信号及其有无转移等,但超声图的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依赖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16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与11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浸润性导管癌组)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其中116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正确诊断71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组)、误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45例(误诊组),比较各组病灶的声像图表现。结果 非哺乳期乳腺炎组病灶声像图上多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无回声及后方回声增强,与误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哺乳期乳腺炎组和浸润性导管癌组比较,前者声像图上多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少斑点状强回声、无回声、少高回声、后方回声增强、少腋窝淋巴结肿大(P<0.05)。误诊组与浸润性导管癌组声像图上均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回声不均匀,并伴有丰富血流信号,但两者斑点状强回声(χ2=30.805,P<0.001)、高回声晕(χ2=20.282,P<0.001)、后方回声增强(χ2=6.442,P=0.011) 等表现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非哺乳期乳腺炎易误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注意观察斑点状强回声、高回声晕、后方回声增强等表现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肺硬化性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结果 肿瘤发生于左肺20例,右肺10例.肿块多为单发,呈椭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楔形或空洞样病灶.肿瘤最大直径1.01~9.05 cm,CT表现为肺内边界清楚的孤立性结节或肿块,增强呈中重度持续强化,强化均匀或不均匀,17例肿块内见斑点状钙化,2例伴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空气新月征3例,贴边血管征13例,尾征6例,晕征5例.结论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典型CT特征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16.
高强度聚焦超声体外破坏原发性肝癌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体外破坏原发性肝癌(HCC)的病理学变化。方法 HIFU治疗56例HCC患者,6例患者治疗后外科手术切除肿瘤,观察其病理学变化。结果 在光镜下,HIFU治疗区和非治疗区边界清楚,治疗区内肿瘤细胞核出现固缩、碎裂或溶解等不可逆性细胞损伤现象,血窦结构塌陷,内皮细胞受损严重,靶区边缘有新生肉芽组织形成,逐渐修复坏死组织,在电镜下,肿瘤细胞、细胞器和细胞核出现明显损伤,细胞膜、核膜连续性丧失,核碎裂,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小泡样结构。结论 HIFU体外治疗HCC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超声特点及其对诊断的意义.方法 对2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的超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超声检查显示21例乳腺原发性淋巴瘤均为实性,16例外形不规则,9例边界清,20例为低回声,3例内部回声极低,类似液性区,19例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高回声条索,17例后方回声无增强或衰减,19例病变周围组织回声无改变,肿瘤内部血供丰富,13例表现为有3条以上血管或网状血流.结论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有一定的超声特点,这些特点利于对其进行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a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4例SANT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表现、免疫表型特征和术后随访情况.结果4例SANT患者男女各2例,临床表现为无包膜肿块,大体为3~5.9 cm边界清楚的灰白色结节.镜下见特征性的血管瘤样结节,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结节内内皮细胞异质性表达,即小叶状分布毛细血管,免疫表型为CD34、CD31阳性,CD8阴性,窦岸样细胞免疫表型为CD31、CD8阳性,CD34阴性,小静脉样血管免疫表型为CD31阳性,CD8、CD34阴性,结节内梭形细胞混合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和CD68.4例患者现均生存.结论 SANT是脾脏具有特征性病理改变的一种良性病变,临床上表现为无包膜肿块,诊断依靠病理组织学表现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行脾切除术可治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