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肾母细胞瘤的超声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肾母细胞瘤(Wilms′tumor,WT)的超声图象特征,以提高其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WT的超声表现特点。结果29例肿瘤均表现为中低不均混合回声,其中22例瘤内可见大小及数量不等的囊腔,7例肿瘤完全为实性,内无明显囊腔。另1例为巨大多房分隔囊性包块。4例肿瘤侵入肾盂肾盏,1例见右肾静脉瘤栓。1例肾门淋巴结转移,1例并双肺转移。26例肿瘤较大,超出肾轮廓,3例表现为患肾形态大致正常,肿瘤占据肾窦区域,使肾内结构紊乱。1例肿瘤位于肾外腹膜后。结论典型的WT超声表现为肿瘤巨大超越肾轮廓,呈中低不均混合回声,内可见大小及数量不等的囊腔,亦可完全为实性,还可为纯囊性(较少见)。此外还可见患肾形态大致正常的WT,肿瘤限于肾轮廓之内,此型易与肾癌混淆。肿瘤可位于双侧,或位于肾外。WT、肾透明细胞肉瘤、恶性杆状细胞瘤、先天性中胚叶肾瘤四者超声特点酷似,鉴别困难。  相似文献   

2.
肾母细胞瘤(Wilms' tumor,WT)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肾脏肿瘤,也是第二大腹腔内肿瘤.WT的特征之一就是易于侵入血管形成瘤栓,发生率大约在6.1%~17.3%.WT瘤栓的存在要求医生对需要接受手术切除或术后施行化疗的患儿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WT瘤栓都会增加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本院近6年来诊治的肾母细胞瘤伴静脉瘤栓病例资料,探讨此类患儿的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6年在本院诊断并接受系统治疗的肾母细胞瘤伴静脉瘤栓患儿临床资料,共12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8例(男女比例为1∶2)。平均首诊年龄3.94岁(最小1.5岁,最大7岁)。左侧5例,右侧7例。临床分期Ⅰ期5例,Ⅱ期4例,Ⅳ期3例(其中2例为肺转移,1例为肝脏和肺转移)。静脉瘤栓分型:Ⅰ型(下腔静脉的瘤栓在肾静脉水平以上,但距离小于2 cm)5例;Ⅱ型(瘤栓在肾静脉水平以上,距离超过2 cm,未超过肝门)2例;Ⅲ型(瘤栓超过肝门水平,但在横膈以下)2例;Ⅳ型(瘤栓超过横隔水平)3例。结果 12例患儿中,5例Ⅰ型瘤栓及1例Ⅱ型瘤栓患儿在明确诊断后即行肿瘤及瘤栓切除术,其余6例均在手术前接受化疗,肿瘤及瘤栓缩小后再行肿瘤及瘤栓切除术。5例瘤栓有残留。12例手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肾母细胞瘤。经过术前化疗的病例中,瘤栓中均未见肿瘤细胞,仅为纤维组织及泡沫细胞。Ⅰ型瘤栓与静脉壁无粘连,Ⅱ至Ⅳ型瘤栓均下腔静脉壁有不同程度的粘连或浸润。全部患儿均完成方案中所有化疗程序及放疗。均于门诊定期随访0.5~6年,未见肿瘤复发。其中5例瘤栓残留病例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现下腔静脉瘤栓有明显变化。结论①新辅助化疗对于此类患儿十分有必要;②根治手术中,不必过分追求瘤栓的完整切除,可以允许少量的瘤栓残留;③术后持续的规范化化疗和放疗是良好预后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患儿 :男 ,10岁。因发现右上腹肿物一周入院。入院后经CT、B超检查发现右肾实质性占位性病变 ,10 .1cm×8.1cm大小 ,下腔静脉内可见 3.8cm×3.2cm低回声团块 ,诊断为右肾母细胞瘤伴下腔静脉内瘤栓。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及右肾 ,未发现周围淋巴结肿大 ,但下腔静脉内瘤栓未处理。术后间断化疗两年。 2年后又发现右上腹肿物 ,CT检查 :右中上腹可见 19.0cm× 13.0cm肿物 ,边界光滑 ,其内密度不均 ,下腔静脉显示不清。再次手术所见 :肿物位于腹膜后 ,将肝脏向前上顶起并越过中线 ,上界紧靠第二肝门 ,下界紧靠左肾静脉 ,表面光滑 ,…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合并静脉瘤栓的儿童肾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5例合并静脉瘤栓的肾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从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讨论.结果 腹部包块及肉眼血尿是最常见的就诊原因,仅1例存在可能与瘤栓相关的腹壁静脉曲张表现.15例通过CT术前确诊静脉/心房瘤栓,腹部B超诊断14例.13例经过术前4~8周以长春新碱+更生霉素为主的化疗后,6例瘤体及瘤栓缩小.15例全部成功行手术切除瘤肾及静脉或心房瘤栓,其中1例行深低体温体外循环下心房瘤栓取出术,无术中死亡,住院期间无相关并发症.术后根据NWTS4分期标准及不同病理类型给予规律放化疗,目前随访到的9例中8例无瘤存活,最长超过5年.结论 采用肾脏肿瘤根治及静脉瘤栓取出术配合化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是小儿肾脏肿瘤合并静脉瘤栓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B 型超声检查小儿常见腹膜后肿瘤41例。声象图可显示肿瘤形状、大小及其与眦邻器官的关系,观察肿瘤来自肾内或肾外,结合肿瘤边界和内部回声结构的差异,超声图象诊断为肾母细胞瘤、成神经细胞瘤和腹膜后畸胎瘤共37例(占90%),均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少数巨大腰部肿块与肾脏关系显示不清病例,确定肿瘤类型仍有困难,此时需结合大血管被推移、淋巴结及肝脏内转移病灶等其他超声图象改变,参考X 线尿路造影和临床生化检查资料全面分析再下结论。  相似文献   

7.
儿童肾脏肿瘤可分为肾母细胞瘤[nephroblastoma,又称威尔姆斯瘤(Wilms tumors,WT)]与非肾母细胞瘤肾肿瘤(non-Wilms renal tumors,NWRTs)两大类。WT为恶性肿瘤,早期文献报道占儿童肾脏肿瘤的90%~95%。NWRTs病理类型具有异质性,部分为良性肿瘤。儿童肾肿瘤的治疗方案和治疗结局多样,不同病理类型患儿预后差异显著,精准诊断尤为重要。术前推断肾脏肿瘤病理类型,可辅助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而术后明确诊断肾脏肿瘤病理类型,是后续治疗的依据。本文重点论述儿童不同病理类型肾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以期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8.
儿童肾脏肿瘤可分为肾母细胞瘤[nephroblastoma, 又称威尔姆斯瘤(Wilms tumors, WT)]与非肾母细胞瘤肾肿瘤(non-Wilms renal tumors, NWRTs)两大类。WT为恶性肿瘤, 早期文献报道占儿童肾脏肿瘤的90%~95%。NWRTs病理类型具有异质性, 部分为良性肿瘤。儿童肾肿瘤的治疗方案和治疗结局多样, 不同病理类型患儿预后差异显著, 精准诊断尤为重要。术前推断肾脏肿瘤病理类型, 可辅助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而术后明确诊断肾脏肿瘤病理类型, 是后续治疗的依据。本文重点论述儿童不同病理类型肾脏肿瘤的鉴别诊断, 以期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式, 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和探讨儿童非。肾母细胞瘤肾脏肿瘤的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7月至2010年7月我们共收治非肾母细胞瘤肾脏肿瘤患儿18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4例,年龄最大9岁,最小2个月,平均年龄(40.17±34.04)个月,术后病理诊断包括肾透明细胞肉瘤9例(9/18,50%),肾横纹肌样瘤2例(2/18,11.1%),肾癌2例(2/18,10.1%),肾中胚层。肾瘤1例(1/18,5.56%),后。肾间质瘤1例(1/18,5.56%),后肾腺瘤1例(1/18,5.56%),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1/18,5.56%),肾原始神经外胚叶瘤1例(1/18,5.56%)。结果随访9例肾透明细胞肉瘤,8(8/9)例无瘤生存,最长随访时间5年,最短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4.56±17.27)个月,1例手术化疗后下腔静脉瘤栓残留水平至右心房入口,放弃治疗1.5年后死亡。2例肾横纹肌样瘤经手术、放疗及化疗,随访3年和4年均无瘤存活。2例。肾癌单纯手术切除,密切随访25个月、13个月无复发及转移。1例。肾原始神经外胚叶瘤经手术及化疗,随访16个月无瘤存活。1例肾中胚层肾瘤、1例后。肾间质瘤、1例后。肾腺瘤、1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均完整切除,现最长随访时间4年,最短1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儿童非肾母细胞瘤肾脏肿瘤所占比例虽小,但临床鉴别诊断困难,病理诊断非常重要,手术、化疗及放疗综合治疗是诊治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10.
小儿腹膜后肿块依据其成分分为实性、囊性和囊实性,影像学检查是这组患者术前诊断、分期和术后随访的重要方法。腹部X线平片可以显示一些肿瘤的钙化,如神经母细胞瘤和畸胎瘤,还可以显示骨转移病灶。静脉尿路造影可以间接显示腹膜后肿块压迫、推挤肾脏移位改变,肾母细胞瘤可直接显示收集系统破坏情况。超声(US)可以准确显示肿块的囊、实成分,对明确肿块起源、侵及范围、下腔静脉瘤栓等较准确,但US检查受到操作者经验的限制。CT检查可以显示肿块的起源部位,肿块成分,病变侵及范围,CT对显示肿块内钙化和肺内转移病灶比较敏感,射线辐射和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超声心动图诊断儿童及青少年心脏肿瘤的特点及临床治疗经验。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儿童心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的心脏肿瘤患儿,对其超声心动图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20例行肿瘤完整切除术,4例行肿瘤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良性病变19例(79.2%),恶性病变1例(4.2%),生物学行为未明性肿瘤4例(16.7%);黏液瘤7例,横纹肌瘤6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4例,纤维瘤3例,纤维肉瘤、畸胎瘤、血管瘤和血栓各1例。心脏肿瘤发生部位以右心室、左心房多见。超声诊断与手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29.2%(7/24)。黏液瘤超声表现特异性强,超声与手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85.7%(6/7),黏液瘤的超声特征性表现包括:低至中等回声,分叶状,形态不规则,结构松散,活动度大,均有蒂附着;形态会随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改变,舒张期瘤体不同程度嵌入房室瓣口,引起房室瓣继发狭窄。结论:儿童心脏肿瘤以良性肿瘤多见,病理类型以黏液瘤、横纹肌瘤为主。黏液瘤超声诊断符合率高。  相似文献   

12.
肾母细胞瘤切除术中探查对侧肾脏是必须的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切除术中对侧肾脏探查的必要性。方法:1979年10月至1994年12月,共81例肾母细胞瘤患儿均于术前接受B超、CT和IVU检查,所有患儿均在本院接受手术并化和放疗。15例患儿接受了MRI成像检查。结果:76例患儿术前诊断和为单侧或双侧(仅3例)肾母细胞瘤,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4例患儿术前怀疑为神经母细胞瘤,1例疑为畸胎瘤。3例双侧者均为小肿瘤侧半肾切除和大肿瘤侧全肾切除,单侧者均未探查对侧肾脏。术后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根据NWTS的分期标准,Ⅰ期34例,Ⅱ期23例,Ⅲ期15例,Ⅳ期6例,Ⅴ期3例,结果:78例单侧患儿随访6-20年,5年生存率为79.49%,患儿死于转移,复发和化疗或放疗并发症,无一例患儿发现有对侧肾母细胞瘤。结论:肾母细胞瘤切除术中无必要探查对侧肾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腹膜后肿瘤累及血管的外科手术处理。方法回顾总结手术治疗腹膜后肿瘤94例,其中肾母细胞瘤40例,肾透明细胞肉瘤、恶性肾上腺皮质癌各1例,Ⅲ~Ⅳ期神经母细胞瘤52例,并对这些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诊疗经过进行分析。结果肾母细胞瘤5例瘤栓累及下腔静脉,3例切开血管壁取出瘤栓,2例化疗瘤栓缩小后再手术。肾透明细胞肉瘤1例,穿刺活检明确病理诊断后化疗、手术、放疗。恶性肾上腺皮质癌1例,放弃治疗。Ⅲ~Ⅳ期神经母细胞瘤52例,均化疗后延迟手术。无血管损伤大出血、重要脏器受损切除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儿童腹膜后肿瘤累及血管时手术难度大,需化疗、手术和放疗综合治疗,才能提高手术的切除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小儿肾母细胞瘤的治疗经验,以期改进肾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改善。肾母细胞瘤患儿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20年来收治的146例。肾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46例中,Ⅰ期62例,Ⅱ期32例,Ⅲ期33例,Ⅳ期17例,Ⅴ期2例:71例随访时间〉5年,共死亡11例,无瘤存活60例,总治愈率84.5%(60/71),其中Ⅰ期97.3%(37/38),Ⅱ期83.3%(10,12),Ⅲ期72.7%(8/11),Ⅳ期55.5%(5/9)。对术前评估手术切除困难或有远处转移的48例进行术前化疗5周,其中41例一般情况明显改善,肿瘤缩小;4例肿瘤体积增大;3例下腔静脉瘤栓患儿死亡;45例行手术完整切除肿块。结论采取综合治疗后小儿肾母细胞瘤的治愈率得到明显提高,其中手术加规范的化疗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儿童囊性肾瘤和囊性部分分化型肾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7例儿童囊性肾瘤、6例囊性部分分化型肾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检查结果、治疗和预后。结果13例患儿中,男8例,女5例,年龄4个月至4岁,平均1岁7个月。左侧6例,右侧5例,双侧2例。腹部包块9例,B超偶然发现4例,术前均行B超和增强CT检查。5例7侧行肿瘤剜除术,8例行瘤肾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7年,未见肿瘤复发,保留肾脏的5例中,7侧残肾功能良好。结论囊性。肾瘤和囊性部分分化型肾母细胞瘤患儿术前无法鉴别,手术完整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肿瘤位于肾脏一极或双侧者可行保留肾脏的肿瘤剜除术。囊性肾瘤为良性病变,术后无需化疗,囊性部分分化型。肾母细胞瘤为低度恶性或潜在恶性,Ⅰ期者可单纯手术治疗,Ⅱ期以上需行手术+化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肾脏少见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们收治的34例肾脏少见肿瘤患儿临床资料。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4个月至17岁,平均年龄4.6岁。根据临床症状、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法,分析儿童肾脏少见肿瘤的临床特点。结果腹部肿物、血尿、腹痛是常见的就诊原因。患儿术前均经超声及增强CT检查明确肾脏占位性病变,做出初步临床诊断。20例行瘤肾切除术,14例行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术后根据病理类型,良性肿瘤予定期随访,恶性肿瘤予相应放化疗,目前23例获随访患儿均无瘤存活。结论儿童肾脏少见肿瘤的术前检查具有一定的特点,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要选择,规范的综合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婴幼儿肾脏病患者肾下极向上斜刺活体组织检查13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寻找适用于婴幼儿肾脏病患儿肾脏活体组织检查的新方法.方法对135例3岁以下肾脏病患儿采用由肾下极向上斜刺进行肾活检.结果135例患儿均取到了肾组织,明确了病理诊断.结论由肾下级向上斜刺法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适用于婴幼儿及肾脏位置靠上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99mTc-DMSA肾静态显像方法联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对儿童上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明确诊断为泌尿道感染的4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进行99mTc-DMSA肾静态显像、B超及 DWI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9例患儿中,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 20例,年龄3月龄至16岁,2岁以内的患儿15例(30.6%)。明确诊断泌尿道感染的49例患儿中经99mTc-DMSA肾静态显像检查,结果正常42 例(85.7%),异常7例(14%),共7个肾有肾脏损害, 其中6例(12%)6个肾呈急性肾盂肾炎改变, 1例(2%)1个肾有肾瘢痕形成; 49例患儿经DWI检查,结果46例(93.8%)正常,3例(6%)3个肾发现肾脏损害,均表现为肾炎改变。49例确诊为泌尿道感染患儿中,有1例(2%)经
B超检查发现肾脏病变。三种方法检测结果对比统计分析,DMSA及DMSA联合DWI检测方法检出率均明显高于B超的检出率(P均<0.05)。99mTc-DMSA肾静态显像联合DWI检查共9例(18%)患儿为上尿路感染。 结论 99mTc-DMSA肾静态显像联合DWI检查可提高儿童上尿路感染的诊断率。DWI检查可作为上尿路感染的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肾血管性高血压(RVH)的早期诊断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996年1月至2011年6月确诊的RVH患儿,分析贻误诊治情况,以及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对RVH的诊断价值。 结果 ①29例确诊RVH患儿进入分析,其中男18例,女11例。起病年龄0.5~15岁,平均年龄(7.0±4.4)岁。从首发症状出现至确诊时间为15 d至7年,平均确诊时间11个月。9例(31.0%)患儿起病6个月后确诊,曾分别被误诊为胃肠炎、癫、肾脏和心脏疾病等。3例患儿以头痛伴呕吐起病,补液出现抽搐后发现高血压。首发症状以头痛(10例,34.5%)、呕吐(10例,34.5%)和抽搐(9例,31.0%)多见。起病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82和127 mmHg。②单侧肾动脉狭窄25例,双侧肾动脉狭窄4例。23例通过肾动脉造影确诊,其中17例单侧肾动脉狭窄患儿中10例超声检查显示双肾长径相差>1.5 cm;血管超声对肾动脉狭窄检出率为31.3%(5/16例);CT对肾动脉狭窄检出率为50.0%(3/6例);肾动态显像对肾功能受损检出率为93.8%(15/16例)。通过肾血管超声检查确诊4例,通过肾动脉超声检查及CT检查确诊1例,通过肾动脉超声检查和肾动脉MRA检查确诊1例。③16/18例(88.9%)卧位血浆肾素和血管紧张素水平增高。12/29例(41.4%)存在低钾血症。10/29例(34.5%)确诊为多发性大动脉炎。 结论 儿童RVH贻误诊断率较高,对于有头痛、呕吐和抽搐者应首先测量血压,尤其在补液治疗前。肾动态显像有助于早期发现患侧肾功能受损,血浆肾素和血管紧张素增高、低钾血症、双肾大小不对称对于诊断具有提示意义,肾血管超声和CT检查敏感度有限,可疑患儿应尽早行肾动脉造影检查。确诊RVH后应尽可能进行病因诊断,尤其应确定是否存在大动脉炎以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肾发育不良合并单输尿管异位开口的诊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报告先天性肾发育不良合并单输尿管异位开口的诊断与治疗。方法:1985年以来对先天性肾发育不良合并单输尿管异位开口女性患儿11例,采用发育不良肾脏及输尿管切除治疗。术前经静脉尿路选影(IVU)、CT、MRI、利尿B超和彩色多普勒超声(CDI)检查。结合手术探查及病理发现对这些检查手段进行评价。结果:本组8例输尿管异位开口于阴道,3例开口于前庭。除1例逆行造影发现肾脏外,IVU,CT,MRI和常规B超仅能发现间接征象。利尿B超检查8,5列发现患肾;CDI检查7例中,5例发现肾脏。结论:先天性肾发育不良合并单输尿管异位开口较为少见,超声检查(处尿B超和彩色多普勒超声)为首选的检查手段,其治疗原则上均应行发育不育肾脏及输尿管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