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髂骨复合截骨旋转术应用于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切开关节囊,找到真臼,去除真臼内填充物和粘连带,复位股骨头;以髂前下棘上缘和坐骨大切迹为标志,作前1/2髂骨全板截骨,将髂骨外侧皮质沿髋臼弧上方1cm向内向后作半板截骨,然后向下向外下压旋转髋臼,嵌入植骨块,增加股骨头包容。结果本组共16例22髋,经2~4年的随访,按照周永德先天性髋脱位疗效评定标准,优15髋,良6髋,可1髋,术后优良率为90%。结论髂骨复合截骨旋转术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之有效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一种可用于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Le Coeur骨盆三联截骨术。方法本组9人10髋,平均手术年龄8岁7个月(6岁5个月~12岁11个月)。手术由股骨近端的短缩、内翻或/和旋转截骨与骨盆三联截骨两个部分组成。骨盆截骨经二个切口完成:内收肌入路截断耻骨上下支,髋前外侧入路截开髂骨;将耻骨上下支向后、内推移并使断端重叠,将截开的髂骨远端向下翻压、向前旋转;自体股骨干骨块或异体骨块嵌入髂骨截面作支撑,2~3枚克氏钢针固定;术后髋人字形模具固定6~8周。结果7人有保守复位史,3人有手术复位史。手术后及短期随访的X线片上的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或Sharp角,Wiberg中心边缘角(center edge angle,CE),髋臼股骨头指数(acetabular-head-index,AHI)均有明显改善,闭孔的形态大小可基本恢复对称。结论Le Coeur骨盆三联截骨术操作简单,风险小,能使股骨头获得良好的覆盖,适合于大龄儿童的髋臼发育不良或半脱位。  相似文献   

3.
髋臼坐骨切迹周围骨盆截骨对儿童DDH的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骨盆截骨即髋臼坐骨切迹周围骨盆截骨操作技术,并初步评价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 Dysplsia of the Hip,DDH)的临床疗效。方法骨盆截骨线起自髂前上、下棘中点,与髋臼后上缘平行,并向髋臼后下方延长,止于距离坐骨切迹骨皮质3~5mm处,撑开截骨间隙时产生坐骨切迹皮质不完全性骨折,获得髋臼向前外方向的旋转,再用自体或异体楔形骨块嵌入截骨间隙,从而实现改变髋臼方向和增加对股骨头覆盖的目标。结果我院自2002年以来创用该术式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64例(76髋)。对随访时间大于2年的12例14髋,按照McKay髋关节评定标准和Severin放射学分类评价标准评价其疗效,优12髋,良2髋。结论髋臼坐骨切迹周围骨盆截骨兼有Salter和Pemberton骨盆截骨的优点,但手术操作更为安全简便,适应征也比较宽泛。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髋臼成形术并股骨近端旋转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患儿48例,男12例,女36例,平均年龄5.4岁(2.6岁-8.5岁)。采用S-P切口,切开关节囊,清理真臼内软组织,复位股骨头;股骨近端旋转截骨,纠正前倾角;髋臼缘上方沿关节囊附着点行弧形截骨,髂骨块植入截骨处,增加股骨头的包容。结果48例患儿经1.6 ̄5.6年的随访,疗效评定为优32例,良16例,可3例,差4例,手术优良率为86.8%。结论髋臼成形术并股骨近端旋转截骨是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ega骨盆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至2006年12月采用Dega骨盆截骨术治疗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病例59例(72髋),对其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9例(72髋)中,发生并发症7例(7髋),其中3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均为男性,并有闭合复位病史,手术年龄均小于2岁;3髋发生半脱位,1髋为髂骨截骨部位嵌入骨块移位,1髋为髂骨截骨远端下翻不充分,1髋为再脱位术后关节囊不能紧缩缝合;1髋活动受限,与髂骨截骨远端下翻过多及股骨短缩不充分有关。结论Dega骨盆截骨术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主要与术前对髋关节脱位的病理变化了解不充分,术中没有掌握好髂骨截骨要领及头臼压力过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应用Tavares改良骨盆截骨术治疗儿童重度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方法 2000年1月-2005年6月用Tavares改良骨盆截骨术治疗儿童(2岁4个月~5岁10月)重度发育性髋关节脱位23例,术中作以下改良:①自髂前下棘上方至坐骨切迹前方数毫米处作与髋关节囊平行的弧形截骨,向外、下翻转截骨远端并造成坐骨切迹处青枝骨折;②截骨远端翻转后留下的空隙用自体股骨或(和)同种冻干皮质骨加自体髂骨植入。术后随访13~36个月。结果 23例中术后15例出现患侧闭孔较健侧变小,股骨头复位成功率100%。术前髋臼指数35°~50°,平均38°,术后髋臼指数10°~25°,平均18°,最后随访时的髋臼指数较术后最大增加3°。术后CE角20°~48°,平均32°。植入同种冻干皮质骨形态1年后X线片上基本消失。按Mckay标准评定关节功能:优18髋,良4髋,可1髋。按Severia标准评定X线表现:优16髋,良5髋,可2髋。结论 Tavares改良骨盆截骨术兼有Pemberton关节囊周围髋臼成形术和Salter髂骨截骨术的特征,是治疗年龄小于6岁儿童重度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较理想的术式。同种冻干皮质骨植入增加了植骨的质和量,使已矫正的髋臼指向和髋臼指数得到很好的维持。  相似文献   

7.
salter骨盆截骨术在治疗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髋臼发育不良等疾病中已被广泛采用,但小年龄的患儿由于髂骨薄、软骨成分多,所以可取骨块不多,小而薄,术中固定困难,术后可能影响髂骨发育,为此我院自2001年9月起,应用同种异体骨块替代自身髂骨块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髋臼发育不良59例(共63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髋关节疾病中最常见、研究最多、如及早处理也是治疗最成功的疾病.但对青少年和大于6岁的儿童DDH的治疗往往相当困难.由于耻骨联合及髋周软组织结构柔韧度下降,髋臼方向异常往往不能靠Salter等骨盆截骨纠正.三联截骨是相对较新的术式,它除了髂骨截骨外,还增加了坐骨及耻骨截骨,这使髋臼骨段游离,增加了旋转和移动程度,从而达到髋臼对股骨头充分覆盖、还原髋关节正常解剖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发育性髋脱位术后再脱位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发育性髋脱位(DDH)手术治疗后再脱位原因和预防措施,提高DDH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7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1例经过手术治疗后发生再脱位DDH患儿的术式、X线片资料和翻修手术中的发现进行回顾性总结,X线片资料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再脱位的术式:Salter骨盆截骨术12例,Pemberton骨盆截骨术26例,骨盆联合截骨术3例,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31例.术后应用下肢关节康复器(CPM)行功能训练开始时间:术后两周6例(2~2.5岁)、术后3~4周11例(大于3岁).翻修手术前髋臼指数25°~27°15例、28°~32°26例,股骨颈前倾角55°~75°41例,颈干角大于150°16例,髋臼缺损11例.翻修手术中发现髋臼前缘缺损6例,后缘缺损6例,髋臼浅短21例,髋臼后外缘缺损8例.股骨头嵌于外侧5例,髂胫束紧张35例,髂腰肌腱紧张25例,髋关节囊在假臼后上部19例,关节囊后缘向内腔突出15例,髋臼横韧带紧张15例,髋臼内有瘢痕组织充填41例.翻修手术行髂胫束松解35例,髂腰肌腱松解25例,髋臼横韧带切断15例,髋臼内瘢痕组织刮除41例,髋关节囊假臼部剥离19例.骨盆联合截骨术35例,Pem-berton骨盆截骨术6例.髋臼后缘植骨6例,髋臼后外缘植骨8例,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纠正前倾角41例.翻修手术后髋臼指数小于20°~25°37例、26°~28°4例,股骨颈前倾角15°~25°38例、30°~35°3例.经6个月至7年的随访,发生再脱位后缘缺损1例,股骨颈前倾角35°1例),髋关节功能活动小于90°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表现9例,双下肢不等长4例(后期行患肢胫骨延长2例,股骨延长2例).结论 DDH手术治疗后再脱位可能原因:①髋臼缘缺损和股骨颈前倾角和颈干角过大使髋关节不稳定,病理性组织阻碍复位;②术后髋关节固定不当及过早活动髋关节.再脱位预防措施:①根据患儿年龄、术前影像学资料和术中复测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和注重手术细节,修补髋臼缘缺陷和纠正股骨颈前倾角和颈干角,充分处理关节囊及周围组织的继发病变;②骨盆联合截骨髋臼旋转和植骨修补髋臼缘缺损增加对股骨头的复盖,以及术后正确和适当固定时间.  相似文献   

10.
骨盆三部截骨术是一种新的髋关节移位截骨术。其机理与髋臼周围截骨所形成的髋关节移位成形术相同,目的在于改变儿童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的髋臼解剖位置,使髋臼理想地覆盖于股骨头上,重建一个稳定的髋关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脱位(DDH)髋关节结构内髋臼软骨细胞凋亡与髋臼软骨发育不良的关系。方法选取出生4周的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雌雄兼用,采用兔后肢屈髋伸膝位管型石膏固定制作DDH大耳白兔模型,右后肢管型石膏固定为实验侧,左后肢不作处理作为对照侧。固定前和固定8周摄骨盆正位X线片,根据实验侧Shenton线不连续及股骨头脱位于Perkin方格外下及外上象限判定是否造模成功。观察造模成功的12只大耳白兔双侧髋臼形态、软骨细胞变化、细胞凋亡以及Bel-2表达情况。结果DDH造模成功率60%(12/20),实验侧髋关节X线片显示,髋臼上缘变钝,股骨头向Perkin方格外下或外上象限脱位,实验侧髋臼指数较对照侧明显增大(P〈0.05)。实验侧髋臼变窄且有较多软组织填充,髋臼软骨色暗。软骨细胞稀疏,排列混乱。电镜下细胞染色质边集、固缩,核形不规整,细胞质内出现空泡结构。实验侧髋臼软骨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侧(P〈0.05),实验侧髋臼软骨细胞中Bcl-2较对照侧呈低表达(P〈0.05)且细胞凋亡率与Bcl-2低表达呈正相关。结论DDH髋关节结构内髋臼软骨过度细胞凋亡和凋亡因子Bcl-2低表达可能参与了DDH髋臼软骨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评估单侧髋脱位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前倾角的变化,探讨股骨近端横断面上塑形性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按Severin和Mckay优和良的标准,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作者收治的58例单侧髋脱位患儿临床资料,均接受联合股骨上段去旋转截骨;手术年龄3-15岁,平均(6.11±2.99)岁,随访时间3.4-6.4年,平均(4.74±0.88)年,随访结束时年龄8.2-18.9岁,平均(10.8±2.82)岁。术后通过骨盆前后位平片及侧位片,测量股骨颈干角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股骨头骺板一股骨颈角,并按Ogata方法测量股骨近端前倾角。随访结束时测量双髋内外旋活动范围。将非手术侧设为对照组。通过SPSSl6.0进行统计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术后前倾角的演变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用于股骨前倾角塑形能力相关影响因素;髋关节旋转活动范围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髋脱位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近端在轴位上存在塑形能力,术后前倾角矫正为21.3±2.13,术后1年逐渐改善至22.9±1.23,随访结束时前倾角为24.7±1.16。②多种因素影响前倾角的塑形,手术时年龄(β=-0.545,P〈0.05)和术后髋臼指数(β=0.349,P〈0.01)与前倾角的塑形呈显著相关,术中去旋转截骨度数(β=-0.050,P〉0.05)和术后颈干角(届=0.039,P〉0.05)与之相关性较弱。股骨颈一骺板角以及中心边缘角与股骨前倾角的塑形无明显相关关系。③随访结束时,双侧髋关节内外旋活动范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髋脱位在行一期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近端在轴位上有一定的塑形能力,且与手术年龄和术中去旋转角度有密切关系,这为髋脱位术前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经腹股沟皮纹横切口治疗小儿隐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在小儿隐睾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根据小儿隐睾的临床特点,设计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方式,即经腹股沟皮纹横切口治疗小儿隐睾,腹股沟皮纹横切口长2.0~3.0cm,剪开浅深筋膜,部分切开腹股沟管前壁,提出睾丸及精索,分离鞘突管至腹膜外脂肪后结扎鞘状突,将睾丸下降固定于阴囊肉膜囊内。共治疗41例(53侧),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并与同期经传统腹股沟大斜切口手术的55例(61侧)进行对比。结果41例(S3侧)出院时睾丸均位于阴囊内,术后获随访32例(39侧),其中11例(13侧)术前高位隐睾患儿术后睾丸位于阴囊中部,其余睾丸位于阴囊底部,未发现睾丸萎缩;与同期传统腹股沟大斜切口手术治疗的55例隐睾疗效相当,创伤小,恢复快。结论采用经腹股沟皮纹横切口治疗小儿隐睾创伤小,手术快,术后切口瘢痕不明显,外形美观,疗效满意,可替代传统腹股沟大斜切口手术治疗小儿隐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儿外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降低感染率的措施. 方法 对本院小儿外科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收治的1 068例患儿的一般资料及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医院感染发生率为9.18%.医院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占43.93%,手术切口感染占25.23%.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年龄<3岁、伴有基础疾病、手术、住院天数>14 d及Ⅲ类切口手术的患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3岁、伴有基础疾病、手术、Ⅲ类切口手术及住院天数>14d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小儿外科患儿易发生医院感染,对危险因素的有效管理,对降低医院感染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CT技术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儿童的股骨头覆盖率进行三维测量的方法及其远期随访的意义。方法通过CT的原始数据结合计算机技术,测量DDH儿童术前、术后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率。结果手术时年龄3岁或3岁以下的DDH患儿,随访时间超过4年时,股骨头覆盖率明显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手术时年龄大于3岁,随访时间超过4年的DDH患儿股骨头覆盖率较正常对照组高。结论DDH患儿骨盆截骨术和股骨近端内翻截骨术后近期股骨头覆盖率最大,通常高于正常对照组;手术时年龄小于3岁的患儿,远期随访中股骨头覆盖率会有所降低;年龄超过3岁的患儿股骨头覆盖率的变化较小。CT测量股骨头覆盖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可用于指导DDH患儿的治疗与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新生大鼠模拟婴儿下肢伸直襁褓体位建立动物模型,探讨该体位对股骨近端发育的影响。方法用医用胶带将45只新生Wistar大鼠幼鼠(雌性24只,雄性21只)双下肢、髋关节缠绕固定10d,模拟婴儿生后双下肢伸直襁褓体位,作为实验组;另选45只新生幼鼠(雌性24只,雄性21只)双下肢不予处置,作为对照组。于第10天随机处死实验组、对照组幼鼠各16只,常规制备石蜡切片,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组织形态。余下幼鼠继续喂养8周后,通过大体标本及X线摄片,观察股骨近端变化。结果实验组股骨近端组织切片染色发现股骨头变小,前倾角变大,大量结缔组织增生,细胞形态、数量、排列明显异常。大体外观及X线摄片见实验组股骨头外观不规则、表面不光滑,股骨颈变短、增粗,股骨颈周围软组织增生,前倾角变大(P〈0.05),股骨颈干角减小,大粗隆肥大,股圆韧带增粗变长,髋臼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实验组髋关节脱位率(49/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实验成功制作了大鼠下肢伸直襁褓体位的动物模型,该体位可干扰股骨近端发育.甚至导致髋关节脱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股骨头坏死唇样骨切除术后患儿的短期临床疗效,探讨儿童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方法。方法我们收治4例(4髋)股骨头坏死患儿,男、女各2例。均曾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接受保守治疗,后遗留髋关节半脱位伴股骨头坏死,手术治疗中因股骨头畸形使复位困难,遂用刀切除外翻的唇样骨及向外突出的赘骨部分,修整股骨头,达到满意的中心性复位。结果4例患儿均随访2~3年,疼痛均明显减轻或消失;3例无跛行,1例跛行改善;4例术前髋外展仅5°~10°,术后3例恢复至正常,1例获改善。头臼指数(AHI)术后平均达84.3%,CE角术后改善到25°。Sharp角恢复到31.5°。短期疗效评估:3例为优;1例为良。结论唇样骨切除术治疗儿童股骨头坏死短期疗效较好,髋部疼痛减轻,活动范围受限改善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儿童股骨头骨骺出现的时间、直径大小,探讨儿童股骨头骨骺生长发育的规律。方法测量1450例在本院骨盆平片检查正常的0~5岁儿童股骨头骨骺直径;采用Chi—Square和T—test分别对不同性别、月龄儿童的股骨头骨骺出现率及直径大小进行检验,采用一元回归分析,建立不同性别儿童左右股骨头骨骺直径与月龄之间的回归方程。结果1月龄及其以下儿童未出现股骨头骨骺,2月龄儿童开始出现股骨头骨骺,至13个月时出齐,其中,2、3、4和6月龄儿童,女性股骨头骨骺出现率分别为21.4%、20.0%、42.9%、54.4%,均高于男性(0.0%、0.0%、0.0%、5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女儿童左右股骨头骨骺直径随月龄增长而逐渐增大。其中,3、4、6、10月龄女性儿童,左右股骨头骨骺直径大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女儿童左右股骨头骨骺直径大小与月龄之间的同归方程分别为:男性:左侧为2.069+0.448X,右侧为2.163+0.445X;女性:左侧为2.744+0.448X,右侧为2.886+0.439x。结论儿童股骨头骨骺出现时间及直径大小存在性别和侧别的差异,女性股骨头骨骺出现时间早于男性,3、4、6、10月龄女性儿童,股骨头骨骺直径大于男性;根据不同性别儿童月龄建立的直线同归方程,可预测不同性别、不同月龄儿童左右股骨头骨骺直径,为临床早期发现儿童股骨头骨骺生长发育不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小切口手术方式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优缺点.方法 将180例临床确诊为单侧腹股沟斜疝的患儿,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和小切口手术组,每组各90例.腹腔镜手术组采用腹腔镜辅助下内外结合腹膜外疝囊高位环扎术;小切口手术组采用下腹小横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通过对腹腔镜手术组及小切口手术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等方面的比较来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同时在术后3d及半年后对手术患儿进行门诊随访,以了解两种术式的预后情况.结果 腹腔镜手术组患儿手术时间较小切口手术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3岁以下年龄段比较中差异显著(P<0.05);组内比较中,小切口手术组3岁以上年龄段患儿手术时间较3岁以下患儿短(P<0.05),而腹腔镜手术组组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清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短期恢复进食后,腹腔镜手术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小切口手术组高.术后短期随访发现小切口手术组阴囊肿胀的发生率高于腹腔镜手术组.而半年后随访,小切口手术组8例出现对侧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组未发现对侧疝.结论 两种手术方法均能有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恢复较小切口手术佳,可发现对侧隐性疝;但操作技术及器械要求较高,手术开展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一期Salter骨盆截骨术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双侧同时行Salter骨盆截骨术的发育性双侧髋关节脱位患儿48例(96髋),为观察组,取同期单侧分次Salter骨盆截骨术患儿66例(76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关节功能、髋臼的x线表现、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随访2年至5年6个月,按Mckay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观察组术后优良率为96.88%,对照组为98.68%;按Severin标准评定x线表现,病例组术后优良率为94.79%,对照组为97.37%;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率观察组为4.17%,对照组为3.95%;髋关节功能不良的发生率在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为3.13%和1.32%。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同时行Salter骨盆截骨与单侧Salter骨盆截骨疗效相似,双侧Salter骨盆截骨治疗发育性双侧髋关节脱位安全有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