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 C(PC)和蛋白 S(PS)活性动态变化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对126例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发病时间和梗死范围分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浆中 AT-Ⅲ、PC 和 PS 的活性,并分析其活性变化与脑梗死年龄、发病时间及梗死范围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期青年组的 AT-Ⅲ、PC、PS 活性低于急性期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期 AT-Ⅲ、PC、PS 活性低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恢复期AT-Ⅲ和 PS 活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恢复期 PC 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研究发现,AT-Ⅲ、PC、PS 活性在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间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T-Ⅲ、PC、PS 活性降低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特别与45岁以下青年人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观察其活性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病情的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小蕊 《临床医学》2023,(10):77-79
目的 分析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与女性反复自然流产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1年8月至2022年7月河南省西区中医院收治的80例女性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作为反复自然流产组,选取同期80例健康体检的女性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两组宫颈分泌物,使用广州凯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解脲支原体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检测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情况,比较两组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与女性反复自然流产的相关性;统计反复自然流产组的流产次数,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检验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与女性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自然流产次数的相关性。结果 反复自然流产组患者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与女性反复自然流产有关,可能是女性反复自然流产的影响因素(OR>0,P<0.05);女性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中,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阳性患者流产次数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方程:Y=4.245-0.916X(Y为自然流产次数,X为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标本溶血和脂血对血浆中抗凝蛋白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用真空采血管抽取50例住院患者空腹静脉血各两管,无黄疸、脂血、溶血,即刻以3 000r/min离心10min,立即测定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作为对照组。然后每管分装3份,同时制备不同水平溶血和脂血标本,分别测定上述抗凝和纤溶指标,与对照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不同程度溶血标本与对照组相比,轻、中度溶血患者5种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溶血组ATⅢ活性显著升高(P0.05),PC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PS活性、D-Dimer、FD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脂血标本与对照组相比,轻、中度脂血患者5种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脂血组ATⅢ活性显著降低(P0.05),PC和PS活性、D-Dimer、FDP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为保证抗凝蛋白活性和纤溶系统水平,应严格控制分析前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用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反复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封闭抗体缺乏的反复自然流产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免疫治疗联合常规安胎治疗组53例,常规安胎治疗组55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免疫治疗组53例中,妊娠成功44例,胎儿发育均正常。常规安胎治疗55例中,妊娠成功8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血液中提取淋巴细胞进行免疫治疗,对于反复早期自然流产患者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反复自然流产妇女凝血指标,探讨其与反复自然流产发病的关系。方法检测57侧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组和31例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Fg)、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纤溶酶原(PLG)并进行比较。结果反复自然流产组PAI-1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LG活性、D—D含量则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PT,APTT,Fg,AT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纤溶功能降低,其发病可能与纤溶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46例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3月~2010年5月在本院住院的反复自然流产患者46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人.通过临床观察和心理学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效果分析.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除常规的护理和治疗以外,还采取了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其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负性心理状况改善,住院时间也缩短,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通过实施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遵医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荧光标记流式细胞分析技术,研究封闭抗体与反复自然流产(RSA)发病的关系,探讨不同年龄RSA患者中封闭抗体阴性率的差异。方法 239例RSA患者按年龄分组分析CD3、CD4、CD8淋巴细胞比率,计算封闭效率(BE),统计封闭抗体阴性率,并对其中35例封闭抗体阴性者进行主动免疫治疗,观察和记录免疫治疗前后患者封闭抗体的变化。结果 239例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共检出封闭抗体阴性者150例,阴性率62.7%;按年龄分组其淋巴细胞比率、封闭效率、封闭抗体阴性率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例接受主动免疫治疗的患者中,11例患者BA全部转为阳性,14例抗CD-BE水平有所提高,治疗有效率71.4%。结论封闭抗体是妊娠的产物,与患者年龄因素无关;封闭抗体检测对评估反复自然流产有一定价值,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有助于封闭抗体转阳。  相似文献   

8.
反复流产一般是指一对夫妇连续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自然流产。不但给患者带来许多身体的伤害,也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笔者将13例反复流产的患者的病因做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9.
反复自然流产妇女血栓前状态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勇  霍梅 《临床检验杂志》2003,21(3):172-173
最新资料显示 ,反复自然流产 (recurrentspontaneousabortion ,RSA)妇女胎盘中有血栓形成现象 ,胎盘底蜕膜血栓形成、胎盘绒毛及脐带血管内血栓形成可能是促使胎儿死亡、流产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RSA的凝血状态进行了全面测定 ,试图了解RSA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采集 正常对照组 (NC组 ) :5 0例正常未妊娠妇女 ,2 0~ 38岁 ,平均 2 5 .7岁 ,来自我院门诊体检科 ,无血栓病史和家族史 ,取样时无其他疾病 ,各项体检指标正常 ;RSA组 :32例 ,均来自我院妇产科不孕专科门诊 ,平均年龄 2 7.5岁 ,诊断标准参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观察78例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抗凝血因子(AT-Ⅲ、TAT)及凝血相关因子(F1+2、PAI-1)水平情况。方法选取排除遗传、感染、性激素、解剖因素的反复自然流产患者78例作为反复自然流产组,选取同期门诊行无痛人流的妊娠40~45d早孕患者50例为非正常妊娠组,另选取同期门诊行宫内节育器放置术1~2次正常生育史非孕期正常妇女50例为正常未孕组,抽取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采用ELISA检查患者外周血F1+2、TAT、PAI-1水平,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AT-Ⅲ水平,观察比较3组间及反复自然流产组不同流产次数患者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反复自然流产组AT-Ⅲ水平低于非正常妊娠组及正常未孕组,TAT水平高于非正常妊娠组及正常未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复自然流产组F1+2、PAI-1水平高于非正常妊娠组及正常未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复自然流产组患者随着流产次数增加,AT-Ⅲ水平下降,TAT、F1+2、PAI-1水平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自然流产组患者随着流产次数增加,反复自然流产妇女血清AT-Ⅲ水平下降而TAT、F1+2和PAI-1水平升高。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凝血相关因子水平有明显异常,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妊娠后胎盘微血管易发生血栓,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凝血相关因子进行检测能够为针对性抗凝治疗,恢复患者生育功能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反复自然流产 (RSA)是妊娠常见的并发症 ,约占妊娠 10 %~ 15 % ,其中 4 0 %~ 70 %原因不明。晚近一氧化氮 (NO)在胚胎早期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已成为生殖领域研究之热点 ,但有关NO与RSA之间关系报道较少。本文欲比较原因不明RSA患者及正常妊娠者 ,血清及绒毛组织中NO含量 ,旨在探讨NO与RSA间的可能联系 ,为RSA的防治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12.
自然流产(spontaneous abortion,SA)是指妊娠在28周以前终止,胎儿体重在1000g以下且胚胎或胎儿因某种原因自动脱离母体而排出者,其发生率为15%~20%。如果SA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者,可称为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发生率约1%。  相似文献   

13.
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或以上者,称为反复自然流产(RSA),妊娠妇女中大约10%会发生RSA.其发生原因除目前认为与遗传基因缺陷、解剖异常、内分泌紊乱和感染等因素有关外,仍有60%~70%的原因不清,称为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URSA).  相似文献   

14.
纪梅芳  张岩 《实用医学杂志》1999,15(10):825-826
自然流产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是妇产科常见病,占妊娠总数的15%左右。其原因与遗传、免疫、生殖道畸形及内分泌紊乱等有关。60年代初有专家指出胎儿染色体异常是胚胎死亡的重要原因。综合国内外部分文献,其中流产儿染色体异常率为171%~636%,平均295%,表明自然流产与染色体异常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但一些自然流产的妇女对流产原因认识不足,盲目施行保胎措施,结果往往不能如愿,最后仍发生自然流产或分娩出畸形儿,酿成不良后果。所以分析自然流产的原因不仅可以为诊断治疗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而且对优生优育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 对象与方法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新鲜冰冻血浆制备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活性检测质控物,评价其均匀性和稳定性,并试用于室内质控.方法 依据ISO Guide35及CNAS-GL03的要求,对2个批次自制质控物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将质控物试应用于室内质控,同时检测商品质控物作为对照.结果 均匀性评价结果显示质控物样品间均匀性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PC和PS的瓶间均匀性不确定度ubb的分布范围分别为0.30%~2.39%,0.16%~2.45%和0.19%~3.62%;复融后在室温和冷藏条件下3种抗凝蛋白活性稳定时间分别为24 h和24 h、8h和12h、3h和12h.第1批次质控物长期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正常和异常浓度水平的AT和PC质控物的稳定时间为24周,正常浓度的PS质控物稳定时间为19周,异常低浓度的PS质控物稳定时间为12周;3个项目的长期稳定性不确定度ults范围分别为2.45%~3.68%、1.32%~3.19%和3.97%~10.17%.室内质控试应用结果显示3个项目第1批次各批号质控物检测结果的CV均小于厂商规定的批间不精密度,与商品质控物具有可比性.结论 质控物的均匀性、稳定性符合相关指南要求,可应用于室内质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复发性自然流产(RSA)患者孕早期的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和蛋白C(PC)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50例有RSA病史且早孕的患者作为RSA组,其中根据流产的次数分为RSAⅠ组94例(流产次数2~3次)和RSAⅡ组56例(流产次数≥4次),另外选择100例健康且无流产史的早孕孕妇作为正常早孕组。对上述各组患者进行D-Dimer,AT-Ⅲ和PC的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 RSA组和正常早孕组的D-Dimer,AT-Ⅲ和PC的结果分别为1.67±0.35 mg/L vs 0.37±0.29 mg/L,(84.57±10.88)% vs(99.28±9.01)%和(82.63±11.32)% vs(100.26±10.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1,7.87,7.97,P<0.01); RSAⅡ组和RSAⅠ组上述各参数比较结果分别为(1.84±0.31)mg/L vs(1.53±0.37)mg/L,(80.48±9.87)% vs(88.62±11.23)%和(79.89±11.64)% vs(86.77±12.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6,4.31,4.50,P<0.05)。结论 RSA患者在孕早期血栓形成的风险比正常孕妇高,且与既往的流产次数有一定的相关,D-Dimer,AT-Ⅲ和PC的检测对RSA患者血栓状态的筛查和改善妊娠结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介素-8(IL-8)在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体内免疫调节机制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选取反复自然流产患者120例设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同孕龄及要求流产的正常早孕孕妇12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组患者静脉血血清IL-8水平。结果实验组血清IL-8水平为(160.51±11.30)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43.68±8.3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L-8对妊娠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孕妇分泌高水平IL-8时,可增加习惯性流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用RIA法检测了46例不明原因的反复流产(RSA)患者血浆6-Keto-PGF1α和TXB2水平,并对其与抗心磷脂抗体(ACA)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RSA患者有一定程度的血栓素升高和前列环素的降低,其中尤以ACA阳性者更为明显,T/K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  相似文献   

1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几项抗凝因子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认为反复自然流产(RSA)与血栓前状态(PTS)密切相关。PTS是指多种因素引起的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失调或障碍的一种病理过程,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改变[1]。这种状态不一定发生血栓性疾病,但可引起凝血功能的异常增高和纤溶功能的降低形成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