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0例拟接受上肢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Ⅰ组与Ⅱ组,Ⅰ组患者手术前使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Ⅱ组患者使用传统解剖学定位实施锁骨臂丛神经阻滞,使用局部麻醉药均为2%利多卡因与0.75%罗哌卡因的1:1混合液,使用剂量为0.4 ml/kg。观察并记录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Ⅰ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为(3.6±1.7)min,起效时间为(4.5±1.9)min,明显短于Ⅱ组的操作时间(6.3±1.8)min和起效时间(11.5±2.4)min,同时Ⅰ组的麻醉效果优等率为95.6%,优于Ⅱ组的66.7%且Ⅰ组患者并发症发病率为0%,低于Ⅱ组患者的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定位阻滞对患者上肢手术部位进行局部麻醉与传统的解剖学定位局部麻醉相比,所需的操作时间短、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183例行择期上肢手术的病人,均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0.4m1·kg^-1。观察操作时间、起效时间及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锁骨上神经的阻滞效果;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及镇痛时间。结果:操作时间为(3.8±1.6)min,起效时间为(4.3±2.1)min,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7根神经分支阻滞效果相同(P〉0.05),锁骨上神经阻滞完善率低于以上7根神经(P〈0.05)。麻醉优秀率为96.6%、良率达100%,镇痛时间为(450±110)min。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效果完善,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器(US)定位与单纯神经刺激器(NS)定位及传统异感(TS)定位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其安全性.②方法 选择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90例,ASA I~III级,随机均分为US组、NS组和TS组.3组均给予0.4%罗哌卡因30mL.记录阻滞完成所需时间(T1),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T2)和持续时间(T3);评价手术区麻醉效果(优、良、失败);观察记录并发症.③结果 US组操作完成所需时间(T1)明显短于NS组和TS组(P<0.01).US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T2)与NS组和TS组比较则明显缩短(P<0.05).US组镇痛维持时间(T3)与NS和TS相比明显延长(P<0.05).US组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NS组(P<0.05)和TS组(P<0.01).US组未出现并发症,NS组和TS组分别出现3例和6例与神经阻滞相关的并发症.④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神经刺激器对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辅助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燕  李世忠 《北京医学》2008,30(9):530-532
目的 评价神经刺激器对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辅助作用.方法 对62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成年患者(ASA Ⅰ~Ⅱ),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中正确辨认神经及穿刺针的位置.神经刺激器引出臂丛神经支配肌群运动的刺激电流<0.5mA即认为穿刺针位置接近臂丛神经.根据神经刺激器能否引出肌群收缩分为NT组(不能引出肌群收缩)和T组(能引出肌群收缩).超声定位时在显示器上必须至少能清楚看到臂丛3干中的2干及穿刺针.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并评价阻滞完善率;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优、良、差).记录麻醉并发症.结果 62例患者超声图像清晰.52例患者神经刺激器引出明确的肌群运动,其中45例(88%)患者臂丛阻滞完全.10例未引出上肢肌群收缩,其中9例(90%)患者臂丛阻滞完全.结论 对于超声图像清晰的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用神经刺激器引出肌群收缩不能增加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P>0.05).另外,即使没有引出肌群运动(假阴性率较高),最终也证明这些阻滞是成功的.神经刺激器对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辅助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5.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我们对20例上肢手术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并与传统方法对比,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黄小鹏 《中外医疗》2014,(20):65-66
目的由高频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锁骨上、锁骨下)阻滞的麻醉效果,探讨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于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行手部及上肢前臂、血管造瘘术患者120例,将其分为锁骨上超声引导组与锁骨下超声引导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在高频超声引导下行阻滞治疗,结合测定麻醉时间,分别记录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上臂内侧皮神经、腋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以及麻醉并发症情况,并对麻醉效果做出判定。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桡神经、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有效率差异无经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可以对达靶神经起到有效引导作用,且能显示臂丛神经与局麻药的扩散情况,方法可行且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金平 《医学综述》2009,15(2):287-289
高频超声可清晰地显示外周神经,用超声引导行外周神经阻滞能更好地减少操作的盲目性并提高成功率。现代超声技术可在多个不同的部位,包括肌间沟、锁骨上、腋路、锁骨下等,显示臂丛神经及伴行血管的图像,从而为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提供了前提条件。本文就国内外对臂丛神经的超声影像学研究、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技术的临床应用和评价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超声引导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的解剖定位和局麻药的均匀扩散,最近国外有报道利用超声技术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可进一步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我们观察了超声引导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并与神经刺激器引导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9.
<正>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广泛应用。传统上神经阻滞需要借助于局部解剖的体表标志、针刺异感以及神经刺激仪探查定位技术寻找神经,超声技术使神经阻滞术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通过超声成像技术可直接观察神经及周围的结构,在实时的超声引导下直接穿刺到目标神经周围,实施精准的神经阻滞。还可通过超声观察局麻药的注射过程,从而保证药物均匀扩散到神经周围。笔者应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束多点阻滞麻醉,观察麻醉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径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局麻药剂量。方法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所有患者都在超声引导下0.4%罗哌卡因三靶点注射法完成阻滞,根据剂量不同随机分为3组:18ml组、15ml组、12m1组,每组20例。记录臂丛各支神经支配域痛觉消失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评价各神经支配感觉、运动阻滞效果、切皮时的麻醉效果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痛觉消失时间、感觉阻滞效果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中神经运动阻滞效果18m1组、15m1组优于12m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运动神经阻滞效果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镇痛维持时间18rnl组、15ml组长于12m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切皮时麻醉效果18ml、15ml组优于12m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止血带反应在各组间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均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采用0.4%罗哌卡因18ml与15m1行锁骨上径路臂丛神经阻滞均能达到相似且满意的临床效果,在考虑安全性及选择较小剂量情况下,15ml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不同注射点对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拟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性别不限,ASA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30例:解剖手法定位组(A组)取锁骨中点上1cm左右为穿刺点,注射20mL局部麻醉药;单点注射组(S组)超声引导下在臂丛神经、锁骨下动脉及第一肋骨三者相接的位置注射20mL局部麻醉药;两点注射组(D组)超声引导下先在臂丛神经、锁骨下动脉及第一肋骨三者相接的位置注射10mL局部麻醉药,然后在臂丛神经的上方再注射10 mL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为0.75%罗哌卡因10mL和2%利多卡因10mL的混合液。记录各组的操作时间,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及肌皮神经支配区域痛觉消失时间及镇痛时间,评价各神经支配区域的阻滞程度及手术时的麻醉效果,并观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S组和D组麻醉效果满意率更高,镇痛持续时间延长(P<0.05),尺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完全率升高(P<0.05)。与D组相比,S组尺神经和肌皮神经支配区域痛觉消失时间延长(P<0.05)。3组桡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完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刺破血管3例,局部麻醉药中毒1例,眼睑下垂6例;S组和D组无刺破血管和局部麻醉药中毒发生,发生眼睑下垂分别为8、5例。结论与解剖手法定位相比,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单点和两点注射法的麻醉效果较好,镇痛时间较长,相关并发症较少,两点注射法对尺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较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刺激器(PNS)定位用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CBPB)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拟行择期上肢手术患者,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方法行腋路或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鞘内置入导管和经导管注入局麻药,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及其并发症。结果上肢五大神经感觉阻滞发生率为91.7%~98.3%,上肢运动阻滞发生率为98.3%,麻醉满意率为83.3%。结论PNS定位于CBPB有助于提高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高峻岭  朱珩 《医学综述》2008,14(11):1750-1752
目的探讨臂丛复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优势。方法锁骨骨折36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全身麻醉组(A组),臂丛阻滞麻醉组(B组),臂丛复合颈丛麻醉组(C组),每组12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切皮时(T1)、手术10min(T2)、上钢板时(T3)、缝合时(T4),记录血流动力学情况,观察患者术中不适次数和追加基础麻醉次数,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结果①B组追加基础麻醉次数和术中不适次数与A、C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B组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在T1、T2、T3、T4时与T0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C组患者情况相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臂丛复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手术中,麻醉效果接近全身麻醉,但操作简单,麻醉管理方便,更适合此类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低剂量阿司匹林对冻融胚胎移植周期的影响.方法 对231个行冻融胚胎移植的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是否服用阿司匹林分为2组,对两组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类型及移植胚胎数进行统计,比较分析2组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结果 2组患者在子宫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及流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服用阿司匹林组的子宫内膜中A型内膜所占比例、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未服用组(P<0.05).结论 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准备子宫内膜时,加服低剂量阿司匹林,可有助于改善子宫内膜形态,从而有效地提高胚胎种植率,增加患者的妊娠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200例择期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50例,均选用0.375%罗哌卡因30ml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实施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颈4横突和颈5横突水平,每个穿刺点注入局麻药15m1),A组0.375%罗哌卡因30ml,B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1μg/kg,C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2μg/kg。D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3μg/kg。麻醉实施后,观察并记录c。(第4颈神经)、C,(第5颈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阻滞(针刺法)的起效时间和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镇痛的持续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麻醉前后4组患者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试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镇痛持续时间较A、B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0~20minC、D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A、B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μg/kg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30ml是成人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的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收集60例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为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因+0.375%罗哌卡因8mL阻滞颈浅丛.B组为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0mL阻滞臂丛,颈丛阻滞方法同A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B组明显好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是一种比较完善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改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4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80例,均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组Ⅰ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Ⅱ行腋路多点臂丛神经阻滞;组Ⅲ行改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各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运用神经刺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甲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肌间沟臂从阻滞麻醉下行上肢手术75例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1.5%利多卡因麻醉)、罗哌卡因组(0.375%罗哌卡因麻醉)和甲哌卡因组(1.5%甲哌卡因麻醉),每组25例。比较3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时效、运动阻滞时间和注药后30 min运动阻滞程度、不良反应。结果:与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组比,甲哌卡因组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时效、注药后30 min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多卡因组需用地佐辛镇痛3例;罗哌卡因组术侧上眼睑下垂2例、声嘶4例;甲哌卡因组声嘶1例。结论:甲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与异感定位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ASAI~II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组(A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组(B组)。两组均给予1.6%的利多卡因25ml。记录定位时间、起效时间,评定手术全程的阻滞效果。结果:A组定位时间4.2±2.6分钟,明显短于B组的10.1±4.7分钟(P<0.01)。A组起效时间10.6±2.2分钟,明显快于B组13.2±3.4分钟(P<0.05)。A组阻滞效果优良率为93.3%,明显高于B组80%(P<0.05)。结论: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时间短,阻滞起效快,阻滞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肩关节镜手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连续肌间沟臂丛阻滞镇痛组(A组)和常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B组),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麻醉效果;比较两组术后6、12、24、36、48 h静息和活动状态下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麻醉效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36、48 h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满意率为93.3%,B组为6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B组为2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与常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相比,超声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阻滞应用于肩关节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更好,且副作用少,更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