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常温下凝血标本的放置和离心时间对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凝血标本不同的放置和离心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测定结果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检验质量.方法 采用STA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凝血四项结果的精密度.对40名患者的新鲜抗凝血分离血浆即刻检测,然后将标本放置2,4,6,8 h重复测定,并与即刻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将30名患者凝血标本用相同的离心力分别离心5 min和10 min进行四项检测结果的比较.结果 STA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四项指标的重复性好,变异系数(CV)均≤4.0%.标本在常温下放置2 h,PT,APTT与即刻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4 h,PT缩短(P<0.05),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6 h,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延长(P<0.01),放置8 h,PT延长(P<0.01),APTT明显延长(P<0.001).FIB,TT于2,4,6,8 h与即刻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离心力和不同离心时间对凝血标本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标本放置时间对PT,APTT的检测结果影响很大,室温下不宜超过2 h,当标本量大时,还可适当减少离心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抽取血液标本量的多少、标本的存放时间及标本发生溶血后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对随机抽的凝血四项检测结果正常且无出血性疾病的标本120例人为因素对血液标本的量、存放时间、溶血与否进行检测。结果当血液标本量过多或过少时,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明显延长或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则均明显缩短;当标本放置时间为2 h之内,凝血四项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当标本放置大于4 h以上时,TT和APTT的指标水平以及6 h以后PT的指标水平均有明显差异;标本出现溶血时PT、Fib明显降低(P0.05),TT、APTT显著降低(P0.01)。结论凝血四项的检测结果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加强相关人员的责任心,规范操作流程,可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凝血标本的采集量、离心时间、离心速度、储存时间和标本是否溶血等对PT、APTT、TT、Fib四项检测指标的影响,便于日常检测过程中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检验科检测859例不同因素的凝血标本对PT、APTT、TT和Fib四项指标影响的临床资料。结果采血量2.0 ml标本和2.0ml标本检测PT、APTT和TT结果均明显长于重新采血合格的标本(P0.05),Fib检测结果短于重新采血合格的标本(P0.05);标本经5、10、15min后不同离心时间检测PT、APTT、TT和Fib结果间比较(P0.05);标本经4 000r/min离心5min和3 000r/min离心15min,其四项检测结果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标本在室温(20℃-25℃)环境下储存1h后检测凝血四项结果与立即送检标本检测结果比较(P0.05);标本储存4h后检测APTT长于储存2h标本,TT明显短于储存2h标本(P0.05),PT和Fib检测结果与储存2h标本比较(P0.05);标本在4℃环境下储存1h、2h、4h后检测凝血四项结果,不同时间之间比较(P0.05),不同储存时间段与立即送检标本检测凝血四项结果比较(P0.05),溶血标本检测PT和APTT结果明显短于未溶血标本检测的结果(P0.05);溶血标本检测TT结果明显长于未溶血标本(P0.05);溶血标本检测Fib结果与未溶血标本(P0.05)。结论抗凝比例不合适、室温时间储存过长和标本溶血与否等都是导致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异常原因,可用4 000r/min离心5min替代3 000r/min离心15min以更快速地向临床报告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前质量控制在凝血四项测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样本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轻度溶血对检测结果没有明显的干扰,严重溶血状态下会使得TT的结果明显延长。采血量过少:PT、APTT、TT结果明显延长,FIB含量明显降低;采血量过多:PT、APTT、TT结果无明显影响,FIB含量增高。离心后标本室温放置2h、4h,测定结果与即刻测定的结果无显著差异,室温放置6h后PT明显缩短,APTT明显延长,TT、FIB的测定值没有明显影响。结论:由于溶血、采集量、存储等原因造成的不合格样本对止凝血指标均有明显的影响,医护人员应该尽可能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样本的采集、运送、保存等,以免造成检验结果的假性结论,误导临床医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凝血标本的采集量、离心时间、离心速度、储存时间和标本是否溶血等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该院检验科859例不同因素的凝血标本对PT、APTT、TT、Fib指标的影响。结果采血量小于2.0mL标本和大于2.0 mL标本检测PT、APTT、TT结果均明显长于重新采血合格的标本(P0.05),Fib检测结果短于重新采血合格的标本(P0.05);标本经5、10、15 min后不同离心时间检测PT、APTT、TT、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项指标的标本经4 000r/min离心5min和3 000r/min离心15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在室温(20~25℃)环境下储存1h后检测凝血4项结果与立即送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储存4h后检测APTT长于储存2h的标本,TT明显短于储存2h的标本(P0.05),PT和Fib检测结果与储存2h的标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在4℃环境下储存1、2、4h后的凝血4项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储存时间与立即送检标本的凝血4项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标本检测PT和APTT结果明显短于未溶血标本(P0.05);溶血标本检测TT结果明显长于未溶血标本(P0.05);溶血标本检测Fib结果与未溶血标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凝比例不合适、室温时间储存过长和标本溶血与否等都可导致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出现异常,采用4 000r/min离心5min替代3 000r/min离心15min可更快速地向临床报告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前质量控制在凝血项目测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患者的血浆标本检测凝血项目: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标本的轻度溶血对检查结果没有明显干扰,但在严重溶血状态下 TT 明显延长。标本的采血量过少,则 PT、APTT、TT 都明显延长,FIB 水平也明显降低。采血量过多,对PT、APTT、TT 结果虽无明显影响,但 FIB 水平则会增高。标本离心后室温放置2、4 h,测定结果与即刻测定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室温放置6 h 以后 PT 明显缩短,APTT 明显延长,对 TT、FIB 结果没有明显影响。结论凝血试验中由于血样的溶血、采集量、存储等原因造成的标本不合格对凝血指标均有明显的影响,是导致检验结果误差的主要因素。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凝血项目检测的重要组成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离心时间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用枸橼酸钠抗凝管采集40例健康者及70例住院患者外周血标本,3 000r/min分别离心5、10、15min,分离血浆标本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和凝血酶时间(TT)检测。结果 PT、APTT、Fg和TT检测结果在5、10、15min 3个离心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述离心时间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无影响,与《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要求有所不同,需建立新的离心时间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ⅠB)等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抗凝静脉血标本50例,血浆用于立即测定凝血4项指标和在室温放置2 h、4 h、6 h和24 h后测定凝血4项指标;并分别于室温、-4 ℃和-20 ℃下保存24 h后测定凝血4项指标.抗凝血室温放置2 h,离心分离血浆后即刻进行凝血指标检测.采用血液凝固仪测定研究指标,采用随机单位组设计资料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与留取即刻检测相比,血浆放置2 h APTT、PT、TT和FⅠB等各种指标水平均无明显差异;血浆标本放置4 h开始,APTT、PT和TT等指标出现明显延长,且变化程度随放置时间延长加重,FⅠB水平无明显改变;抗凝血标本放置2 h留取的血浆标本各指标均有明显变化.-4 ℃下血浆标本保存24 h APTT、PT、TT和FⅠB等指标测定结果未出现明显改变,-20 ℃下24 h APTT出现明显延长.结论 对于凝血功能4项指标的测定,采集标本后应及时送检和尽快分离血浆.常温下血浆标本应在2 h内完成测定;-4 ℃下血浆标本保存24 h PT、APTT、TT和FⅠB等指标测定结果未受影响,低温保存应注意避免标本冻融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离心速度和时间对不同人群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新生儿和婴儿新鲜血液标本共60例,另收集儿童及成人标本各60例,每例标本平均分成三份,分别以2 500 r/min离心15 min,3 500 r/min离心5 min和3 000 r/min离心10 min(对照组)。利用ACL-TOP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测定血浆的PT、APTT、TT和FIB,同时应用Coulter LH 75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数量。结果不同离心条件对成人凝血结果没有影响(P>0.05);2 500 r/min离心15 min和3 500 r/min离心5 min与对照组3 000 r/min离心10 min相比较,新生儿和婴儿PT、APTT、TT和FIB均缩短(P<0.05);儿童只有PT和APTT缩短(P<0.05),TT和FIB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乏血小板血浆的制备对于凝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有重要影响,应建立适宜不同人群的乏血小板血浆制备的最佳离心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样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激活时间、孵育时间对凝血实验的影响.方法以2500r/min,5min离心和10min;1500r/min和3500r/min各离心10min后测定凝血五项指标.激活时间:分别为1、3、5和10min时测定APTT.孵育时间:分用不孵育和1、5、10min孵育PT、PT-INR、Fib、TT.结果血样不同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对凝血指标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激活时间:1min时APTT高于3、5、10min时结果(P<0.01),但3、5、10min时相互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孵育时间:不孵育时PT、PT-INR高于孵育1、5、10min时结果(P<0.01),其它孵育时间PT、PT-INR、Fib、TT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常规离心速度和时间不影响凝血实验结果;激活时间过短可致APTT延长;即刻测定可致PT、PT-INR、Fib和TT延长.  相似文献   

11.
凝血实验的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样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激活时间、孵育时间对凝血实验的影响。方法以2500r/min,5min离心和10min;1500r/min和3500r/min各离心10min后测定凝血五项指标。激活时间:分别为1、3、5和10min时测定APTT。孵育时间:分用不孵育和1、5、10min孵育PT、PT-INR、Fib、TT。结果血样不同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对凝血指标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激活时间:1min时APTT高于3、5、10min时结果(P<0.01),但3、5、10min时相互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孵育时间:不孵育时PT、PT-INR高于孵育1、5、10min时结果(P<0.01),其它孵育时间PT、PT-INR、Fib、TT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常规离心速度和时间不影响凝血实验结果;激活时间过短可致APTT延长;即刻测定可致PT、PT-INR、Fib和TT延长。  相似文献   

12.
凝血四项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是临床诊断出血性或血栓性疾病,抗凝血药物用量监测,疗效评估和手术前预测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1]。在血栓和止血检验的全过程中,实验结果受到受血者状态,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与处理、抗凝剂与试剂、仪器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本文就标本采集量、标本有凝块、溶血、放置时间、离心时间长短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液标本采集、运送、放置时间这些人为因素对凝血4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对本院住院患者4 826例标本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检测;对其中56例即采血即送检的合格标本作立即测定,室温放置2、4h后再测定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 826例标本中有279例有误差,误差率为5.8%,其中采血比例不当占95.7%,标本与抗凝剂酶混匀不匀12例,占4.3%,标本放置2、4h后测定结果与即刻测定结果比较,PT、TT、APTT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标本采集不当与送检时间是导致凝血四项检测结果误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样本4℃冰箱放置不同时间,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结果的差异,以确定最佳检测完毕时间。方法采集住院患者29例标本,1h内分离血浆,室温即刻及随后加盖直接于4℃冰箱分别放置2、4、6h后测定PT、APTT、TT、Fib。与即刻测定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结果 4℃冰箱放置2、4、6h与即刻测定PT、APTT、TT、Fib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室可将在室温下2h内检测不完的样本离心后加盖直接放入4℃冰箱中,于7.5h内检测完毕,可减少分装样本带来的误差和工作量。  相似文献   

15.
姚家勇  刘培明 《临床医学》2003,23(12):59-60
目的 :探讨凝血检验标本室温下放置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 (PT )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抗凝静脉血标本 14份 ,离心分离血浆 ,即刻上机检测 ,然后将标本放置室温 ,分别于 4h、6h、8h重复检测 ,并与即刻上机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 :标本放置 4h ,PT缩短 ( P <0 0 0 1) ,APTT无差异 ( 0 10 >P >0 0 5 ) ;放置 6h ,PT无差异 ( 0 2 0 >P >0 10 ) ,APTT明显延长 (P <0 0 0 1) ;放置 8h ,PT延长 ( 0 0 0 5 >P >0 0 0 2 ) ,APTT明显延长 (P <0 0 0 1)。结论 :标本放置时间对PT、APTT检测结果影响很大 ,标本室温放置时间不宜超过 4h ,临床护士采集标本后应及时送检。  相似文献   

16.
PT和APTT检测标本放置温度及时间对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抗凝血标本全血放置以及离心后保存温度和时间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 的影响.方法 取 PT和APTT正常值标本180例(PT在10.5~14.0 s之间,APTT在22.0~36.0 s之间),异常值(高值)标本120例(PT>14.0s,APTT>36.0s),用SysmexCA7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仅及其配套试剂,分别检测抗凝血标本全血室温(26℃)放置及离心后在室温及冰箱(4℃)保存条件下0,2,4,6,8,12,24 h时PT,APlvr的结果 ,并将所得到的数据用统计学方法 进行处理.结果 全血室温放置时,正常值标本PT在4 h内,APTT在2 h内的测定结果 与0 h测定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值标本PT,APTT在2 h内的测定结果 与0 h测定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后血浆在室温下,正常值标本PT在6 h内,APTT在4 h内的测定结果 与0 h测定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值标本PT,APTT在4 h内的测定结果 与0 h测定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后血浆在冰葙保存条件下,正常值及异常值标本PT,APTT在6 h内的测定结果 与0 h测定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标本采集后,如果不能即刻测定,最好离心后置于冰箱保存,并保证在6h内完成测定;如果不离心室温放置,应在2 h内完成测定.  相似文献   

17.
凝血检测要求3000r/min离心15min,分离乏血小板血浆来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检测。因此,离心时间对于PT、APTT的检测结果是否准确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通过对离心时间的长短对PT、APTT的影响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溶血和脂血标本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为规范分析前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收集本院I临床溶血标本40例、脂血标本32例,进行血浆血凝测定。以血红蛋白每下降10g/L为标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溶血3个等级,同时测定3次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以检测血浆甘油三脂每升高3mmol/L为标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等级,同时测定3次PT、APTT、TT、Fbg。对溶血和脂血的干扰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轻度溶血组PT、Fbg检测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和重度溶血组PT、Fbg、TT检测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脂血组PT、APTT、Fbg、TT检测结果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临床检测中溶血标本对APTT检测结果影响较小;而对于PT、TT、Fbg干扰较大,建议临床重抽复测。(2)临床检测中脂血标本对PT、APTT、TT、Fbg测定结果有影响,均建议患者禁食12h后重抽复测。  相似文献   

19.
实验前相关因素对测定新生儿血浆PT、APTT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凝、离心、黄疸等实验前相关因素对测定新生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I]r)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优化试验条件。方法本试验选取100名外科术前体检无异常发现的新生儿,所有入选新生儿均无血栓性疾病及出凝血功能障碍,无心、肾、肝等重要脏器疾病。将此100名新生儿分为3组,分别为抗凝剂比例影响组(包括抗凝剂比例9:1组和抗凝剂比例校正组)、离心条件影响组[2000r/min(离心半径为10cm)离心10min;3000r/min(离心半径为10em)离心10min组;2500r/min(离心半径为10cm)离心15min组]、生理性黄疸影响组。利用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以上几个处理组的标本进行检测,并且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逐步优化实验条件。结果在相同离心条件下,抗凝剂9:1组的PT、APlTr明显延长。在抗凝剂比例经过校正的情况下,2000r/min(离心半径为10em)离心10min组的PT、APTT明显延长;3000r/min(离心半径为10cm)离心10min组中大部分标本PT、APTT正常,个别出现溶血的标本PT明显延长。2500r/min(离心半径为10cm)离心15min是新生儿检测胛、APTT的最适离心条件。在抗凝剂比例经过校正,2500r/min(离心半径为10cm)离心15min的条件下,生理性黄疸组与无生理性黄疸组的胛、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处理新生儿血浆标本时,应进行抗凝剂比例校正,离心转速不宜过快,否则容易引起溶血,从而引起实验误差。可以通过适当降低离心速度,延长离心时间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生理性黄疸基本不影响PT、APTT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的常见影响因素,从而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检验质量。方法选择不同年龄组、同一标本不同放置时间、不同离心时间及血液与抗凝剂的不同比例分别测定PT、APTT值。结果 1岁组与18岁成人组比较PT、APTT明显延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1~5岁PT与成人无差异,但APTT延长(P0.01);同一标本室温放置4 h以上PT延长,放置6 h及6 h以上PT、APTT均延长;与抗凝剂与血液比例=1︰9相比,1︰9和1︰9 PT、APTT均明显延长(P均0.01);不同离心时间对PT、APTT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建立1岁组PT、APTT的生物参考区间;PT测定应在4 h以内,APTT不宜超过6 h;当标本量大时,可适当减少离心时间;采集标本时要严格控制血液与抗凝剂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