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个体化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VADA患者(43枚动脉瘤)。其中10例(10枚)动脉瘤破裂出血,对6枚采用动脉瘤填塞及载瘤动脉闭塞术,4枚以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对未破裂33枚动脉瘤均行载瘤动脉重建术,以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枚,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5枚,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枚。结果血管内介入治疗所有43枚VADA均获成功,对28枚实现完全及次全栓塞、15枚实现部分栓塞。术后随访12个月,34例(38枚动脉瘤)接受全程复查,其中21枚治愈、11枚改善、6枚稳定,未见复发,无新发脑出血或脑缺血症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30例,2分2例,3分1例,4分1例。结论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血管内介入治疗VADA安全、有效,且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特点,探讨其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介入治疗过程,观察期效果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40例患者共发现42个后循环动脉瘤,均完成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8个行单纯弹簧圈栓塞,28个行支架辅助栓塞,1个行Onyx胶栓塞,5个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同时闭塞。术后即刻DSA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30个,近全栓塞6个,部分栓塞6个。术后6个月随访DSA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36个,近全栓塞4个,部分栓塞1个。患者出院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35例,1分3例,2分1例,1例死亡为6分;出院后3~6个月随访mRS评分0分38例,1分1例,无动脉瘤复发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病例。结论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具有特殊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且复杂动脉瘤较为常见,对于颅内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内脏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8年4月期间解放军第960医院收治的32例内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介入治疗前均经CT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然后分别采用覆膜支架置入、裸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双层裸支架重叠置入或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置入支架的患者给予抗凝治疗,分别于术后1、6、12及24个月或患者不适时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了解动脉瘤的闭塞情况、支架及分支动脉是否通畅。结果本组病例的介入手术成功率为100%。11例患者采用覆膜支架置入后造影显示动脉瘤未再显影,支架内血流通畅;9例采用裸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及3例采用双层裸支架重叠置入术后造影示动脉瘤未再显影或显影浅淡,支架内血流通畅,分支动脉血流通畅;9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后动脉瘤未显影。所有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介入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32例患者无失访,随访6~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5个月。随访1个月时1例患者出现轻微腹痛,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随访12个月时1例覆膜支架置入者支架内狭窄30%,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其余患者动脉瘤未复发,支架及分支动脉内血流通畅。结论腔内介入治疗内脏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中期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2例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P1段2例,P1-P2段2例,P2段6例,P3段2例,均成功实施栓塞治疗;对其中2例单纯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8例以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2例植入支架。术后即刻行复查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1级10例,2级2例。术后4例诉头痛,经对症治疗后2周内好转;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及脑梗死。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均未见动脉瘤复发,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及颅内再次出血;末次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0分10例,1分1例,2分1例。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动脉瘤(renal artery aneurysm,RAA)腔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4月17例确诊为RAA并行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10例.年龄20 ~ 67岁,平均(46.4±10.3)岁.体检发现5例,表现为腹痛和腰痛各4例,表现为间断性肉眼血尿2例,表现为乳糜尿和少尿各1例.多发9例,单发8例.17例共31个动脉瘤,其中真性动脉瘤26个,假性动脉瘤5个;囊状动脉瘤17个,纺锤形或梭形、不规则形、实质内动脉瘤各4个,夹层动脉瘤2个.8个动脉瘤位于肾动脉主干,19个位于肾动脉二级、三级分支,4个位于肾实质内.6例行瘤腔栓塞+载瘤动脉栓塞术,4例行瘤腔栓塞术,3例行载瘤动脉栓塞术,2例行裸支架辅助瘤腔栓塞术,1例行覆膜支架置入术,1例双侧RAA行右侧裸支架辅助瘤腔栓塞术+左侧瘤腔栓塞术. 结果 本组17例中16例一次手术成功.随访3~53个月,平均23个月,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术后1周3例尿潜血阳性者转为阴性.术后1个月12例的肉眼血尿、腹痛、腰背痛、发热等首发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术后3~12个月,实验室检查示SCr、BUN、尿常规等未见明显异常.复查超声或CT动脉造影示16例支架及弹簧圈无移位,8例载瘤动脉通畅,未见动脉瘤复发或瘤腔扩大.结论 RAA的腔内介入治疗创伤小、安全、有效.应根据RAA的具体情况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收集经颅脑CT及全脑DSA确诊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7例,采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17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均完全闭塞,无死亡病例。术后当天1例发生Wallenberg综合征,恢复良好;1例术后3个月出现脑积水,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遗留轻度残疾;随访2~36个月,无再出血病例。术后6个月12例接受DSA复查,动脉瘤完全不显影,载瘤动脉未发生再通。结论应用弹簧圈栓塞夹层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疗效确切,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脾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科收治的48例脾动脉瘤患者的资料,腔内治疗方法:弹簧圈动脉瘤(14例)或载瘤动脉栓塞术(19例),覆膜支架隔绝术(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5例)和多层裸支架隔绝术(8例)。术后1、3、6、12个月采用CT血管造影检查随访,记录并评价围手术期和随访期的临床结果指标。结果本组病例瘤体均治疗成功,支架植入患者的脾动脉均通畅。围手术期无手术相关死亡,8例患者弹簧圈栓塞后出现栓塞后综合征,均于3~5天后缓解。随访时间23.9(3~59)个月,采用弹簧圈栓塞瘤体或载瘤动脉33例:4例患者发现有部分脾脏梗死,但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患者因瘤体内再灌注接受再次手术;采用覆膜支架植入或裸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7例:动脉瘤隔绝或栓塞良好,无内漏,支架通畅;采用多层裸支架隔绝术8例:术后12个月6例(75%)患者瘤腔达到完全血栓化,分支动脉通畅。其余病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期患者均未观察到动脉瘤增大、破裂或复发。结论血管腔内治疗脾动脉瘤安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血管腔内治疗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体会,探讨不同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的10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 10例病人均为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其中破裂出血9例,未破裂1例,所有动脉瘤均成功采用血管腔内方法进行治疗:椎动脉内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例,椎动脉与小脑后下动脉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覆膜支架植入1例。术后因迟发性脑出血及硬膜下血肿死亡1例,发生脑梗塞1例。结论充分分析每个动脉瘤的影像特点,采用个体化的血管腔内治疗方式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内带膜支架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 CCF)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3月-2007年5月,采用Jostent带膜支架治疗4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以及3例CCF.患者均为男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年龄37~57岁;左侧3例,右侧1例.主要症状为突发头痛、呕吐;头部CT均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程2 d~10年.CCF患者年龄35~51岁;左侧2例,右侧1例.主要症状为头痛,一侧眼球突出、胀痛,球结膜充血伴视力下降;1例有反复鼻腔大出血病史;出现症状前2 d~1个月均有头部外伤史;病程1周~2个月. 结果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均完全闭塞,椎动脉保持通畅,附近小脑后下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保持通畅;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2年,无症状复发及颅内再出血.CCF患者瘘口均完全闭塞,颈内动脉保持通畅;术后3 d患者眼球突出及球结膜充血表现均明显改善.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患侧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结论 血管内带膜支架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和CCF的有效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10.
血管损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血管损伤的介入治疗方法 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采用介入方法 治疗血管损伤13例.损伤部位包括颈内静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髂动静脉和股动脉,病变类型表现为刀刺伤后动静脉内瘘形成3例、血管裂伤伴周围血肿4例、外伤后假性动脉瘤3例、动脉损伤修复术后狭窄3例.行覆膜支架置入9例(10枚)、网状支架置入1例、球囊封堵2例、弹簧圈栓塞1例.结果 13例介入手术均取得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严重并发症.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覆膜支架置入后有少量内漏、左锁骨上动脉-颈内静脉瘘患者覆膜支架置入后有少量造影剂从颈内静脉渗出,均未作进一步处理,患者痊愈.随访12例,随访时间1~26个月,平均9.3个月.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术后12个月出现少量咯血,CTA检查无明显异常.未发现支架断裂、移位、变形或支架内狭窄,无病变复发.结论 介入治疗血管损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以确保操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