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生儿腹部实体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总结我院收治的25例新生儿腹部实体肿瘤的临床资料,探讨新生儿腹部实体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80年1月-2003年12月治疗25例新生儿腹部实体肿瘤,男15例,女10例,年龄从出生后3~30d,出生前经B超诊断胎儿腹部占位性病变9例,占36.0%,恶性实体瘤13例,占52.0%。肝母细胞瘤7例,肝错构瘤2例,神经母细胞瘤5例,先天性中胚层肾瘤2例,腹膜后良性畸胎瘤4例,胃恶性畸胎瘤1例,卵巢囊肿2例,肾上腺错构瘤1例,肾上腺腺瘤1例。肿瘤完整切除20例,肿瘤部分切除1例,仅行肿瘤活检4例。结果肝母细胞瘤存活2例,死于化疗毒副反应1例,失访4例,肝错构瘤生存2例,神经母细胞瘤生存4例,死于化疗毒副反应1例。除1例胃恶性畸胎瘤术后失访外,其余病例均长期生存。结论新生儿腹部实体肿瘤罕见,但通过产前B超可早期发现.出生后小儿外科医师应早期介入,根据病种采取合理检查及治疗手段,包括早期手术,术后合理、规范的化疗,可提高患儿的救治率。  相似文献   

2.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儿童肿瘤的治疗朝着外科、内科、放疗科、影像学等众学科综合治疗的方向发展 ,外科手术对于肿瘤治疗的预后及生存率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手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生长的范围 ,与临近重要脏器的关系以及肿瘤与主要大血管的关系 ,能为手术的完整切除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MRA (magneticresonaceimagingangiography)作为一种微创伤血管造影术 ,具有方便、快速、多角度旋转观察图像等优点。笔者报道评估MRA技术在儿童肿瘤外科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自 1999~ 2 0…  相似文献   

3.
小儿腹部手术后早期再手术,多为手术处理失误或术后并发症引起,病情往往紧急。我院于1976年1月至1999年1月收治30例,结合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儿腹部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肠梗阻 ,但术后早期炎性小肠梗阻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 ,这类肠梗阻有其特殊性 ,处理方法也和其他类型的肠梗阻截然不同。因此 ,提高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认识 ,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防治并发症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本组 16例小儿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均保守治愈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1998年 5月~ 2 0 0 1年 5月我院共治疗小儿外科腹部手术病例 10 6例 ,10 5例采取手术治疗 ,手术后发生早期炎性肠梗阻 16例 ,发生率占 7% ,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 2~ 11.5岁 ,平均 5岁。二、临床表现 轻度腹痛 …  相似文献   

5.
小儿腹部手术后肠套叠少见,其发病率占腹部手术的3%—4%,我院1996年10月至2001年9月共收治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儿童乳糜腹临床较为少见,病因繁多,治疗措施多样。本院近期收治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患儿,女,10岁。因腹痛、腹泻、腹胀10余天入院。入院前10余天患儿因“不洁饮食”而出现腹痛,以脐周为著,呈阵发性发作,大便为绿色稀水样便,3-4次/日。无发热、呕吐、咳嗽、咳痰等。腹胀进行性加重。当地医院予抗炎治疗无好转。体查:腹部膨隆,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脐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尿道下裂术后尿道憩室样扩张发生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治疗与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12年2月至20115年12月首诊治疗尿道下裂术后发生尿道憩室样扩张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1期尿道成形术的方法,憩室样扩张的发生时间、临床表现、部位,憩室裁减术中所见等。结果首诊治疗尿道下裂866例,Duckett术式546例(含Duckect + Duplay术式98例),Onlay术式210例,Snodgrass术式71例,尿道口前移、阴茎头成形39例。术后并发尿道憩室样扩张50例,均发生于Duckect(含Duckect+Duplay)术式术后。憩室裁剪尿道修复术后随诊6个月以上,2例术后并发尿道瘘,2例术后再次发生尿道憩室样扩张,1例术后尿道狭窄,余一次治愈。结论憩室裁剪、尿道修复是治疗尿道憩室样扩张的手术方法。1期尿道成形术时避免尿道狭窄和裁减新尿道宽度适中可防止尿道下裂术后尿道憩室样扩张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儿童陈旧性后尿道损伤尿道修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加强儿童陈旧性后尿道损伤尿道修复术后的护理,探讨有效预防尿道损伤尿道修复术后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同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09年10月本院收治的213例陈旧性后尿道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诊疗护理过程.结果 213例中,男180例,女33例,年龄5~15岁,平均年龄8.5岁.术后56例并发膀胱区瘘,获二期愈合,其余患儿顺利康复,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小儿尿道反复手术易致切口瘢痕形成,导敏趾骨上膀胱区瘘道,持续负压吸引、瘘道外敷油纱布,有利于伤口的人愈合.  相似文献   

9.
儿童后颅凹术后缄默症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1991~ 2 0 0 0年共收治后颅凹肿瘤、血肿、脓肿3 62例 ,其中 8例出现后颅凹手术后并发症———缄默症 ,临床少见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 8例 ,年龄 3~ 15岁 ,平均 7.3岁 ;男 6例 ,女 2例 ;8例中肿瘤 5例 ,其中髓母细胞瘤 3例 ,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各 1例 ;血肿 2例 ,1例为外伤性 ,另 1例为动静脉畸形(AVM)出血所致 ;小脑蚓部脓肿 1例 ,术前误诊为髓母细胞瘤 ;影像学检查 :MRI示 5例为小脑蚓部凸入四脑室并向双侧小脑半球浸润生长的肿瘤 ,直径 4.5~ 6.0cm ,平均5 .6cm ,3例并脑积水 ;CT示 2例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儿童肝母细胞瘤精准肝切除的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探讨肝母细胞瘤手术治疗方式。方法选取自2014年6月至2019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进行精准肝切除治疗的肝母细胞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为精准肝切除组)。回顾性收集患儿肿瘤分期、危险度分级、肿瘤生长部位、肿瘤体积大小、术前化疗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术后并发症、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远期生存状况等指标,并与同期收治的行标准肝叶切除手术的肝母细胞瘤患儿(为标准肝叶切除组)进行对比,对其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134例患儿,其中88例行精准肝切除术(65.7%),46例行标准肝叶切除术(34.3%)。对比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肿瘤切除手术的患儿,发现精准肝切除组术中失血量、ALT及AST水平低于标准肝叶切除组,术后引流管留置天数少于标准肝叶切除组。远期预后方面,两组2年无事件生存(events free survival,EFS)率和2年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PRETEXT分期(pretreatment extension stage)进行分层后发现,精准肝切除组中PRETEXTⅢ期患儿的2年OS率高于标准肝叶切除组。结论对于儿童肝母细胞瘤患者,在进行个体化评估后,采用精准肝切除手术可以达到完整去除肿瘤病灶、减轻手术打击、减少术后并发症的目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后adding-on现象时有发生,常见于LenkeⅠ、LekeⅡ型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儿。通常导致脊柱侧弯的矫正度数丢失,躯干冠状面失平衡,进而可能导致矫形手术失败,最终需要翻修手术。该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儿脊柱外科医师,同时增加患儿痛苦和治疗费用,因此研究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adding-on现象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很有必要。本文就adding-on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预防策略等最新文献进行回顾,以期全面认识此并发症,并为矫形手术提供帮助,希望能减少此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肾脏少见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们收治的34例肾脏少见肿瘤患儿临床资料。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4个月至17岁,平均年龄4.6岁。根据临床症状、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法,分析儿童肾脏少见肿瘤的临床特点。结果腹部肿物、血尿、腹痛是常见的就诊原因。患儿术前均经超声及增强CT检查明确肾脏占位性病变,做出初步临床诊断。20例行瘤肾切除术,14例行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术后根据病理类型,良性肿瘤予定期随访,恶性肿瘤予相应放化疗,目前23例获随访患儿均无瘤存活。结论儿童肾脏少见肿瘤的术前检查具有一定的特点,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要选择,规范的综合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甲状腺腺瘤内镜手术治疗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3年我中心开展的35例经腋乳入路腔镜手术治疗的小儿甲状腺腺瘤临床资料,对内镜治疗小儿甲状腺腺瘤的手术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方法、疗效进行讨论。结果35例患儿中,男9例,女26例,年龄6~14岁,平均10.2岁;其中单侧28例,双侧7例;腺瘤直径为0.8~5 cm,平均3.2 cm。均表现为颈部无痛性包块。所有病例均在内镜下成功完成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无一例发生术后出血。1例术后出现可逆性声音嘶哑(术后4d内恢复),无永久性口周、四肢麻木和(或)手足痉挛、抽搐等。手术时间40~70 min,平均55 min;术中出血5~20 mL,平均10 mL;术后疼痛轻,均未使用术后镇痛;术后住院时间3~6 d,平均4.2 d。所有病例术后随访时间1~10年,无复发。切口瘢痕隐蔽,美容效果好。结论小儿甲状腺腺瘤的内镜手术治疗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相比传统手术,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重复尿道畸形的合理治疗方法,提高儿童重复尿道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自1978年至2011年收治的9例重复尿道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分析诊治过程及疗效。结果9例患儿中IA型3例,IB型1例,ⅡA2型1例,ⅡB型1例,Y型3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2个月,8例阴茎外观满意,控尿功能良好,1例阴茎仍存在轻度背曲。结论对伴有尿道梗阻、反复尿道感染、尿失禁、阴茎畸形等的患儿应予手术治疗,儿童重复尿道畸形的临床表现依分型而异,应根据分型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实体瘤肺转移的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收治的80例实体瘤肺转移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总结分析上述患儿的术中情况、手术并发症和治疗结局。结果共行肺转移瘤切除术80例/114次,其中58例(72.5%)患儿仅实施一次手术,二次手术13例(16.25%),三次手术6例(7.5%),四次手术3例(3.75%)。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0.4~76个月),死亡28例,其中21例(75%)为肿瘤复发转移,7例(25%)为非肿瘤性死亡(包括2例围手术期死亡病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本组患儿术后1年、3年、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8%,81.0%,58.6%,术后1年、3年、5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8.8%,74.5%,52.1%。结论部分实体瘤肺转移患儿能够从手术中获益,肺转移手术的并发症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术中应遵循仔细探查和尽量切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颜面部钙化上皮瘤的有效切除范围及缩小手术切口的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2012年1月至12月我们收治颜面部单发钙化上皮瘤39例,手术切除范围包括包膜内肿物切除、肿物连同包膜完整切除、包膜外1~2 mm切除、全层皮肤连同肿物挖除(2~4 mm),手术方式为普通切口,设为普通切口组;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颜面部单发钙化上皮瘤45例,切除范围包括包膜内切除、连同包膜完整切除,手术方式为微小切口,设为微小切口组。比较两组肿物最大直径和切口长度,并从病理特点探讨其有效切除范围的依据。结果两组84例均恢复良好,无一例复发。病理特点:钙化上皮瘤瘤体周边界限清晰,其包膜完全为纤维结缔组织假性包膜,无上皮或内皮结构,包膜周边即正常的皮下组织结构,无增殖的瘤细胞。免疫组化:Ki67(-)。两组肿物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微小切口组瘢痕小,外形美观,患儿及家属满意度高。结论钙化上皮瘤经临床检查即可诊断,术中无需切除过多的组织,只要将钙化团块完全切除即可,采用微创小切口方法,疗效确切,术后瘢痕不明显,外形美观,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婴儿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疗效与并发症,探讨其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叭4年12月间本院经手术治疗的58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原发部位、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58例中,男33例,女25例,最小年龄15天,最大年龄12个月(平均4.5个月)。原发肿瘤中,神经源性肿瘤占51.7%,生殖细胞瘤占24.1%,间叶组织肿瘤占20.7%。42例出现临床症状,其中气促26例,占46.5%,发热5例,占8.6%,咳嗽5例,占8.6%,呼吸窘迫3例,占5.2%。良性肿瘤24例(占41.4%),恶性肿瘤34例(占58.6%)。均予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手术53例,大部分切除术5例,仅1例予术后化疗。58例已随诊2个月至5年,无手术相关死亡,无一例复发,术后出现霍纳氏综合征2例,膈神经损伤1例。结论婴儿纵隔肿物的早期诊断较困难,需依赖临床症状和胸部CT检查。手术是治疗婴儿纵隔肿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小儿气管食管瘘病例的诊断、治疗和愈后进行回顾和总结。方法对本院近5年来收治的10例气管食管瘘患儿的手术治疗过程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10例均接受手术治疗11次,对气管瘘口进行修补,对食管明显狭窄者切除病变食管,行端端吻合或结肠代食管。结果10例均获治愈,术后无一例死亡,门诊随访时间3~15个月,仅2例出现食管狭窄需多次扩张,其余均正常。结论小儿气管食管瘘的常见原因为化学腐蚀性和医源性,常伴发呼吸道症状,病情较为严重,积极有效的手术治疗能改善患儿预后,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5岁以下与5~10岁单个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10岁以下单发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23例,根据年龄将患儿分为两组:婴幼儿组(≤5岁)35例,儿童组(6~10岁)25例。两组均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植骨融合术。通过复习病历及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全脊柱正侧位X光片,记录手术时间、融合节段、出血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冠状面节段性Cobb角、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矢状面节段性后凸角。结果患儿术后均获得规律随访,随访时间:婴幼儿组平均65.0(29~127)个月,儿童组平均80.3(32~14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出血量:婴幼儿组285.8(100~700)mL,儿童组512.6(80~1 400)mL。融合节段数:婴幼儿组平均3.3(2~7)个,儿童组平均4.9(2~11)个。术前冠状面节段性侧凸Cobb角:婴幼儿组平均37.9°(21°~71°),儿童组平均45.8°(25°~94°)。不同年龄组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数、术前冠状面节段性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矢状面后凸角、术后及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术前及术后冠状面及矢状面畸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组采用短节段融合比例与儿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1%vs28%,P0.05)。婴幼儿组有2例围手术期及随访过程中发生并发症(椎弓根骨折1例,术后畸形失代偿行翻修术1例),儿童组有1例出现伤口脂肪液化,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7%vs4.0%,P0.05)。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是治疗完全分节的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取得满意的术后及随访效果。但与婴幼儿组相比,儿童组畸形重,术中需要融合的节段更多,创伤更大;建议对于具有生长潜力的非嵌合型半椎体畸形,应在患儿能耐受手术的情况下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