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波 《现代保健》2013,(5):107-108
目的:分析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胸部x线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X线表现,所有患儿于症状出现后行仰卧位胸部X线摄片,并对患儿行X线随访。结果:46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病灶分布于肺部双侧,呈多发病灶;15例均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其中8例伴有双肺散在分布的细颗粒状阴影,3例细颗粒状阴影以分布在肺底部较明显;20例表现为双肺颗粒状阴影明显融合伴有双肺散在分布的片状阴影,9例双肺可见支气管气相,13例伴有双肺散在分布的结节影,心影及膈影轮廓仍较清晰;3例表现为双肺呈毛玻璃阴影伴有双肺广泛分布的大片状影,并可见明显的支气管气相征延续至肺周边区,肺野透亮度明显降低,2例可见少量胸腔积液,1例可见纵隔气肿,9例患者的心膈影模糊不清,无法辨认。46例复查病例中,3例治疗无效死亡,其余患儿治疗及时病情稳定或好转。结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X线征象具有一定特征,结合其动态变化特点及临床资料,可及时、准确确诊本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煤工尘肺小阴影的CT表现,探讨CT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90例煤工尘肺小阴影CT改变.结果 所有病例CT表现为双中上肺叶为主的散在圆形小阴影,其中65例双肺叶呈弥漫分布小阴影,110例呈较多的小阴影,135例呈散在分布的小阴影,30例呈间断层面见散在小阴影,50例呈双肺少许小阴影.结论 煤工尘肺小阴影的CT表现有特征性,CT是尘肺病诊断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职业性尘肺病患者胸部影像表现与肺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职业性尘肺病患者130例,每例患者在1 d内接受胸部高千伏摄影(HKV)、胸部螺旋CT和肺功能检查。依据GBZ 70—2015《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对每位患者的HKV和CT胸部影像表现进行综合集体评判,将不同影像表现与肺功能分级分析比较。
  结果  HKV联合CT对q型小阴影、小阴影聚集、胸膜增厚、淋巴结肿大的检出率高于单独使用HKV(P < 0.05);影像分级与肺功能分级、肺功能异常率之间呈正相关(G=0.726、rs=0.640,P < 0.01),尘肺小阴影总体密集度越高,分布肺区越多,患者肺功能障碍情况越严重;尘肺阴影直径(或宽度)越大,肺功能异常率越高(rs=0.410,P < 0.01),存在小阴影聚集和/或大阴影表现的患者,肺功能分级要高于仅有小阴影的患者(P < 0.05);不同小阴影形态患者的肺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有不规则小阴影的尘肺病患者肺功能受影响更大。
  结论  不同影像表现的职业性尘肺病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障碍,且影像改变越显著,肺功能障碍情况越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硫化氢中毒伴淹溺患者的胸部X线表现.方法 对2006年3月10日发生的一起因清理化粪池所致硫化氢中毒伴淹溺6名患者的胸部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存活5例,表现为肺纹理模糊4例,双上肺静脉增粗5例,双肺门影稍大而浓密3例,片状阴影4例.42 h内片状阴影完全吸收1例,在部分吸收的基础上于其他肺野出现新病灶2例及病灶吸收缓慢1例.溺死者1例呈双肺弥漫性分布的腺泡结节影及片状阴影等.结论 X线胸片能较好地显示肺部病变的形态、部位及范围,有助于定位和定性诊断,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尘肺病患者胸部螺旋CT与肺功能变化的关系,探讨尘肺病患者肺损伤的评估方式。 方法 检查91例尘肺病患者胸部螺旋CT和肺功能,对胸部CT不同影像改变与肺功能变化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胸部螺旋CT表现为双肺肺野不同区域弥漫性分布的圆形小阴影、小阴影聚集和大阴影;75.82%的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伤,主要为限制性和混合性通气障碍以及弥散障碍;随着阴影分布扩大和聚集,肺功能损伤的异常率逐渐升高(P<0.05);大阴影组FEV1、MVV、DLCO与其他各组比较,VC、FVC、FEV1/FVC、RV/TLC与上肺野、上中肺野小阴影分布组比较,以及小阴影聚集组DLCO与上肺野、上中肺野小阴影分布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肺功能损伤类型和肺通气功能损伤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胸部螺旋CT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尘肺病患者肺功能变化,但它和肺功能是评价尘肺病肺损伤的两种独立方法,不能相互替代,两者联合检查有助于尘肺病的病情观察和诊断鉴定。  相似文献   

6.
对101例尘肺患者DR与高分辨率CT(HRCT)读片结果分析发现,患者肺部DR均表现为圆形小阴影;HRCT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和/或类圆形纤维化团块影,聚集区小阴影增多,融合增大,同时伴有放射状或与胸膜垂直索条状影。HRCT能避免与胸部组织器官重叠,便于鉴别类似聚集的假象。HRCT观察尘肺圆形小阴影聚集较DR具有优势,有利于尘肺病准确分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例韦格纳肉芽肿(WG)误诊为尘肺病的病例,总结WG与尘肺病的鉴别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WG病例.结果 2例误诊病例临床症状不典型,X射线胸片主要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结节影.胸部CT表现:病例1,双肺弥漫分布空洞型结节及片状阴影;病例2,双肺随机分布微结节,经观察结节有自愈表现.结论 鉴别WG与尘肺病的主要手段是CT,可结合相关特异性较高的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尘肺病高千伏(HKV)胸片X线形态学特征,为修订尘肺病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照最新尘肺病诊断标准,对3 689例尘肺病胸片X线形态学进行分析,并将结果建立数据库,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基于3 689例尘肺病X线形态学改变结果分析,圆形小阴影表现为:p影508例(13.8%),q影1 501例(40.7%),r影279例(7.6%);不规则小阴影表现为:s影246例(6.7%),t影1 414例(38.3%);大阴影280例(7.6%),小阴影聚集196例(5.3%)。小阴影肺区分布主要在两肺中下肺区;各种尘肺病同时伴有肺纹理(60.3%)、肺门(35.5%)、胸膜(11.4%)、肺气肿(16.7%)等X线异常征象。结论 HKV胸片大阴影、小阴影形态、分布以及小阴影密集度的判定等,在尘肺病诊断分期中至关重要,分析发现,胸膜、肺门、肺纹理、肺气肿、肺结核等X射线影像学特征,与尘肺诊断密切相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Ⅲ期矽肺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Ⅲ期矽肺的螺旋CT(SCT)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确诊的50例Ⅲ期矽肺患者的SCT表现,观察矽肺大阴影分布、内部及周边特征、邻近胸膜改变、纵隔肺门淋巴结改变及其他伴随征象.结果 矽肺大阴影位于两肺中上肺野后1/3区域,呈对称性分布44例.其中"倒八字"分布23例;大阴影内钙化20例,含气支气管征16例;周围伴血管纹理牵拉、扭曲33例,肺气肿17例,伴散在小阴影34例;邻近胸膜增厚34例;胸膜下肺大疱17例;纵隔肺门淋巴结钙化27例.结论 Ⅲ期矽肺SCT表现多种多样,其中,大阴影的"倒八字"分布及内部钙化、周嗣伴散在小阴影及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钙化等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多层螺旋CT(MSCT)低剂量扫描用于接尘工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推动MSCT在尘肺病防治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对68例陶瓷工人志愿者同时做高仟伏胸片、胸部MSCT常规剂量与低剂量扫描检查,将其胸部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仟伏胸片双肺未见异常13例,双肺纹理改变为主者19例,有一定数量的小阴影36例,其中q影21例,q/s影15例;MSCT常规剂量与低剂量扫描对小阴影的显示一致,均为54例,其中p/s影35例,q/s影19例,两者在显示小阴影改变、密集度分级与分布肺区判断等方面均明显优于高仟伏胸片。MSCT低剂量扫描对于显示圆形小阴影、短线影、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影、小气道病变、胸膜下线影等病变,与常规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辐射剂量约为常规剂量扫描的1/3~1/5。结论 MSCT低剂量扫描能够较全面和准确地反映粉尘所致肺部病变情况,其辐射剂量较常规剂量扫描大幅降低,安全性明显提高,用于粉尘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是可行的;唯成本较高,值得今后努力解决。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1.
76例矽肺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矽肺的常规CT(CCT)及高分辨率CT(HRCT)的CT影像表现。方法76例患者均行X射线胸片和CCT扫描,其中70例在CCT扫描的基础上加做HRCT扫描,分析3种检查方法影像表现并加以比较。结果本组病例CT影像表现包括小阴影、大阴影、肺纹理异常,小叶间隔增粗,线样影,网格及蜂窝状阴影,胸膜下弧线,各种类型肺气肿,细支气管扩张,胸膜肥厚粘连(含假胸膜斑),肺门纵隔淋巴结钙化,合并气胸、主肺动脉(MPA)增粗、结核、肺炎,其中76例CCT及70例HRCT图像中均出现小阴影及肺纹理异常,HRCT在显示小阴影、肺间质纤维化、肺气肿征象方面明显优于CCT,X射线胸片在显示大阴影、肺间质纤维化、肺气肿、胸膜改变征象方面不及CCT和HRCT。结论胸部CT尤其是HRCT能更好地描述矽肺病变,而且能早期显示肺间质纤维化和肺气肿等异常改变,与X射线胸片相结合有助于矽肺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肺泡蛋白沉积症(PAP)影像诊断的病理基础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或开胸肺活检证实9例PAP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并探讨其影像征象的病理学基础及影像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9例PAP的影像表现主要为双肺弥漫且对称分布的腺泡结节影、斑片影、线状影、网状影、磨玻璃影及大片状非叶段性阴影。组织病理学上见病变肺泡腔及小气道内部分或完全充填以PAS染色阳性物质,从而形成磨玻璃影及实变影;而病变肺组织与正常肺组织或肺气肿混合并存,是典型地图样改变的基本原因;病变区间质炎症及水肿致间隔系统增厚,从而使病变表现出为三角形、多角形及不规则形影,因此为HRCT上产生典型铺路石样改变的病理基础。结论PAP的临床表现虽无特异性,但其特征性病理改变是典型影像学表现的基础,因而影像检查可以有效地缩小临床进一步确诊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尘肺病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尘肺病在螺旋CT(SCT)及高分辨率CT(HRCT)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43例尘肺患者(Ⅰ期22例、Ⅱ期15例、Ⅲ期6例)进行全肺螺旋CT扫描,然后在主动脉弓顶、气管隆凸、气管分叉下3cm、右膈上2cm重点部位区进行HRCT检查。观察和分析尘肺病在SCT与HRCT的影像学表现。结果43例尘肺患者SCT与HRCT能很好显示尘肺大阴影和圆形小阴影、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影、肺气肿征及合并症;HRCT能清晰显示尘肺圆形小阴影、肺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线影、各型肺气肿和大阴影等病变的特征。结论SCT和HRCT能充分显示尘肺病的多种形态学影像,应加强螺旋CT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分析稀土尘肺及观察对象的影像学表现,总结稀土尘肺的影像学特征。回顾性分析33例稀土尘肺及观察对象的各种影像学(主要是胸片及CT)表现,对各种影像表现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胸片表现:小阴影以p为主33例,小阴影以双中、下肺区分布为主33例;高分辨率CT表现:小阴影以p为主33例,14例观察对象的小阴影分布显示,双中肺野分布13例,双下肺野分布1例;壹期尘肺中,双中、上肺区小阴影分布12例,小阴影表现为小叶中心分布且境界清楚的微结节。贰期尘肺中,小阴影双肺弥漫分布7例,以双中、上肺区分布最密集,双下肺区较双中上肺区为少,肺底部分布微结节1例,小阴影均为境界不清楚微结节7例。提示,稀土尘肺的小阴影以p影为主,分布特征同其他以p影为主的尘肺类似,密集度较低的小阴影境界清楚,密集度较高的小阴影可伴玻璃样改变。利用HRCT技术可详细显示稀土尘肺小阴影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尘肺胸部圆形小阴影的影像学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尘肺胸部圆形小阴影的影像学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间确诊的尘肺56例(Ⅰ期7例、Ⅱ期13例、Ⅲ36例)和6例无尘肺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例Ⅲ期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未见明确的圆形小阴影,5例Ⅲ期尘肺患者仅在大阴影附近有少许稀疏分布的圆形小阴影和无尘肺(0期)的6例患者只在CT扫描上有弥漫性分布的p影,其余50例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均有弥漫性分布的圆形小阴影.50例中,于上、中肺区分布较多23例及上肺区分布较多18例,占82%;X线胸片显示,圆形小阴影在中、下肺区分布较多7例.CT显示,圆形小阴影以上、中肺区较多3例,在上、中、下肺区呈均匀分布4例.X线胸片显示,2例Ⅲ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上、中、下肺区均匀分布,而CT显示以中肺区较多.除1例Ⅰ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肺的前、中后部均匀分布外,其余49例尘肺患者的圆形小阴影均在肺的后部分布较多.6例无尘肺(0期)和50例呈弥漫性圆形小阴影的尘肺患者的CT显示,结节呈小叶中心分布lO例(0期4例、Ⅰ期6例),呈淋巴管周围分布46例(0期2例、Ⅰ期1例、Ⅱ期13例、Ⅲ期30例).结论 圆形小阴影的分布特点有助于尘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尘肺胸部圆形小阴影的影像学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间确诊的尘肺56例(Ⅰ期7例、Ⅱ期13例、Ⅲ36例)和6例无尘肺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例Ⅲ期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未见明确的圆形小阴影,5例Ⅲ期尘肺患者仅在大阴影附近有少许稀疏分布的圆形小阴影和无尘肺(0期)的6例患者只在CT扫描上有弥漫性分布的p影,其余50例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均有弥漫性分布的圆形小阴影.50例中,于上、中肺区分布较多23例及上肺区分布较多18例,占82%;X线胸片显示,圆形小阴影在中、下肺区分布较多7例.CT显示,圆形小阴影以上、中肺区较多3例,在上、中、下肺区呈均匀分布4例.X线胸片显示,2例Ⅲ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上、中、下肺区均匀分布,而CT显示以中肺区较多.除1例Ⅰ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肺的前、中后部均匀分布外,其余49例尘肺患者的圆形小阴影均在肺的后部分布较多.6例无尘肺(0期)和50例呈弥漫性圆形小阴影的尘肺患者的CT显示,结节呈小叶中心分布lO例(0期4例、Ⅰ期6例),呈淋巴管周围分布46例(0期2例、Ⅰ期1例、Ⅱ期13例、Ⅲ期30例).结论 圆形小阴影的分布特点有助于尘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尘肺胸部圆形小阴影的影像学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间确诊的尘肺56例(Ⅰ期7例、Ⅱ期13例、Ⅲ36例)和6例无尘肺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例Ⅲ期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未见明确的圆形小阴影,5例Ⅲ期尘肺患者仅在大阴影附近有少许稀疏分布的圆形小阴影和无尘肺(0期)的6例患者只在CT扫描上有弥漫性分布的p影,其余50例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均有弥漫性分布的圆形小阴影.50例中,于上、中肺区分布较多23例及上肺区分布较多18例,占82%;X线胸片显示,圆形小阴影在中、下肺区分布较多7例.CT显示,圆形小阴影以上、中肺区较多3例,在上、中、下肺区呈均匀分布4例.X线胸片显示,2例Ⅲ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上、中、下肺区均匀分布,而CT显示以中肺区较多.除1例Ⅰ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肺的前、中后部均匀分布外,其余49例尘肺患者的圆形小阴影均在肺的后部分布较多.6例无尘肺(0期)和50例呈弥漫性圆形小阴影的尘肺患者的CT显示,结节呈小叶中心分布lO例(0期4例、Ⅰ期6例),呈淋巴管周围分布46例(0期2例、Ⅰ期1例、Ⅱ期13例、Ⅲ期30例).结论 圆形小阴影的分布特点有助于尘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尘肺胸部圆形小阴影的影像学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间确诊的尘肺56例(Ⅰ期7例、Ⅱ期13例、Ⅲ36例)和6例无尘肺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例Ⅲ期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未见明确的圆形小阴影,5例Ⅲ期尘肺患者仅在大阴影附近有少许稀疏分布的圆形小阴影和无尘肺(0期)的6例患者只在CT扫描上有弥漫性分布的p影,其余50例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均有弥漫性分布的圆形小阴影.50例中,于上、中肺区分布较多23例及上肺区分布较多18例,占82%;X线胸片显示,圆形小阴影在中、下肺区分布较多7例.CT显示,圆形小阴影以上、中肺区较多3例,在上、中、下肺区呈均匀分布4例.X线胸片显示,2例Ⅲ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上、中、下肺区均匀分布,而CT显示以中肺区较多.除1例Ⅰ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肺的前、中后部均匀分布外,其余49例尘肺患者的圆形小阴影均在肺的后部分布较多.6例无尘肺(0期)和50例呈弥漫性圆形小阴影的尘肺患者的CT显示,结节呈小叶中心分布lO例(0期4例、Ⅰ期6例),呈淋巴管周围分布46例(0期2例、Ⅰ期1例、Ⅱ期13例、Ⅲ期30例).结论 圆形小阴影的分布特点有助于尘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尘肺胸部圆形小阴影的影像学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间确诊的尘肺56例(Ⅰ期7例、Ⅱ期13例、Ⅲ36例)和6例无尘肺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例Ⅲ期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未见明确的圆形小阴影,5例Ⅲ期尘肺患者仅在大阴影附近有少许稀疏分布的圆形小阴影和无尘肺(0期)的6例患者只在CT扫描上有弥漫性分布的p影,其余50例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均有弥漫性分布的圆形小阴影.50例中,于上、中肺区分布较多23例及上肺区分布较多18例,占82%;X线胸片显示,圆形小阴影在中、下肺区分布较多7例.CT显示,圆形小阴影以上、中肺区较多3例,在上、中、下肺区呈均匀分布4例.X线胸片显示,2例Ⅲ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上、中、下肺区均匀分布,而CT显示以中肺区较多.除1例Ⅰ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肺的前、中后部均匀分布外,其余49例尘肺患者的圆形小阴影均在肺的后部分布较多.6例无尘肺(0期)和50例呈弥漫性圆形小阴影的尘肺患者的CT显示,结节呈小叶中心分布lO例(0期4例、Ⅰ期6例),呈淋巴管周围分布46例(0期2例、Ⅰ期1例、Ⅱ期13例、Ⅲ期30例).结论 圆形小阴影的分布特点有助于尘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尘肺胸部圆形小阴影的影像学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间确诊的尘肺56例(Ⅰ期7例、Ⅱ期13例、Ⅲ36例)和6例无尘肺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例Ⅲ期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未见明确的圆形小阴影,5例Ⅲ期尘肺患者仅在大阴影附近有少许稀疏分布的圆形小阴影和无尘肺(0期)的6例患者只在CT扫描上有弥漫性分布的p影,其余50例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均有弥漫性分布的圆形小阴影.50例中,于上、中肺区分布较多23例及上肺区分布较多18例,占82%;X线胸片显示,圆形小阴影在中、下肺区分布较多7例.CT显示,圆形小阴影以上、中肺区较多3例,在上、中、下肺区呈均匀分布4例.X线胸片显示,2例Ⅲ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上、中、下肺区均匀分布,而CT显示以中肺区较多.除1例Ⅰ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肺的前、中后部均匀分布外,其余49例尘肺患者的圆形小阴影均在肺的后部分布较多.6例无尘肺(0期)和50例呈弥漫性圆形小阴影的尘肺患者的CT显示,结节呈小叶中心分布lO例(0期4例、Ⅰ期6例),呈淋巴管周围分布46例(0期2例、Ⅰ期1例、Ⅱ期13例、Ⅲ期30例).结论 圆形小阴影的分布特点有助于尘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