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原发性肝的外科治疗5524例报告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1960年1月-1998年12月共施行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5524例。比较1960年-1977年(181例)、1978-1989年(921例)、1990年-1998年(4422例)3个阶段肝癌治疗的效果。 结果 3个阶段术后1个月内住院病死率分别为8.48%、0.43%和0.31%,而5年生存率分别为16.0%、30.6%和48.6%。结果表明,以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指捏加钳夹法切肝,大血管损伤的妥善处理和局部根治性肝切除为标志的肝脏外科技术,在肝癌外科技术中具有普遍的实用价值。结论 早期肿瘤切除、部分具有适应证患者的术前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中无瘤技术、术后综合治疗、以及肿瘤复发再切除可显著延长患者无瘤生存期,降低肝癌复发的危害性。二期切除可使中晚期肝癌患者重获切除机会,但并非适用于所有大肝癌,对肝癌的可切除性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肿瘤复发率及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为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综合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后行TACE治疗22例(手术+TACE组)、仅行手术切除而不行TACE治疗患者20例(单纯手术组),对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及患者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手术+TACE组与单纯手术组比较,前者肿瘤1年复发率显著低于后者(P〈0.05),但两组2年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TACE组1年及2年生存率(76.1%,48.2%)均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52.8%,23.6%)(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手术后结合TACE治疗,可明显降低肿瘤近期复发率且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中联合微波热凝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18例分为A、B两组,A组行单纯肝叶切除术,B组行肝切除术中联合微波热凝处理肝创面,对比术后肝功能、近期并发症、复发率以及生存率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皆顺利完成手术;B组术后第1、4天的丙氨酸转氨酶均高于A组的(t=10.614,P=0.000和t=9.993,P=0.000);两组术后总胆红素和白蛋白(均P〉0.05)以及近期并发症(X^2=0.008,P:0.9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1年复发率高于B组(36.36%比15.87%,X^2=6.503,P=0.011),1年生存率低于B组(76.36%比90.48%,X^2=4.239,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切除术中联合微波热凝治疗原发性肝癌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且能显著降低1年复发率和提高1年生存率,为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肝切除术加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治疗肝门部胆管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加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60例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治疗资料。所有病人均给予肝外胆管切除及区域淋巴清扫。根据肝切除情况分为2组:肝切除组38例,未切肝组22例。结果肝切除组和未切肝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58%、9.09%,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死率分别为5.26%、4.55%,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切除组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4.2l%、60.53%、39.47%,未切肝组分别为72.73%、31.82%、13.64%,两组比较,第1年无差别(P〉0.05),第2、3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切除术加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骨骼化淋巴清扫应成为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与分期切除的近期和远期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一科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的64例结直肠癌合并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切除者20例(同期切除组),分期切除者44例(分期切除组)。结果同期切除组Clavien-Dindo 1、2和3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2/20)、15.0%(3/20)和15.0%(3/20),分期切除组分别为13.6%(6/44)、13.6%(6/44)和22.7%(1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切除组1、2和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5.0%、59.6%和37.2%,分期切除组分别为90.9%、68.2%和47.1%,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6月和7月,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原发灶淋巴结阳性(P=0.020)和肝切除术前CEA水平大于20μg/L(P=0.017)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后有机会接受根治性局部治疗联合化疗则是一项保护性因素(P=0.001);而手术时机(同期或分期切除)与患者总体生存无关(P>0.05)。结论对于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选择同期或分期切除并不影响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消融(RFA)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序贯性应用较单纯应用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优势和实用价值。方法:5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30例行单纯TACE治疗,25例行RFA联合TACE治疗。观察指标:(1)治疗后第4周肝功能变化;(2)治疗后4周增强CT/MRI检查肿瘤坏死率的情况;(3)局部肿瘤的复发率;(4)治疗后的生存率的比较。结果:治疗后两周行肝功化验检查,两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在1个疗程结束后的2个月行强化CT和DSA检查,两组治疗后肿瘤坏死总有效率(CR+PR)分别为63.3%(12/30)、92%(23/2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半年复查随访,有13例复发,复发率46.7%(14/30);综合组半年复发率为12%(3/25)。复发率行统计学处理(X^2=7.34,P〈0.05),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生存率随访结果显示,两组半年生存率几乎相同,均在90%以上,无统计学意义。而1年及两年的生存率比较,综合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显示有较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对于难以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经皮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栓塞化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在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应用的安全性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6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加速康复外科的围手术期处理组(n=35,ERAS组)和传统围手术期处理组(n=33,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和术后1个月的非预期再住院率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RAS组术中补液量明显减少(t=2.812,P〈0.05),术后24hVAS疼痛控制更理想(t=2.023,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t=2.354,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减少(t=2.056,P〈0.05),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t=2.227,P〈0.05);两组患者术后一般并发症和手术特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2,P〉0.05)。结论ERAS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安全有效,促进术后康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补救陛肝移植的适应证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6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35例肝癌肝切除术后行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补救性肝移植组(19例)和超补救性肝移植组(16例)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等指标。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和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补救性肝移植组和超补救性肝移植组患者的无肝期、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注红细胞量、术中输注新鲜冰冻血浆量、肝移植并发症发生率、再移植率分别为(32±9)rain、(8.0±2.1)h、(7.6±1.5)h、2300ml、8U、23U、6/19、2/19和(34±7)min、(7.4±2.3)h、(7.4±2.0)h、2750ml、12U、20U、4/16、1/1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6,-0.804,-0.366,Z=-0.348,-0.549,-0.149,)(X^2=0.184,0.203,P〉0.05)。补救性肝移植组和超补救性肝移植组患者围术期死亡率、术后肿瘤复发率分别为0、2/19和4/16、9/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63,8.426,P〈0.05)。补救性肝移植组和超补救性肝移植组患者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84%、84%和75%、33%、33%;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89%、89%和48%、29%、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8,19.31,P〈0.05)。结论补救性肝移植是肝癌治疗过程中的一种有效策略,米兰标准是目前补救性肝移植的最佳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肝切除病人肝储备功能的综合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指标综合预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病人的肝代偿功能的价值。方法将237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的病人按照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分为代偿良好(A)、代偿轻度不全(B)、代偿重度不全(C)三组,对照病人的术前常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OGTT曲线类型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三组病人的年龄、术前常规肝功能ALT、AST、ALB无明显差异(P〉0.05);A、B组病人的T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与A、B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预测准确率为57.6%。OGTT P1型预测术后肝功能代偿良好的准确率为80%;OGTTP2型预测的肝功能代偿不良或重度不良的准确率为76.3%;OGTTL型预测肝功能重度不良的准确率为60.9%结论术前综合应用Child-pugh分级、TBIL和OGTT能较准确地预测原发性肝癌病人肝切除术后肝脏代偿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肝癌精准手术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0年6月入院可手术切除的20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81例采用常规手术治疗(常规手术组),126例采用超声引导下精准手术切除(精准肝切除组),对2组患者围手术期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精准肝切除组对直径〈1.0cm的转移性病灶发现率优于常规手术组(P〈O.05),2组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AFP值、Child-Pugh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但在手术时间、切除肝脏体积、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精准肝切除组均显著少于常规手术组(P〈O.05),皿清蛋白高于常规手术组(P〈0.05)。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术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变化在预测肝细胞肝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根治性肝癌切除术1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1周内及术后1月外周血血常规结果计算NLR变化,将患者分为NLR升高组和NLR降低组。应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生存曲线,Cox回归模型评估影响总体生存率的预后因素。结果〓NLR降低组(108例)和NLR升高组(47例)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2%、80.4%、49.5%和80.2%、71.6%、42.5%(P<0.05)。肿瘤复发时间(TTR)中位数:NLR降低组为19.9月,升高组为15.2月(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NLR变化、肿瘤大小、肿瘤分期是影响总体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后NLR变化是影响肝细胞肝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NLR升高的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术前三维重建联合B超引导下RFA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6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肿瘤单发,直径3~5 cm,接受术前CT检查三维重建联合B超引导下RFA治疗的43例患者作为射频组;选取同期收治的5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小肝癌患者作为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采用门诊和电话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3月31日.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射频组43例患者完全消融率达到95.3% (41/43).手术组53例患者中行肝楔形切除术32例、局部肿瘤剔除术17例、肝叶规则切除术4例.射频组患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4.7%(2/43),手术组患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4.5%(13/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85,P<0.05).截至最后随访日期,射频组失访1例,手术组失访3例.射频组患者未发现肿瘤针道种植.射频组和手术组患者l、2、3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1.8%和26.4%、44.9%和36.8%、50.4%和49.4%,两组患者术后3年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0.05).射频组和手术组患者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0.6%和88.5%、76.1%和73.4%、57.9%和65.3%,两组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0.05).结论 对于直径3~5 cm的小肝癌,术前CT检查三维重建联合B超引导下RFA肿瘤完全消融率高,安全易行,可达到与手术切除相近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小肝癌切除术后服用槐耳颗粒或索拉菲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搜集我中心小肝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后服用槐耳颗粒或索拉菲尼的82例患者,根据术后服用药物的不同分为槐耳颗粒组(51例)及索拉菲尼组(31例),分析2组患者的术前人口学资料、术前肿瘤学特征及术后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生存率、肿瘤复发率、服药后不良事件等。结果 1 2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肝功能、肿瘤特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槐耳颗粒组和索拉菲尼组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7),无瘤生存率2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699)。3肿瘤复发或转移在槐耳颗粒组有19例(37.3%),而在索拉菲尼组有10例(32.3%),2组的复发或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8)。4槐耳颗粒组共有6例次(5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恶心伴或不伴呕吐3例,疲劳2例,腹泻1例。索拉菲尼组共发生13例次(11例)不良反应,其中恶心伴或不伴呕吐2例,疲劳2例,腹泻4例,手足综合征2例,脱发1例,皮疹1例,高血压1例。索拉菲尼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槐耳颗粒组(35.5%比9.8%,P=0.026)。结论对于已经行根治性切除的小肝癌来讲,槐耳颗粒以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及可靠的安全性,可以考虑作为一种有效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iewertI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合理的手术径路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103例SiewertI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径路将患者分为2组:单纯经胸手术组(61例),胸腹联合手术组(42例)。两组患者术中腹腔淋巴结清扫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分别采用X2检验(例数〈1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及£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分析生存情况。患者预后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单纯经胸手术组和胸腹联合手术组患者在腹腔淋巴结清扫和转移数目两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2.29,P〈0.05);术中脾脏损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血、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胃食管反流、肺部感染、切口处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0.94,0.22,1.41,0.17,P〉0.05)。全组患者随访率为94.2%(97/103),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6个月,术后3年生存率为35.9%。单纯经胸手术组和胸腹联合手术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32.8%和40.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7,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3年生存率与手术方式、TNM分期、N分期、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率、根治程度有关(X2=21.07,26.0d,22.42,6.26,32.20,20.8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及根治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12.01,8.75,10.03,P〈0.05)。结论胸腹联合入路是SiewertI型AEG患者更为合理的手术径路选择。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率、根治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诊断方法及两种不同手术方法的预后。方法选取2002年12月至2008年3月就诊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方式、生存率等临床资料,所有对象按手术方法分为根治性切除术组(22例)和姑息性切除术组(21例),对比分析两组间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5年生存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临床表现以黄疸最为常见,占86.0%,其次是尿黄(81.4%)和皮肤瘙痒(72.1%);经过常规超声、CT及MRI联合检查,根治性切除术组和姑息性切除术组对肝门部胆管癌检出率分别为90.9%和95.2%;MRI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超声诊断阳性率(χ^2=7.379,P〈0.01)。根治性切除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姑息性切除术组(χ^2=14.321,P〈0.01),1、3、5年生存率也明显高于姑息性切除术组(r=6.018、χ^2=2.842、r=17.483,P〈0.05)。结论对于肝门部胆管癌患者,MRI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超声,采取超声联合CT或MRI可提高早期诊断率;根治性切除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能够提高此类患者的远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变性术(TURD-B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TURD-Bt治疗56例膀胱肿瘤,与32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进行对照研究。有和无肿瘤进展因素患者分别比较。结果随访时间TURD-Bt组(48.55±23.74)月,对照组(56.28±17.61)月。无肿瘤进展因素患者,TURD-Bt组无肿瘤复发,14例均生存;对照组3例(37.50%)复发,5例(62.5%)生存。有肿瘤进展因素患者,TURD-Bt组8例(19.05%)肿瘤复发,32例(76.19%)生存,肿瘤死亡3例(7.14%);TUR-Bt组18例(75.00%)复发(P0.05),12例(50.00%)生存(P0.01),8例(33.33%)肿瘤死亡(P0.05)。TURD-Bt组无特殊并发症发生。结论 TURD-Bt术可彻底切除和凝固变性膀胱肿瘤,疗效显著提高。手术安全可靠,操作过程预期可控制。对没有淋巴和远处转移的膀胱肿瘤,TURD-Bt可替代根治性TUR-Bt,保留膀胱。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西罗莫司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在肝细胞癌行肝移植术后应用的安全性及对术后肿瘤复发和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肝移植中心因肝细胞癌行肝移植手术的6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应用西罗莫司分为西罗莫司组和他克莫司组,比较两组移植术后急性排异、肝动脉栓塞、胆道并发症、切口并发症、代谢疾病、肿瘤复发和病人生存等情况。结果:两组在急性排异、肝动脉栓塞、胆道并发症和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罗莫司组新发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他克莫司组,而高血脂的发生率则高于他克莫司组(P<0.05)。与他克莫司组比,西罗莫司组肿瘤1年复发率明显降低,累积生存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肝细胞癌肝移植术后西罗莫司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并不增加移植术后急性排异、肝动脉栓塞、胆道并发症和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可延迟肿瘤的复发,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功能代偿期手术切除或TACE治疗肝细胞肝癌(HCC)合并门静脉主支癌栓的疗效,以及TACE后选择性肝切除术的安全性。方法选择肝功能Child.PughA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并门脉主支癌栓患者116例,并分为手术组(56例)和肝动脉化疗栓塞组(TACE组,60例),其中TACE组治疗后肿瘤反应评价有效,接受进一步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TACE+手术组。对比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情况。结果手术组1例术中死亡(1/56,1.78%),并发症发生率高于TACE组(16/56US7/60,P=0.010)。手术组、TACE组和TACE+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1.41、15.34、22.01个月,TACE+手术组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手术组(P=0.040)。手术组1、2、5年生存率分别为47.27%、24.58%、5.67%;TACE组分别为53.91%、27.18%、6.34%:TACE+手术组分别为79.17%、45.83%、16.67%。多因素分析提示肝硬化、肿瘤位置是患者独立预后相关因素。结论HCC合并门静脉主支癌栓肝功能代偿良好可切除者,首治TACE后选择性肝切除术是更安全和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盆腔不同温度热灌注化疗对进展期大肠癌的疗效及其预防术后早期肿瘤局部复发的作用,本研究将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74例直肠癌患者分成3组,即单纯灌注组(低渗常温灌注,简称单灌组,60例)、温化灌注组(低渗温热灌注化疗,简称温化组,57例)和热化灌注组(低渗高热灌注化疗,简称热化组,57例),其中温化组和热化组统称为温热组。单灌组用常温(24℃~27℃)无菌蒸馏水进行盆腔灌注;温热组将5氟尿嘧啶(5FU)2.0g和顺铂(DDP)80mg稀释加温后进行盆腔灌注。测定并对比各组手术前后血清中癌胚抗原(CEA)、糖蛋白抗原199(CA199)和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的含量,以及术前及盆腔灌注后腹水中CEA的含量。结果显示,单灌组盆腔灌注后腹水CEA含量呈上升趋势(P〈0.05),而温热组术后腹水CEA含量明显降低(P〈0.05),且热化组术后CEA含量明显低于温化组(P〈0.01)。单灌组术后血清CEA、CA199、TSGF3项指标回升幅度较温热组明显(P〈0.01),而温化组与热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进展期大肠癌根治术中行盆腔低渗热灌注化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相关肿瘤指标含量,清除、杀灭术中脱落的肿瘤细胞,防止肿瘤早期局部复发,近期疗效肯定,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