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髋关节股骨颈疝窝的影像表现并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对其诊断的认识。方法分析总结20例具有典型影像学征象的股骨颈疝窝影像学资料,包括X线及CT影像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20例共20个病灶,均位于股骨头基底和股骨颈前外侧皮质下,可呈圆形或卵圆形。股骨颈疝窝在X线影像表现为股骨颈中轴线或其外上方的(类)圆形伴有硬化边的透亮区或单纯硬化环,边缘清楚。CT上病灶表现为股骨颈前侧皮质下的骨质缺损区,内为均匀的软组织密度或液体样密度,边界清楚,伴有薄层硬化缘。病灶最大径线通常≤13mm。结论髋关节股骨颈疝窝在X线及CT影像上具有特征性表现,股骨颈疝窝均位于股骨头基底和股骨颈近段前部皮质下,多伴有清晰锐利的薄层硬化缘。局部皮质与病灶相连的局限裂隙样缺损,是诊断股骨颈疝窝的特异性征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骨颈疝窝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搜集39例经病理证实或具有典型影像学征象的股骨颈疝窝影像学资料.结果:39例股骨颈疝窝中,双侧7例、右侧18例和左侧14例.病灶均位于股骨头基底和股骨颈近段前外侧皮质下,呈圆形或类圆形,最大径3 ~ 28mm.CT表现为有硬化环的低密度灶,并伴前方皮质与病灶相通的裂隙样缺损.结论:股骨颈疝窝具有特殊的CT表现,CT可依据病变典型部位、形态确诊股骨颈疝窝.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股骨颈疝窝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股骨颈疝窝的X线平片、HRCT资料,全部病例均行X线、CT检查。结果8例股骨颈疝窝,其中单侧7列,双侧1列,共9个病灶;病灶均位于股骨头基底部或股骨颈前外侧皮质下,X线平片表现为囊性低密度灶,周边环以均匀薄壁硬化圈,CT表现伴清晰均匀薄层硬化圈的低密度灶。结论股骨颈疝窝具有特征性发病部位及影像学表现,X线及CT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结果:21例患者共发现28个股骨颈疝窝,病灶均位于股骨头基底和股骨颈前外侧皮质下,形态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X线平片上表现为伴清晰薄层硬化缘的透亮区,CT上表现为伴锐利的薄层硬化缘的骨质缺损区,MRI T1WI序列表现为低信号,T2WI和STIR为高信号.结论:股骨颈疝窝是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典型征象,CT和MRI可明确股骨颈疝窝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利用磁共振弥散成像反映股骨颈疝窝的水分子弥散特征的研究尚少有报道。目的:利用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定量测定对股骨颈疝窝和正常股骨颈进行鉴别,探讨股骨颈疝窝的弥散系数值、影像学表现和发病机制。方法:收集18例经病理证实或具有典型影像学征象的股骨颈疝窝影像学患者的资料,全部患者均行X射线平片、CT、常规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依据CT和常规磁共振成像上异常表现,行股骨颈疝窝弥散系数测量,并与正常股骨颈弥散系数值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18例患者共20个病灶,均位于股骨头基底和股骨颈前外侧皮质下,形态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X射线平片上表现为伴清晰薄层硬化缘的透亮区,CT上表现为伴锐利的薄层硬化缘的骨质缺损区,磁共振成像上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股骨颈疝窝的表观弥散系数值明显高于正常股骨颈。结果提示,弥散加权成像为股骨颈疝窝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证实股骨颈疝窝的弥散增加和弥散系数值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骨颈疝窝的影像学表现以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7例股骨颈疝窝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15~53岁,平均年龄37±14岁。7例均行骨盆X线平片及CT检查;另有5例行MR检查;1例行放射性核素显像;并有2例行疝窝手术刮除。结果:7例共8个病灶均位于股骨头基底和股骨颈前外侧皮质下,呈圆形或卵圆形,最大径≤15 mm。X线平片上表现为伴有硬化缘的透亮区;CT上表现为类圆形骨质缺损区,其内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边缘硬化、清楚;MRI上病变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灶周骨髓未见异常信号;放射性核素显像无明显异常。结论:股骨颈疝窝有较为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影像学检查对其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股骨颈疝窝是一种发生于股骨颈的少见的良性病变,发病率约4%-5%[1~3].随着影像学检查,特别是多排螺旋CT的广泛应用,发现率也较以往升高.国内文献报道不多,笔者搜集了31例股骨颈疝窝完整的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探讨其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骨样骨瘤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6例股骨近端骨样骨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1例位于股骨头,3例位于股骨颈,1例位于小转子,1例位于转子下。X线平片4例可见圆形或卵圆形瘤巢影,周围有不同程度骨质硬化,其中3例可见点状钙化。CT检查4例均显示类圆形透亮瘤巢影,周围伴骨质增生硬化,其中2例瘤巢内见斑点状钙化。MRI检查2例,均显示瘤巢,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其中1例瘤巢中央可见点状钙化,于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股骨近端骨样骨瘤与其他部位骨样骨瘤影像学表现相似,X线平片结合CT可对其作出正确诊断,可避免不必要穿刺活检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骨肉瘤的X线表现(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3例患者,均经X线平片检查。结果:患者多处骨受累,表现为长骨干骺端呈致密的骨岛状瘤骨,肿瘤可突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结论:多发性骨肉瘤非常罕见。平片示全身骨骼系统多处骨呈不同程度骨肉瘤样改变,病灶同时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随访观察的26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26例(30个病灶)均有平片资料,其中18例(20个病灶)有CT资料,13例(14个病灶)经随访观察1~4年,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重点分析X线、CT特点。结果:26例共30个病灶,其中股骨远侧干骺端15个,胫骨近侧干骺端9个,股骨近侧干骺端3个,腓骨远侧干骺端2个,胫骨骨干1个;单发22例,多发4例。X线表现: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灶,切线位呈杯口状或碟状的骨皮质缺损区,病灶内缘可见硬化边。CT表现:缺损可位于骨皮质表层或骨皮质内,位于骨皮质表层者缺损表面无骨壳,位于骨皮质内者缺损表面骨壳可完整;部分病灶凹向髓腔且硬化边与髓腔分隔,但无膨胀性改变,灶内为均匀软组织密度,未见钙化灶。14个病灶经随访观察,其中8个病灶可见不同程度缩小,3个病灶经手术治疗,3个病灶完全消失。结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单凭平片、CT即可诊断。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骨肉瘤亚型的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肉瘤亚型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1例原发性骨肉瘤亚型进行回顾性分析,11例均行X线检查,6例行CT检查,4例行MR检查.重点描述肿瘤的位置、骨皮质改变、髓腔内侵犯等影像学表现.结果:2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分别位于股骨骨干和股骨远端,X线及CT显示病灶呈地图样溶骨性骨质破坏,进展性骨膜反应.骨皮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影明显.1例小细胞型骨肉瘤位于胫骨近端,X线显示渗透样髓内骨质破坏,临近骨皮质破坏.5例皮质旁骨肉瘤中4例位于股骨远端,1例位于胫骨近端.3例肿瘤围绕骨表面生长,2例肿瘤与骨皮质间形成透亮间隙,3例CT扫描显示肿瘤呈高密度肿块.1例骨膜骨肉瘤位于胫骨骨干,X线表现为肿瘤内钙化或骨化呈垂直状排列延伸至周围软组织肿块内.2例多发性骨肉瘤病灶见于股骨、胫骨、肱骨及骨盆,为云团状瘤骨,进展性骨膜反应,骨皮质破坏及临近软组织肿胀.结论:原发性骨肉瘤亚型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明确诊断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2.
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资料,20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CT检查12例,MR检查1例。结果19例病灶位于长管骨,包括胫骨11例,股骨6例,肱骨2例,另1例位于肋骨;干骺端11例,骨干5例,骨端4例。按影像学表现分为两型:皮质型(或偏心型)14例,髓腔型(或中央型)6例。皮质型病灶位于骨皮质内或骨皮质下,X线平片、CT表现为皮质内或皮质下的单房状(10例)或多房状(4例)偏心性骨质破坏区,伴有轻度膨胀,灶内可见纤细的残留骨嵴,病灶周围有清楚的硬化边,以髓腔侧明显。髓腔型病灶位于骨髓腔,X线平片、CT表现为呈中心性扩张的类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区,有薄层硬化边,可伴有轻微膨胀,骨皮质变薄。1例皮质型病灶MRI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结论非骨化性纤维瘤在病理学上与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相似,但影像学特征不同,明确的影像学诊断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典型病例单凭X线平片即可诊断;CT较X线平片更清楚显示病灶在骨内的位置,灶内及周围骨结构的详细情况,对明确诊断起重要作用;MRI显示软组织及骨髓优于CT,能帮助对个别病例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的X线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6年度经X线诊断的28例FAI患者的影像资料,男16例,女12例,其中20-30岁者4例,30-50岁7例,50岁以上者17例。结果:股骨头颈交接处骨性突起呈"手枪柄"样畸形者16例,股骨颈a角显示异常15例,股骨头颈偏心距减小者10例,出现8字征者6例,存在股骨颈疝窝者3例,出现髋臼缘增生硬化者19例,有髋臼缘游离骨赘7例,其中以一36岁男性症状较为显著,经跟踪随访复查,原病变髋关节继发早期股骨头坏死伴髋关节退行性改变;结论:X线平片作为FAI诊断首选及筛查诊断手段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髋部骨髓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收集我院经临床、MRI及X线3~6个月随访证实13例髋部骨髓水肿综合征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13例MRI检查,5例X线检查。结果13例髋部骨髓水肿综合征中,右髋8例,左髋5例;病变累及股骨头、股骨颈10例;累及股骨头、股骨颈及股骨粗隆3例;MRI表现:T1WI低信号13例;T2WI稍高信号或高信号12例,等信号1例;13例STIR或PDW-SPAIR均为高信号;4例关节腔少量积液,呈长T1、长T2信号;X线表现:5例股骨头、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骨质密度减低;所有病例骨皮质和股骨头外形完整,周围软组织结构正常。结论熟悉并掌握髋部骨髓综合征的影像学特点,有利于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MELAS综合征的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MELAS综合征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MELAS综合征的临床、影像学及肌肉病理资料。结果:3例颅脑CT未发现钙化。10次卒中样发作颅脑MRI发作期常规T1、T2加权相表现为颞顶枕叶皮质及皮质下白质长T1、T2异常信号,2例弥散加权成像表现为相应部位脑回样高信号。恢复期受累部位表现为局限性萎缩,可显示典型层状坏死。5例患者肌肉Gomori染色可见典型的破碎红边纤维。结论:MRI反复颞顶枕叶皮质及皮质下白质病灶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与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作用类似,弥散加权成像可能会更早地显示病灶。  相似文献   

16.
股骨头坏死是股骨颈骨折最受关注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预测可能出现的股骨头坏死而提早干预、避免进一步发展出现严重临床症状非常重要。目前动态对比增强MR检查是用于早期监测创伤后股骨头血供情况及再灌注状态、评价创伤后股骨头骨质活性较为敏感的非侵袭性检查技术,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而常规MR成像是股骨颈内固定术后早期监测股骨头坏死的可靠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7.
CT诊断背部弹力纤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背部弹力纤维瘤(EFD)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接受胸部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FD患者,其中10例接受CT平扫,2例(4个肿块)同时接受CT增强扫描。分析EFD的临床特点及CT表现特征。结果 12例患者均为女性,临床表现为9例病灶位于右侧、1例位于左侧、2例病灶累及双侧。10例临床表现为单侧肿块者CT检查均在对侧同一位置发现较小的亚临床阶段病灶,均位于背部肩胛下角区肌肉深面。CT共发现24个病灶EFD呈扁丘状或半圆形肿块,主要呈肌样密度,内见脂肪密度沿病灶长轴呈条纹状间隔排列(16个病灶)或呈不规则岛状分布(8个病灶);边缘不规整,可见索条状肌样密度影向周围脂肪间隙移行,与肋骨及前锯肌近肩胛骨附着处分界不清,脂肪间隙消失;其他部位脂肪间隙浑浊(16个病灶)或清晰(8个病灶)。增强扫描中1个病灶见斑片状轻度强化,3个病灶未见强化。结论中老年女性单侧或双侧肩胛下角区无症状性扁丘状肿块,CT表现为肌样密度伴条纹状脂肪间隔排列、无强化或轻度斑片状强化者,应考虑EFD。应双侧同时检查,以利于发现亚临床阶段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探讨其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7例为单侧,1例为双侧;1处病灶位于深叶,其余均位于浅叶。病灶边缘清楚,大小约2~4 cm,多数偏于腮腺后下叶,增强后除囊变区无强化外,均有不同程度强化。结论:根据腮腺腺淋巴瘤的发病性别、年龄、部位及影像学改变,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神经系统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及误漏诊原因,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6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50例TSC患者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合并皮质发育不良(cortical dysplasia,CD)、室管膜下结节(subependymal nodule,SEN)及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SEGA)患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39例行头颅MRI平扫,6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MRI及CT平扫。结果提示:150例均发现皮质结节,共962处病灶,以额顶叶居多。表现为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结节样异常信号,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像(T2-FLAIR)呈高信号;部分结节伴脑白质放射状移行线。249例SEN,共354处病灶,位于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沿尾状核走行;T1WI呈稍高信号,T2WI呈稍低信号,T2-FLAIR呈稍高信号;伴有钙化结节者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T2-FLAIR呈低信号伴周边环状高信号。33例SEGA,共4处病灶,位于侧脑室孟氏孔区;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此外,11例出现脑白质内多发软化灶。本组1例误诊为灰质异位,1例因少量CD及SEN而漏诊。结论对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TSC,MRI结合CT检查有助于神经系统病变的检出。同时,临床医师应密切结合患者其他系统病变及基因检测结果,提高TSC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陈卓  刘艳  赵德明 《临床医学》2007,27(2):60-61
目的探讨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分析11例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以老年人多见,冬春季节好发,主要临床表现以认识障碍、精神症状及帕金森综合征常见。头颅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大脑半球白质及脑室周围脱髓鞘改变,病灶也可累及两侧基底节区,呈“虎眼征”样改变。1例病灶主要位于大脑皮层。结论详细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主要依据。MR对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