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瑞香素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瑞香素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对大鼠小肠段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4个部位及整段小肠分别进行在体肠吸收实验,比较瑞香素在各肠段的吸收参数。结果在0.024—0.096mg/mL浓度范围内瑞香素在小肠的吸收量与浓度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9),药物在各肠段的吸收速率从十二指肠到结肠有所增加,但Ka值基本不变。结论瑞香素在大鼠小肠各段均有吸收,在肠道内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特征,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灯盏花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动力学。方法 进行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流肠吸收实验,HPLC法测定灯盏花乙素,研究灯盏花素在小肠和结肠的吸收情况,并分别考察不同质量浓度和不同pH对小肠吸收的影响。结果胆管结扎与胆管不结扎的实验组之间,吸收速率常数(ka)和吸收百分率均有显著性差异,在小肠和结肠的ka分别为(0.1071±0.013O)和(0.0707±0.0089)h^-1;灯盏花素在不同质量浓度下,未发现饱和现象,其ka几乎保持不变,在pH6.0~7.4,灯盏花素的吸收不受pH的影响。结论 灯盏花素在小肠的吸收多于在结肠的吸收,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吸收过程为一级动力学过程,提示灯盏花素可以被制成口服缓释剂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柠檬苦素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营养性肥胖大鼠脂质代谢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3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12.5 mg·kg-1)柠檬苦素组、中剂量(25 mg·kg-1)柠檬苦素组和高剂量(50 mg·kg-1)柠檬苦素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均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制备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低、中和高剂量柠檬苦素组大鼠给予相应剂量柠檬苦素干预,每日1次,连续4周。记录给药前后各组大鼠体质量,计算李氏指数(Lee’s指数)和脂肪系数,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和脂肪沉积情况,16S rRNA测序法分析各组大鼠粪便肠道菌群结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Lee’s指数和脂肪系数均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TC、TG和LDL-C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在体小肠吸收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大鼠在体肠循环单向灌流法,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灯盏花素中灯盏乙素含量,研究灯盏花素在小肠不同肠段、不同pH、不同浓度下的吸收情况,并考察转运蛋白对药物小肠吸收的影响。结果:灯盏花素在不同质量浓度下,未发现饱和现象,吸收速率基本保持不变;在pH6.0-7.4条件下,灯盏花素的小肠吸收不受pH的影响;不同小肠部位对其吸收速率基本相同;加入P-糖蛋白(Pgp)抑制剂后药物吸收率没有明显变化;加入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抑制剂后药物吸收率显著增加。结论:灯盏花素在整个肠段均有吸收;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P-gp对灯盏花素的小肠吸收基本没有影响,而MRP2可降低灯盏花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枸橼酸他莫昔芬凝胶剂经大鼠乳腺组织周围皮肤局部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组织的分布。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25只大鼠。对照组按10mg/kg的剂量灌胃给予枸橼酸他莫昔芬丙二醇溶液,实验组按50mg/kg的剂量将枸橼酸他莫昔芬凝胶剂均匀涂布于大鼠乳腺组织周围。2组大鼠均每24h给药1次,连续给药3d,并于末次给药后0、4、8、12、24h处死大鼠,剖取乳腺、肝脏、子宫及卵巢等组织,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组织中枸橼酸他莫昔芬的分布。结果:2组大鼠乳腺组织中枸橼酸他莫昔芬到达峰值时间均为4h,各时间点实验组浓度均高于对照组(t=7.183、7.788、8.078、5.804和5.442,P均<0.001);2组其他各组织不同时间点他莫昔芬浓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橼酸他莫昔芬凝胶剂经乳腺组织周围皮肤局部给药后可显著增加乳腺组织对药物的吸收。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夏枯草有效部位结肠靶向片剂与普通片剂体内药物组织分布的不同,评价该制剂的结肠定位性。方法:选择大鼠为实验对象,分别给予夏枯草有效部位结肠定位片剂及普通片剂,不同时间点分批处死大鼠,HPLC法测定大鼠胃、小肠上段、小肠中段、小肠下段、盲肠及结肠内容物中迷迭香酸的浓度,即采用测定药物组织分布浓度的方法比较结肠定位片剂与普通片剂在大鼠胃肠道各段分布。结果:夏枯草有效部位结肠定位片组大鼠口服给药后在大鼠胃和近端小肠不释放,进入小肠后,肠溶衣膜逐渐溶解,4 h左右于大鼠远端小肠开始释放药物,4~6 h在盲肠和结肠内大量释药,结肠组织中迷迭香酸的Cmax是普通组的3.6倍。结论:夏枯草有效部位结肠定位片组迷迭香酸在大鼠结肠组织中具有较高的分布量,具有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释药特点。  相似文献   

7.
观察当归补血汤主要吸收成分对2型糖尿病模型GK大鼠肾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UPLC-MS/MS定性定量吸收入血活性成分(ABCs),确定ABCs组成,定量1g母方中ABCs浓度。GK大鼠按血糖随机分为模型组、当归补血汤组及吸收成分(ABCs)组,每组10只,给药组分别灌胃当归补血汤(4g/kg)、吸收入血的生物活性成分(剂量相当于母方含量,即咖啡酸5.36mg/kg,芒柄花素2.68mg/kg,毛蕊异黄酮2.56mg/kg,阿魏酸1.36mg/kg,黄芪甲苷0.45mg/kg,丁苯酞0.16mg/kg,蒿本内酯0.16mg/kg),10只普通Wistar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给药28d。观察指标:①肾脏系数、尿总蛋白和尿白蛋白;②肾组织氧化应激;③病理切片观察肾脏组织形态。结果 当归补血汤及ABCs均能够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肾脏肥大,显著降低糖尿病模型大鼠尿总蛋白、尿白蛋白和肾脏MDA水平(P<0.05),显著升高肾脏总SOD活力(P<0.05),且对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有保护作用;与当归补血汤组比较,ABCs作用不如汤剂显著。结论 ABCs能够代表母方当归补血汤发挥对GK大鼠的肾保护作用,机制涉及氧化应激。母方中除ABCs外,其微量元素、氨基酸、多糖等其他成分也同时发挥着药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H观察当归补血汤主要吸收成分对2型糖尿病模型GK大鼠肾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UPLCMS/MS定性定量吸收入血活性成分(ABCs),确定ABCs组成,定量1g母方中ABCs浓度。GK大鼠按血糖随机分为模型组、当归补血汤组及吸收成分(ABCs)组,每组10只,给药组分别灌胃当归补血汤(4g/kg)、吸收入血的生物活性成分(剂量相当于母方含量,即咖啡酸5.36mg/kg,芒柄花素2.68mg/kg,毛蕊异黄酮2.56mg/kg,阿魏酸1.36mg/kg,黄芪甲苷0.45mg/kg,丁苯酞0.16mg/kg,蒿本内酯0.16mg/kg),10只普通Wistar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给药28d。观察指标:①肾脏系数、尿总蛋白和尿白蛋白;②肾组织氧化应激;③病理切片观察肾脏组织形态。结果 当归补血汤及ABCs均能够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肾脏肥大,显著降低糖尿病模型大鼠尿总蛋白、尿白蛋白和肾脏MDA水平(P<0.05),显著升高肾脏总SOD活力(P<0.05),且对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有保护作用;与当归补血汤组比较,ABCs作用不如汤剂显著。结论 ABCs能够代表母方当归补血汤发挥对GK大鼠的肾保护作用,机制涉及氧化应激。母方中除ABCs外,其微量元素、氨基酸、多糖等其他成分也同时发挥着药效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平胃散中苍术素在大鼠血浆及组织中分布特征.方法 建立大鼠血浆中苍术素的HPLC测定方法,考查大鼠口服平胃散混悬液0.17,0.33,0.5,1.0,2.0,3.0,4.0,6.0,8.0,12,24 h后血药浓度变化和2,3,8h后大鼠体内组织分布情况,采用DAS 2.0数据处理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大鼠口服平胃散混悬液后,苍术素在大鼠体内的达峰时间Tmax为2.5 h,最大浓度Gmax为1.765 mg/L,半衰期t1/2z为5.723 h,AUC 11.789 mg/L·h,且在6h左右时第2次达峰,出现双峰现象.大鼠口服平胃散混悬液后2,3,8h的药物组织分布由高到低的顺序大致是胃>小肠、脾>肝、肺、心>肾、大肠.结论 该方法灵敏、快速、准确,可用于大鼠血浆中苍术素浓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比较胰岛素油相制剂口服给药和肠道给药的降血糖作用,以及胰岛素油相制剂经小肠灌流后肝门静脉和肝静脉的血胰岛素水平,研究胰岛素油相制剂的合适给药方法与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专利方法制备胰岛素油相制剂.糖尿病大鼠分别口服和十二指肠注入胰岛素油相制剂后测定血糖,正常大鼠小肠灌流胰岛素油相制剂后用RIA方法测定肝门静脉和肝静脉血液中胰岛素.结果 糖尿病大鼠实验显示,当肠道用药量是口服用药量的1/3时,肠道给药比口服给药降血糖AUC0-6h提高67%,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小肠灌流实验显示,肝门静脉胰岛素浓度显著高于肝静脉胰岛素浓度(P<0.05),胰岛素油相制剂透过小肠上皮细胞的能力显著高于胰岛素水溶液(P<0.05).同时血糖浓度与肝门静脉和肝静脉中的胰岛素浓度差值显示了很好的负相关关系.结论 该油相制剂能有效保护胰岛素的活性.肠道给药比口服给药用药剂量低,降血糖效果好.小肠灌流实验表明,油相制剂中的胰岛素经过肝脏时主要因首过效应而发挥生物学作用.该油相制剂的合适剂型为肠溶胶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观察大鼠肠道内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P物质(substance P,S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VIP)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4种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观察AChE、NOS、SP、VIP阳性神经元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的分布.结果 4种阳性神经元(胞体和纤维)遍布肠壁各层,其分布状态有相随性和相似性规律,即从十二指肠、空肠到回肠逐渐增多,从结肠到直肠逐渐减少;AChE阳性神经元在肠壁各层都十分丰富,NOS和sP阳性神经元以肠肌丛较为丰富,VIP阳性神经元以黏膜下神经丛和黏膜层较为丰富;分布密度依次为AChE>NOS>VIP>SP.4种神经元彼此有共染(递质共存)现象,肠肌丛内神经元互相有突触样联系.结论 AChE、SP、VIP和NOS阳性神经元胞体及神经纤维在不同肠段的分布密度有明显差异,而肠肌丛内各种神经元在形态学上有密切联系,由此推论在肠动力功能调节上它们可能起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分析小鼠粪便及肠道各部位内容物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探讨粪便取样研究肠道微生物与疾病关系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为相关实验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对BALB/c小鼠肠道不同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内容物及粪便中细菌群落组成和丰度进行比较,分析细菌群落在小鼠粪便及肠道各部位的分布差异。 结果 粪便与直肠、结肠中优势片段均为244 bp、255 bp和449 bp,而小肠内容物(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优势片段则为60 bp、73 bp、261 bp、268 bp和272 bp,且小肠各部位之间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十二指肠和空肠内容物中的细菌丰度较低,分别为6.9 log(copies)/g和8.3 log(copies)/g,而粪便中细菌丰度高达11.8 log(copies)/g,约2倍于十二指肠细菌丰度,显著高于十二指肠和空肠P < 0.05),与大肠各部位及回肠内容物细菌丰度相当,差异不显著(P > 0.05)。结论 粪便和大肠各部位内容物的细菌群落结构个体差异较小肠小,适合进行肠道微生态与某些相关疾病的研究;粪便与大肠特别是结直肠部位细菌群落组成相似,可通过粪便取样进行该部位的微生物生态学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小鼠小肠细胞是否能够合成胰岛素以及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分泌胰岛素的水平是否有差异。方法:以健康C57BL/6J小鼠的小肠为研究对象,将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3部分,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免疫荧光、PCR和Western blot对小肠中的胰岛素进行检测。结果: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在小鼠小肠的肠绒毛及肠隐窝有胰岛素、PDX1及ICA-512的表达。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发现小肠隐窝附近的细胞内有类似胰岛素的分泌颗粒。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小肠中有胰岛素mRNA及蛋白质表达。结论:小肠中确实存在胰岛素表达,其中空肠的胰岛素表达水平最高,十二指肠和回肠的表达水平稍低。  相似文献   

14.
红霉素肠道吸收机理及最佳吸收部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采用在体大鼠肠段回流实验,对红霉素肠段最佳吸收部位及吸收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霉素在十二指肠的吸收明显高于其它肠段,表明十二指肠是红霉素的最佳吸收部位。药浓在0.05~2mg/ml的范围内,无高浓度饱和现象,肠壁通透系数也保持基本不变,表明红霉素在肠道中主要通过被动转运吸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阿西美辛固体分散体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及不同的药物浓度的影响。并与阿西美辛混悬液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方法。结果:阿西美辛固体分散体在十二指肠、回肠的吸收量分别为0.9294,0.5043cm^2/h。不同药物浓度:0.05,0.1,0.5,1.0mg/ml在回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4798,0.5025,0.5570,0.6306cm^2/h。结论:阿西美辛固体分散体比阿西美辛混悬液在肠道中的吸收量大;药物浓度对吸收速率常数无影响;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胎儿胃、小肠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方法采用银浸染色方法,对12例胎儿的胃、小肠内分泌细胞行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胃、小肠中的内分泌细胞(嗜银细胞)呈锥体形、柱形、圆形、梭形、不规则形等。在小肠固有膜结缔组织中有散在的嗜银细胞。该细胞主要分布于小肠绒毛上皮、小肠腺及十二指肠腺,胃部较少,其中以十二指肠最多,空肠、回肠顺次递减,而十二指肠乳头又明显高于十二指肠其他部位,在这些部位有时可见该细胞抵达腺腔,并有颗粒释放于腺腔内。结论胎儿胃肠道含有内分泌细胞,其形态多样,主要分布于小肠及十二指肠乳头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SPIP),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肠液中缬沙坦的浓度,研究缬沙坦的肠吸收动力学与P-糖蛋白(P-gp)和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对缬沙坦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缬沙坦为全肠段吸收,吸收速率与灌流液的pH和肠段部位有关,吸收速率按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和回肠顺序下降。缬沙坦在十二指肠的非线性吸收动力学参数为Ka=0.328 h-1;Vm=72.652μmol/(L.h);Km=10.968μmol/L;Vms=69.115μmol/(L.h);Kms=0μmol/L。空肠、结肠和回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595±0.091),(0.586±0.153)和(0.551±0.030)h-1。与原药组相比,含P-gp抑制剂药物组Papp显著增加,含OATP抑制剂药物组Papp显著减少(P<0.05)。缬沙坦的肠吸收机制为主动转运-被动扩散混合吸收,符合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正常大鼠消化道不同部位多巴胺能细胞的分布性差异。方法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观察多巴胺转运蛋白(DAT)在正常大鼠的胃、十二指肠、回肠以及结肠的分布,提取正常大鼠上述部位组织总RNA,反转录成cDNA后,用酪氨酸羟化酶(TH)与DAT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并做半定量检测。结果确定了多巴胺能细胞在正常大鼠胃、十二指肠、回肠以及结肠的具体分布情况。发现TH与DAT基因在消化道不同部位的表达有差异。结论正常大鼠消化道存在着大量多巴胺能细胞,它们可能通过分泌多巴胺来调节消化道的分泌与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肠道组织CFTR基因表达与分泌性腹泻发生的关系。选取昆明小鼠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经小鼠腹腔注射0.2mL生理盐水,试验组小鼠经腹腔注射LPS(6mg/kg.BW)分别作用1h、8h,于注射后通过小鼠精神状态、肠道组织形态学判定分泌性腹泻模型的建立,利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段肠道组织CFTR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LPS成功诱导小鼠发生了分泌性腹泻;CFTR基因在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组织中均有不同的表达丰度,以结肠最高,但各段肠道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LPS上调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CFTR基因的转录,下调了结肠CFTR基因的转录。提示肠道组织CFTR基因转录水平的上调与LPS诱导分泌性腹泻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在各肠段发挥的作用不同,其中空肠在Cl-分泌中发挥主要作用,结肠的作用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