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米非司酮具有孕激素受体(PR)和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的作用。近年来米非司酮抗肿瘤作用受到重视。研究表明其在子宫平滑肌瘤治疗中是很有前途的药物之一。现就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应用及其机理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子宫动脉灌注和栓塞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2例临床诊断为输卵管妊娠患者行患侧子宫动脉灌注氟尿嘧啶500 mg,甲氨蝶呤75 mg,明胶海绵栓塞并达到栓塞效果.术毕于次日给予口服米非司酮100 mg连续2天,并随访血β-HCG及B超检查以及毒副反应以评价疗效.结果:22例中21例保守治疗成功,治愈率为95.5%.无效的1例患者于术后5周复查血β-HCG为850 U/L,B超检查见仍有包块,并且较术前无明显缩小,后行腹腔镜手术治愈.治疗期间所有患者无骨髓抑制等严重毒副反应发生.随访18例,失访4例,随访平均时间16.5月,随访行子宫输卵管造影(HSG) 11例,输卵管通畅7例,欠通畅4例,宫内成功妊娠4例(22.2%,4/18),有生育要求的宫内妊娠率36.4% (4/11,2/18),发生再次异位妊娠2例(11.1%,2/18).7例因无生育要求拒行HSG,但术后随访无宫内妊娠及再次妊娠发生.结论:经子宫动脉灌注和栓塞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反应,避免了手术创伤及患侧输卵管的切除率.  相似文献   

3.
硅橡胶长期堵塞兔及猴输卵管对其粘膜表面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成年兔及猴的正常输卵管及经硅橡胶堵塞6~20月后输卵管的粘膜表面形态,同时检查硅橡胶在输卵管内的凝聚及长期堵留的效果。同一只兔或猴输卵管正常侧粘膜游离面与堵塞侧相比:正常侧粘膜皱襞饱满,纤毛细胞与分泌细胞相间,纤毛细长、挺拔或密集成束,分泌细胞顶端向外突出呈园形,表面的微绒毛大小不一,不均分布;长期堵塞侧粘膜由于与硅橡胶直接接触,皱襞变扁,纤毛有的变短,有的倒伏,分泌细胞顶端扁平,形状由园形变为多角形或连成一片,细胞界限或分泌相不清楚。表明硅橡胶长期堵塞兔及猴输卵管,对粘膜表面形态仅产生轻度影响,未见粘膜坏死或脱落等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4.
IUD对子宫收缩的影响观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重点研究妇女正常月经净后七天之内子宫收缩压力和频率,以及频脱器妇女与第一次置器妇女子宫收缩压及其相互间的差别。结果:(1)23例妇女月经净后七天之内子宫收缩压力为2.21~14.14mmHg/次,均值7.66±2.89mmHg/次。10分钟内子宫收缩28~76次,均值4.51±1.14次/分;(2)第一次置器妇女与频脱器妇女其置器前、后子宫收缩压力大小无显著差异(P>0.05)(3)子宫腔内有器子宫收缩压力比子宫腔内无器时大。两组子宫收缩压力t 检验结果(P<0.05)有显著差异:(4)第一次置(取)器前、后当时子宫收缩压力及频率大小皆有显著差异(P<0.05)。置(取)器后子宫收缩压力比置(取)器前大;(5)频脱组在置器前、后当时子宫收缩压力大小有显著差异(P<0.05),与第一次置器组相同;(6)本法测试子宫收缩压力达37~62mmHg/次时,部分受术者即有明显的下腹痛或痛感较强。  相似文献   

5.
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疗效及子宫内膜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观察长期低剂量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异常出血的子宫肌瘤患者的疗效和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 选择围绝经期有异常出血的子宫肌瘤患者10例,口服米非司酮5mg/d,连续6个月,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子宫内膜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用药期间患者均闭经,治疗后较治疗前血红蛋白平均升高30g/L,子宫肌瘤的最大直径下降显著(P<0.01);治疗后子宫内膜病理呈现增生期和(或)分泌期变化,未见异型性;治疗后,子宫内膜的超微结构由紊乱转为正常。 结论 长期低剂量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异常出血的子宫肌瘤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观察成年雌兔输卵管经硅橡胶堵塞6~17月后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细胞完整。柱状上皮细胞高度变低、顶端压扁、排列不整齐,分泌颗粒、高尔基复合体、微管等减少,空泡增多,线粒体肿胀,个别切片上观察到溶酶体。去除输卵管内硅橡胶3个月后,上皮细胞内细胞器增多,可见许多大小不一的分泌颗粒,分泌细胞顶端突出管腔并有分泌物排出,仅个别切片上仍有肿胀的线粒体。结果表明上海研制的单组份硅橡胶材料堵塞兔输卵管后,对上皮细胞超微结构仅有轻度的暂时性影响,去除硅橡胶后3个月,上皮细胞的功能形态有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异位与在位内膜雌、孕激素受体(ER、PR)含量,及米非司酮对其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22例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细胞和其中12例患者的异位内膜细胞体外培养后的ER、PR含量,观察不同浓度米非司酮(1×10-6mol/L和1×10-4mol/L)作用后的变化,并以13例正常子宫内膜作对照。结果 内异症的在位内膜ER、PR含量呈明显周期性变化,分泌早期腺体PR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化学评分(下同)为2.77±0.32与2.20±0.26,P<0.05]。内异症的异位内膜,增殖期ER(腺体0.65~2.17,间质0.45~1.03)、PR含量(腺体0.55~1.77,间质0.40~1.27)显著低于在位内膜(ER腺体1.50~3.23,间质0.80~1.96;PR腺体1.55~3.34,间质0.98~2.50,P<0.05~0.01);分泌早期无差异;分泌晚期腺体ER含量(3.27±0.31)、PR含量(3.33±0.23)与间质ER含量(1.87±0.31)显著高于在位内膜(分别为0.28±0.11、0.36±0.23和0.26±0.15,P<0.01),而间质PR含量无差异。米非司酮可明显降低内异症的异位和在位内膜ER、PR含量(P<0.01),且米非司酮浓度越高,ER、PR含量降低越明显。结论 内异症的异位和在位内膜ER、PR含量明显不同,米非司酮可下调异位和在位内膜ER、PR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剂量米非司酮对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中子宫自然杀伤(uNK)细胞数量及其亚型含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正常妇女植入窗口期的子宫内膜14份,将每份内膜组织平均分为3部分,分别用浓度为65 nmol/L米非司酮(A组)、200 nmol/L米非司酮(B组)和0 nmol/L米非司酮(对照组)进行体外培养,运用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uNK细胞数量及CD-3CD+56CD-16亚型、CD-3CD+56CD+16亚型的百分含量.结果 (1)A、B及对照组子宫内膜中CD+56uNK细胞数量分别为(148±11)、(150±12)和(121±7)个,A、B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组和B组子宫内膜中CD-3CD+56亚型百分含量分别为(44±5)%和(48±4)%,高于对照组[(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子宫内膜CD-3 CD+56CD-16亚型百分含量分别为(42±5)%和(45±5)%,高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CD+56CD+16亚型百分含量分别为(2.70±0.24)%、(3.26±0.37)%和(2.33±0.29)%,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米非司酮可通过增加uNK细胞数量及CD-3CD+56CD-16亚型百分含量,使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局部免疫微环境失平衡,从而可能导致胚胎植入的失败.  相似文献   

9.
比较30例行胎儿内监测产妇(内监测组)和52例未行胎儿内监测产妇(对照组)的妊娠结局,并对部分病例进行细菌学及胎盘病理学检查。结果发现:内监测组胎儿窘迫发生率为56.7%(17/30),新生儿病率为23.3%(7/3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内监测组羊水及新生儿咽部吸出物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50.0%(11/22)和45.5%(10/22)。提示:应严格掌握胎儿内监测指征。本研究还比较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HSG轻度异常结果对输卵管及盆腔微小病变的识别价值和治疗指导意义.方法 比对91例造影显示轻度异常的开放型输卵管的不孕症患者的HSG结果与腹腔镜检查结果,并随访其术后妊娠结局.结果 88例患者存在输卵管微小病变,包括伞端粘连、包茎、副开口、憩室、系膜囊肿、伞端炎性增生、周围粘连及盆腔内异症等.术后随访6~36...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应用肌肉收缩机械—电换能器和生理记录仪观察在不同激素状态下兔离体输卵管峡部平滑肌自发收缩张力、张力变化速度以及收缩波型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研究。通过1—2小时连续记录,摸索测定兔输卵管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素敏感性反应的最适条件。结果表明:1.兔离体输卵管峡部平滑肌活动与激素状态有密切关系,峡部在不同激素背景下的自发收缩张力、张力变化速度以及收缩波型均有明显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推测可能是卵巢激素水平的高低影响输卵管平滑肌蛋白质的合成、肌纤维醣元含量以及肌肉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或受体敏感性等;2.在离体条件下,五组不同激素状态的兔输卵管峡部平滑肌无论是新鲜材料还是在4℃Krebs 液保存2—6小时的材料都有一个“平稳期”,选择此期作为观察输卵管峡部平滑肌对NE 的敏感性反应,可获得重复性较高的剂量-反应曲线。  相似文献   

12.
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及子宫肌层组织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122,自引:0,他引:122  
目的 了解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及子宫肌层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影响。方法 对20例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并有手术指征。无内科合并症患者(服药组),从月经第1天起予米非司酮每日25mg口服,连续90d,应用彩色超声检查服药前,后子宫肌瘤的变化,以及血清激素水平,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的变化,停药后立即手术,并配对选20例临床情况相似的子宫肌瘤患者作为对照组,用ER,PR单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效果。方法将确诊为围绝经期功血的患者16人,口服米非司酮10mg,每日晨空腹服用,连服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用B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清内分泌六项、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患者在服药期间均闭经,雌激素水平降低,无子宫内膜增厚,其他监测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 口服低剂量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功血疗效肯定,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终止早孕的子宫颈组织学变化   总被引:240,自引:0,他引:240  
应用光镜与电镜对24例早孕妇女在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PG)终止早孕过程中宫颈的组织学变化,进行观察。每例于口服单剂米非司酮150mg前、口服后48小时及胎囊排出后1小时(即放置PG后6小时内),分别取宫颈活组织进行检查,共3次。结果:与服米非司醇前的早孕宫颈相比,固有层中有明显的胶原纤维溶解,表现为胶原纤维显著减少与不规则及基质无定形物质的大量积聚,并且有多形核白细胞的浸润。胎囊排出后这些变化更  相似文献   

15.
米非司酮对人精子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建立了用若丹明123(Rh123)和碘化吡啶(PI)染色并做流式细胞分析检测人精子线粒体功能的方法。观察了米非司酮对人精子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最佳实验条件是精子密度为5×106/ml;Rh123染色温度为37℃。2.经米非司酮作用后,精子线粒体功能明显下降;因此米非司酮有抑制精子线粒体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米非司酮对人胎盘绒毛滋养层细胞周期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对正常早孕吸宫流产和顿服米非司酮150mg48小时后的吸宫流产物的绒毛组织各26例进行细胞周期动力学的分析。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服用米非司酮后,其胎盘绒毛滋养层细胞的DNA倍体水平无变化,而G0、G1期细胞明显增加、G2、M期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对不同特征瘢痕子宫妊娠中期引产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5年5月海南省海口市解放军第187医院妇产科收入的102例瘢痕子宫妊娠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不同年龄(35岁vs.≥35岁)、剖宫产手术史(1年vs.1~2年vs.2年)和子宫愈合情况(均匀连续vs.非均匀连续,或无薄弱区vs.有薄弱区)患者的引产宫缩发动时间、排出孕囊时间、阴道出血量、流产程度和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子宫瘢痕无薄弱区患者的胎儿及其附属物排出时间短于有薄弱区者(t=-2.57,P=0.01),且有无薄弱区患者流产程度的分布也不同(χ2=11.92,P0.01);非均匀连续性子宫愈合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均匀连续性子宫愈合患者(χ2=6.32,P=0.01)。结论: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对瘢痕子宫妊娠中期有较好引产效果,但受到子宫恢复情况的影响,对子宫瘢痕有薄弱区、不均匀连续者应结合其他方法及使用更多监护措施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米非司酮在血液、蜕膜和绒毛中的浓度及其对流产结局的影响。服米索后6h内(4~6h)胎囊排出者为Ⅰ组,共38例;服米索后6h胎囊仍未排出即刻刮宫者为Ⅱ组,共20例。应用HPLC分析法检测Ⅰ组、Ⅱ组早孕妇女口服米非司酮后该药物在血液、蜕膜和绒毛组织中的浓度。结果Ⅰ组用药后不同时间血液米非司酮浓度均高于Ⅱ组(P<0.01);两组间绒毛组织中药物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蜕膜组织中,Ⅱ组药物浓度低于Ⅰ组;两组绒毛组织中米非司酮浓度均高于蜕膜组织(P<0.01)。实验结果提示米非司酮不但作用于蜕膜还可直接作用于绒毛组织,对流产结局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人子宫内膜细胞凋亡以及促血管生成因子血管生成素1(Ang 1)、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 FGF)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MTS法检测不同浓度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细胞的毒性,采用Annexin 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并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结果:米非司酮浓度增加,细胞活力随之减小;米非司酮作用时间增长,细胞活力随之减小,24、48、72小时的IC 50分别为18、15、12μg/ml。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Caspase蛋白表达水平降低。15μg/ml的米非司酮对细胞48小时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Ang-1和b FGF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VEGF与Ang-2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结论:米非司酮能诱导人子宫内膜细胞凋亡,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与Ang-2的高表达以及Ang-1和b FGF的低表达,这可能是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米非司酮对胎盘结构、功能及胎儿的影响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米非司酮用于促宫颈成熟的临床效果好,对母体的安全性较高.但是,用药对胎盘的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对胎盘合成的激素和调节因子亦可能有影响.目前,尚未见对胎儿、新生儿有影响的报道.许多专家指出在尚无统一结论的前提下,对米非司酮用于晚期妊娠引产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