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血瘀证与肿瘤转移、肿瘤血瘀证与GMP - 140以及肿瘤转移与GMP - 140的关系 ,为活血化瘀药物防治肿瘤转移提供依据。方法 :经诊断和中医辨证分型 ,用血浆内GMP - 140酶联免疫测定试剂 ,应用DG - 1型酶联检测仪检测肺癌患者血浆GMP - 140含量。结果 :肺癌转移患者和肺癌未转移患者GMP - 140水平较健康人显著提高 (P <0 .0 1,P <0 .0 5 ) ,肺癌转移患者较未转移患者GMP - 140水平也有显著差异 (P <0 .0 5 )。肺癌转移患者和未转移患者GMP - 140不同的表达 ,反映出二者血瘀证的差别。结论 :血瘀证是促进肿瘤转移的条件和基础 ;血小板异常活化是肿瘤血瘀证的体现和标志 ;肿瘤及其转移与GMP - 140含量增高呈正相关且说明具体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肿瘤血瘀证实质及活血化瘀治则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阐述肿瘤血瘀证与纤维蛋白原 (Fng)的关系 ,进一步探讨肿瘤血瘀证的实质及活血化瘀治则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比浊法测定 77例原发性肺癌患者Fng含量 ,其中肺癌组 (未转移者 ) 5 0例 ,转移组 2 7例和健康人对照组 2 0例 ,并按中医辨证标准予以分型。结果 肺癌组、转移组较对照组Fng含量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P <0 .0 1 ) ,且转移组与肺癌组也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中医辨证分型中具有血瘀证特征者 ,Fng含量增高尤其突出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加剧肿瘤血瘀证 ,而肿瘤血瘀证的实质是血液凝固—纤溶—血小板功能紊乱。活血化瘀贯穿于中医治疗肿瘤的始终 ,在此基础上 ,根据辨证和病程辅以其它治则。  相似文献   

3.
血瘀证与肿瘤及其转移患者血浆内血小板GMP—140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永惠 《中医药学刊》2002,20(3):364-365
目的:研究血瘀证与肿瘤转移,肿瘤血瘀证与GMP-140以及肿瘤转移及GMP-140的关系,为活血化瘀药物防治肿瘤转移提供依据。方法:经诊断和中医辨证分型,用血浆内GMP-140酶联免疫测定试剂,应用DG-1型酶联检测仪检测肺癌患者血浆GMP-140含量。结果:肺癌转移患者和肺癌未转移患者GMP-140水平较健康人显著提高(P<0.01,P<0.05),肺癌转移患者较未转移患者GMP-140水平也有显著差异(P<0.05),肺癌转移患者和未转移患者GMP-140不同的表达,反映出二者血瘀证的差别。结论;血瘀证是促进肿瘤转移的条件和基础,血小板异常活化是肿瘤血瘀证的体现和标志,肿瘤及其转移与GMP-140含量增高呈正相关且说明具体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黄国荣  吴焕林 《新中医》2005,37(6):28-29
目的:观察益气健脾化痰法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及血脂的影响。方法:101例确诊为冠心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痰浊证组35例,血瘀证组32例,其他证型组34例,均服用益气健脾化痰为主的二陈汤加减治疗,疗程为30天。另选择35例非冠心病的体检人群为正常对照组。主要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性及血脂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痰浊证组、血瘀证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痰浊证组、血瘀证组MA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0.01)。治疗前痰浊证组血脂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组、正常对照组(P<0.01)和血瘀证组(P<0.05);治疗后痰浊证组TC、TG、LDL-C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MAR及TC、TG、LDL-C的增高可能是冠心病痰浊证的客观指标,而益气健脾化痰法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肺癌及其转移患者微观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阐明肺癌及其转移与微观血瘀证的关系。方法:检测77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其中肺癌组(未转移者)50例,转移组27例和健康人对照组20例,并按中医辨证标准予以分型。结果:肺癌患者的多项指标较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肺癌转移患者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较肺癌未转移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肺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对肺癌转移起重要作用,并表明肺癌及其转移患者存在着微观血瘀证,为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及其转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考查中药有效组分与作用环节的关系,采用多组分的三七总苷(血塞通软胶囊)与阿斯匹林作对照,观察血塞通胶囊对高黏血症患者血小板活化分子表达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120例高黏血症的患者,依据随机双盲双模拟原则分为两组。血塞通(简称PNS)组和肠溶阿斯匹林(简称ASP)组各60例,治疗28天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中医临床证候疗效,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内皮素、前列环素、血栓素、P选择素(CD62P)、糖蛋白(CD41)变化。结果两组中医临床证候疗效比较,PNS组总有效率86.67%,AsP组为5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内皮素、前列环素、血栓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l,P<0.05)。PNS组CD62P、CD41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但ASP组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PNS抑制血小板活化的途径可能是多组分通过多环节实现的,这与仅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AA)代谢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ASP相比较,应有所不同。PNS具有显著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临床证候疗效亦优于阿斯匹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蝙蝠葛碱对二尖瓣狭窄 (mitralstenosis,MS)患者血小板不可逆聚集的影响。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MS患者 (1 6例 )动脉血静息状态及凝血酶 (0 0 5U/ml、0 1U/ml、0 5U/ml、1 0U/ml)激活时 ,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Ⅳ (GPⅣ )及凝血酶敏感蛋白(TSP)分布状况 ,并与健康人 (1 4名 )比较。结果 :静息状态时MS患者血小板膜表面GPⅣ分布显著高于健康人 (P <0 0 1 ) ,而血小板膜表面TSP分布与健康人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激活状态时MS患者血小板膜表面GPⅣ、TSP分布明显高于健康人 (P <0 0 5 ,P <0 0 1 ) ;蝙蝠葛碱 (5 0 μmol/L)可显著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膜GPⅣ再分布 (P <0 0 5 ,P <0 0 1 ) ,仅抑制较低浓度 (0 0 5U/ml,0 1U/ml)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内TSP释放 (P <0 0 5 ,P <0 .0 1 ) ,而对较高浓度 (0 5U/ml,1 0U/ml)凝血酶诱导的TSP释放无抑制作用。结论 :MS患者动脉血血小板活性及对凝血酶的反应性增高 ,蝙蝠葛碱可降低MS患者血小板不可逆聚集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中老年 2型糖尿病 (T2DM)患者的部分血瘀相关指标及观察补肾活血方对其的影响。方法 :5 0例伴有高黏滞血症的 2型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 2 7例和对照组 2 3例 ,两组均在原降糖药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服用补肾活血方扶正降黏胶囊 ,对照组服用活血化瘀方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前后观察血液流变学、血小板黏附分子 (CD6 2P、CD6 3)、血浆D -二聚体 (DD)及微循环容积波 (OPG)等指标。结果 :与疗前相比 :治疗组的CD6 2P、CD6 3、DD、总胆固醇 (CH)、甘油三酯 (TG)均明显降低 (P <0 0 1,P <0 0 5 )高密度脂蛋白 (HDL -CH)升高(P <0 0 1)、血液流变学及OPG的多项指标有明显改善 (P <0 0 1,P <0 0 5 ) ;对照组的CD6 2P、TG及数项血液流变学、OPG指标有改善 (P <0 0 5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后指标相比 :全血比黏度低切值、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及凝血因子Ⅰ浓度、OPG、HDL -CH的改善更为显著 (P <0 0 5 )。结论 :T2DM患者血液成分的改变、血液流动性、黏滞性的异常以及微循环的瘀滞状态等诸病理改变参与了糖尿病血瘀证的发生与发展。扶正降黏胶囊可有效治疗中老年 2型糖尿病血瘀证。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血小板黏附分子表达、降低血浆D -二聚体含量、改善血黏相关因素及微循环瘀滞状态等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形成的可能机理。方法选取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0名,其中血瘀证组60例和非血瘀证组50例。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微粒及其表面膜蛋白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PAC-1)、血小板膜糖蛋白Ibα、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的表达,分析上述指标与冠心病血瘀证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血小板微粒及其表面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PAC-1、CD40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并与血瘀证存在正相关(P0.05),r值分别为0.427、0.294、0.200、0.218。结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瘀证的形成可能与血小板微粒的黏附、聚集、促炎症反应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Dim-2)、纤维蛋白原量(Fib)和血小板(PLT)的变化,评价其在恶性肿瘤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 CA-7000血凝分析仪对56例恶性肿瘤患者和20例健康人的血浆D-二聚体(Dim-2)、纤维蛋白原量(Fib)和血小板(PLT)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各组肿瘤在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含量明显升高,与健康人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肿瘤早期组(Ⅰ Ⅱ期)和晚期组(Ⅲ Ⅳ期)在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含量较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中药 对照组)治疗前后,在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含量有所升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二聚体、Fib和血小板水平变化,可考虑作为判断患者转移、恶化及评估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活血化瘀中药汤剂可作为一种抑制肿瘤生长及转移治疗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加味四君固本汤对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观察组56例用加味四君固本汤治疗,另选择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全血粘度、红细胞电泳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人(P〈0.01),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人(P〈0.01),血浆粘度及血沉无明显变化。治疗后血液流变性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或P〈0.01)。患者有明显的微循环改变,而治疗后管袢晰度变清、血流速度加快、红细胞聚集性减小,微循环有显著性改善(P〈0.05或P〈0.01)。结论:血液流变性及甲襞微循环的改变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病理特征,加味四君固本汤对恶性肿瘤患者血淤状态可能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和中医证型的胃癌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与转移状态的关系。方法:观察63例不同分期的胃癌患者的全血比粘度(高切、低切)、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及其聚集率等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胃癌组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及聚集率等明显地健康人组(P〈0.05,P〈0.01)。无转移组(8例)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等项与健康人组比较无显著变化(P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华跌打丸对大鼠急性血瘀模型的体外血栓形成、血液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和对小鼠微循环障碍模型耳郭微循环的影响,评价中华跌打丸活血化瘀的作用。方法:通过注射肾上腺素加冰水刺激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血瘀模型,测定体外血栓形成和血液黏度;按照Born氏比浊法加入诱导剂诱导聚集测定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尾静脉注射15%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微循环障碍,观察小鼠耳郭各时段微动脉和微静脉管血液流速和血管管径的变化。结果:中华跌打丸可降低血瘀模型大鼠的血液黏度,在切变率150 S-1、60 S-1及5 S-1下的全血黏度均显著降低(P<0.05),明显缩短血瘀模型大鼠血栓长度,减轻血栓湿重和干重(P<0.05,P<0.01);中华跌打丸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各剂量均能明显降低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率(P<0.05,P<0.01);中华跌打丸对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小鼠耳郭微循环障碍有明显改善作用,于造模10 min、20 min、30 min时增加血液流速(P<0.05,P<0.01),扩大微动脉、微静脉管径(P<0.05,P<0.01),减轻红细胞聚集(P<0.05,P<0.01)。结论:中华跌打丸可明显改善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障碍,有较好的活血化瘀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运用益元活血方治疗老年人腔隙梗塞并观察该方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电泳率及a颗粒膜蛋白-140的作用。结果表明:益元活血方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与老年人健康组比较,LI组MAR和GMP-140水平升高,而EPM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5.
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诊疗意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征,分析肿瘤发生发展与这些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8例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测,并将检查结果与69例健康体检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血浆黏度、血小板黏附率均高于健康体检者(P均<0.05);红细胞比容低于健康体检者(P<0.05);恶性肿瘤患者之间比较,晚期转移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与血浆黏度明显高于非转移组(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存在着明显的特征,表现为高黏度、高凝血状态,并且晚期转移患者更为明显。检测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可以及时判断病情变化,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血液流变学对肺癌诊断、治疗的价值。方法 :分别对 5 3例肺癌患者和 5 1例健康对照者 12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对生存期在 18个月以上的 19例无转移肺癌患者治疗前、后和确诊时已有转移并于 18个月以内死亡的 2 0例患者 ,确诊时及死亡前血液流变学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临床确诊的肺癌患者 ,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在肺癌的发展过程中 ,其多项指标大都显著异常 ,已有转移的比无转移的患者异常更为明显。无转移的患者 ,经合理的综合治疗血液流变学大多数指标可恢复或接近正常。晚期转移患者病情恶化至临终前 ,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健康组 (P <0 0 1)。结论 :血液流变学检查可作为肺癌临床诊断、估计病情发展程度、判断疗效和预后的重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7.
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血瘀证,血瘀证不仅是恶性肿瘤患者存在的客观征象,也对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存在重要影响。手术、放、化疗是目前肿瘤临床的主要治疗方式,3种治疗方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缩小瘤体、减轻症状的作用,因而对患者的血瘀证状态也会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手术、放、化疗3种治疗方式本身均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在手术、放、化疗的前、中、后不同时间段可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血瘀证状况,从而有可能对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潜在的促进作用。因而,在手术、放、化疗的前、中、后不同时机应用活血化瘀疗法可能会对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泽兰两个化学部位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找确定泽兰活血化瘀有效部位。方法:比浊法测定体内外血小板聚集;剪尾法和玻管法测定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结果:泽兰的两个化学部位F04-A、F04-B均可以抑制大鼠体外血小板聚集和小鼠体内血小板聚集,延长小鼠凝血时间,但对出血时间无明显影响。结论:泽兰的两个化学部位F04-A、F04-B均具有抗凝血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且F04-A的作用可能强于F04-B,是泽兰活血化瘀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19.
理气药对荷瘤小鼠凝血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加  蒋益民  钱伯文  于尔辛 《中草药》1996,27(4):218-220
理气药对C57BL小鼠Lewis肺癌的局部肺转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转移率达33.89%。实验中发现,小鼠荷瘤后,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达6.71±2.80Ω,TXB2升高,6-K-PGF1α降低,T/P比值变大,提示肿瘤的生长能激活凝血机制。而理气药的治疗抑制了血小板聚集性的增高,为4.09±1.20Ω,与正常相接近,并能降低TXB2,升高6-K-PGF1α,T/P比值变小,使TXA2-PGI2趋于平衡,表明理气药能改善荷瘤机体的高凝状态,以利于抗肿瘤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