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泰方对大鼠血小板活化作用的影响,探讨其抗血栓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旋转玻璃球法测定血小板粘附率,采用比浊法测定ADP,ACA,COL诱导的大鼠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采用血栓法观察脑泰方对大鼠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脑泰方能降低血小板粘附率;降低ADP,ACA,COL诱导的大鼠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减短大鼠体外血栓长度、减轻血栓湿重、干重。结论抗血小板活化、抗血栓形成是脑泰方预防、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太白米正丁醇与水提取部位对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太白米正丁醇提取部位组、太白米水提取部位组及丹参滴丸组,予相应药物干预10d,并于末次给药前采用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复合冰水浴造成大鼠血瘀模型。实验结束,颈总动脉插管取血,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测定不同剪切力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结果太白米正丁醇、水提取部位(10g生药/kg)对血瘀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降低作用。结论太白米正丁醇、水提取部位对血液流变学异常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防风正丁醇萃取物对家兔血小板粘附功能及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血小板粘附功能采用旋转法;体内血栓形成采用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法;体外血栓形成采用Chandler法.结果:该药可明显降低家兔血小板的粘附功能;减轻家兔动-静脉旁路中形成血栓的重量;缩短家兔体外形成血栓的长度,并减轻湿重与干重.结论:防风正丁醇萃取物有一定抗血板粘附及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天贞子胶囊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天贞子胶囊 (简称TZZ)对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比浊法测定TZZ体外和灌胃给药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采用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法制作大鼠血栓模型,观察TZZ对血栓形成的作用.结果 灌胃给药TZZ 0.75 g/kg,1.5 g/kg 及体外给药 TZZ 2 mg/ml和4 mg/ml,对ADP和凝血酶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P< 0.01) ;明显降低大鼠血栓形成湿重( P< 0.01) .结论 TZZ能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与大鼠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克栓颗粒对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克栓颗粒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及小鼠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克栓颗粒明显降低花生四烯酸(AA)及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率(P〈0.05 ̄0.01),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率也有一定的降低作用;明显处长大鼠体内血栓形成时间(P〈0.01);明显抑制大鼠体外血栓的形成,其主要表现为使血栓长度明显缩短(P〈0.01),血栓湿重度和干重明显减轻(P〈0.05);此外,还具有溶解血栓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太白米不同组分的高效液相测定方法,为太白米物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紫外图谱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太白米不同组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明确其化学成分,并确定其含量。结果:太白米不同提取部位均含有酚酸类物质阿魏酸,其正丁醇提取部位含量最高。结论:阿魏酸可能是太白米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提取-共沸精馏耦合工艺(water extraction coupling rectification,WER)提取挥发油制备颈复康颗粒对实验性体内、外血栓形成、血液黏度及脑血流量的影响,对WER工艺制备的颈复康颗粒进行药理学评价。方法: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即颈复康颗粒高、低剂量组(12,6 g.kg-1)、WER工艺颈复康颗粒高、低剂量组(12,6 g.kg-1)及空白对照组,各组连续ig给药7 d。大鼠体外血栓形成:末次给药后2 h,自腹腔动脉取血,置体外血栓形成仪上测量血栓长度、湿重、干重;大鼠体内血栓形成:末次给药后2 h麻醉大鼠,分离颈总动脉,观察记录体内血栓形成时间;自腹腔静脉取血测定大鼠血小板聚集率、高切、中切、低切下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取健康成年家犬30只,分组及给药等同前,观察记录用药前后家犬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及脑血管阻力(cerebral vascular resistance,CVR),分析WER工艺与传统工艺制备的颈复康颗粒对上述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WER工艺提取挥发油制备的颈复康颗粒高、低剂量组均可显著延缓大鼠血栓形成时间(OT延长率为33.34%,18.87%),降低大鼠体外血栓长度、湿重和干重,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及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血小板5min聚集阻抗值分别为6.15Ω,7.24Ω),在末次给药后30~90 min均可增加家犬脑血流量,且与传统工艺颈复康颗粒同剂量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WER工艺提取挥发油制备的颈复康颗粒较传统工艺制备的颈复康颗粒具有更好的活血化瘀作用。  相似文献   

8.
观察了脉乐冲剂(ML)对大鼠实验性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对大鼠体外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ML对大鼠实验性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对大鼠体外血栓的长度,湿重、干重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9.
虎杖甙抗血栓形成及改善微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虎杖甙抗血栓形成 ,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方法 :以术后血栓湿重、血栓形成抑制率、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聚集时间、肠细膜毛细血管管径和毛细血管流速等为观察指标 ,模型组和用药组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虎杖甙大、中剂量组可显著性抑制家兔血栓形成 ,减轻血栓湿重 ,还可显著性降低家兔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聚集时间 ,对于大鼠肠细膜毛细血管管径和毛细血管流速均可显著性增加。结论 :虎杖甙具有一定的溶血栓、抑制血小板凝集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观测指标可为临床合理用药作参考  相似文献   

10.
血竭总黄酮对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及心肌缺血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马建建  宋艳  贾敏  李长龄 《中草药》2002,33(11):1008-1010
目的:观察血竭总黄酮对大鼠及兔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及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血小板聚集,大鼠体内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结扎冠状动脉所致急性心肌缺血实验模型,结果:血竭总黄酮对体外ADP放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及PAF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明显抑制大鼠实验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结扎冠状动脉所致急性心肌缺血面积。结论:血竭总黄酮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和抗血小板,抗血栓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冠心病血瘀证患者65例,采用体外血栓形成方法观察血栓长度、湿重,干重均较健康人明显增加,活血化瘀药川芎治疗后对体外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并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蒲黄抗血栓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方法:对蒲黄不同提取部位(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对体外血小板聚集作用进行筛选,进一步研究蒲黄活性部位对胶原蛋白-肾上腺素和角叉菜胶诱发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蒲黄有效部位对大鼠体内血栓模型及血管壁的作用。结果:蒲黄乙酸乙酯部位对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胶原、凝血酶诱发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分别为40.08%,33.09%,37.91%,34.71%,水部位则为29.29%,28.65%,28.33%,32.29%;而蒲黄乙酸乙酯部位对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发小鼠死亡和偏瘫的保护率为50%,对角叉菜胶诱发小鼠黑尾发生率为50%;同时乙酸乙酯部位可明显抑制大鼠体内血栓的形成,并对血管内皮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初步认为乙酸乙酯部位为蒲黄抗血栓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13.
救心滴丸对血液流变性和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救心滴丸的活血化瘀作用.方法通过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加冰水刺激复制血瘀模型,用锥板法测定血瘀模型大鼠的血液粘度,用Chandler法测定体外血栓的形成;采用Born氏比浊法测定家兔血小板聚集.结果救心滴丸明显降低二磷酸腺苷(ADP)和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率(P<0.05~0.01),降低血瘀模型大鼠的体外血栓长度(P<0.01)、血栓湿重及干重(P<0.05~0.001),降低血瘀模型大鼠在切变率30s-1、5s-1下的全血粘度(P<0.05~0.01).结论救心滴丸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绞股蓝总皂甙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齐刚  张莉  李长龄  马健  苏亚岷 《中草药》1997,28(3):163-165
研究了绞股蓝总皂甙(gypenosides,GP)灌服给药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GP(50、100mg/kg,ig)对二磷酸腺甙(ADP)、花生四烯酸(AA)及胶原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体外实验表明GP(FC100、20μg/mL)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GP(100、200mg/kg,ig)对大鼠实验性脑血栓、体外动脉血栓及小鼠肺血栓的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关系。提示绞股蓝总皂甙为一血小板功能抑制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红景天注射液活血化瘀作用机理。方法:观察红景天注射液对家兔血小板聚集率、大鼠体外血栓形成及血液黏度的影响。结果:红景天注射液可明显降低花生四烯酸(AA,和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率(P〈0.05),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率有降低趋势;能显著缩短大鼠血栓长度(P〈0.05),减轻血栓湿重及干重(P〈0.05~0.01);降低中切速30S^-1及低切速5S^-1下的全血黏度(P〈0.05)及血浆黏度。结论:红景天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黄(庶虫)虫丸乙醇提取液抑制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这种抑制作用与药物剂量呈依赖关系。实验表明大黄(庶虫)虫丸乙醇提取液能使聚集后血小板逐渐发生解聚作用,有效解聚率与药物剂量正相关。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实验观察到,大黄(庶虫)虫丸醇提取液具有抑制大鼠血栓形成作用,血栓湿重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小(P<0.01)。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别考察冠心Ⅱ号全方、全方中的活血药和全方中的理气药对大鼠体外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以及对小鼠镇痛作用的影响,探讨冠心II号方剂配伍规律。方法:大鼠连续灌胃给药7天后,麻醉,腹主动脉取血,用体外血栓形成仪制作血栓并测量其长度、湿重和干重;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小板聚集率。小鼠连续灌胃给药4~5天后,分别用腹腔注射醋酸法和热板致痛法制造小鼠疼痛模型,记录小鼠醋酸致痛的扭体潜伏期和扭体次数,及热板致痛的痛阈值。结果:与蒸馏水对照组相比,全方组和活血药组的体外血栓长度,血栓干、湿重,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二者作用强度无显著性差异;而理气药组的上述各指标与蒸馏水对照组比较略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在镇痛试验中,与蒸馏水对照组相比,冠心Ⅱ号全方组和理气药组小鼠的扭体次数显著减少、热板致痛的痛阈值显著增高,且两组作用强度无统计学差异;而活血药组的上述各指标与蒸馏水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冠心Ⅱ号全方中发挥抗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作用的主要是方中的活血药,理气药在该作用上不起主导作用;而冠心Ⅱ号全方中发挥镇痛作用的则主要是理气药,活血药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8.
泽兰有效部分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泽兰有效部分L.F04: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探讨其活血化瘀作用机制。方法用高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推注造成大鼠血瘀证模型,观察泽兰L.F04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以及体内动静脉旁路血栓、体外旋转环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 L.F04 0.408,0.204g/kg对模型组大鼠ADP诱导的体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增加皆有显著的抑制。且呈剂量依赖关系;与对照组相比,血瘀模型大鼠体外血栓质量明显增加,长度仅有增加趋势,L.F04高、低剂量(0.408,0.204g/kg)皆有抗血栓形成作用,L.F04高剂量对血栓干质量、湿质量的减轻尤为明显;L.F04高、低剂量对实验性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27.41%,27.14%。结论泽兰L.F04可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及体内、外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芪龙胶囊抗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及溶栓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芪龙胶囊的抗试验性血栓形成和溶栓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动静脉环路血栓模型,电刺激颈总动脉形成血栓模型,并使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抗血栓形成和溶栓试验;用比浊法测定ADP及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结果:芪龙胶囊0.6g·kg-1、0.3g·kg-1组明显降低动静脉环路血栓湿重(P<0.05;P<0.01),且各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血栓干重(P<0.05;P<0.01);芪龙胶囊0.6g2kg-1、0.3g·kg-1对电刺激大鼠颈总动脉形成的血栓长度明显减少,血栓重量明显减轻(P<0.05,P<0.01);芪龙胶囊0.126mg·mL-1、0.042mg·mL-1、0.021mg·mL-1浓度下及0.6g·kg-1、0.3g·kg-1、0.15g·kg-1饲药后含药血清对体外新鲜形成血块具有明显溶解作用(P<0.01);芪龙胶囊0.6g·kg-1、0.3g·kg-1、0.15g·kg-1对ADP所诱发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0.6g·kg-1、0.3g·kg-1组对胶原所诱发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P<0.01).结论:芪龙胶囊具有很好的抗试验性血栓形成和溶栓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化瘀通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法,分别观察化瘀通对不完全脑缺血大鼠脑含水量及脑血管通透性的影响.通过对大鼠血小板聚集性及对血小板聚集诱导剂的作用及血小板粘附性的变化观察其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同时观察化瘀通对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化瘀通对不完全性脑缺血大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显著降低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粘附性,对静脉注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所致小鼠死亡有显著保护作用,对大鼠体外血栓和动静脉旁路循环实验性血栓的形成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化瘀通对脑缺血和脑血栓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