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区发现一些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结果,新型布尼亚病毒可能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主要致病原[1].  相似文献   

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通常是机体被蜱虫叮咬后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的新发传染病, 在我国多个城市及国外均有报道, 研究统计其病死率可达5%~30%, 春夏季节多发, 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地区。在病毒感染性疾病中, 机体往往表现为免疫系统功能受损, 继而引发一系列异常的病理生理改变。文章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在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及骨髓检测异常改变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以期增加相关工作人员对本病的认识, 进而促进对于本病相关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新的诊断及治疗技术的研发创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是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致病病原,为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一种新型病毒.通过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在巨噬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了解SFTSV在细胞内的复制组装机制.方法 应用两种人源巨噬细胞系THP-1细胞和U937细胞,通过免疫荧光共聚焦方法分析SFTSV感染巨噬细胞后与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共定位.结果 SFTSV可特异性感染巨噬细胞,在SFTSV感染的巨噬细胞中SFTSV核蛋白与高尔基体共定位于核周,与内质网紧密相邻,但没有共定位.结论 在SFTSV感染的巨噬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可能是病毒进行加工修饰及包装成熟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新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并进行评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中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排查提供实验室检测依据.方法 利用新型布尼亚病毒S片段基因的特异性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探针5'端标记FAM,3'端标记TAMRA,优化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并对不同浓度含...  相似文献   

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以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对湖北、河南、江苏、浙江等地所报告的高度散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SFTS)进行了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监测,但发现,大部分病例不能检测到无形体特异性核酸或抗体。2009年国家疾控中心专家在河南一份患者标本中分离到一株新布尼亚病毒。2010年,河南、湖北和山东等地相继报告不明原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  相似文献   

6.
赵瑶婉 《现代免疫学》1996,16(3):F003-F003,177
兄弟同患血小板减少伴湿疹的免疫缺陷病赵瑶婉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镇江212002血小板减少伴湿疹的免疫缺陷病(WiSkott-AldrichSyndrome)是以血小板减少、湿疹、反复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伴性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累及男性,预后极差。我...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针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三种常见病毒性出血热病毒的现场应急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基于传统的T...  相似文献   

8.
蜱能够传播多种病毒,已知有6个病毒科的病毒能通过蜱虫吸血传播,分别是黄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正粘病毒科、弹状病毒科、呼肠孤病毒科和非洲猪瘟病毒科。除非洲猪瘟病毒科外,其余病毒均为核糖核酸(RNA)病毒。黄病毒科和布尼亚病毒科病毒可在人类引起脑炎和出血热,因此其意义尤为重要。森林脑炎病毒、波瓦生病毒和克里米亚—刚果热病毒等蜱传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近年来在世界上多个地区重新流行。新型蜱传病毒及相关病例不断被发现,例如我国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以及国外发现的Heartland和波本(Bourbon)病毒等,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自然界蜱的接触机会日益增加,导致蜱传病毒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为了做好及时应对这种潜在公共健康威胁的准备,本文对蜱及其携带的重要病毒特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 DBV)感染引起的一种以发热、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多器官损伤为临床特点的新发突发传染病。DBV导致的免疫系统紊乱是SFTS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单核/巨噬细胞是固有免疫的重要成员, 是DBV感染的靶细胞, 其与病毒的相互作用在DBV致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DBV感染人体后单核/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效应特点及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儿童系统性EBV阳性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是不同于一般EB病毒感染以及已知的EB病毒相关性淋巴瘤的一组疾病谱。该疾病最常累及肝脾,其次为淋巴结、骨髓等。临床表现以发热、肝功能异常,脾脏增大,血小板减少,贫血,淋巴结增大,以及噬血细胞综合征等。临床预后极差,在诊断初期极易误诊。本文将我科确诊的两例病例进行总结伴相关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北京地区鼠类、犬类以及蜱中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情况,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在自然界中可能存在的动物宿主及传播媒介,分析北京地区存在新型布尼亚病毒自然疫源地的可能性,以及该病毒的传播风险,为北京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防治提供背景数据及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2010年北京地区五个郊区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的核酸检测方法,以期用于埃博拉出血热临床标本的检测.方法 针对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核蛋白和糖蛋白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单重和双重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利用体外转录病毒RNA和埃博拉病毒系列参考品RNA评价其敏感性,利用马尔堡病毒、健康人、登革热患者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清评价其特异性.结果 所建立的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扩增效率在95%~105%,可特异性地检测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核蛋白和糖蛋白基因,与马尔堡病毒、登革热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均无交叉反应,体外转录的病毒RNA可检出10~100拷贝/μl.双重检测方法通过细胞培养的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RNA验证,可检出100 pfu/ml病毒.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的实时荧光RT-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埃博拉出血热临床标本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濮阳市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并分析濮阳市首例新型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分离株S、M、L片段分子特征。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分析流行病学特点, 用Vero细胞分离病毒, 提取SFTSV核酸, 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检测;构建多重PCR法对病毒核苷酸序列进行特异性扩增, 利用二代测序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 DNAStar、MEGA11等生物信息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 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14 d内均无旅居史, 有野外作业史, 无蜱虫叮咬史;血液样本检测SFTSV核酸阳性;SFTSV基因型为E型, 其S、M、L片段基因均为E型, 与GenBank中已知的SFTSV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 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8%~99.9%、94.0%~99.8%、95.7%~99.7%。结论该患者确诊为濮阳市首例SFTSV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与河南近年来分离株基因分型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尸检病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 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腹部症状和发热,后期出现神志不清,经过呈爆发性;血实验室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贫血、肾功能损害、红细胞分布宽度和网织红细胞增加;尸检发现全身皮肤及右心房、室内膜弥漫性散在点状出血,全身多器官透明样血栓形成及出血,松果体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结论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少见疾病,病理学改变以弥漫性微循环透明样血栓形成为特征.早期易误诊、漏诊,若不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极高.  相似文献   

15.
1病历摘要患者女,14岁。因发热、血小板下降3月余,腹胀2月余,加重伴气短1周入院。1·1病史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发热,体温最高38℃,查血小板28×109L-1,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静脉应用地塞米松5 mg/天×3天,血小板升至正常。患者仍有发热,Tmax 39℃  相似文献   

16.
目的拟构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病例外周血各群白细胞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感染率的流式细胞检测方法, 为临床评估病例预后, 靶细胞和相关机制研究提供新工具。方法建立检测非洲绿猴肾细胞系(VERO-E6)和人单核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SFTSV感染率的流式方法, 并与定量反转录PCR(qRT-PCR)方法比较验证。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FTS病例外周血各亚群白细胞胞内SFTSV含量, 并与单细胞测序比较验证, 流式细胞检测结果与病例相关临床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qRT-PCR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一致, SFTSV感染后3 d内VERO-E6内病毒含量显著梯度升高, 而THP-1内病毒含量变化不明显。流式细胞技术在部分SFTS病例的B淋巴细胞检测出SFTSV阳性, 与单细胞测序结果一致。结论流式细胞检测胞内SFTSV, 相对于qRT-PCR更适用于混合细胞样...  相似文献   

17.
岳玲艳 《医学信息》2009,22(12):2846-2847
目的对呼吸系统疾病伴发热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驻地医院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期间呼吸系统疾病伴发热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显示;结果感染性疾病51例,91.07%,非感染性疾病5例,8.93%;结论呼吸系统伴发热的主要病因是感染性疾病,这对于准确且迅速的诊断和治疗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2例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SFTS)感染病例,2名患者均具有典型的SFTS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临床症状,以发热、腹泻为首发症状,血小板呈进行性降低。2例新布尼亚病毒S片段核酸阳性,其中从1例患者血液标本中分离出病毒,对病毒进行体外培养并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颗粒。通过测序拼接得到病毒的S片段,S片段的进化树分析表明此毒株属于新布尼亚病毒C基因型C1分支,与安徽毒株(JQ670933.1)基因同源性最高,达到99.5%,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本文得到的S片段有10个碱基突变,并全部导致了氨基酸改变,其中6个突变位于NP基因,4个突变位于NSs基因。分离毒株表明SFTSV在安徽沿长江流域散发存在且毒株序列有相应变化,但病原学特征没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9.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概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7年以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对湖北、河南、江苏、浙江等地所报告的高度散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SFTS)进行了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监测,但发现,大部分病例不能检测到无形体特异性核酸或抗体.  相似文献   

20.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以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对湖北、河南、江苏、浙江等地所报告的高度散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SFTS)进行了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监测,但发现,大部分病例不能检测到无形体特异性核酸或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