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输血前患者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性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梅毒抗体(R豫)的检测在医院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提醒医务人员注意操作与自我保护,预防医院感染。方法对我院各科输血前患者血液进行HbsAg、抗-HCV、抗-HIV、RPR检测,共3048人。结果检出HbsAg阳性130人,占4.6%;抗-HCV阳性20人,占0.65%,RPR阳性185人,占6.0%;总检出阳性率11.25%。结论不仅对患者与医务人员自身有利,而且保证输血安全临控,减少医疗纠纷,减少或防止医院感染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喻学继 《大家健康》2016,(12):57-57
目的:探讨分析拟输血患者输血前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方法:选择1000例拟输血患者,检测患者输血前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同时统计HIV阳性患者中交叉感染患者例数。结果:1000例拟输血患者中,检出阳性标本137例,感染率为13.7%,2011年到2015年感染率分别11.9%、13.2%、13.3%、14.3%、15.2%,有逐年升高的趋势。HIV阳性患者中发生交叉感染情况为:2012年1例HIV阳性患者同时合并HBsAg阳性,2014年2例HIV阳性患者中其中1例合并TP阳性,2015年2例HIV阳性患者中有1例合并HBsAg阳性,HIV阳性患者交叉感染总发生率为42.9%。结论:输血前进行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对于减少院内感染和医疗纠纷、加强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了解本站采取核酸检测与酶免检测平行筛查血液的效果。方法:对2011年6月15日~2014年6月底共计39236份献血者标本的 ELISA 检测结果(HBsAg、抗-HCV、抗-HIV)和 NAT 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9236份标本中 NAT 阳性220份,阳性率为0.56%;ELISA阳性(HBsAg、抗-HCV、抗-HIV 3项)199份,阳性率为0.51%;NAT、ELISA 阳性157份,占0.40%;ELISA 阴性 NAT 阳性63份,占0.16%,鉴别出27例 HBV -DNA 和1例 HCV -RNA;NAT 阴性 ELISA 阳性42份,占0.11%,ELISA 双试剂检测阳性与 NAT 阳性符合率为78.9%,HBsAg、抗-HCV、抗-HIV 双试剂阳性与 NAT 阳性符合率分别为80.3%、66%、100%。结论:NAT 与 ELISA 平行检测血液筛查模式既能够防漏互补,同时也可以缩短血液检测周期,保障血液的及时安全供应。  相似文献   

4.
受血者输血前5项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受血者输血前5项的检测,探讨对受血者输血前相关项目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丙肝抗体(抗-HCV),艾滋抗体(抗-HIV),梅毒(TPP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谷丙转氨酶(ALT)。结果对2800例患者进行检测,丙肝(HCV)阳性有41例,占1.46%;梅毒(TPPA)阳性有32例,占1.14%;艾滋(HIV)阳性有1例,占0.04%;乙型肝炎阳性有531例,占18.96%:谷丙转氨酶(ALT)高于正常(〉40U/L)有398例,占14.21%。结论对受血者输血前5项的检测,明确患者的健康状况,杜绝医源性经血传播疾病而引起医疗纠纷,对保护医患双方利益而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酸扩增技术(NAT)对降低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的可行性。方法(1)采用2种不同厂家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同时对无偿献血者血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进行检测;(2)采用血筛系统检测单人份 HBV DNA、HCV RNA、HIV RNA;(3)对 ELISA 检测阴性、NAT 检测阳性的标本定期进行追踪分析,观察有无血清学转换,以确定感染状态。结果共筛查2011年3月-10月乌鲁木齐地区无偿献血者14696例,其中 ELISA 检测阳性共152例(其中2份标本 HBsAg、抗-HCV 同时阳性):HBsAg 阳性率为0.52%(76/14696),抗-HCV 阳性率为0.37%(55/14696),抗-HIV 阳性率为0.16%(23/14696);NAT 检测阳性共71例:HBV DNA 阳性率为0.22%(32/14696),HCV RNA 阳性率为0.17%(25/14696),HIV RNA 阳性率为0.10%(14/14696);14544例 ELISA 阴性标本经 NAT 检测没有检出 HCV RNA、HIV RNA 阳性标本,检出2例 HBV DNA 阳性标本,经过追踪分析,第1例发生了血清学转换,为“窗口期”感染,第2例无血清学转换,但乙肝核心抗体持续阳性,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结论ELISA 检测后血液安全性有了很好的保障,但是依然存在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NAT 检测可降低输血残余风险,提高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6.
陈丽  叶晓燕  汪芳 《基层医学论坛》2016,(22):3105-3106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合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TP)的情况,为 HIV 多重感染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016年上饶市确诊 HIV 感染者400例,采用 ELISA 法检测 HBSAg、抗 HCV 抗体法检测,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TP 抗体)以及 RPR 实验检测(HBV)、HCV以及梅毒感染情况。了解上饶市 HIV 感染者的 HBV、HCV、TP感染率,发生重复感染的情况和特点。结果 HIV 感染合并HBV 感染104例,占26.00%;HIV 合并 HCV 感染20例,占5.00%;HIV 合并 TP 感染52例,占13.00%;HIV 合并 HBV 以及 HCV 感染8例,占2.00%;HIV 合并 HBV 以及 TP 感染7例,占1.75%;HIV 感染合并 HCV 以及 TP 感染3例,占0.75%,均为女性。无 HIV 感染合并三重感染者。结论本市 HIV 感染者免疫功能不同程度减低,合并 HBV 感染发生率较高,定期对HIV 感染者进行病原学检查,对于 HIV 防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付麦旺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1):119-119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输血前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梅毒感染情况及送检率,以增强临床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确保输血安全。方法:对1560例住院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指标(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送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送检的1300例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指标:HBsAg、抗HCV、抗HIV1/2、梅毒抗体进行捡测分析。结果:1560例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指标全检测者1300例(83.3%),未全做者260例(16.7%)。检出HBsAg阳性98例(7.54%),抗HCV阳性13例(1%),梅毒抗体阳性10例(0.77%),抗HIVI/2全阴性。该四项指标共检出121例阳性,总阳性检出率为9.3%。结论:输血前患者常规准确检测四项感染指标,可为血源性医院感染诊断提供依据,为减少医疗纠纷,保障输血安全,预防职业暴露有重要的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四项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意义。方法 收集本院住院和门诊需要输血的患者血标本7382例,用ELASA方法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IV抗体(抗—HIV)和梅毒密螺旋体抗体(TP)四项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其中,如抗—HIV初筛阳性后按规定送确认实验用免疫印迹法确认。结果 7382例中,四项标志物总阳性1243例,总阳性率16.84%。单项阳性1197例,单项阳性率高达16.22%;混合感染46例,混合感染率0.62%。其中HBsAg、抗—HCV、TP单项阳性率分别是13.08%、1.60%、1.53%;HBsAg和抗—HCV或TP混合感染者较多,抗—HIV未检测到阳性。结论 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四项输血相关病原体标志物检测对于传染病感染的辅助诊断、区分责任、减少医疗责任纠纷的发生、提醒医务人员有针对性地加强自我防护、防止或减少职业感染具有十分非常重要的意义。建议各医院都应该对受血者常规进行输血前四项输血相关病原体标志物检测。  相似文献   

9.
边红放  马广信 《医学综述》2013,(20):3811-3812
目的 探讨胶体金法快速检测在四项血液传染性疾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解放军252医院2011年9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门诊患者44 500例,上述患者在创伤性操作前采用胶体金法快速筛查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梅毒螺旋体(TP)抗体,统计标本的阳性率.结果 HBV阳性1462例,占3.28%,HCV抗体阳性125例,占0.28%,HIV抗体阳性21例,占0.047%,TP抗体阳性163例,占0.37%.结论 在紧急或特殊情况下用胶体金免疫结合技术快速筛查血液传染四项检测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临床对疾病采取积极有效的监测、预防措施及相关治疗,避免传染病医源性传播和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患者输血前传染病感染状况。方法对1535例患者输血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血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1+2)]和梅毒螺旋体抗体(TP)。结果在1535例患者中,HBsAg阳性187例(12.18%)、抗-HCV阳性12例(O.78%)、抗-HIV阳性(经省CDC确诊)1例(0.07%)、TP阳性16例(1.04%)。检测阳性总数为216例,总阳性率为14.07%。结论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标志物检测、了解患者输血前感染状况有利于防止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及减少或避免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1.
汕头市健康无偿献血人群HCMV感染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汕头市健康献血人群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情况,探讨临床特殊情况用血进行HCMV抗体检测的必要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50份检验合格血液的血清中的HCMV-IgM抗体和HCMV—IgG抗体,并与同期的HBsAg、HCV抗体和HIV(抗体+抗原)、TP抗体的阳性率作比较。结果汕头市健康无偿献血人群HCMV—IgM的阳性率为2.67%,HCMV—IgG的阳性率为93.78%,远高于同期的HBsAg、HCV抗体和HIV(抗体+抗原)、TP抗体的阳性率。结论汕头市健康无偿献血人群HCMV阳性率与国内其它地区的报道相近,临床特殊情况用血需对HCMV—IgM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2.
李莉 《吉林医学》2011,32(15):3116-3116
目的:了解计划生育门诊患者手术前4种传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sAg),采用胶体金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阳性结果用ELISA方法确证。结果:18 031例患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724例,抗HCV阳性患者25例,抗HIV阳性患者1例,抗TP阳性患者60例。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02%、0.13%、0、0.33%。结论:为了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更加完善,应严格做好计划生育门诊患者手术前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侵入性检查前患者进行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传染病原进行快速检测以了解患者检查前的状况,预防交叉感染、医务人员职业感染及防止医疗纠纷。方法:采用胶体金法,对2503例患者进行术前检测。结果:HBsAg阳性119例(4.75%),抗一HCV阳性39例(1.56%),抗-HIV1/2待复查6例(0.24%)。结论:侵入性检查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对于血液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减少侵入性检查后交叉感染引起的医疗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对患者、医务人员,对医院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蔡焕荣 《海南医学》2011,22(17):117-118
目的通过对9754例手术或输血前传染病感染状况的调查分析,探讨手术或输血前患者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意义。方法将我科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手术或输血前患者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四项指标(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754份标本中HBsAg阳性814例,占8.35%,抗-HC阳性95例,占0.97%,抗-TP阳性56例,占0.57%,抗删阳性15例,经广西省疾控中。C,,HIV实验室确认为阳性11例,占0.11%。结论手术或输血前对患者进行四项传染病指标的检测。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医护人员的自身保护,减少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输血患者其输血前感染状况,强调有关感染性检查项目设置的重要性。方法 ELISA法检测HBsAg,Anti—HCV,Anti—TP,Anti—HIV1/2;用速率法检测ALT。结果 HBsAg阳性率16%,Anti—HCV阳性率1.53%,Anti-TP阳性率1.31%,Anti—HIV1/2未检出阳性,ALT异常占18.1%。结论 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可减少因输血引起的的医疗纠纷,有利于医务工作者的个人防护。  相似文献   

16.
杜波 《大家健康》2016,(4):282-282
目的:分析海洛因依赖者的 HIV、梅毒和 HCV 感染状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该院美沙酮门诊收治的200例海洛因依赖者作为观察对象,对200例患者均实施 HIV、梅毒和 HCV 血清学检测,观察分析200例患者的 HIV、梅毒和 HCV 感染情况。结果:有2例(1.00%)患者检出 HIV 抗体阳性;有128例(64.00%)患者检出 HCV 抗体阳性;有17例(8.50%)患者检出梅毒抗体阳性,且 HCV 以及梅毒抗体阳性者性别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严密监测在美沙酮门诊治疗的患者的 HIV、梅毒和 HCV 感染情况,积极对其实施健康宣教,达到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降低 HIV、梅毒和 HCV 感染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患者感染HIV的状况,探讨其临床检查的重要意义。方法 2987例恶性肿瘤患者艾滋抗体(抗-HIV)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采用两种不同的厂家试剂进行检测;丙肝抗体(抗-HC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采用酶联免疫法;乙型肝炎病毒(HBV)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结果所检测的2987例恶性肿瘤患者中,HIV抗体阳性87例,阳性率2.91%,87例HIV感染患者中,HIV+HBV9例,HIV+HCV15例,HIV+TP13例,HIV+HBV+HCV 3例,HIV+HBV+TP2例,HIV+HCV+RPR5例;HIV+HBV+HCV+TP 4例。结论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HIV感染者易合并感染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梅毒等,并发恶性肿瘤的危险性很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采血前筛查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对血液报废的影响,探讨其降低血液报废的意义。方法统计2009年及2010—2012年所有采血样本277724份ALT及HbsAg、抗HCV、HIV、梅毒的ELISA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开展采血前筛查ALT对血液阳性不合格率的影响。结果血液各种检测结果的阳性报废率:2009年分别与2010、2011、2012年相比不仅ALT阳性报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ELISA检测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采血前筛查ALT不仅能显著降低ALT不合格造成的血液报废,而且能降低血液其他检测项目阳性的报废率,对血液安全和提高采供血效率、保护血源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卢丹华  张三明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8):2483-2484
目的:为了解输血患者输血前血液传染病指标的阳性率,探讨其检测的必要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结果:我院输血前患者血液传染性指标阳性率为16.24%,其中HB-sAg阳性率为11.3%,抗HCV阳性率2.91%,抗HIV阳性率0.05%,梅毒抗体阳性率为1.98%。结论: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传染病指标检测,可以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状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和帮助,加强操作隔离保护,同时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为举证倒置留下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合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的状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微粒子酶免疫技术(MEI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凝集试验(TRUST)、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TPHA)检测11例HIV感染者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丙肝抗体(抗-HCV)、乙肝标记(HBV-M)、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对其感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1例HIV感染者中合并HBV、HCV、TP总感染率为72.72%,合并感染HBV者6例(54.55%),无HBsAg阳性患者,合并感染HCV者6例(54.55%),合并感染HCV、TP者1例(9.09%);青壮年占90.9%;以农民、个体户、无业人员为主;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均非本市籍人;性接触和血液传播为主要感染途径,无母婴垂直传播病例。认为由于HIV感染者易合并感染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梅毒等,应重视宣传教育工作,防止自身感染或感染他人,从而避免造成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等的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