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髁突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应用螺旋CT三维影像重建技术诊断髁突骨折。方法:对28例髁突骨折行螺旋CT扫描检查,作冠状平面与颌面骨三维立体重建,与下颌全景X线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螺旋CT对28例髁突骨折均可确诊并分类,低、中、高位骨折分别为9、11和8例,全景X线片分别为9、9、4例.剩余2例中位和4例高位骨折漏诊。术后CT复查显示手术复位效果满意。结论:螺旋CT冠状平面重建对中、高位骨折有特殊诊断价值.三维立体重建影像直观地显示了骨折情况,对髁突骨折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疗效评价有重要作用。下颌全景X线片的诊断作用有限,可用于颌面外伤患者的初步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全景片对髁突骨折的诊断价值,探讨全景片易出现漏诊的髁突骨折的特点.方法:对163例220侧由CT确诊为髁突骨折病例的全景片进行读片,根据CT进行分类,统计各类髁突骨折全景片的检查结果.按骨折类型是否为囊内骨折进行分组,比较两组资料在全景片上的检出率,应用SAS6.1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囊内骨折、髁颈骨折和髁突下骨折分别为155侧、45侧和20侧,全景片未检出及检出髁突骨折分别为38侧和182侧,囊内骨折中有33侧全景片未检出骨折,122侧检出骨折但均无法定位骨折位置.囊内骨折组检出率显著低于髁颈骨折及髁突下骨折组(P=0.0149).结论:全景片可初步诊断髁突骨折,但对于囊内骨折,特别是细微骨折及无移位的骨折漏诊率较高.对于骨折线的定位、骨折块内外向移位角度的确定,全景片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髓内及髓外双重内固定在下颌髁突矢状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髓内髓外双重内固定术治疗18例24侧髁突矢状骨折,固定方法:单一螺钉或克氏针行髓内固定,配合一块钛板行髓外固定,伴发他处骨折者同期行精确复位固定。术后通过拍摄CT和全景X线片评价钛板固定情况、骨折段复位精准度及稳固性,通过临床检查评价咬合关系、开口度、开口型。结果术后X线全景片或CT检查显示,24侧髁突矢状骨折段均未发现术后旋转移位,对位良好;钛板和螺钉无扭曲、折断和松脱。术后咬合关系、开口度、开口型恢复良好。结论髓内髓外双重内固定具有抗骨折段旋转作用,髓内螺钉和髓外钛板在空间上互不干扰,是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固定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髁突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56侧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的X线全景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髁突骨折手术适应证判断,X线全景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有利于确定髁突骨折情况以及骨折的移位程度,有利于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常规X线片、二维及三维CT图像临床诊治髁突骨折的价值。方法回顾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治疗的17例髁突骨折病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常规X线片、二维及三维CT图像对髁突骨折术前诊断的正确率。结果17例患者确诊共有24侧髁突骨折,高、中、低位髁突骨折分别为8、10、6侧。术前诊断:常规X线片显示高、中、低位髁突骨折处数目分别为1(12.5%)、7(70%)、5(83.3%)侧;二维CT显示为6(75%)、9(90%)、5(83.3%)侧:三维CT显示为8(100%)、10(100%)、6(100%)侧。3种影像诊断的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应作为临床上诊治髁突骨折的必要辅助检查,尤其对髁突高位骨折,建议行常规三维CT检查。  相似文献   

6.
髁状突骨折与颞颌关节骨性强直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探讨髁状突骨折与发生颞颌关节骨性强直的关系。方法 对 2 8例有髁状突骨折病史的颞颌关节骨性强直患者 ,术前拍颞下颌骨全景X线片 ,CT横断或冠状扫描 ,部分病侧同时行二维和三维重建 ,并与外伤后X线片对照。在施行颞颌关节成形关节重建术中 ,采用颧弓根水平高位截骨 ,探查髁状突和关节盘的存在。结果  2 8例伤后的X线片均提示 :发生颞颌关节强直的病例为髁状突高位 (囊内 )横断骨折。而且 ,髁状突骨折块移位大 ,下颌升支明显上移。术前冠状CT显示髁状突移位于关节骨性强直区的内侧 ,上移的下颌升支与关节窝骨性融合。术中探查发现 2 0例 2 2侧有明显移位的完整的髁状突和关节盘。结论 在髁状突颈部高位 (囊内 )横断骨折病例 ,若髁状突骨折块发生严重移位、脱出关节窝外 ,可同时伴发关节盘移位。而下颌升支则在升颌肌群牵引下明显上移 ,形成对关节窝的继发损伤 ,最终导致颞颌关节骨性强直。对该类髁状突骨折应积极开放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7.
CT片与X线片在颌面部骨折检查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本院颌面外科 14例患者共 35处颌面部骨折的诊治情况分析 ,对 CT片与 X线片诊断颌面部骨折 ,进行了对比研究 ,现报道如下。1 方 法颌面部骨折 35处共 14例患者 ,术前分别摄取相应的 X线片和 CT片。摄 X线片的方法是上颌骨、颧骨摄华氏位片 ;颧弓摄颅底位片或颧弓切线位片 ;下颌骨摄全景片 ,对于骨折在下颌升支或下颌角区 ,加拍头颅侧位片或下颌骨侧位片 ,髁突区加拍薛氏位片。CT检查时 ,对上述各骨折区作横断位及冠状位扫描 ,层隔分别为 2 mm及 5 mm。由于全景片及冠状位 CT扫描 ,需要一定的体位配合 ,本组病例皆是在患者病…  相似文献   

8.
CT片与X线片在颌面部骨折检查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桂平  周正炎 《口腔医学》1998,18(4):194-196
对42例105处颌面部骨折,根据骨折部位不同,分别摄取相应的X线片及CT片:上颌骨、颧骨摄华氏位片;颧弓摄颅底位片或颧弓切线位片;下颌骨摄全景片,对于骨折在升枝或下颌角区,加拍头颅侧位片或下颌骨侧位片,髁状突区加拍薛氏位片;CT片包括横断位及冠状位扫描,层隔分别为2.0mm及5.0mm.结果发现:对于上颌骨、眶底、眶尖区骨折,应同时作冠状位及横断位CT扫描,CT片较X线片能提供更多更精确的信息量;对于颧骨、颧弓骨折,X线片是理想的辅助诊断方法;对于髁状突骨折,冠状位CT片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髁突矢状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索髁突矢状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14例(15侧)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患者的临床表现、常规X线、二维CT和三维CT图像进行分析,并对治疗效果随访。结果 14例15侧约占下颌骨髁突骨折的31.25%(15/48),髁突前斜面纵裂处常位于髁突外1/3与中1/3交界处,在髁突后斜面,纵裂常位于髁突中1/3处。随访3-29个月;14例咬合关系均正常。结论 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主要发生于髁突翼外肌凹所在部位,有效的治疗可获良好的治疗效果;二维CT和三维CT对诊断髁突矢状骨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下颌髁状突骨折移位的分类——附56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用放射学分析进行下颌髁状突骨折的分类 ,并确定髁状突骨折移位与治疗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方法 共诊治 5 6例 72侧髁状突骨折 ,患者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平均 9天后进行检查。常规 X线检查包括曲面体层和后前位片。另外 ,2 0例 2 8侧髁状突骨折患者还进行了矢状及冠状位的 CT检查。根据 X光片发现 ,将髁状突骨折移位进行分类。只有髁状突完全脱出于关节窝外的骨折才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根据 X线片结果 ,72侧髁状突骨折中 ,6例 ( 11% )无移位 ,10例 ( 18% )斜形骨折 ,6例 ( 11% )移位 ,6例 ( 11% )前脱位 ,3例 ( 5 % )后脱位 ,8例( 14 % )外侧脱位 ,14例 ( 2 5 % )内侧脱位 ,3例 ( 5 % )水平脱位 ( P<0 .0 0 1)。 16例行颌间结扎。大多数患者 ( 71% )有开放复位的指征。 40例 ( 71% )患者进行了术后平均 2年的随访。在进行闭合性复位治疗的患者中 ,并发症如错、下颌不对称、咀嚼功能减退 ,关节与咀嚼肌区的疼痛明显多于手术治疗的病人。结论 骨折髁状突的脱位术前可用曲面体层与后前位 X光片进行诊断 ,而且应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髁状突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儿童发生率高于成人。本研究目的在于研究儿童髁状突骨折发生部位和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对象是101例儿童患者的119侧髁状突骨折,受伤后立即进行X线片检查。患儿中,57%是男孩,43%是女孩,平均年龄10岁。所有X线片均由一位医师进行分析,骨折分为囊内骨折和囊外骨折,囊外骨折又分为髁状突颈部骨折或髁状突下方骨折,髁状突下方骨折是指从乙状切迹向下向后的骨折。囊外骨折移位的程度按MacLennan的方法分为4类:Ⅰ没有移位;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为2002年1月至2005年4月作者收治的髁状突颈部骨折患者,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12~46岁,就诊时间1~28 d。主要临床表现为张口受限、咬合错乱、患侧下颌升支垂直高度减低、颞下颌关节区压痛以及髁状突动度减弱等。所有患者X线片均显示髁状突颈部骨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常规X线、二维和三维CT成像 3种影像学检查在下颌骨髁突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7例 38侧不同类型的髁突骨折的常规X线、二维和三维CT显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 :常规X线对各种类型的髁突骨折均有显示不准确现象 ,横断位的二维CT对 3例髁突横行骨折有不准确显示 ,三维CT可清楚地显示各种类型的髁突骨折。结论 :常规X线对髁突各种类型骨折均有误诊 ,三维CT图像结合二维图像可准确显示各种类型的髁突骨折及移位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髁状突颈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髁状突颈部骨折9例,通过摄全景片及关节片,观察髁状突复位情况、咬He关系恨不得情况,下颌运动度及术后随访等综合评价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开口度均在30mm以上,咬He关系恢复良好。本组9例经6个月-3年随访观察,张口度达30mm-37mm,平均约35mm。髁状突复位准确,下颌运动自如,手术效果稳定,令人满意。结论: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髁状突颈部骨折的一种比较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常规X线、二维和三维CT诊断髁突骨折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常规X线、二维和三维CT成像3种影像学检查在下颌骨髁突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38例不同类型的髁突骨折的常规X线、二维和三维CT显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常规X线对各种类型的髁突骨折均有显示不准确现象,横断位的二维CT对3例髁突横行骨折有不准确显示,三维CT可清楚地显示各种类型的髁突骨折。结论:常规X线对髁突各种类型骨折均有误,三维CT图像结合二维中准确显示各种类型的髁突折及移位情况。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髁突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髁突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14例 19侧髁突骨折病例运用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 ,分析其图像并与X线平片对照。结果 :螺旋CT三维重建可直观地再现髁突骨折的全貌 ,清楚显示髁突骨折部位与移位的方向和程度。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使临床医生更易理解髁突骨折的病理解剖关系 ,为制定和实施治疗计划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CT在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48侧关节)患者行1mm层厚轴位重叠CT扫描,扫描完成后行冠状面、矢状面二维重建。将CT检查结果与许勒位平片作比较分析。结果许勒位平片对TMJ骨质改变的阳性显示率(敏感性)为22.9%(11/48),CT为81.2%(39/48);CT对髁状突骨质吸收、骨质增生、髁状突磨平及深状突囊样变的显示优于许勤位平片.而对髁状突、关节窝硬化的显示不如许勒位平片;CT既能显示髁状突外1/3的病变,又能显示髁状突中及内1/3的病变,而许勤氏位平片仅可显示髁状突外1/3的病变。结论CT是检查颞下颌关节骨质病变的重要而敏感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可吸收钉板在下颌骨髁突骨折中的应用,探讨其在髁突骨折治疗中的适应证、操作难点及注意事项。 方法 2012年7月至2018年6月,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创伤与颞下颌关节外科应用可吸收钉板固定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82例(共106侧),其中髁突高位矢状骨折46侧,中位髁颈骨折26侧,低位髁颈下骨折34侧。髁头及髁颈骨折复位术均经耳屏前径路;髁颈下骨折复位术中,多数经耳屏前径路及颌下径路。髁突高位矢状骨折复位后以1~2枚可吸收长螺钉固定,髁颈及髁颈下骨折以2块可吸收板固定。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未诉明显不适,面型基本对称,面部肌肉运动正常,咬合对位良好,开口度恢复,未见明显排斥反应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可吸收钉板可应用于髁突高位矢状骨折、中位髁颈骨折、低位髁颈下骨折的开放复位内固定。应用可吸收钉板固定髁突骨较钛板钛钉复杂,需熟练掌握合适的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髁状突游离再植颞下颌关节重建术治疗髁突颈部骨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介绍髁状突游离再植行颞下颌关节重建术治疗髁突颈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12例伤员16侧髁突颈骨折行髁状突游离再植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定期行X线片及CT检查。结果:全部伤口一期愈合,追踪1~4年无关节疼痛、弹响及明显功能障碍,有3例面神经颞支损伤,2例轻度错畸形,影像学示髁状突形态多稍小且不规则。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损伤较轻、复位准确、固定可靠,并发症较少且轻微,适用于有严重移位的髁突颈骨折,髁状突的形态改变与长期影响需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髁状突表面解剖标志在普通X线片位上的成像位置。方法:以带下颌骨的成人颅骨标本作为摄片对象。以细铅丝标识定位髁状突表面解剖标志,拍摄标识侧颞下颌关节的薛氏位、髁状突的经咽侧位和曲面体层片。结果:薛氏位显示髁状突外极处于高位,邻近关节凹底部;内极处于低位,远离关节凹底部。经咽侧位和曲面体层显示髁状突外极处于低位,远离关节凹底部;内极处于高位,邻近关节凹底部。髁状突前斜面约占据髁状突影像的前半部分,前斜面下缘位于髁状突影像前部,呈纵行斜向走行。结论:在普通X线片上,髁状突的内外极影像位置,会随着投照角度的改变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