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Feng H  Shi D  Wang D  Xin X  Feng L  Zhang Y  Liu B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3):1622-1624
目的 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40例脑出血患者按 1∶1配对随机分为低温组 2 0例和常规组 2 0例。常规组给予脱水药抗高血压药等 ,低温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以医用可控式半导体脑保护制冷仪给予局部亚低温治疗 48h。观察两组间脑水肿量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差别。结果 入院时两组之间脑水肿量、欧洲卒中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治疗 1周、2周时脑水肿量低温组为 17 4ml± 6 2ml和 13 1ml± 5 8ml,对照组为 33 8ml± 16 0ml和2 2 4ml± 12 2ml,两组之间脑水肿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治疗 1周、2周时欧洲卒中评分低温组为 6 2 10± 10 84分和 70 3± 10 7分 ,对照组为 5 2 8± 10 9分和 6 0 5± 10 9分 ,两组欧洲卒中评分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应用局部亚低温治疗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结论 局部亚低温结合常规治疗对脑出血患者具有明显脑保护作用 ,使用上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周围水肿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为单纯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分别于入院当天、治疗后第1、7、14天计算颅内血肿体积和周围水肿的体积,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第7、14天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组治疗后第1、7、14天血肿体积和脑水肿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减轻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脑水肿,干预脑出血早期继续出血,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提高临床疗效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治疗对于早期老年急性脑出血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72例脑出血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常规治疗组积极实施脱水降压处理,局部亚低温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半导体亚低温治疗仪行头颅局部降温,密切监测治疗过程中血压、心电图、呼吸及脉搏等生命体征。分别于治疗后2h、7d后对比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治疗后随访1-5个月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7d后局部亚低温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常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常规组。治疗期间两组并发症无显著差异,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早期老年急性出血可以减少脑组织的损伤,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局部亚低温疗法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21例,对照组患者2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亚低温治疗.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ss)以增分率来判断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0d、20d测定,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诒疗组E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局部亚低温疗法有助于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减少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5.
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亚低温疗法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亚低温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为单纯常规药物治疗,亚低温组在发病48h内给予亚低温治疗,观察治疗后2周和4周时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亚低温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功能,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许飞羽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6):1023-102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汝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两组均接受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术后予以对照组常规对症治疗,予以观察组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治疗7 d后,观察组Vmean、Qmean水平、颅内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DR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可改善患者脑血流指标,降低颅内压。  相似文献   

7.
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脑出血的治疗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办法 ,对 4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研究组除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外 ,加用亚低温治疗 ,于治疗前、治疗后 1周和 2周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NDS)的评分 ,并进行对比。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治疗 1周、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脑出血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AICH)患者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变化。方法:对88例AICH患者行脑血流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显像,判定rCBF改变的部位及范围。结果:AICH患者远离出血灶的同侧、对侧大脑半球和对侧小脑半球缺血发生率分别为68.75%、31.25%、和48.75%。基底节出血最常引起皮层失联络的部位是额叶(78.5%),其次是颞叶(63%)、顶叶(58.5%)、对侧小脑(45.5%)和枕叶(25%)。肢瘫越重者发生对侧小脑失联络现象越高。结论:AICH可引起远离出血灶的大脑半球及对侧小脑半球缺血。随着病情改善,rCBF也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清除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采用微创清除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随机抽取我院2000年以来我科经内科保守治疗的急性重型脑出血33例作对照组。结果微创联合局部亚低温组血肿量明显缩小,神经功能恢复好,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清除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在清除血肿、减轻血肿周围水肿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优于内科保守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熊玉明  徐海英 《中外医疗》2008,27(30):68-69
目的 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2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亚低温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为单纯常规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评分)及日常生活量表评分(ADL评分)的改变.结果 治疗后两组S&S评分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SSS评分和ADL评分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脑出血首次平均血压(LMBP)对其预后的影响进行了临床评价。方法:1.不同出血部位的年龄、LMBP的比较。2.同一出血部位死亡组与存活组的1MBP比较。3.1MBP与脑出血预后的相关性分析。4.统计学处理:评价用,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两变量相关性分析用直线回归法。结果;1.基底节出血的平均年龄小于皮质下出血(P<0.05);其LMBP高于皮质下出血(P<0.05)。2.基底节出血死亡组的LMBP高于存活组(P<0.05);皮质下出血死亡组的LMBP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基底节出血LMBP与脑出血的死亡率呈正相关(r=0.76,P<0.05)。结论:基底节出血随LMBP的增高其死亡率亦增加,二者具有正相关,LMBP大于18.80KPa基底节出血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血糖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258例非糖尿病急性脑出血发病后24h内空腹血糖(FBS),并根据血糖高低分为高血糖组和非高血糖组,观察两组间脑出血病灶直径大小与血糖的关系及出血与预后关系。结果血糖升高程度与出血病灶大小成正相关,死亡率与并发症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x^2=19.099,29.534);血糖越高,死亡率越高。结论急性脑出血预后与发病后血糖升高有明显关系,血糖升高,出血量大,病情重,预后差,死亡率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结合12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救治流程,探讨如何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专业化院前救护。方法:通过对快速出诊、现场救护、合理转送、途中监测、急救绿色通道等环节实施规范化救护流程,从而实现院前救治的及时、准确、有效。结果:12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经院前救护均安全接送入院,住院治疗后基本痊愈81例,部分恢复33例,死亡14例,抢救成功率89.1%。结论:实施及时、准确、有效的专业化院前救护,对挽救患者生命、改善病情转归及预后、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结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渭南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术后亚低温治疗组,采用小骨窗显微手术结合术后亚低温疗法治疗。选择同期收治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术后常规治疗组,仅采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术后予常规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格拉斯哥评分(GCS)变化情况、治疗总有效率、病死率。结果术后1、4 d术后亚低温治疗组患者GCS评分高于术后常规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 d术后亚低温治疗组GCS评分为(9.4±2.3)分,术后常规治疗组为(5.8±2.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亚低温治疗组病死率、总有效率分别为2.7%、92.0%,术后常规治疗组分别为13.3%、5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结合亚低温治疗能够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恢复,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脑出血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水平与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放免法测定脑出血病人发病后24小时内及恢复期血清胃泌素水平,并与正常人作对照.所获数据用t检验.结果脑出血病人发病后24小时血清胃泌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者升高更显著,恢复期病人血清胃泌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胃泌素在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区、周边区和对侧脑组织局部脑血流量以及躯体感觉神经诱发电位(si-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的变化。方法利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显像技术检查25例急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根据中国卒中评分分型,轻型组16例,中型组9例,发病后1~5d、13~19d各做1次SPECT检查。采用感兴趣区模型分析法,分别于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rCBF)减低区的中心和其周围额顶叶、小脑中心及上述区域的对侧镜像区做放射性摄取计数,并计算病变侧与对侧放射性计数的摄取比(R),同时测定两组患者的SSEP各波潜伏时。结果两组患者行第1、2次SPECT检查时,血肿区病变侧放射性计数均显著低于对侧(P<0.01)。第1、2次检查时两组患者病变侧血肿区放射性计数均低于周边区(P<0.01)。病变对侧小脑的放射性计数低于病变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轻型组患者病变侧SSEP各波在P40、N60潜伏时及中型组患者病变侧SSEP各波在P25、N30、P40、N60潜伏时均较相应的对侧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型组患者病变侧SSEP各波在P25、N30、P40、N60潜伏时较轻型组相应波的潜伏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区及其周边区的rCBF下降,血肿对侧小脑的血流量亦有下降,而且血肿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病人血浆甲状腺激素(TH)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68例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病人和56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浆TH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病人血浆T3/FT3含量测定(1.18±0.41)/nmol/L/(2.90±1.12)pmol/L、(1.04±0.39)nmol/L/(2.83±1.36)p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98±0.51)nmo/L,P<0.01/(6.37±1.31),P<0.001;死亡组T3/FT3水平与非死亡组T3/FT3水平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TH参与了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病人的病理生理过程,监测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病人的血浆TH水平可作为反映病情程度和评估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后神经机能失联络现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99mTc-ECD-SPECT技术,动态观测36例急性单侧基底节梗塞患者脑血流的变化,同时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体征及脑梗塞的体积。结果:在发病3.4d内,11例(约31%)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神经机能失联络,表现为梗塞灶对侧小脑(8例)、同侧顶区(2例)和同侧枕区(1例)的血流量减少。此11例患者脑梗塞体积明显大于25例无神经机能失联络现象者(P<0.05)。两组病人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相近,但前者3周后的积分明显大于后者。结论:急性脑梗塞后神经机能失联络的出现可能是神经系统功能预后不良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9.
杨晓慧 《中外医疗》2016,(17):195-196
目的:了解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的CT影像特征,并探讨其对于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方便选取该院在2012年4—2012年12月期间内收治的90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确定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进行螺旋 CT检查,分析出血位置、出血量和预后之间的联系。结果老年急性脑出血在基底节区的发生率是54.4%,显著高于别的部位,中线结构移位的发生率是60%,显著高于没有移位者,中线结构有移位与没有移位的患者死亡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底节区是老年急性脑出血症状的多发部位,其中,对于出现中线结构移位与出血量很多的患者来讲,有着较高的死亡率,通过CT 检查可以直观、清晰的显现出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出血位置与出血量,对患者预后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