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经传变在《伤寒论》里面包括表里传和循经传。一般而论,凡病邪侵袭,正虚邪盛,则病证由表传里,由阳入阴;若正气恢复,驱邪外出,则病证由里出表,由阴转阳。本文分别论述六经疾病之"传"。  相似文献   

2.
六经传变在《伤寒论》里面包括表里传和循经传.一般而论,凡病邪侵袭,正虚邪盛,则病证由表传里,由阳入阴;若正气恢复,驱邪外出,则病证由里出表,由阴转阳.本文分别论述六经疾病之“传”.  相似文献   

3.
黄开泰 《四川中医》1995,13(12):8-8
表邪传里,是外感疾病的基本传变规律。《伤寒论》把阻断表里传变作为既病防变的首要原则,内容极为丰富,其主要防治方法有: 1、导邪出表法:为治中寓防之法,主要用于病邪在表,欲传入里,里有抗邪能力,病势向外的表证。如15  相似文献   

4.
浅谈"传"经、"经尽"、"再经"、"过经"揭示的辨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伤寒论》中反映外感病发展的病机、病势且具有辨证意义的原文入手,探讨“传”经、“经尽”、“再经”、“过经”的内涵及辨证意义。结论:(1)“传”经,提示邪气波及或递转他经。前者指部分邪气内传他经;后者指邪气离表而尽转他经。(2)“经尽”,寓示病势转归的两种形式。一是指邪离本经而转入下一经的趋势,即“再经”;二是指邪气尽离本经而转愈的趋势,即“经不传”。(3)“过经”有两种情形:一为由表入里而病进;二为由阴转阳而病退。前者泛指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时的病性转变;后者指病由太阴转入阳明而转愈。  相似文献   

5.
疾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以《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而言,太阳病不解,风寒之邪可入里化热成实,为少阳、阳阴病;亦可入里成虚寒,为太阴、少阴、厥阴病。三阳、三阴病还可相互转化,里热实证可转入为里虚寒证,里虚寒证可转出为里热实证等。然而六经病证传与不传原因甚多,一般与正气抗邪能力的强弱、感邪的轻重、医护得当否等有关。诸因素中,尤以正气抗邪能力的强弱关系最大,而正气抗邪能力的强弱,主要是指机体感邪后之阴阳偏盛、偏衰的微或甚。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是辨治外感热病专书,通过文献研究对比发现六经病临床表现及发展规律与急性感染性疾病不同阶段存在相似性。《伤寒论》六经理论阐述了外感热病由表到里病邪逐步深入的病理过程,其中太阳病属于表证,类似急性感染性疾病初期;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属于里证,少阳病属于半表半里证,类似现代医学脓毒症、脓毒性休克以及感染急性加重导致的全身脏器功能损害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六经病欲解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旭杰  郭丽 《河北中医》2006,28(4):301-302
六经病欲解时是《伤寒论》中对六经各经病容易于何时辰、何季节向愈预测的概括。六经病欲解时除了是对疾病向愈时间的预测外,还包含张仲景对六经生理、病理及阳气在人体消长、运行规律的观点。1《伤寒论》中六经病欲解时的内容《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的内容如下:“少阳病欲解时  相似文献   

8.
小儿感冒是一种由感受外邪引起,以发热、鼻塞、咳嗽等阳热有余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小儿发病时常有由外向里传变的特点[1],暗合《伤寒论》[2]对“三阳病”辨治的论述.《伤寒论》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全书论述了人体在感受外邪后根据人体抗病能力强弱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临床病理变化,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并按照阳热有余、虚寒不足及病邪传变部位的规律梳理出了“三阳病”和“三阴病”,总称为六经病.“三阳病”总结了包括太阳(表)、少阳(半表半里)、阳明(里)的人体一切阳热有余的病症.本文根据“三阳病”的传变规律、条件和病症特点,并结合患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对小儿感冒及传变的辨治进行探讨,并浅析“少阳病”辨治小儿感冒及传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独特的六经辨证体系大大扩展了临床辨证疾病的范围。通过对临床中消渴病肾病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总结,发现其遵循由表入里、由轻到重的传变规律,与仲景疾病由三阳到三阴的六经传变规律相符合。本文借鉴仲景六经辨证的核心理论——"三阳三阴"理论,尝试以六经辨证体系辨证消渴病肾病,以六经辨证为依据立法指导消渴病肾病的诊疗及用药。  相似文献   

10.
答:《伤寒论》第四条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是指伤寒疾病之初,肤表受邪,若邪中之轻浅,正能却邪,脉象平和安静,则可不传为某经疾病而自愈。若邪中之深重,正邪斗争较剧,病无自愈之机,胃不和而欲吐,神不宁而烦躁,脉不静而数急,则可能传为六经中的某一经病。那么,“传”就是外邪侵犯  相似文献   

11.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伤寒论》首创的辨证理论体系,是根据外感病发生发展、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而创立的辨证方法。六经辨证临床应用广泛,张仲景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根据邪之所在的部位、寒热表现的趋势以及邪正交争的盛衰,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疾病的发展传变可以按照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顺序循经“传”,也有越经“变”证。文章介绍临床并不常见的变证论治一例。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中的“转系、“转属”、“转入”,悉指病邪由太阳传入于里的过程,但其传入的程度和传入何经,却各有所异。“转系”是专指病邪由太阳传入阳明,传而未入之前。  相似文献   

13.
从营卫角度探讨《伤寒论》六经病的实质。六经是运行营卫和传变的道路,六经调节营卫表里内外出入分布。六经病是对六经调节表里内外营卫出入分布的“开阖枢”功能失常,邪与各部分营卫相争,脏腑气血津液功能紊乱所产生的证候的归纳总结,即不是单纯的脏腑病变,六经病反映了外感疾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邪正相争的虚实转化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少阳病在《伤寒论》中编次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自金·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提出“邪在少阳,为半表半里”之后,这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但因表、里在六经病中也和阴阳一样,是一个机动的代名词,随处异义,致使人们对半表半里一词的理解不尽相同,从而也就产生了对少阳病病理位置以及编次的不同认识。为了弄清这一问题,笔者又进一步探讨了《伤寒论》的有关条文,并从中找出论据,以阐明自己的观点,不妥之处,请指正。一、析原文,以度仲景真意《伤寒论》六经病的排列沿用了《素问·热论》:“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的顺序。然而后世一些医家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六经辨证揭示了外感疾病六经传变的基本规律,而本次“疫毒”诱发的新冠肺炎乃疫毒之邪夹寒湿侵袭人体,在其发病和传变过程中,可以捕捉到六经传变的影子,因此,从《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探讨新冠肺炎的转归,对于该病防治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六经病指的是病邪侵入人体后患者整体的、综合的、辨证的、变化的阶段性生理病理状态,传变规律遵循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再至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进行传变,研究发现本次疫情有越经传、表里传、直中等,且多含兼证,呈现并病、合病等多种传变形式。通过综合分析发现,六经传变规律可以阐释新冠肺炎的不同分期:初期主要在太阳、太阴,外邪侵袭,首犯太阳,由表及里,入于太阴;中期主要为太阴肺脾受邪可兼有阳明少阳经表现或出现太少两感;若诊疗不及时或病邪太过、正气不足,病情加重,进入后期,可由太阴顺传至少阴、厥阴,有的甚至不表现太阳经症状而直中三阴经,病情危笃,这在患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患者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到恢复期时,多为肺脾气虚,或兼见病邪耗灼津液,以致气阴两虚。具体转归仍须依据患者体质偏向、治疗情况和心理调适等因素综合考虑。因此,新冠肺炎发病符合六经传变规律,临床上以六经辨证为纲,掌握疾病传变规律,辨证用药,选用经方,灵活化裁,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结合有关原文论述了《伤寒论》对烦躁的认识 ,即表邪不解、里热内盛、阳气虚衰、正复邪退、邪胜正衰等因均可导致烦躁。强调指出张仲景每每将烦躁作为六经辨证的眼目 ,以揭示病情传变 ,指导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17.
经方是先由方证积累,后经“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渐产生八纲辨证,又发展到《伤寒论》六经辨证。六经辨证的太阳病即是表阳证,今重点探讨表阳证。 怎样认识表阳证(太阳病) 《伤寒论》以六经分篇,首篇即讲太阳病。判定太阳病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即主要依据提纲,也即《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但能真正认识太阳病必须明确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解析仲景在《伤寒论》六经辨证过程中,外感发热病在临床上常见类型的一般传变规律。结论:伤寒六经辨证是外感发热病由三阳经到三阴经的辨证过程。它的传化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腑-脏),由阳经入阴经。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的六经是根据人体患病后所出现的症状总结出的辨证论治提纲。中医常说的疾病病位,是指病邪与人体斗争所反应的病位,不是病变所在的部位。虽然皮肤病病变部位在皮表,但绝不可因此而认为其病位在表。依六经来分,病位分为表、里和半表半里,同时每个病位上又存在寒热、虚实的病性,判断病位及病性是根据四诊合参确定的,因此,皮肤病的病位同样可以在半表半里或在里。笔者运用六经辨证治疗皮肤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六经病可以看作是六种类型体质与病邪相互作用产生的六种病理表现。基于体质与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从六经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转归过程中理解和把握《伤寒杂病论》中的体质思想。文章分别从疾病发病观、六经的生理病理特征、六经病的传变规律以及六经方证的角度对《伤寒杂病论》中的体质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