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背景 既往研究表明,不同中医证候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临床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同时临床指标能够为中医辨证提供依据。而探究不同中医证候RA患者28关节肌肉骨骼超声表现的差异,可为客观化RA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目的 分析不同中医证候RA患者28关节肌肉骨骼超声表现差异,为进一步将肌肉骨骼超声纳入RA中医辨证体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住院及于门诊就诊的RA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患者分为湿热痹阻证、肝肾亏虚证、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4大临床常见证候类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程、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CPA)、类风湿因子(RF)〔由于ACPA与RF是呈指数级进行增加的,为处理数据方便本研究使用ln(ACPA+1)及ln(RF+1)进行数据统计〕,记录28关节压痛关节数目(TJC28)、28关节肿胀关节数目(SJC28)及一般情况(GH)自我评估得分,计算28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对患者行28关节肌肉骨骼超声检查,记录其滑膜炎关节数、滑膜炎积分、多普勒血流信号(PD)关节数、PD积分、骨侵蚀关节数。结果 120例患者中医证候辨证分型:湿热痹阻证42例、肝肾亏虚证32例、寒湿痹阻证25例、痰瘀痹阻证21例。肝肾亏虚证患者病程长于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患者(P<0.05);肝肾亏虚证、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患者CRP、ESR、ln(RF+1)、SJC28、GH自我评估得分、DAS28低于湿热痹阻证患者(P<0.05);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患者TJC28低于湿热痹阻证患者(P<0.05)。湿热痹阻证、肝肾亏虚证患者滑膜炎关节数、滑膜炎积分大于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患者(P<0.05);湿热痹阻证患者PD关节数、PD积分大于肝肾亏虚证、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患者(P<0.05);湿热痹阻证患者骨侵蚀关节数小于肝肾亏虚证患者,大于寒湿痹阻证患者(P<0.05);肝肾亏虚证患者骨侵蚀关节数大于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患者(P<0.05)。结论 RA的临床指标与中医证候具有密切关联,其中湿热痹阻证患者处于较高的疾病活动状态。同时中医证候与RA患者28关节肌肉骨骼超声下表现亦有一定的关联,湿热痹阻证与滑膜炎及PD密切相关,而肝肾亏虚证伴随着较多的骨侵蚀关节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肩痹舒胶囊治疗肩周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肩周炎(寒湿痹阻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肩痹舒胶囊治疗肩周炎(寒湿痹阻证)30例(治疗组),布洛芬治疗肩周炎(寒湿痹阻证)30例(对照组)。分别治疗2个疗程(28d)后对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9.66%,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痹舒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疗效确切,明显优于布洛芬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194例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类(AS)常见证候的构成比,探讨其证候分布特点,以期为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实践提供帮助。方法:设计AS中医证候分布临床调查表,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法,对194例AS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强直性脊柱炎证候出现频率依次为瘀血痹阻(75.8%),肾阳亏虚(45.9%)和湿热痹阻(38.7%)。其中湿热痹阻与肾阳亏虚主要以主证形式存在,瘀血痹阻以兼证形式存在。临床证型的存在绝大多数为复合证型,占78.9%,其中湿热痹阻+瘀血痹阻、肾阳亏虚+瘀血痹阻为主要形式,分别占22.7%和30.4%。结论:AS的常见证候分别为湿热痹阻证、肾阳亏虚证、瘀血痹阻证,临床常见复合证候主要为肾虚血瘀证和湿热瘀血证,在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的证候给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或补肾强腰、活血通络之法。  相似文献   

4.
CPA与APF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检测抗瓜氨酸合成蛋白抗体(CPA)和抗核周因子(APF)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与中医辨证分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检测CPA,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APF。149例RA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湿热痹阻型、寒湿痹阻型、肾气虚寒型、肝肾阴虚型、瘀血痹阻型5组。结果RA患者中湿热痹组型CPA阳性率显著高于寒湿痹阻型和肝肾阴虚型(P〈0.01);湿热痹阻型APF阳性率高于瘀血痹阻型(P〈0.05)。结论CPA与APF可作为RA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分型。方法结合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症候的主次偏重进行分型。结果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痰瘀痹阻、肝肾亏虚。结论临证加减,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6.
中医将类风湿关节炎(RA)分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及瘀血痹阻等5种证型。总结近20年来的研究发现,中医外治法治疗寒湿痹阻和湿热痹阻两个证型的效果较好,而治疗其他证型的报道较少,这有待临床的进一步研究。在将来,临床应在中医辩证论治的基础上,积极扩大中医外治法治疗RA的证型,为各种不同证型的RA患者提供相对科学合理的中医外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马明坤  温学红  肖继  刘博 《医学综述》2013,(16):3063-3065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A)不同中医证型与一些理化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0年9月至2011年11月门诊及住院76例RA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中医辨证分型,对34例寒湿痹阻、13例湿热痹阻、17例肝肾阴虚、12例痰瘀痹阻四种主要单一证型的DAS28、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和抗角蛋白抗体(AKA)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AS28湿热痹阻型与其他三种证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痰瘀痹阻型和肝肾阴虚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寒湿痹阻型和痰瘀痹阻型之间以及寒湿痹阻型和肝肾阴虚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湿热痹阻型的RA患者ESR、CRP显著高于其他三种证型RA患者(P<0.01),而RF、anti-CCP、AKA结果在以上四型RA中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A早期或活动期中医症候主要为湿热痹阻型,活动性和炎症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开展强直性脊柱炎湿热痹阻证证候学研究。方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正常对照共3组各30例血清,分别进行双向凝胶电泳,软件分析获取湿热痹阻证组和其他2组的差异蛋白质点,二级质谱鉴定获得差异蛋白。应用Western blot验证差异蛋白。结果?获得7个湿热痹阻证的共同差异蛋白点,经质谱鉴定和SwissProt数据库检索,获得Fibulin-1、二肽基肽酶1、激肽原1、白细胞介素17F突变型、甘露糖结合蛋白C等5个强直性脊柱炎湿热痹阻证差异蛋白,涉及胞外基质蛋白、蛋白酶类、凝血因子、细胞因子、转运蛋白等。Western blot验证甘露糖结合蛋白C的表达结果与蛋白组学检测结果一致。结论?这些蛋白可能涉及强直性脊柱炎湿热痹阻证的发病和病理过程,为进一步研究湿热痹阻证实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微 《中国医疗前沿》2007,1(3):110-111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分型.方法 结合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症候的主次偏重进行分型.结果 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痰瘀痹阻、肝肾亏虚.结论 临证加减,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类常见免疫系统炎症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痹证"的范畴,中医病证诊疗标准把RA纳入"尫痹"范畴,其证型分为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亏虚证和气阴两虚证等8个基本证型,其中湿热痹阻证的专家共识为二妙散。二妙散作为中医痹证治疗的基本方剂,临床效果明显,与西药联合使用可明显减少RA毒副作用。通过二妙散的药效成分研究及其治疗缓解RA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不但能够夯实二妙散治疗RA的机制研究,更能为中医药经典复方的基础研究和中药新药的开发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类风湿关节炎(RA)湿热痹阻和寒湿痹阻型两型相关细胞因子、疾病活动指数等指标的差异,为类风湿关节炎湿热、寒湿痹阻两型辨证客观化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门诊及住院RA患者共80例,辨证分型为湿热痹阻与寒湿痹阻型。常规检测IL-1β、IL-2R、IL-6、IL-8、IL-10和TNF-α,及RF、ESR、CR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25羟基维生素D等指标,疾病活动度以DAS28评分表示。探索两证型间各指标的差异,并进行ROC曲线分析及判别分析,建立判别函数公式。结果在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与寒湿痹阻两型患者中,IL-2R、IL-8、TNF-α和CRP在两证型间存在差异(P<0.05),ROC曲线图以湿热痹阻型为目标,结果显示:曲线下的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IL-2R>IL-8>TNF-α>CRP(P<0.05);以上四项判别分析的判别函数,各研究对象回代后判别正确的概率是73.8%,交叉核实法表明判别正确的概率有72.5%。结论 IL-2R、IL-8、TNF-α与CRP可作为湿热痹阻与寒湿痹阻型RA客观化分型依据,其中以IL-2R与TNF-α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腕关节高频超声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价值及其不同超声表现辅助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0月确诊为RA的患者,5种主要的中医证型(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各30例,应用高频超声检查其双侧腕关节,分析其超声声像图特点,包括腕关节滑膜的厚度、滑膜内彩色血流信号分布情况及骨侵蚀情况,研究其声像图特点与中医各证型间的相关性。结果 :各证型腕关节滑膜均有不同程度增厚,其中湿热痹阻证滑膜增厚最明显,因此滑膜厚度可作为RA的重要诊断指标;腕关节滑膜内血流信号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肾气虚寒证,因此滑膜内血流分布情况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及活动性判断的参考依据;RA慢性期(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骨侵蚀明显,而急性期(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骨侵蚀不明显,因此骨侵蚀可作为RA急慢性临床分期的客观指标。结论 :RA中医证型不同,腕关节的超声声像图特点不尽相同,腕关节高频超声可为传统中医辨证分型界定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指标,指导临床用药治疗,以提高中医药诊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新疆北疆地区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相关因子的内在关系,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收集北疆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17例,对其中医证型、舌苔、脉象、症状、病程、DAS28疾病活动度及用ELISA法测得的IL-1β、BMP6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RA患者女性多于男性,中医证型比例为寒湿痹阻证>肝肾不足证>痰瘀痹阻证>湿热痹阻证>风湿痹阻症>气血两虚证,不同中医证型RA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该地区RA患者主要证候特点以关节晨僵、关节痛有定处、关节疼痛喜按、遇寒痛增、阴雨天加重、日轻夜重、关节屈伸不利、腰膝酸软、肢体沉重等症状较为常见,不同证型间的病程、DAS28疾病活动度、C反应蛋白、BMP6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IL-6、IL-1β、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其他证型相比,风湿痹阻症的C反应蛋白高于肝肾不足证、寒湿痹阻证的DAS28疾病活动度水平高于肝肾不足证、湿热痹阻证的BMP6水平高于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BMP6...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肝肾亏虚证与寒湿痹阻证的差异代谢物,探讨KOA肝肾亏虚证与寒湿痹阻证辨证差异的物质代谢轮廓。方法选取KOA肝肾亏虚证和寒湿痹阻证患者各30例,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NMR)技术测定血浆中的小分子代谢物,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肝肾亏虚组与寒湿痹阻组血浆样本有5个差异代谢物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密度脂蛋白、柠檬酸、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在肝肾亏虚组患者中含量明显高于寒湿痹阻组患者,而醋酸、组氨酸含量明显低于寒湿痹阻组患者。依富集程度(P0.05)判别代谢通路为乙醛酸和二羟酸代谢、组氨酸代谢、柠檬酸循环、β-丙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糖酵解和糖异生。结论KOA肝肾亏虚证和寒湿痹阻证患者存在差异代谢物,分型的差异代谢物质基础可能是柠檬酸盐、组氨酸和醋酸。其中醋酸、组氨酸可能为寒湿痹阻证的标志性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对称性、侵蚀性、全身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是人类丧失劳动力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属于中医"痹症"的范围,现统一命名为"尪痹"。目前研究表明寒湿痹阻型是类风湿关节炎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本研究将近年来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临床研究和预防调护的最新进展进行归纳,并将这些研究结果总结,探索未来中医临床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趋势,为临床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湿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骨伤康复部接治的98例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痹阻证患者,根据辩证思想,在湿痹汤基方上进行对症施药。比较患者风湿关节疼痛指数、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98例患者风湿关节疼痛指数均有下降,治疗后关节疼痛平均指数优于治疗前(P0.05);98例RA患者中显效与有效人数之和为86例,总有效率为87.75%。结论自制湿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痹阻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有关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型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初步总结出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共收集合格文献57篇,214条记录;出现频率前9位的证型依次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瘀血痹阻、肝肾不足、肝肾阴虚、肾阳亏虚、肾虚寒凝、风寒湿痹、痰瘀痹阻证。通过文献分析总结出强直性脊柱炎的常见证型,为开展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讨论中医治疗心痹.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与病史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辨标本虚实:心痹多由三痹发展而成.风寒湿热之邪杂至,侵袭五体,形成痹病,若不及时治疗,进一步由五体之痹内舍于脏腑,则形成内脏之痹.湿热阻络证治法:清热化湿、宣痹和络.瘀阻肺络证治法:化瘀宣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伴焦虑、抑郁状态的分布情况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期间陕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收治的10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并分析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及其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及类风湿关节炎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 10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单纯类风湿关节炎占比最高,为55.56%(60/108),其次为合并焦虑、抑郁20.37%(22/108),单纯抑郁12.96%(14/108)及单纯焦虑11.11%(12/108)。单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以痰瘀痹阻证最为常见,分别为21.67%(13/60)、22.73%(5/22),单纯焦虑患者以痰瘀痹阻证最为常见25.00%(3/12),单纯抑郁患者以寒湿痹阻证和瘀血阻络证最为常见,均为21.43%(3/14)。单纯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焦虑抑郁与痰瘀痹阻证呈正相关,单纯焦虑与痰瘀痹阻证、寒湿痹阻证呈正相关,单纯抑郁与寒湿痹阻证、瘀血阻络证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中医证型以痰瘀痹阻证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红外热图在不同中医证型膝骨性关节炎中温度差异。方法选取膝骨性关节炎患者80例,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寒湿痹、湿热痹阻、痰瘀痹阻、肝肾两虚4组,各20例,分别进行膝关节红外热图采集,对膝关节各相关区域温度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1)4组受试者患膝各区域温度相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湿热痹阻组患膝各区域温度均高于风寒湿痹组、痰瘀痹阻组及肝肾两虚组(P0.01)(3)痰瘀痹阻组患膝各区域温度与肝肾两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上外区、下外区P0.05,其余各区P0.01)。(4)风寒湿痹组患膝上外区、外侧区、下外区温度与痰瘀痹阻组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区域温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1)。(5)风寒痹阻组与肝肾两虚组患膝上外区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区域温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不同中医证型膝骨性关节炎红外热图温度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