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该文以<温病条辨>中湿热类温病所出83首方剂为研究资料,通过对其多频用药进行分析,提出该类温病以"祛湿、清热、补气、理气"为主要治法,进一步归纳湿热类温病之综合病理变化为"湿""热""虚""郁".并指出"湿""热"可外感,可内生;"虚"以气虚为主,亦可见阴虚;"郁"以气郁为主,尚可见血瘀.四者之中,"湿"与"热"为始动因素,是导致"虚""郁"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而构成温病湿热病证的综合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
许家松 《中医杂志》2013,54(6):522-525
《温病条辨》创建了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温热、湿热分类的温病辨证论治新体系.其中,温热、湿热分类对温病证治具有重要和执简驭繁的临床指导意义.从吴瑭自述、湿热类温病病机复杂性的论述、诊治与用药原则的提要钩玄、条文与方剂的数量等方面,论述了湿热类温病是全书的重点、难点和精华所在.并附医案验证其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3.
刘宏艳  韩娟  肖照岑 《吉林中医药》2008,28(2):139-140,144
<温病条辨>以温热、湿热为两大纲.因湿性氤氲粘滞,故湿热类温病缠绵难愈,病情复杂多变.通过对<温病条辨>中湿温病所用方剂进行研究,探讨<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上、中、下三焦证的治法.结论:湿热类温病治疗总以清热祛湿为法,但三焦用药有别,属上焦者,以宣肺达祛湿之功;属中焦者,以芳香化湿及利水渗湿为祛湿之法,用药多苦寒与辛温相配以除湿热;属下焦者,除祛湿外,尚以温补固涩为主.  相似文献   

4.
5.
刘艳  郑志勇 《中医杂志》2006,47(7):543-543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的影响,致使脾胃功能受损,气血耗伤而逐渐形成的慢性病证,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委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小儿疳证又称疳疾,疳积,五疳,诸疳等,也是儿科常见病症。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疳疾论》篇中首次将本病治法作了总结。1病机方面吴鞠通指出:父母唯恐小儿饥渴,常给予过量饮食,小儿自己不知饥饱,每遇美食多吃不厌,加之小儿脾胃消化功能尚不健全,导致食滞胃停,脾气因而郁滞,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胃不能输布津液,困聚于内,生为水湿,湿聚中焦气机不利,出现腹部胀满;气血受阻,不能输布四末,日久可致肢…  相似文献   

6.
论"非典型肺炎"即《温病条辨》中之太阴温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典型病炎”目前认为是冠状病毒的变异病毒感染 ,其症状是 :头痛、发热、畏寒、干咳少痰、全身酸痛、腹泻、呼吸困难。上述症状正符合吴鞠通之《温病条辨》太阴温病。第二条 ,凡温病者始于上焦 ,上焦者心肺也 ,说明太阴温病是呼吸道感染。第三条 ,太阴之为病 ,脉不缓不紧而动数 (“非典”因高热脉必数 )或两寸独大 ,肌肤热 ,头痛 ,微恶风寒 ,身热自汗出 ,口渴或不渴而咳 ,午后热甚名曰温病。第四条 ,太阴之为病 ,但咳 (有声无痰曰咳 ) ,身不甚热 ,微渴者 ,辛凉平剂 ,桑菊饮主之。以上描述 ,太阴温病和“非典”之症状颇为吻合。太阴者肺也…  相似文献   

7.
8.
试论《温病条辨》承气诸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亮亮 《中医研究》2004,17(2):13-15
通过对<温病条辨>中承气诸法的分析,探讨了吴鞠通在温病治疗中对<伤寒论>承气法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苦寒攻下法、邪正合治法、脏腑合治法、二肠同治法、两少阴合治法、上下二焦合治法、一腑中气血合治法、攻下护胃法、清热祛瘀法等多种多样的治法.贯穿其中的灵活机变,随证施治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闫东庆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9):1117-1118
《温病条辨》对痢疾一证的治法具有诸多特点:首倡既病防变,逆流挽舟;针对病因强调除湿;春温久痢,顾护阴液;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证则予以扶正祛邪,温清并施;久痢邪少虚多之证重在补益固涩;少阳之证则不忘行血消食;久痢入血每多治血顾气;对于噤口,既考虚实,又析病位、病因,务使法法中肯。  相似文献   

10.
11.
周博 《天津中医药》2019,36(7):665-667
张仲景在《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思想基础上,加以发挥,认为人体内正气不足乃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无论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外邪,或是受到外邪侵袭后,由于失治、误治而致正气亏虚,形成正虚邪恋之证等,均应树立顾护正气为本的观念,并创立扶正解表之法,即根据患者的气血阴阳虚实情况以适当地滋阴、扶阳、益气,调动机体正气以抗邪,对后世医家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博  颜红 《天津中医药》2018,35(7):508-509
《伤寒论》少阴病篇吴茱萸汤证历代伤寒注家认识不同,为历来研究者所困惑。笔者以《伤寒论》辨证论治思想为基础,探讨少阴病病机及少阴病用吴茱萸汤的机制,以示先贤审证用药之妙。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首创药物升降并用的配伍方法,为后世运用升降并用之法开创了先河。升降并用是方剂药物配伍的特殊形式,通过升浮药与沉降药的共同使用,有效调整脏腑气机,治疗病位或病势上下寒热夹杂等复杂病证,有良好的疗效。文章对《伤寒论》中的方药进行分析,整理出升降并用常用药物配伍形式及其功效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从《伤寒论》看肺肠相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伤寒论》中虽未明确指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脏腑关系,但在太阳病与阳明病的论述之中,却对其进行了具体地描述和运用。现从气机升降相因与病气上下相传两方面对《伤寒论》条文中肺病及肠,肠病及肺的体现和运用进行分析。冀于加深和促进对肺肠关系的理解及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对方剂的命名简洁、直观、严谨、实用,有较强的规律性。熟悉这些规律,就可根据方名推知该方的大致组成、主要功效;或根据组成推知其方名,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张仲景理论。  相似文献   

16.
鉴于《伤寒论》和温病学著作中所载大承气汤方中的大黄剂量差异较大,今试从度量衡历史演变、大黄质地、煎制方法及古代医家用药经验尚不丰富等4个方面进行析因和实量计算,以有助于今人对东汉时期医学著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伤寒论》疫病治疗相关方剂的用药规律,并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核心药对“柴胡-黄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作用机制。以期探讨经方治疗疫病的当代价值。方法 筛选《伤寒论》中治疗疫病的经方,利用R语言等软件对频次、性味归经、相关性、关联规则等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并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用药规律中核心药对治疗COVID-19的机制进行探究。用Cytoscape对筛选出的成分及靶点构建“疾病-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将关键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并在R语言中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结果 纳入《伤寒论》中与疫病相关的方剂61首,共52味中药。前20味高频用药中以温性药、辛味药为主,多归脾、肺经,功效以补气药居多。“柴胡-黄芩”药对相关性最强,5个类聚方为小柴胡汤...  相似文献   

18.
太阳与阳明合病在《伤寒论》中出现3次,但关于太阳与阳明合病的概念、诊断与治疗,各医家理解不一。笔者认为太阳与阳明合病非两经症状的简单相加,而太阳伤寒兼阳明受邪或受累的症状,其病症中心仍在太阳,其治仍从太阳入手,重在发表,兼及阳明。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亡血家见于发汗禁忌的条文中而未提及治则治法,文章试从原文、注解及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探讨《温病条辨》所载方剂的性味配伍规律。认为其"辛苦咸寒以清热、苦辛寒温以祛湿、酸甘咸寒以滋阴、苦酸甘咸调水火",并分别以银翘散、白虎汤、清营汤、茵陈汤、清燥救肺汤等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