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平衡功能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47例偏瘫患者,用Berg平衡量表(Bergbalancescale,BBS)评测平衡功能、用活动分析法(tasksanalysisapproach,TAA)评测肢体功能活动、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评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平衡功能与肢体功能活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相关性进行分析。4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2),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除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外还接受有针对性的平衡训练。比较训练前后平衡功能、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入院时平衡功能、肢体功能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为BBS27.17±14.47,TAA35.25±15.22,BI52.06±22.41,平衡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呈正相关(r=0.519,P=0.008);平衡功能与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正相关(r=0.530,P=0.009)。训练前后比较,两组BBS,TAA,BI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密切相关。在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平衡功能的恢复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减重平衡训练法与促通技术平衡训练法对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差异。方法:85例脑卒中恢复期(病程1-6个月)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减重平衡法训练组)42例和对照组(促通技术法平衡训练组)43例。治疗组用美国产Pnew-weight减重支持系统对患者进行坐位或站位平衡训练。对照组用神经肌肉发育促进技术训练坐位或站位三级平衡。两组患者都做平衡训练1个月,每天练习平衡能力30min,每周训练6d。对全部85例患者的平衡能力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来评价;ADL用日常生活活动分析评估表来评价。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BBS评分分别为27.10&;#177;15.52和43.56&;#177;16.24,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80,P&;lt;0.01);活动分析评分分别为34.69&;#177;16.51和51.26&;#177;15.1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86,P&;lt;0.01)。对照组治疗前后BBS评分分别为29.61&;#177;14.33和36.53&;#177;15.5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1,P&;lt;0.05);活动分析评分分别为31.24&;#177;15.62和43.36&;#177;17.2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37,P&;lt;0.01)。两组治疗后比较,BB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4,P&;lt;0.05);活动分析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5,P&;lt;0.05)。结论:减重平衡训练法比传统促通技术平衡训练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3.
针刺阳明经腧穴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2000—09/2003—09丹东市中医院收治8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治疗组给予针刺阳明经腧穴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用康复训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Fugl-Meyer和修订Banhel指数评估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82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两组运动功能恢复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提高,上肢治疗后运动功能得分治疗组为(32.8&;#177;7.5)分,对照组为(28.5&;#177;7.6)分(t=2.57,P&;lt;0.05);下肢治疗后运动功能得分治疗组为(35.2&;#177;7.2)分,对照组为(24.5&;#177;7.5)分(t=6.59,P&;lt;0.01)。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也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58.8&;#177;10.1)分,远大于对照组(44.6&;#177;9.8)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46,P&;lt;0.01)。结论两组评分对照说明针刺阳明经腧穴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功能训练配合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对32例住院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运动疗法、作业训练及针灸等综合康复治疗,采用Brunnstrom法和香港版活动分析法评定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平均治疗(40.0&;#177;7.0)d,偏瘫侧上下肢体运动功能Brunnstorm分级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治疗前、后患者的整体功能活动、自理活动得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01)。结论 功能训练配合针灸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背景:对脑卒中患者平衡评定有助于康复目标与治疗计划的制定。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常用的3个平衡量表各参数与其他功能评价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平衡量表间变量参数。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康复医学科。对象:2002-09/2003-07在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的5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为首次发病、颈内动脉系统一侧大脑半球病变的患者,其中男45例,女12例,年龄14-79岁,病程0.3~11个月。方法:对57例患者于康复训练后进行Berg平衡量表、改良Fugl-Meyer平衡量表、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步行功能评定。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来确定3种平衡量表之间的相关性;确定3种平衡量表与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步行功能之间的相关性。主要观察指标:①3种平衡量表之间的相关性。②3种平衡量表与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5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Berg平衡量表评分(46.70&;#177;5.15),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10.26&;#177;1.58),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评分(32.56&;#177;2.06),Fugl-Meyer评价法中下肢运动功能评分(22.35&;#177;5.82),功能独立性测量中的转移和行进项目评分(24.95&;#177;5.2),10m最大步行速度为[(49.06&;#177;24.68)m/s1。3种平衡量表之间呈高度相关(r=0.613-0.766,P&;lt;0.001)。②3种平衡量表与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步行功能之间呈高度相关(r=0.479.0.718,P&;lt;0.001)。结论: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平衡量表和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在评定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良好的效度,均可以反映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功能结局,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功能的恢复具有预测性。  相似文献   

6.
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在国内,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是一个薄弱环节,不利于患者肢体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恢复。目的:探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ADL及认知功能的影响。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西南医院神经内科。对象:2000-01/2002-09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康复组25例,对照组25例。干预:干预者:丁宇,陈贞芳,郑绘春,刘晓铃,陈康宁。具体方法:康复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正规的系统化康复护理,对照组仅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分别于系统化康复护理前当天和治疗后6周采用简式Fugl-Meyer评估(FMA)及Banhel指数分别评定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主要观察指标:①FMA评分。②ADL评分。③MMSE评分。结果:经6周系统化康复护理后,康复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上、下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上肢35.82&;#177;10.28,下肢22.89&;#177;6.3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肢20.13&;#177;6.63,下肢16.52&;#177;4.10。t=6.413.4.233,P&;lt;0.01);与对照组(28.12&;#177;14.65)比较,康复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52.70&;#177;18.28)增高显著(t=5.246,P&;lt;0.01);康复组认知功能评分(16.70&;#177;8.28)与对照组(13.83&;#177;7.2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康复组定向力及记忆力(8.69&;#177;3.31)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5.32&;#177;3.10,t=3.716,P&;lt;0.01)。结论: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ADL。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老年患者上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偏瘫老年患者96例,抽签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康复组在临床药物+针灸治疗的同时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临床药物+针灸治疗及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分别于入选治疗前24h及治疗后三四周进行Fugl-Meyer积分、Barthel指数(BI)、神经功能缺损(CNS)评定。结果:经三四周治疗后,康复组Barthel指数(73.63&;#177;20.33)分,CNS为(15.32&;#177;12.79)分,较治疗前(33.32&;#177;12.06),(32.24&;#177;12.45)分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48.23&;#177;16.22),(23.56&;#177;15.36)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9.57,-2.87,P&;lt;0.001)。康复组Fugl-Meyer上、下肢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lt;0.01)。结论:急性脑卒中偏瘫老年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前3个月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总被引:28,自引:9,他引:28  
目的:探讨利用综合的康复训练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病后1~3个月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6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上海地区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均按神经内科常规进行药物治疗,治疗组另给予综合利用Bobath、神经促通技术等的手法训练、作业治疗训练及电刺激疗法等,每例患者进入课题时、1个月后和3个月后分别评价1次Fugl-Meyer(FMA)运动功能和ADL能力(BI值),进行对照研究。结果:FMA:治疗组分别为(21&;#177;16),(47&;#177;22),(70&;#177;23)分,对照组为(20&;#177;19),(28&;#177;21),(36&;#177;23)分。BI值:治疗组分别为(29&;#177;23),(66&;#177;20),(85&;#177;17)分,对照组为(28&;#177;25),(41&;#177;24),(55&;#177;24)分。两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运动功能恢复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lt;0.001);ADL能力后一阶段两组恢复程度无差异(P&;gt;0.05),前一阶段治疗组ADL恢复优于对照组(P&;lt;0.001)。结论:早期综合利用各种治疗方法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前3个月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康复介入对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药物治疗相同,康复组采用促通技术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用Fugl—Meyer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两组患者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康复组Fugl—Meyer值(61.28&;#177;22.47)明显高于对照组(45.79&;#177;20.7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Barthel指数治疗后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早期康复介入可以显著地提高患者瘫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并神经网络重建仪(AM800)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01-07/2004-07在郧阳医学院附属东风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后有偏瘫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传统物理康复疗法加神经网络重建仪进行治疗,对照组只进行传统物理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对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Barthel指数)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实验组的Fugl-Meyer评分(70.3&;#177;11.6)和对照组的Fugl-Meyer评分(48.4&;#177;10.2)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98,P&;lt;0.01)。实验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74.9&;#177;15.7)和对照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52.2&;#177;16.3)比较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7.17,P&;lt;0.01)。结论: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重心摆动测定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评价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重心摆动测定的各参数与其他临床评价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探讨重心摆动测定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对19例患者进行功能独立性测量(FIM)、起立-行走测定(timed up and go test.TUGT)、Berg平衡评价(Berg balance scale,BBS)及重心摆动测定仪来进行平衡测定的评价。用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重心摆动测定仪测定的各参数与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重心摆动测定参数中睁、闭眼的总轨迹长、速度、外周面积与。BBS之间呈中度负相关(r=-0.475~-0.705,P&;lt;0.05);其中闭眼的外周面积(ENV AREA)与。BBS之间相关较好。睁、闭眼的X方向动摇平均中心变位和Y方向动摇平均中心变位参数与BBS之间呈无相关性(r=-0.346~0.234.P&;gt;0.05);TUGT与闭眼时的总轨迹长、速度和外周面积之间呈中度正相关(r=0.508~0.583,P&;lt;0.05)。重心摆动测定参数与FIM-A之间无相关性(r=-0.025~-0.296,P&;gt;0.05);结论:重心摆动测定可以定量测定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而且其能较好地反映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卒中患者关节疼痛与早期康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关节疼痛、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所有患者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发病后7d之内,无严重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无关节病变,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康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关节疼痛及肢体功能采用Fud-Meyer评分法测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a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后关节疼痛评分治疗组为43.36&;#177;1.61。对照组为37.36&;#177;9.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846,P&;lt;0.001)。治疗组上、下肢运动功能和Barthel指数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对预防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关节疼痛,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渐进抗阻训练对偏瘫后肌力恢复的有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研究渐进抗阻练习对偏瘫后肌力恢复的影响,为偏瘫后肌力恢复科学训练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14例脑血管意外的患者进行3个疗程(10d为1个疗程)的渐进抗阻训练,然后通过自身对照比较的方法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肢体周径和肌力进行测量与评估。结果:偏瘫患者经过渐进抗阻训练后,上臂肢体周径由(25.88&;#177;2.16)cm增长到(26.23&;#177;2.18)cm(t=2.51,P&;lt;0.05),大腿周径由(40.43&;#177;3.46)cm增长到(40.8l&;#177;3.47)cm(t=2.53,P&;lt;0.05);屈肘肌肌力和伸膝肌肌力分别由(61.90&;#177;16.40)N增长到(86.10&;#177;21.25)N(t=4.12,P&;lt;0.001)和(86.00&;#177;12.04)N增长到(137.00&;#177;17.93)N(t=2.34,P&;lt;0.05)。结论:渐进抗阻练习是偏瘫患者肌力恢复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肌力、平衡和痉挛等变量与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优化步行训练程序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5例,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意识清晰,可接受动作行指令,患者可独立或在监视下步行20m以上,排除下肢全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关节炎而影响步行者以及存在其他限制下肢活动的并发症者。85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测定在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的状态下的10m步行速度,用Fugl-Meyer评价法评测下肢运动功能,用Motricity指数评测下肢肌力,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用改良Ashworth评定法评定足跖屈肌张力。分别对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与临床变量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患者的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和下肢肌力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592—0.696,P&;lt;0.001)。自由步行速度与足跖屈肌痉挛呈中度的负相关(r=-0.411,P&;lt;0.05),而最大步行速度与足跖屈肌张力痉挛无相关性(r=-0.311,P=0.064);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平衡、足跖屈肌痉挛和下肢肌力是自由步行速度的功能损害因素(R^2=0.55,P&;lt;0.05),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是最大步行速度的功能损害因素(R^2=0.535,P&;lt;0.001)。结论: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的功能损害因素是有不同的,但平衡功能是决定患者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最重要的功能损害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丁咯地尔(buflomedil)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82例康复科住院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丁咯地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2例,给予丁咯地尔150~200mg静脉滴注;对照组40例,给予血栓通15~20mL静脉滴注。上述药物均1次/d,连续15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FD)程度、Fugl-Meyer运动功能(FMA),ADL能力Barthel指数(BI)等量表进行评定。结果:NFD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为(16.7&;#177;6.4)分,明显低于治疗前(24.2&;#177;5.5)分(t=5.77,P&;lt;0.01)和对照组治疗后(20.1&;#177;7.2)分(t=2.27,P&;lt;0.05);FMA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为(66.5&;#177;8.1)分,明显高于治疗前(36.8&;#177;7.2)分和对照组治疗后(45.7&;#177;9.3)分(t=1778,10.83,P均&;lt;0.01);BI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为(79.4&;#177;9.5)分,明显高于治疗前(45.7&;#177;8.9)分和对照组治疗后(58.3&;#177;8.6)分(t=16.77,10.55,P均&;lt;0.01)。丁咯地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6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53,P&;lt;0.05),结论:丁咯地尔治疗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陈立典  吴强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6990-6991
目的 探讨偏瘫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继发性障碍的原因及针灸并功能训练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65例伴有上肢肿胀、感觉麻木和迟钝、肩痛症状的偏瘫相对恢复期患者进行中医针灸并上肢等长运动的恢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VAS评分、上肢肿胀、麻木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和不良反应。同时回顾性调查51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患者,探讨致肢体运动功能第2次障碍的主要因素。结果 VAS评分治疗前为(2.77&;#177;0.89)分,治疗后为(1.04&;#177;1.70)分;上肢肿胀评分:治疗前为(6.06&;#177;2.80)分,治疗后为(2.99&;#177;2.41)分;麻木评分:治疗前为(4.54&;#177;2.19)分,治疗后为(2.95&;#177;2.05)分,3项评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未明显提高,肩关节活动度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都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中医针灸并上肢等长运动能明显改善患者上肢肿胀、感觉麻木和迟钝、肩痛症状,偏瘫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继发性障碍与偏瘫早期患侧肢体的不正确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针灸介入时机对急性脑梗死偏瘫预后的影响,筛选针灸治疗最佳介入时机。方法:1999-01/2004-06邢台市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发病72h内的脑卒中患者19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始发态介入组(n=65),2周介入组(n=65),4周介入组(n=65),在药物治疗和康复护理的同时分别于始发态(发病72h内),2,4周介入针灸治疗(上肢曲池、肩隅等,下肢环跳、阳陵泉等),连续治疗4周。应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改良Barthel指数于治疗前,治疗后4,8周分别进行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评,评分越高效果越好。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182例患者(始发态介入组62例,2周介入组60例,4周介入组60例)进入结果分析。①Fugl-Mever运动功能评分:至治疗8周时,始发态和2周介入组均较4周介入组显著提高(81.07&;#177;13,40,77.54&;#177;13.17,69.01&;#177;15.68,q=12.28.8.76,P&;lt;0,01),且始发态介入组还明显高于2周介入组(q=360,P&;lt;0.05),但3组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40.17&;#177;15.43,39.75&;#177;16.04.40.22&;#177;14.75,F=40.97,P&;lt;0.01)。②改良Barthel指数得分:至治疗8周时,始发态和2周介入组均较4周介入组显著提高(81.30&;#177;17.34.79.47&;#177;12.54,70.17&;#177;14.56,q=12,48,10.72.P&;lt;0.01),但前2组比较无差异(q=2.11,P&;gt;0.05),3组与治疗前比评分均显著提高(34.82&;#177;9.3l,33.79&;#177;10.35.34.15&;#177;9.87.F=47.69.P&;lt;0.01)。③各组均未出现由于治疗因素引起的凝血障碍及肝、肾功能障碍。结论:针灸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介入越早,效果越好,早期介入针灸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定量分析减重支持训练系统(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PBWS)对偏瘫痉挛步态步行时间距离参数、平衡等的影响,定性分析PBWS对步行功能影响。分析步态各参数与步行功能、平衡之间的内在规律,探讨其相关性。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收治20例脑卒中和脑损伤患者,均经CT,MRI确诊,有明显的步行功能障碍,有或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能站立,有良好的认知功能,排除合并其他步行障碍、认知障碍和超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PBWS进行步态训练,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步态训练。治疗前后分别用足印法评定步行参数,用步行功能分类(FAC)评定步行功能,用Berg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结果:治疗组患者步行速度加快,治疗前为(5.45&;#177;2.97)m/min,治疗后为(11.37&;#177;6.41)m/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6,P&;lt;0.05),两组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的改善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6.09-11.7,P(0.01)。但两组治疗后上述3项参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患者的步行功能主要与步行速度和平衡功能有明显相关性(r=0.615,P&;lt;0.05),而步行速度与平衡能力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r=0.607,P&;gt;0.05)。结论:PBWS与传统治疗方法均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步行功能和平衡能力,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来判断。患者的步行功能与步行速度及平衡能力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早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电刺激小脑治疗康复组(48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48例)。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分别观察其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情况,两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刺激前后血流速度变化;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与对照组44%比较,X^2=23.67,P&;lt;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康复组治疗前后比较[(27.47&;#177;5.14)比(8.98&;#177;6.34)分,t=14.57,P&;lt;0.01],刺激后康复组与对照组(18.95&;#177;10.32)分比较(t=9.47,P&;lt;0.01);脑动脉血流量:康复组患侧治疗后明显增加(t=7.06,t=6.59,P&;lt;0.01),与对照组比较(t=4.72,536,P&;lt;0.01);康复组健侧治疗前后比较(t=2.18,2.34,P&;lt;0.05)。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康复组治疗前后比较,上肢忙14、76,P&;lt;O.01,下肢归10.24,P&;lt;O.01,治疗后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肢t=9.72,P&;lt;0.01,下肢t=5.61,P&;lt;0.01,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神经功能及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肢体与健侧肢体、健康人股骨近端骨密度,分析患侧肢体运动能力、病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股骨近端骨密度关系。方法:选择2001—12/2004—12在抚顺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15例(患者组),男76例,女39例;病程≥6个月62例,&;lt;6个月53例。Brunstrom分期Ⅰ~Ⅱ期,Ⅲ~Ⅳ期,Ⅴ-Ⅵ期患者分别为21.38,56例。13常生活活动能力佳组72例(Barthel指数≥40分),13常生活活动能力差组43例(Barthel指数&;lt;40分)。排除常年服用激素或其他各种影响骨代谢药物者。选择常年在本院作健康体检的正常人和本院职工或家属98人为对照组,男51人,女47人。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患者组患侧、健侧和对照组.不同病程、不同Brunstrom分期、不同生活活动能力患者患侧股骨近端骨密度。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15例,健康人98人。①患者组的患侧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三角的骨密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健侧【(0.75&;#177;0.19),(0.58&;#177;0.16),(0.54&;#177;0.17)g/cm^2;(0.85&;#177;0.16),(0.71&;#177;0.14),(0.63&;#177;0.16)g/cm^2;(0.81&;#177;0.16),(0.69&;#177;0.17),(0.60&;#177;0.18)g/cm^2,t=1.937—2.841,P&;lt;0.05~0.01]。②病程长组患肢股骨颈和大转子骨密度明显低于病程短组【(0.73&;#177;0.15),(0.57&;#177;0.16)g/cm^2;(0.80&;#177;0.19),(0.71&;#177;0.20)g/cm^2,t=2.031.2.329,P&;lt;0.05]。③BrunnstromⅠ-Ⅱ期患者患肢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三角骨密度均明显低于Ⅲ-Ⅳ期和Ⅴ-Ⅵ期患者【(0.73&;#177;0.21)。(0.56&;#177;0.15),(0.53&;#177;0.18)g/cm^2:(0.80&;#177;0.20),(0.69&;#177;0.18),(0.60&;#177;0.14)g/cm^2;(0.81&;#177;0.19),(0.72&;#177;0.21),(0.60&;#177;0.11)g/cm^2,t=2.195—2.392,P&;lt;0.05]。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组患侧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三角骨密度明显低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能力佳组[(0.74&;#177;0.18),(0.59&;#177;0.15),(0.53&;#177;0.16)g/cm^2;(0.82&;#177;0.20),(0.71&;#177;0.17).(0.59&;#177;0.19)g/cm^2,t=2.209~2.346,P&;lt;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出现骨量丢失表现;患侧肢体股骨近端骨密度低于健康人和健侧;患侧肢体运动能力越差、病程越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差,股骨近端骨密度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