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以新乡医学院人体科学馆为研究对象,分析、设计、构建了人体科学馆虚拟场景三维模型,并通过实例为读者提供实现虚拟场景构建的思路与方法.同时,分析了三维模型的优劣对虚拟场景交互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现状及其对腧穴形态学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是一项交叉性前沿学科,它的信息起源有美国可视人体计划、虚拟人体计划和数字化人体计划。我国科学家提供了中国可视人数据集。数字化虚拟人体集成了最新的科技成就,将人体结构和功能信息数字化与可视化,它的研究将在医学与计算机的结合上、在涉及人体模拟的许多方面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也为针灸腧穴形态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基础技术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仿真教学逐渐成为未来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文章旨在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总结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研究进展情况,探讨目前研究的重点与不足,为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升医学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创建一种虚拟环境,并借助多种专用输入输出设备,实现用户与虚拟环境直接交互的信息技术。简要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对虚拟现实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虚拟外科手术、虚拟临床教学、虚拟临床实验等技术与方法,并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研究、应用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从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分类入手,根据当前虚拟现实的主要应用形式,从虚拟实验室、虚拟教学及远程实验指导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在组胚学上的应用情况,为我国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虚拟仿真实验成为计算机技术和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虚拟仿真实验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采用虚拟技术模拟虚拟实验环境,用户在自主交互的虚拟环境中完成各类实验,获得学习或者训练效果,得到专业老师的评价和反馈。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成为继传统科学实验之后一次革命性的升级,突破了实验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增强了实验教学的逼真性和互动性,对突出以实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推动国内辅助生殖技术的蓬勃发展,提高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探索虚实教学协同发展的新方式,本研究建设的胚胎冷冻与复苏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以治疗不孕不育的患者为中心,充分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教学法,理论结合临床,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辅助生殖技术的虚拟实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为现代辅助生殖技术教学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和生机活力。同时,本研究也指出了虚拟仿真实验中存在的优势和需要克服的劣势。本研究旨在进一步优化虚拟仿真实验内容及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未来更多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满足辅助生殖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虚拟仿真实验室是一个计算机网络化的虚拟环境,具有交互性和仿真性的特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医学基础学科,重点对学生进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文章结合南京医科大学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践,对如何将虚拟仿真实验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改进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从而与传统的实验教学相辅相成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概括了Web课件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特点,并分别介绍了Web课件中的二维虚拟技术、三维虚拟技术、VRML技术和Flash虚拟技术,同时结合实例,对每种虚拟效果的制作过程做了讲解,指出了在Web课件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9.
虚拟现实技术为食品检验实验教学提供了无限发展的空间,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从分析虚拟实验的优势入手,结合食品检验实验教学现状,提出将虚拟实验应用于中职食品检验实验教学,构建虚拟实验教学模式,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合理的利用现有医学教学资源、解决医学实验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利用虚拟现实及模拟技术,在传统教学及平台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教学资源与软件平台开展虚拟教学系统的实践应用研究。利用虚拟医学系统不仅形象生动的体现了复杂的教学过程,对于医学教学中不能开展的实验或有限的教学资源提供一种新的教学及实验方式。实践证实在医学教学过程中开展虚拟医学教学与实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模拟医学教育在临床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其在儿科模拟教学领域的前景越来越引人注目。研究表明,VR技术提供了一种沉浸式学习环境,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有效提升了儿科临床教学的效果。此外,VR技术也拓展了儿科医学模拟教学方法。本文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儿科虚拟标准化病人、临床实践技能模拟教学、临床情景模拟中的应用,并探讨了ACEP SimBox模拟在儿科急诊VR模拟教学中的应用。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V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其与模拟教学效果的深入分析,并探索VR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2.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一种可以进行人机交互的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教学。本文在高原医学救援实践演练教学中,通过模拟高原环境、高原病预防和救治环节开展虚实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与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对比研究。选择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员为研究对象,对演练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证明,VR技术使高原病救援实践演练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对改善高原病救援实践演练的教学环境,克服设备、场地不足,优化教学设计,实现虚实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考核成绩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对高质量医学教育、高水平手术研究、精准临床诊疗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向国家新医科战略发展布局,本文在概述虚拟现实概念、核心价值及其对行业支撑作用的基础上,对虚拟现实技术在新医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以典型案例的形式,详细剖析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口腔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的实操教学、技能考核、在线自主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和探讨虚拟仿真诊疗平台体系在临床诊疗和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及应用成效,为我国现阶段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方法  通过深入剖析虚拟仿真技术的现状与前景,结合福建医科大学2019年国家级虚拟仿真诊疗平台体系的构建研发及其在临床诊疗与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应用等方面的议题,对于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医院临床诊疗及教学应用中的实践成效与推广价值展开分析和讨论。  结果  医学教育通过借助虚拟仿真技术这一类高科技、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探索出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改革方案,同时深化学科交叉与融合,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技能虚拟平台体系,在优化临床教学资源配置的同时,将临床教学与培训考核、评价引入更高层次,使临床各学科继续教育资源更具科技化、智能化、广泛性、时效性和普及性,形成了实时便捷、共享互通的临床教学网络,更好地为临床诊疗与技能实践教学服务。  结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虚拟仿真技术作为推进医学教育信息化、智能化的核心手段之一,其与临床诊疗、教学科研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形成前沿的虚拟仿真诊疗体系,在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升临床诊疗水平与教学质量的同时,规避了临床诊疗的潜在风险,创新和完善了时下医学教育培养模式与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诊疗、教学环境,助力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正颌外科因手术设计和操作复杂,对医生的临床经验要求较高,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复杂的正颌外科手术设计和操作的培训需求。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为此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但由于模型构建不精确、手术设计过程复杂、模拟手术内容单一、实时性与仿真性难以兼顾、缺乏自动化评价功能等问题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因其在数据挖掘、图像处理等方面的强大能力,为正颌外科临床和教学带来多重潜力,可有效弥补传统VR教学的不足,可应用于个性化模型构建、智能诊断、术后预测、虚拟手术仿真及个性化反馈和辅导等方面,有望推动正颌外科教学向更精准、高效的方向发展,促进医学与技术的融合,加速临床应用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5):155-158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医疗水平也正迅速发展。近些年,虚拟现实技术(VR)的发展与使用正以快速的步伐改变着医学教育模式。该项技术主要通过仿真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形成生动、逼真的虚拟环境,用户能够在虚拟环境中用自然的方式进行体验,从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如今,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得到普及,我院在教学中广泛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介绍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与种类,探讨该项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he Virtual Reality (VR) system can provide the neurosurgeon to intuitively interact with and manipulate the 3-D image similarly to manipulate a real object. It was seldom reported that the system was used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erebral aneurysms. We try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VR system in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planning of cerebral aneurysms. Methods We enrolled 24 cases of cerebral aneurysms from2006 to 2008, which diagnosed by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3D-DSA) or VR based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ies (CTA). The VR system and 3D-DSA system were used to observe and measure aneurysms and the adjacent vessels. The data of observation and measurem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VR image and 3D-DSA image. Al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surgical plan and simulated neurosurgical procedures in the VR system. Results There were 28 aneurysms detected in VR system and 3D-DSA system. The VR system generated clear and vivid 3-D virtual images which clearly displayed the location and size of the aneurysms and their precise anatomical spatial relations to the parent arteries and skull. The location, size and shape of the aneurysms and their anatomic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adjacent vessels were coincidence between 3-D virtual image and 3D-DSA, but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neurysms and skull only been displayed by VR system. This VR system also could simulate simple surgical procedures and surgical environments. Conclusions We believe the VR system can provide a highly effective way to provide precise imaging details as same as 3D-DSAsystem and assist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aneurysms with virtual 3-D data based on CTA, and it significantly enhances the chosen therapeutic strategy of cerebral aneurysms.  相似文献   

18.
赵博 《医学综述》2013,19(18):3357-3360
胸部创伤是临床常见的急症,其中肋骨及肋软骨骨折是胸外科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致力于探索一种准确、敏感的诊断肋骨骨折的方法,其中以多层螺旋CT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随着电子计算机功能的不断完善以及众多后处理技术的出现,使得对肋骨骨折的诊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容积再现技术、多层面重组技术、曲面重建技术等在确定肋骨及肋软骨骨折的诊断中正显示出重要价值.该文就目前多层螺旋CT在肋骨骨折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总结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与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相结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VR组、机器人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3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VR组额外增加VR技术训练;机器人组额外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组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和VR技术训练,各组均持续治疗4周。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中文版上肢动作研究量表(C-ARAT)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功能。结果 治疗4周后,3组患者FMA-UE、C-ARAT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FMA-UE[(36.18±6.34)分]、C-ARAT[(30.19±5.17)分]和MBI[(68.93±9.45)分]评分显著优于VR组和机器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与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相结合,对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