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症验案4则     
朱文浩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8):1360-1360
笔者在临床中应用中药治疗急症,常收效明显,兹介绍4例如下。  相似文献   

2.
急症验案4则     
张志明 《新中医》2004,36(1):67-67
1 甘赭散治肠梗阻徐某,男,45岁,1998年10月2日初诊。患者腹满胀痛,呕吐清水,大便秘结,浆水难下4天。入院后经西医检查 诊断为肠梗阻,嘱其准备手术。因患者惧怕手术,求诊于中医。诊见:面红,口臭,腹胀如鼓,痛而拒按,翻腾做响,舌红、苔黄,脉弦。曾在当地用重剂大承气汤无效。处方:甘遂5g,生赭石9g。嘱其将2药研成粉状,混匀后分2次吞服。患者用药约2小时后,解下约1痰盂黑便,诸症大减,转危为安。  相似文献   

3.
张志敏 《新中医》2004,36(8):68-68
钟某,男,27岁,2004年3月20日初诊。因饮食不节,复感外邪致呃逆不止4天,伴饮食减少,短气乏力。诊见:呃逆连声,声频而急,大便不畅,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紧。证属积滞内伤,复感外寒,胃气上逆。治以行气导滞,降胃止逆。先针刺中脘、合谷、天枢、血海、足三里、太冲(均选单侧,采用补泻兼施手法),留针10分钟。取针后,呃逆即止。  相似文献   

4.
饶宏孝 《新中医》2001,33(10):64-64
笔者治疗儿科急症,知常达变,不拘泥于常法,现举验案4则,介绍如下。1午后高热李某,男,8岁。1月前外感,发热,咳嗽,诊为急性支气管炎,经住院治疗病情好转。回家4天后,每天午后出现寒战,继则发热汗出,仍咳嗽,呈空空声,气促。市某医院X线胸透及摄片检查正常,肥达氏反应阴性,血培养阴性,查疟原虫阴性。抗生素等治疗7天,病情不减。转某中医诊治,用清骨散加味1剂,无效后,又用秦艽鳖甲散加减1剂,仍未见效。现患儿午后高热已14天,无寒战,但高热后有汗出,精神疲乏,少气懒言,动则气促而喘,饮食极差,便溏,尿清…  相似文献   

5.
内关穴系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主治以心胸胃和神态方面的疾患,如:心痛、心悸、胃痛、呕吐、呃逆、癫狂、昏迷等病证,其疗效早已众所周知。笔者临床观察,该穴除了上述主治的几种急性病证外,对于落枕、岔气、癔病性昏厥和暴怒失音等急性病证疗效卓著,治疗时主取内关一穴针刺,手法以泻为主,多数患者能取效于顷刻。兹将治疗情况简述如下: 一、落枕凡运用其他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者,可采用  相似文献   

6.
许晓虹 《世界中医药》2010,5(3):204-204
例1:过敏性休克患者因输液时突然全身发颤,两眼上翻,仆落地下,是青霉素过敏引起的输液反应,由于乡村医生无备而治,即用银针直刺患者足三里穴(双),用强刺激提插捻转,运针约10min后患者神志逐渐苏醒,上述症状消失,张口纳水。按:足三里穴系胃经合穴,是常用四总要穴之一,  相似文献   

7.
1崩漏杨某,24岁,1996-06-15初诊。自述产后2个多月月经淋漓不断,经前医治疗,其效不显。经来量少,色鲜红,夹杂少量血块,伴有咽干痛,腰背酸楚,倦怠乏力,手足心热。舌质红,苔少,脉弦,重按虚数。诊断:崩漏,证属阴虚血热。宜固摄止血。以保阴煎加...  相似文献   

8.
针灸治疗急症,简便效速,试举验案如下:一、惊厥:王某,男,2岁。1986年5月12日因发热来院候诊时突然惊厥,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口面青紫,牙关紧闭,口角流涎,四肢抽搐,脉细数。证属热极生风,痰蒙心窍。治以熄风开窍,清热化痰。取素髎、双侧合谷,均用泻法,频频捻转。须臾患儿苏醒,哭声连起,素髎穴留针三分钟后起针,继之捻转合谷两分钟起针,患儿哭声朗朗、化险为  相似文献   

9.
张少仲 《新中医》1994,26(8):1-2
罗广荫老中医急症验案4则张少仲主题词心肌疾病/中医药疗法,高血压/中医药疗法,支气管扩张/中医药疗法,急症,罗广荫已故广州市名老中医、中医副主任医师罗广荫,出生医门,执医50余载,以善治痹证而闻名,其在急症诊治方面,常有辨证准确、妙手回春之效。笔者拜...  相似文献   

10.
笔者于临证中擅用经方疗疾,尤擅治疗急症。兹举验案4则以示之。 1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张某,男,39岁,2005年9月18日初诊。恶寒发热2d,伴腹痛腹泻,日行4~5次,为脓血便。曾服西药未效。大便常规:黏液++,红细胞+,脓细胞++,吞噬细胞0-2。苔薄黄,小便黄赤。此乃湿热蕴结肠腑、传导失司所致,治宜清热利湿。处方:葛根12g,  相似文献   

11.
杨荣春  方艳 《新中医》1996,28(9):37-37
活血化瘀法治急症验案4则杨荣春,方艳主题词活血祛瘀,中医治法,哮喘/中医药疗法,头痛/中医药疗法,膀胱蓄血证/中医药疗法,崩漏/中医药疗法,急症活血化瘀法是临床常用治法之一。笔者运用该法治疗急症4则,收效甚验,现报告如下。1哮证患者,女,36岁,干部...  相似文献   

12.
应惠玲 《新中医》2008,40(5):109-110
中医泻下法在治疗各种急症,尤其是急腹症方面,具有肯定的疗效.笔者根据不同的病症,审证求因,将和、润、导等治法寓于下法之中,每能药到病除,兹介绍验案4则如下.  相似文献   

13.
内关,为上肢常用的重要穴位,八脉交会穴之一,现常用于治疗心胸部(上焦)疾患。笔者临床运用该穴取得较好疗效、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陈德荣  戴天木 《光明中医》2010,25(4):683-684
<正>经方应用于临床,不但对多种疑难杂病具有独特疗效,而且对某些急症也有显著效果。兹举笔者临证应用经方辨治急症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15.
指压内关穴治急症2则黄峥(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210001)1真心痛李××,男,66岁。因心前区发作性闷痛2小时,于1994年1月15日就诊。经药物治疗,症情可缓解,偶发心慌胸闷。因与家人生气,突发心前区疼痛,心慌胸闷,全身无力,气短,自汗,心率58次...  相似文献   

16.
一、李××,男,30岁。1985年6月9日诊。患者因读夜大,学习紧张,常感纳食不香,夜寐欠安。近2月来觉性欲减退,阴茎勃起无力,同时伴有记忆力衰弱,周身乏力,心悸多梦等。舌苔薄腻,脉细。病由思虑劳神太过而起,属心脾两伤,气血双亏,宗筋失养。治以补脾益肾,宁心安神。取(1)心俞、脾俞、肾俞;(2)印堂、神  相似文献   

17.
急症验案3则     
1 风寒束表,高热不退案 罗某,男性,74岁.患者因发热入院,入院后经检查确诊为①右下肺支气管炎,②冠心病合并房颤.经抗生素、激素等治疗8天,病情未能控制,体温逐渐升高,遂邀中医会诊.1991年6月29日初诊:T39.3℃,畏寒无汗,口不渴,体若燔炭,伴谵语.追问病史有汗出当风及淋雨史,脉浮紧促,舌淡红苔薄黄腻.证系风邪束表,湿滞经络,拟益气解表、散风祛湿,选人参败毒散加味:荆芥、防风、茯苓、川穹、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桔梗、佩兰各9g,种参6g,甘草4g,2剂,水煎服,日1剂.服药后汗出热退,精神好转.又因食鸡滋补,出现食复发热,于1991年7月3日再诊:T 38.8℃,大便 2日未行,腹胀不适,郑  相似文献   

18.
(一)急性胆囊炎病案:吴某某,男,47岁,工人,住院号4207,入院日期:1982年8月28日。患者于今年四月间因恶寒、发热伴胁痛、黄疸在本院作胆囊造影,诊断为“急性胆囊炎伴胆石症”,并收入住院,用清肝利胆剂治疗,明显好转出院。出院后常有右胁下隐痛,时轻时重。8月26日因洗澡受凉而出现恶寒发热,右胁下疼痛持续加重,牵引腰背,纳差,恶心呕吐,身黄,目黄,头痛,身痛,鼻塞流涕。急诊室拟诊为“感冒”、“胆囊炎、胆石症”而收入住院。症见:恶寒发热,右胁胀痛,连及脘部,牵引腰背,巩膜黄染,小便黄赤,咽干口苦,不思纳谷,恶心欲吐,大便日行,头昏头痛,全身酸楚,鼻塞流涕,苔薄腻微黄,舌质偏红,脉滑数。辨证属湿热内蕴肝胆,风寒外束肌表,卫表失和,枢机不利,治以疏表和解,表里同治,方选银翘散合小柴胡汤加减。药后寒热消退,黄疸及胁痛均见减轻。  相似文献   

19.
冬温案金×,女,50岁。1982年11月7日住院。野外放牧,长途拔涉,冒寒后就火炕取暖以发汗。翌日,突然恶寒,发热,咳嗽,初诊于乡村医生,以感冒诊治,经用抗生素,解热镇痛剂三日,疗效不显,遂来我院治疗。  相似文献   

20.
例1急性胆囊炎王某,男,3O岁,患者于1周前饱食后起病,先是发热寒战,继则上腹部剧痛,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诊为急性胆囊炎,于1998年6月12回住急诊观察,经用抗菌药、度冷丁、鲁米那钠等治疗末能控制。症见:形体消瘦,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烦躁不宁,呻吟苦楚,寒热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