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颈内动静脉与颅底骨三维空间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显示对比正常侧和病变侧颈内动静脉与周围骨结构的解剖关系 ,以完善术前准备。方法 :10例颌颈部肿瘤患者 ,术前行颈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 (CTA) ,同步注射造影剂 ,螺旋CT对病变区血管段进行重点薄层螺旋扫描 ,由EasyVision工作站三维重建。结果 :5例颈外动脉和颈内静脉受压狭窄 ,其中 3例出现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向内侧移位 ,另 1例左侧颈内动脉动脉瘤清晰定位。CTA能够显示病变区血管段 (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 )与下颌骨、舌骨、颈椎、颅底骨结构的三维解剖关系 ,进行旋转、放大 ,三维测量 ,多视角观察 ,无重叠干扰。结论 :对颌颈、口咽部肿瘤患者术前CTA检查 ,能够判断颈部大血管的情况及颈部巨大肿瘤造成颈内动脉移位 ,CTA可显示血管性肿瘤的三维形状和与颅底骨空间关系 ,为手术入路及术式提供参考 ,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间隙及其占位性病变的影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颈动脉间隙的影像特点及比较CT、MRI对颈动脉间隙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例正常男性颈动脉间隙的影像特点;回顾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间隙占位性病变,CT检查11例,MRI检查4例。结果:颈部MRI轴位图像上可清楚显示颈深筋膜各间隙的形态和毗邻关系。神经鞘瘤可显示囊变和钙化,MRI显示T2WI呈明亮高信号为其特征。颈动脉体瘤增强后肿瘤显著强化。鳃裂囊肿有其相对固定的发病部位,增强扫描无强化。淋巴管瘤显示分层液面现象为其特征,MRI可显示瘤内脂肪、出血和纤维分隔等不同成分,对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不同来源的肿瘤与颈内、外动脉或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的位置关系有解剖上的相关性,有利于准确的定位和鉴别诊断。结论:颈深部疾病影像检查应首选MRI。根据病变所在的解剖平面、强化扫描特点及其与颈部血管的关系,CT和MRI对大部分颈动脉鞘病变有定性诊断及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疾病是危及人体生命的危险疾病.传统的血管造影虽然是诊断该类疾病的最佳方法,但属于有创伤检查,且有1.5%-2.0%的合并症或死亡危险的报导[1].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的应用给传统的血管造影带来了极大的挑战.1998年问世的多层螺旋CT(MSCT)以亚秒级的扫描速度具有更长的解剖覆盖、更薄的层厚、多种后处理能力、更简单方便等优势.2002年7月,我院引进GE 公司Lightspeed 十六排螺旋CT机,并进行了几十例颅内CTA检查,现对其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目的:初讨十六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病变中的应用及其技术优势.材料与方法:使用GE 公司的十六排螺旋CT对自发性脑内出血、动脉瘤、脑肿瘤等几十例病人进行CTA检查,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其中AVM和动脉瘤进行DSA检查并与CTA结果比较;另外颜面部AVM及脑肿瘤病人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CTA检查结果如下,脑血管主干及其1-3级分支显示率为100%,大脑中动脉4-5级分支显示率为94.7%.发现动脉瘤并清晰显示了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其详细关系;AVM清楚地显示了AVM的畸形团及其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脑肿瘤显示了肿瘤与周围血管、颅骨间的三维关系.结论:十六排螺旋CT血管造影重建图像质量显著提高,它对颅内各种血管性病变以及血管与颅内其他病变三维空间关系,对各类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它能显示更细小分支,具备作为动脉瘤等其他血管性病变筛选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寻求建立复杂性枕颈部畸形三维可视化模型及手术模拟方法。 方法 取1名颅底凹陷症伴延髓受压,陈旧性寰枢关节脱位病人连续CTA动脉造影和MR脊髓造影断面图像,Mimics软件基于不同阈值对骨骼、动静脉、气管、甲状腺、喉软骨、脊髓等不同组织进行半自动分割和重建,三维化显示枕颈部畸形及周围相关解剖结构。并按经口咽入路寰枢关节松解复位,后路枕颈融合植骨内固定术进行术前模拟。 结果 建立枕颈部畸形相关结构三维可视化模型,显示颈部重要组织结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成功模拟复杂性枕颈部畸形前后路联合手术,并和临床手术结果得到验证。 结论 枕颈部畸形三维可视化模型为临床手术提供直观的解剖形态学和术前模拟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内静脉的主要静脉丛引流模式以及相关因素。 方法 根据160例脑血管病患者DSA图像资料,分析动脉造影的静脉期成像。将颈内静脉的主要静脉丛分为前路引流模式(翼静脉丛)及后路引流模式,后路引流模式分为丛状引流(椎旁静脉丛)和孤立静脉引流(以颈深部静脉为主)。后路丛状引流再分为2组:椎旁静脉丛伴或不伴明显颈深部静脉引流。根据临床资料及相关危险疾病,应用卡方检验分析颈内静脉主要静脉丛引流模式的影响因素。 结果 双侧颈内动脉造影显示160例病人共320侧颈内静脉,其中19.7%(63侧)为翼静脉丛引流,16.9%(54侧)为椎旁静脉丛伴有明显颈深部静脉引流,15.6%(50侧)为椎旁静脉丛伴无明显颈深部静脉引流,10侧(3.1%)为颈深部静脉引流,5.7%(13侧)为前、后丛联合引流。χ2检验发现,年龄、伴颈内静脉异常(发育不全、狭窄、闭塞)、伴颈内静脉压迹、合并高血压病是影响颈内静脉静脉丛引流模式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颈内静脉的静脉丛引流模式,以后路椎旁静脉丛引流为主,引流模式可因相关因素而改变,这对评估颅底、颈部手术及神经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Moyamoya病诊断价值(附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oyamoya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0例Moyamoya病病人,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4~62岁,平均年龄42.60岁。发病高峰中30~40年龄段为12例,40~50年龄段10例。做16层螺旋CTA,扫描参数为:250kV,250mA,螺距15,扫描层厚1mm。同时6例又行DSA检查,将其CTA结果与DSA图像进行比较。结果30例中病变累及颈内动脉者共27例,占总例数的90.0%,受累段均为颈内动脉末段。病变累及双侧者26例(占总例数86.7%)。30例CTA均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远端、大脑前中动脉近端及迂曲扩张的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等代偿动脉,狭窄血管显示率100%;清晰显示脑底异常血管网者28例,异常血管网显示率93.3%。30例中有6例同时行DSA检查,两者检查结果完全一致。结论CTA可以清楚显示Moyamoya病脑血管改变特点,包括颅内血管狭窄及脑底异常血管网,可以考虑作为Moyamoya病诊断的重要影像学筛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颈静脉孔区计算机三维重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在颈静脉孔区研究中的应用。 方法 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 1 2mm厚的薄层断面标本 ,在SGI工作站上对颈静脉孔及相关结构进行三维重建。 结果 计算机三维重建图像可显示颈静脉孔区重要神经、血管 ,能够清楚显示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舌咽、迷走、副神经束与颅底骨结构的三维解剖关系。重建结构能够以单独或联合方式显示 ,并可绕任意轴进行旋转 ,任意径线及角度均可适时测量。 结论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对颈静脉孔区的解剖研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煜 《医学信息》2010,23(18):3352-3353
目的探讨颌面部骨质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本科近5年收治了50例颌面部骨质病变患者,全部行常规X片、薄层螺旋CT横断面扫描及三维重建成像,并与手术所见进行对照分析和验证。结果对上下颌骨骨折、颧骨骨折和鼻骨骨折螺旋CT三维成像能够立体地显示骨折的位置,形态、范围和类型,优于二维CT;对筛骨、蝶骨和腭骨骨折效果明显不如二维CT。在显示肿瘤的囊性或实性及周围软组织的改变上,二维CT优于三维CT,而显示病变骨的形态改变和临近结构的空间关系上三维CT优于二维CT。对于颌面骨发育畸形的显示,三维CT效果明显优于二维CT,常规X线对肿瘤、牙根周围病变显示最为清楚。结论在颌面骨病变诊断中,常规X线、螺旋CT二维及三维成像各有其优势与不足,综合应用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颞下经下颌入路显露侧颅底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颞下经下颌入路应用解剖,为术中保护重要结构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选用成人尸头10例(20侧),摹拟手术入路,解剖观察、测量相关结构,探求入路涉及的骨、肌肉和神经血管间的解剖关系。结果影响该入路暴露的主要结构包括面神经、腮腺、颧弓和下颌升支。颞下窝和翼腭窝血管神经丰富,茎突及其筋膜将咽旁间隙分为咽旁前和咽旁后间隙,后者容纳颈内静脉、颈内动脉和Ⅸ、Ⅹ、Ⅺ及Ⅻ对脑神经。结论颞下经下颌入路暴露充分,熟悉其应用解剖对手术治疗侧颅底区沟通性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颅颈交界区解剖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方法:选取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中颞骨内耳门平面至枢椎下缘的连续薄层断面图像。运用3D-DOCTOR软件,在P4微机上分割重建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结构并立体显示。结果:成功重建并立体显示枕骨、颞骨、寰椎、枢椎、小脑、脑干及颈髓上段、椎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部分硬脑膜窦等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建立了颅颈交界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结论:颅颈交界区的薄层断面图像可为该区疾病的CT、MRI诊断提供参考。建立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可为颅颈交界区手术的术前训练和模拟提供形念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