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肝功能衰竭病人的病死率较高 ,其治疗仍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原位肝移植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但由于供肝缺乏等原因 ,急性肝功能衰竭病人仅有少数能够接受肝移植。因此 ,需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病人进行有效肝功能支持 ,帮助其渡过危险期 ,为肝移植争取时间。  相似文献   

2.
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疾病凶险,自然死亡率高达80%以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肝移植开始应用于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现今,结合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病人存活率大大提高,英国伯明翰伊丽莎白医院一组110例ALF结合肝移植病人1年存活率达到81%,5年存活率高达73%。笔者一组86例ALF结合肝移植资料表明病人的1年存活率为88%,5年存活率达71%。这些数据表明现代外科干预处理ALF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原位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1例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行原位肝脏移植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肝衰竭实施肝移植的经验。结果21例病人随访时间为3~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生存时间为1—1530d,中位生存时间为517d。病人的围手术期存活率为66.7%,1年存活率为66.7%,2年存活率为66.7%。死亡原因包括多脏器功能衰竭、颅内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移植物原发性无功能。14例的远期性生存病人中,13例移植前合并乙型肝炎(乙肝),其中有1例(1/13)在术后1年出现乙肝复发。结论肝移植术是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方法,严格把握适应证、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处理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400例肝移植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处理及预后。根据有无肾功能衰竭分组,对13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为7.2%,均接受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1年生存率为44.4%。单因素分析中年龄、术前肝功能分级、术前肌酐、尿素氮、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中只有术前肝功能分级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预后差,可能与多种诱发因素有关,术前肝功能不全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肝移植是治疗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我院分别于2001年及2004年对2例肝硬化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病人进行了肝移植治疗,现总结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对有暴发性、急性、亚急性和在慢性病变肝病基础上急性发作的肝功能衰竭的危重病人,可适合于行急诊肝移植治疗。这些病人在保守治疗的情况下,死亡率很高。在技术上已成熟的原位肝移植术,病人术后生存率为60%~90%。然而,由于尸体供肝的缺乏,既使是在西方有较多供体信息资料的大移植中心,这些病人在等待尸体器官过程中的死亡率常超过50%。为挽救这些病人的生命,临床活体肝移植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尸体器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1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肝移植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及失败原因。方法 总结本所17例暴发性肝衰行肝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暴发性肝衰行肝移植6例存活1年,1年存活率为35.3%。死亡原因分别为肺部感染致呼吸衰竭6例,多器官衰竭2例,术后胸腔大出血1例,DIC1例,颅内出血1例。结论 病人术前状况决定肝移植效果;肺部并发症是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一类短期内病死率极高的综合征候群,原位肝移植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遗憾的是供体的日益匮乏迫使肝移植无法作为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一线治疗手段,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就此应运而生,为改善急性肝衰竭患者症状、等待供肝向肝移植过渡发挥桥梁作用。但BAL中的异种细胞材料存在异种免疫排斥反应及动物源性病毒感染的潜在风险,本文将对BAL可能引起的异种免疫排斥反应和病毒感染进行逐一阐述介绍,并对未来趋势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9.
目前,原位肝移植术是治疗不可逆性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唯一方法,随着手术和麻醉技术的不断改进,肝移植术已越来越为病人所接受。2002年间我院共施行原位肝移植术12例,今将麻醉处理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等待肝移植期间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组共有16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在等待肝移植期间接受了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治疗.结果 16例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凝血酶原时间、总胆汁酸、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氰酶、肌酐和血氨水平明显降低(P<0.05);肿瘤坏死因子α、一氧化氮和白细胞介素10等细胞因子水平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性脏器衰竭评估的计分由9.91±1.09降至6.64±1.76,Glascow昏迷评分由7.29±2.06升至13.26±2.14.16例患者中14例成功过渡到肝移植治疗,13例痊愈出院.治疗成功率为81.25%.结论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是治疗肝功能衰竭安全而有效的辅助方法,帮助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顺利渡过肝移植等待期.  相似文献   

11.
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疗法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加入人工肝支持疗法对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及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术前准备中的作用。方法 本组7例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昏迷,黄疸,腹水,肝功能损害,出血倾向,在等待供肝的过程中分别接受2-20次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疗法,供肝到达后行原位肝移植术,结果 人工肝支持治疗后患者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腹水明显减少,部分病人肝性脑病有所好转,7例均顺利行肝移植,5例存活3-290个月,其中3例已存活1年半以上,并已恢复正常工作,2例术前有肝肾综合征者,术后3d死亡,其中1例并发急性重症胰腺炎。结论 原位肝移植加入工肝支持疗法是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术前人工肝支持可作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等待供肝期间的桥梁,并可改善病情减少肝移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急诊肝移植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四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实施紧急肝移植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接受紧急肝移植的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于术后12~48h神志恢复清醒,无手术并发症,术后有2例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次,经治疗逆转。4例患者均存活至今,肝功能良好,患者分别存活38、17、11及7个月,3例恢复工作。结论紧急肝移植是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是提高紧急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3.
自1963年Starzl成功施行第一例人肝移植以来,肝移植作为各种原因导致的终末期肝功能衰竭病人的有效治疗方法,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由于技术原因早期肝移植病人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第一次3例肝移植病人术后最长存活了22d。在此后的十余年中最早开展人肝移植的Colora大学肝移植病人1年死亡率超过50%。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外科技术的改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5例经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炎病人的治疗效果,探讨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5例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病人(急性重型3例和急性重型2例)各行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1次,时间为10-12h,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4个不同时段取血分别测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内毒素水平,并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结果 3例治疗前伴肝性脑病病人昏迷程度减轻。与治疗前比较,病人血清总胆红素及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碱脂酶显著升高(P<0.01和P<0.05)。2例病人痊愈,1例1周后成功实施肝移植,其余2例分别存活8d和21d,存活率为60%。结论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可能是治疗急性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有效方法,并作为判断病人能否自然恢复或必须进行肝移植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受者并发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并总结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术后发生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将受者分成左心功能衰竭组和心功能正常组,对22项肝移植术后并发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指标进行了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模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针对危险因素总结预防措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脏病史、肝功能分级、术中输血量、术后日平均液体平衡量及术后并发肾功能衰竭是发生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功能分级、术中输血量、术后日平均液体平衡量及术后并发肾功能衰竭是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受者并发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应在肝移植术前、术中及术后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联合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结合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  8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 (7例原发病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1例为Wilson病 )在等待肝移植期间经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治疗 3~ 7次 ,所有患者均接受同种异体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结果 患者等待供肝时间 8~ 30d ,平均 13d ,所有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痊愈出院。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治疗后 ,患者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1) ,但凝血功能的改善不明显。结论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可暂时替代肝脏的部分功能 ,帮助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顺利渡过肝移植等待期。  相似文献   

17.
肝功能衰竭合并肝性脑病,由于受病人全身情况的影响及供体来源等条件的限制,一般不宜行肝移植治疗。本文报道一例酒精性肝硬化,肝性脑病,术前经人工肝支持治疗,病人意识状况明显改善,黄疸减轻,腹水减少,行背驮式肝移植成功,提出:人工肝支持治疗可明显改善该类病人的全身状况,使之度过急性期,人工肝支持系统,肝移植联合治疗扩大了肝移植的适应症,为终末期肝病合肝性脑病病人带来了生机。  相似文献   

18.
肝移植病人术后心理康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高效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与外科技术的日臻成熟,肝移植术后病人的存活期延长,肝移植已逐步成为治疗终末期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到目前为止,我院已完成肝移植100例。随着肝移植数量的增加,一系列伦理学和社会学问题逐渐摆在人们面前,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方面的问题也随之增多。  相似文献   

19.
血浆置换术曾用于处理成人药物中毒性肝功能衰竭以及肝移植体功能延滞患者 ,等待肝细胞恢复和再生 ,治疗性置换术也用以治疗凝血病以及消除循环中毒性物质。作者观察血浆置换术在儿童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的作用。去除血浆 12 1± 4 7m L /kg,置换溶液含74 %± 11%新鲜冰冻血浆。 6 3次用冷冻沉淀物 (2 6 % )以维持纤维蛋白原在 10 0 mg/d L以上 ,112次 (46 % )使用血小板浓集液以维持血小板值在 5 0× 10 9/L以上。共 4 9例儿童急性肝功能衰竭施行血浆置换术 2 4 3次 ,其指征是等待作肝移植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者 ,每日置换 1次直至病人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急性或晚期肝病引起的肝功能衰竭,最佳治疗方法是肝移植,主要有原位肝移植、肝细胞移植和生物人工肝3种方法。原位肝移植受肝源缺乏和免疫排斥所限,受益者很少;目前,利用成熟肝细胞移植治疗各种急慢性肝功能衰竭和遗传性代谢性肝病已取得一定成就,但免疫排斥反应、肝细胞的来源数量、移植后肝细胞在体内的增殖和功能等问题尚未解决,临床价值受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