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肠癌患者使用奥沙利铂期间外周神经毒性症状特性、变化趋势及非药物影响因素。方法对113例使用奥沙利铂肠癌患者,采用神经毒性患者自述问卷(PNQ)于累积剂量达200mg/m2、540mg/m2、850mg/m2时进行随访调查,评估外周神经毒性症状的严重度;Podo触觉测量笔及温度觉测量笔分别检测患者触觉及温度觉有无异常。结果首次使用奥沙利铂后88.5%患者出现肢体感觉异常,首发表现以手部麻木为主,其次为刺痛。不同累积剂量时外周神经毒性严重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当累积剂量达200mg/m2、540mg/m2时,不同给药方式的患者外周神经毒性严重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例患者触觉减弱。结论肠癌患者使用奥沙利铂期间感觉神经损伤发生率高于运动神经损伤,且程度较重;随着剂量的累积,外周神经毒性症状越严重。健康教育时应提供针对性指导,鼓励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给药,可有效避免化疗前期肢体感觉异常,延缓外周神经毒性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2.
3.
护理干预降低奥沙利铂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LOHP)引起的神经毒性反应的预防方法及效果。方法将52例用奥沙利铂方案治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26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干预组未发生神经毒性反应12例(46.2%),对照组5例(19.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降低奥沙利铂神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奥沙利铂化疗致病人神经毒性反应的护理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6  
对应用奥沙利铂化疗的52例胃癌、结直肠癌病人进行神经毒性反应护理,认为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严密观察,做好症状护理,能使其神经毒性反应得到控制或减轻,病人能耐受并完成疗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降低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效果。方法将95例结直肠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整体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6个化疗周期中神经毒性反应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临床路径管理结直肠癌化疗患者,对降低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确保化疗方案的实施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综述化疗致外周神经毒性三大类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及情绪的影响,目前临床医护人员及患者本身对该化疗不良反应带来的不利影响认知不足.提出对于使用神经毒性抗肿瘤药物的患者,护理人员需全面、动态评估症状,提出针对性健康指导,以预防和延缓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奥沙利铂对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有较好效果,但有剂量限制性毒性.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具有缓释性、靶向性和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的特点.脂质体的主动靶向修饰对改变抗肿瘤药物的生物分布,减少或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提高抗肿瘤药物的作用也具有意义.利用脂质体的特性,将奥沙利铂制成脂质体治疗结直肠癌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15例用奥沙利铂治疗的结肠癌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归纳其症状体验主要为疲乏,食欲不振和味觉改变,恶心、呕吐及腹泻,四肢麻木和疼痛;情感体验主要是恐惧,抵触和无奈,矛盾,压抑和担忧。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化疗痛苦,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9.
Caponigro F,Lacombe D,Twelves C等用硼替佐米联合FOLFOX-4(奥沙利铂、亚叶酸和5一氟尿嘧啶)治疗晚期结直肠癌,他们在使用标准FOLFOX-4剂量的同时,调整硼替佐米的剂量,以此来评估硼替佐米的剂量限制性毒性、毒副作用和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作用。研究中纳入的患者都是未经处理的晚期结直肠癌伴转移患者。硼替佐米的剂量开始为1.3mg/m^2,然后根据第1个周期观察到的毒副作用来增加下一步的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出院过渡期心衰相关症状,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Memorial心力衰竭症状评估量表、心脏病患者抑郁量表、照护负担问卷和家属照护者照护能力问卷,对219例老年心衰患者及主要家庭照护者,于患者出院前1~2 d、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进行调查。结果患者的心衰相关症状随着出院过渡期的延长呈恶化趋势,与出院前1~2 d相比,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患者的心衰症状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提高(P0.01)。抑郁症状在出院后1个月得分最高(90.31±3.27),随着过渡时间的延长得分逐渐下降(P0.01)。回归分析显示,出院过渡期患者心衰相关症状受患者服药种类、心功能分级和照护能力的影响;抑郁受患者年龄、病程和住院次数的影响(P0.05,P0.01)。结论老年心衰患者出院过渡期心衰相关症状较差且呈动态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护理人员应该制定针对性的过渡期护理计划,减轻患者症状负担。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神经减压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的疗效及手术前后血液中P物质的变化。方法2008年9月-2011年3月,对30例DPN患者下肢施行神经减压术,并观察术后疗效。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术前、术后2周患肢血浆及对照组血浆中P物质含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3~8个月,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手术后血液中P物质含量明显升高。结论神经减压术是治疗DPN的一种有效方法,血浆P物质的变化可能与手术的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纵向追踪孕产妇围生期抑郁情绪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分别在孕产妇产前(32~34周)、产后1周、产后6周3个时点,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及易感性人格类型量表对204例孕产妇追踪调查.结果 孕产妇3个时点的抑郁总得分分别为7.0(3.0,1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卵巢癌患者诊疗不同阶段症状群的构成及动态变化,分析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纵向研究方法,应用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自行设计的卵巢癌特异性症状模块、卵巢癌治疗功能评估量表,对104例卵巢癌患者于手术前3d、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后3d、首次化疗结束后行动态跟踪调查。结果卵巢癌患者术前存在情感、病感、疼痛相关3个症状群,术后存在5个症状群,新增围绝经期症状群、性特征症状群,化疗后存在6个症状群,新增胃肠道症状群;症状群与生活质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P0.01)。结论卵巢癌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存在影响生活质量的多个症状群,且随疾病诊疗进展呈现动态改变。医护人员应把握这一特点,动态评估和管理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移植病人服用替比夫定后并发肌病(myopathy,MP)和周围神经病(peripheral neuropathy,PNP)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3例肝移植病人服用替比夫定后并发MP和PNP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结果应用替比夫定的肝移植病人MP和PNP发生率为11.5%(3/26),出现症状时间平均为用药后11.7个月,诊断时间平均为出现症状后10.7个月,治疗后平均3个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论肝移植病人同时服用替比夫定和他克莫司时MP和PNP的发生率较高,应注意观察其相关症状,监测血肌酸磷酸激酶和肌红蛋白,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MP和PNP。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基于局部热充血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预测模型性能,为临床早期筛查提供参考。方法纳入174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试验局部加热至44℃并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量血流变化率。同时进行临床5项筛查、震动感觉阈值测定和神经传导检查,根据各自的诊断标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因素。以神经传导检查为“金标准”,筛选最优模型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3种检测方法均提示,血流变化率、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肾病、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因素(均P<0.05)。根据临床5项筛查结果建立的logit模型性能最好,据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Hosmer Lemeshow检验χ2=11.147,P>0.05)和区分度(AUC=0.872)。结论血流变化率、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肾病和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因素。以临床5项筛查结果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可为临床筛选、识别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Livedoid vasculopathy (LV) is a thrombo-occlusive vascular disease with an uncertain aetiology. In addition to 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LV patients may develop peripheral neuropathy. This study aimed to examine features of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Chinese LV patients. 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and analysed the clinical data of 55 LV patients treated at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and conducted a literature review of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LV patients. The incidence of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our cohort was 12.73%. Among the seven patients with neuropathy, five were women and two were men. Median age at enrollment and disease onset in these patients was 27.29 and 22.57 years, respectively. Mean time from the appearance of 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urological symptoms was 38.67 months. Peripheral neuropathy was generally refractory to treatment, asymmetric in the distal extremities, and slowly progressive. The main symptom was numbness; hypoesthesia and neuromuscular manifestations occurred occasionally.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reporting seasonal worsening of symptom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LV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neuropathy than in LV patients without neuropathy (P < .05). Peripheral neuropathy is a potential complication of LV. LV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neuropathy require long-term follow-up.  相似文献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