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价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网络干预效果。方法建立15个QQ群和一个宣传网页,开展为期1年的在线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分别采用面对面询问和在线调查的方式对605人和5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前后接受调查的人群在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特征方面无明显差异。与基线比较,干预后研究对象对基本知识及传播途径、个人防病风险意识及行为意向的正确认知均有所提高(P〈0.05)。结论网络干预在校外青少年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可行、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不同干预方法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水平的有效干预方法。方法选取河南省2个县13~18岁430名农村校外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干预,在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后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平均知晓率分别为47.09%和85.22%,蚊虫叮咬不会传染艾滋病知晓率分别为21.9%和87.1%,与艾滋病病人共餐不传染艾滋病知晓率分别为28.4%和81.0%;不同方法干预后艾滋病知识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01);不同干预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40,P<0.05);综合干预、同伴教育和专题讲座3组平均得分提高值较明显,分别为45.72,42.33和35.56分。结论本研究中采用的干预方法均能提高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水平,综合干预、同伴教育和专题讲座干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利用大学生爱心大使队伍,采取参与式方法向校外青少年传播艾滋病预防知识。并于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总知晓率由干预前的19.0%,提高到干预后的55.0%(P0.01)。其中对"共用注射器可能感染"、"不使用安全套性行为增加风险"、"母婴会传播艾滋病"在干预后知晓率均达到90%以上。干预后"提供艾滋病病毒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地点"、"可以得到免费安全套地点"显著提高,分别由9.0%提高到22.0%(P0.01)和由8.0%提高到70.0%(P0.01)。结论利用爱心大使向校外青少年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具有明显效果,应予以借鉴。需加强艾滋病相关服务的的宣传,提高利用度。 相似文献
4.
校外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健康传播方法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针对校外青少年开展参与式为主的预防艾滋病健康传播项目的效果。方法在6个项目地区对校外青少年实施为期8个月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前后各抽取校外青少年1200人进行问卷调查,对干预结果进行评估,了解参与式方法的干预效果。结果调查对象平均年龄20.7岁,主要从事餐饮、服务业,54.7%仅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干预后总知晓率由54.6%上升到69.4%(P<0.05);对艾滋病服务信息方面,综合干预组干预效果明显,调查对象对"知道在当地(市、县)哪里能够提供预防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知道到哪里可以得到免费安全套"、"知道在哪里可以得到免费清洁针具"的知晓率提高幅度较大(P<0.05);校外青少年最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由50.0%上升到60.3%(P<0.05)。结论校外青少年,尤其是"五小"行业这一群体具有较高的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以社区为基础的爱心大使、同伴教育参与式干预模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校外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的有效模式。本研究在校外青少年聚集的地方,由经过培训的同伴教育员,采用参与式的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在项目开始和结束时进行基线和评估调查。经调查3个项目点招募了3类不同人员为同伴教育员,开展参与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后,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有了大幅提高,3个项目点分别从50.00%上升到85.00%、67.56%上升到92.27%、7.81%上升到48.91%,有710名校外青少年接受了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服务。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人员为同伴教育员,组织校外青少年开展参与式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是有效的;选择同伴教育员时应充分考虑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发挥最大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同伴教育员的培训。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预防教育需求,及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教育策略的适宜性,为推动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中的个人访谈法、观察法、满意度调查、参与式研究。结果校外青少年受教育机会少,对预防艾滋病教育持欢迎和感激的态度,同伴教育策略和参与式学习方法深受校外青少年喜爱,建立QQ群是解决校外青少年因地域流动而脱离教育组织之外的有效措施,由各种组织形式的校外青少年自身推动内部的教育较主要依靠社会支持力量的推动更具有持续性。结论预防艾滋病教育是校外青少年所急需和企盼的,以社区支持为条件,以"参与式学习"为中心的同伴教育策略具有可行性、可及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来源方式并将其结果与居民希望的学习途径进行比较,制定艾滋病控制的健康教育策略。方法采用非概率方便抽样的方法,运用自编结构式问卷调查222名校外青少年,在调查问题下面列举了电视、网络、报刊或杂志、父母或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宣传册、乡村医生等8个来源方式。结果电视获得艾滋病防治知识数量最多的校外青少年占56.1%,居第一位;从父母或亲戚获得知识的仅有2.3%,居最后一位。来源方式的重要性大小依次是电视、报刊或杂志、网络、宣传册、朋友、街坊邻居、乡村医生、父母或亲戚。结论今后在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途径方面,卫生部门应当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策略组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云南省瑞丽市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的基本情况,为艾滋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瑞丽市两个艾滋病发病率较高乡镇的校外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校外青少年对艾滋病的知识知晓率较高,88.00%的人能够正确回答出7个问题。92.58%的人认为自己不会歧视艾滋病人。发生迫陛行为的人占46%,仅有37%的人能够坚持使用避孕套。校外青少年获取艾滋病相关信息以电视和宣传材料为主。[结论]该地区校外青少年是潜在的高危人群,应该加大行为干预力度,并采用多样的干预方式来促进其高危行为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四川省9县未婚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的知识现状及需求。方法采用横断面设计、固定样本方便抽样法进行抽样,调查员面对面问卷调查方式开展现场调查。结果共调查1180名15—24岁的未婚校外青少年,运用国家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指标评价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69.3%(818/1180),不同年龄组、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程度的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28.81,P〈0.01;x。=53.28,P〈0.01;x。=50.82,P〈0.01),其中20岁以下年龄组、少数民族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81.9%)、报刊书籍(43.6%)和网络(63.1%);希望获得艾滋病知识的3个主要途径,分别是电视(72.4%)、网络(53.3%)和宣传材料(29.4%)。结论某省校外青少年对于艾滋病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差别较大,应针对校外青少年的特点及需求,加强对校外青少年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艾滋病高发区非艾滋病村(非艾村)校外青少年希望学习健康知识的途径,为改善健康教育策略服务。方法在4个艾滋病村紧邻的非艾村,调查222名校外青少年。所得数据采用频数和百分比加权分析。结果根据总得分排序,学习途径的希望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专家讲座、宣传材料、观看录像、参观展览、与性伙伴一起接受教育、互联网、父母教育。结论在艾滋病流行的农村地区,健康教育途径应该以开展专家讲座和发放成册宣传材料为主,走多元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昆明市中小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为制定和完善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中小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教师,对抽取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教师、中学生和小学生艾滋病知识总的知晓率分别达到95.5%、90.3%和 81.8%,其中农村中、小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7.4%和78.7%,城镇中、小学生分别为91.8%和85.4%,城乡中小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城镇中、小学生对"艾滋病病名、危害、检测和窗口期" 的认识率分别为87.7%和81.9%,农村中、小学生分别为80.7%和73.8%;对"不会传播艾滋病行为"知晓率小学生为78.2%,中学生为86.8%.结论 被调查的师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均较高,但农村学生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低于城镇,应是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同时,应根据中小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的差别,开设适宜的艾滋病健康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危险性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广西、贵州、上海、新疆、云南、重庆六省(市)项目县随机选取15~24岁校外青少年1116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校外青少年发生过性行为者占38.6%,最近3个月有性行为的占64.3%,发生交易性行为比例将近10%;第一次性行为和最近一次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28.9%和55.1%。有7.2%的人使用过冰毒等毒品,其中通过注射方法使用的近50%。分析性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年龄越大,性行为发生危险越高;"五小"行业中从事美容美发、洗浴、歌舞厅职业的校外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的危险高于"非"五小行业,OR值分别为2.0、2.2和1.8;吸烟校外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的危险是不吸烟者的2倍;饮酒校外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的危险是不饮酒者的3.2倍。结论校外青少年发生过性行为比例较高。年龄、职业、吸烟和饮酒行为是性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控制青少年性行为发生率,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性行为方式,从而有效预防青少年感染艾滋病。 相似文献
13.
大学新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大学新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效果,探索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方法对自愿报名参加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2007年新入学的94名大学生,采用闭卷、不记名、独立填写的方式测试其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评价同伴教育的效果。结果大学新生对安全性行为、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的答对人数,对婚前婚外性行为、艾滋病患者等问题持正向/积极态度或行为意向的人数均比听课前显著增加(P值均〈0.05);对同伴教育的内容、教学方式、教员表现等方面的满意度评分都在9分以上。结论同伴教育是一种青年人乐于接受而又有确切效果的健康教育方式,值得应用和推广。在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对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当地服务行业业主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并对培训效果作出评价,指导服务行业开展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服务行业业主艾滋病知识问卷》,在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前后对业主就有关艾滋病基本知识、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及对艾滋病相关态度和政策等知识点的知晓情况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3次调查分别收回有效问卷417份、413份和396份。运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培训前后3次调查的平均知晓率分别为“调查1”61.79%,“调查2”93.37%,“调查3”91.67%。经χ2检验,3次调查平均知晓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间隔2个月后所作“调查3”的多数知识点的知晓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采用集中讲座、观看电视片和分发图文宣传资料是对服务行业业主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的有效手段。要加强对业主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后续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舟山市城区服务行业业主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并对培训效果作出评价,指导服务行业开展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在培训前后对业主艾滋病知识、态度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培训前后业主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0.79%和95.69%,其中“艾滋病传播途径”培训前为80.68%,培训后为100.00%;“不与他人共用注射针头、针管等”培训前为68.46%,培训后为95.52%;“共同进餐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培训前为40.56%,培训后为94.67%,经χ^2检验,两次调查平均知晓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集中讲座、观看电视片和分发图文宣传资料是对服务行业业主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丹东市纺织业女性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知程度,评价对其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实施艾滋病干预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辽宁省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项目》为依托,结合丹东市农民工实际情况,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丹东市纺织企业300名女性农民工进行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基线调查和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均采取问卷调查方法,6个月后对该人群进行干预效果评价。结果被调查对象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除"艾滋病可以通过性行为感染"、"输入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血液可以感染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艾滋病可以通过共用注射器吸毒感染"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76.27%增加到95.19%。该人群不介意与艾滋病病人共同工作健康教育前占36.3%,健康教育后占71.4%(P0.01),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有着全面的提高,特别在日常生活中不会传播艾滋病及安全套使用知识方面有显著的提高。结论在纺织企业女性农民工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应继续有针对性的加强对该人群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17.
泉州市部分大学新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对艾滋病的认知现状,评估实施学校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2004年11~12月,对黎明职业大学2004级学生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入学时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后1个月,运用自编的同一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教育前后,大学新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提高;对艾滋病相关的态度和行为,教育后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同伴教育是最有效和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结论对大学新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有明显成效;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安全性行为教育和自我保护技能培训应作为教育的重点内容;同伴教育是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较好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宝鸡市吸毒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及行为状况,并探讨在该人群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宝鸡市强制戒毒所新入所的380名吸毒人员,由艾滋病防治专业人员集中对其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干预前后用A、B两种问卷进行艾滋病知识匿名调查。结果戒毒人员中已婚或同居占50.26%,待业人员占35.26%,年龄主要分布在20~50岁,平均吸毒年限8.04年。静脉吸毒占41.05%,其中26.92%有共用注射器行为。通过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戒毒人员的艾滋病知识提高了5.79%~35.26%。男、女吸毒人员认为有必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干预后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吸毒者认为今后不会共用针具的比例干预后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应在吸毒人群中开展广泛的艾滋病知识及毒品危害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遏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的蔓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