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2.
3.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所致。本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多为散发;如果大量人群进入疫区,不加防护或防护不当,可造成暴发。黑线姬鼠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壁,导致全身广泛性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损伤,进而引起血管扩张、脆性和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多数内脏出血,尤以肾脏最为明显。该病潜伏期一般为8~30天,平均2周。本病发生大多急骤,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但有的病例不很明显,各病期… 相似文献
4.
我仓库地处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区,为做好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我们采取如下措施。1组织健全 成立以主任、政委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机关三处领导、各分库主官和卫生所长为成员的流行性出血热防控领导小组。防控办公室设在卫生所,副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老年人流行性出血热 (EHF)的特点 ,总结诊断与治疗体会。方法 :对老年 (≥ 6 0岁 )EHF 131例的诊断、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 ,并与同期收治的非老年组 (<6 0岁 )EHF 12 0例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EHF占同期EHF(973例 )的 13 6 % ,病死率 7 8%。老年EHF重型和危重型病例多 ,发病早期表现不典型 ,误诊率高 ,病程各期明显延长 ,肾功能损害严重且持续时间长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18 8% 8 3%、继发性肺部感染 39 6 8% 10 2 %、肺水肿 2 8 5 7% 7 3%、消化道出血 38 6 % 2 0 6 %、营养失衡12 7% 3 8%等 ,EHF的并发症老年组高于非老年组 (P <0 0 5 )。结论 :老年EHF病情重 ,早期表现常不典型 ,病程持续时间长 ,合并疾病和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6.
马玲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5,(6):43-44
流行性出血热(EHF)又名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类主要由于接触携带病毒的鼠型啮齿动物及其排泄物、分泌物,通过体表伤口或吸入污染尘埃或食入被污染的食品而感染。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广泛性小血管损伤,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肾功能损害及电解质紊乱等,典型病人的病程呈五期经过,依次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免疫荧光(IF)和电镜(EM)技术对新疆出血热(XHF)及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在Vero E_6及LLC-MK_2两株传代细胞上进行了比较。两种病毒感染两株细胞后免疫荧光染色有两种不同的荧光形态特征,两种病毒对细胞的敏感性明显不同,XHF病毒在LLC-MK_2细胞上感染后6~8天可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而EHF病毒感染此细胞后则不引起病变。电镜观察到两种病毒在LLC-MK_2细胞中都能形成与布尼病毒相似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实验检测方法很多,但极少有报道检测丙种反应性蛋白(CRP)的。本文对EHF患者选择了不同病程的病例472例,对其进行了CRP检测观察,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472例EHF患者系近年来本院收治的住院病人,符合卫生部1987年颁发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为203例,女性为269例,年龄在16~67岁。其中发热期298例,低血压期43例,少尿期81例,多尿期34例,恢复期16例。12 试剂 C反应蛋白胶乳试剂(由上海市医化所提供)。13 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某部队驻我国出血热高发区,是空军出血热防治工作的重点。1987年以来,预防控制工作成绩突出,实现了“少发病,不死人”的目标。总结1987年来的工作经验,其中由该部创立的在基层单位建立出血热监测员的制度,是具有部队特色的群众性组织。现简介如下: 1 出血热监测员制度是:在部队基层,以连队、支部为单位,每个单位设立1—2名监测员。监测员必须是工作责任心强,了解本单位人员情况,热心为大家服务的主官1人,战士1人。 2 监测员的任务是:①督促本单位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出血热防治工作规定和要求,负责本单位出血热预防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目的:研究高原胎盘的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方法:对3200m以上的高原胎盘26例及1300m以下的喀会及西安胎盘50例进行比较观察。结果:(1)高原新生儿体重均数绝对值2915.38g,较对照组少374.42g,较对照组少374.42g(P〈0.01);(2)高原胎盘重量均数绝对值485.12g,明显低于对照组583。68g(P〈0.01);(3)组织学检查中,高原组具有合体细胞结节、血管合体膜、血 相似文献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