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肝脾不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脾不调证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证治方药,临床应用进行了阐述。肝脾不调证即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肝病可及脾,脾病亦可及肝。  相似文献   

2.
Efforts were made to understand the diagnosing criteria of liver and spleen disharmony based on 734 clinical cases handled by renowned veteran TCM doctors. In the study, researchers entered clinical information into a Structural Clinical Information Collection System for Renowned Veteran TCM Doctors, turning clinical data into standardized structural information, and analyzing the symptoms using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stly reported syndromes are bluish complexion, multiple tics, abnormal liver function, lassitude, aversion to heat, later menstruation among others, which is somewhat different from the one defined by the Guiding Principles for New Herbal-drug Clinical Trial and the National Standard. Apparently, one needs to establish a feasible diagnosing criteria based on experts experience and clinical data.  相似文献   

3.
肝主疏泄与脾胃病关系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娟  魏明 《河南中医》2009,29(3):301-302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维持消化机能旺盛的一个重要条件。反之,肝的疏泄失常,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采用疏肝理气、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可使肝脾、肝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名老中医肝脾不调证临床实际数据,分析其诊断肝脾不调证的标准。方法:选择肝脾不调组医案734例,非肝脾不调组医案771例作为对照组,将其临床表现转化为结构化信息,并进行规范化处理,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分析每一症状对诊断肝脾不调证的相关系数。结果:对肝脾不调证候诊断支持度最高的症状依次为面色青、多发性抽动、肝功能异常、神疲、畏热、月经后期、肠化、唇暗、蜘蛛痣、寒热、矢气多、小便偏黄、左关脉弦、胁痛、咽部异物感、全身畏寒、胁胀等。与国标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纳入标准有较大差异。结论:专家共识等形成的标准与临床实际符合度低,提示标准制订应通过专家意见结合临床实际数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的肝脾不调证的配伍特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利用复杂网络方法,分析名老中医治疗肝脾不调证的用药配伍规律。方法: 纳入标准以名老中医本人对证候的判断为主,选取当代名医肝脾不调医案共968例,1870诊次。将全部病历录入结构化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利用自主研发的复杂网络分析算法和复杂网络分析系统进行中药配伍规律研究。结果:复杂网络方法能够得出本证治疗的核心处方及加减变化规律的药物配伍网络。结论:本法对于分析临床医生的临证思维及加减变化规律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名老中医结构化病历数据库,开展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适用性研究.方法:采用"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录入医案,使症状、舌脉等临床信息形成关系数据库.结果:A组按照<标准>判断与其符合者为155例,符合率为16.01%(155/968),175诊次,符合率为9.35%(175/1870);B组按照<标准>判断的结果98.34%与专家判断一致,同时,<标准>将1.66%的诊次判断为肝脾不调证.结论:证候诊断标准与专家判断符合率低,标准不能适应临床实际的需要,今后应采用专家共识结合临床实际数据的方法,研究形成基于不同层次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提高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7.
胃息肉是目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该病临床表现复杂,中西医治疗效果均有待提高。文章试从水寒土湿木郁理论探讨胃息肉的发病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医认为“肝脾不调”,即肝之疏泄与脾之运化功能失于协调、不能相理相助,是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的重要病机。基于此病机的肝病实脾、肝脾同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涉及调节免疫、减轻炎症损伤等多个方面。近来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关系和谐与否对肝病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是ACLF发生发展的潜在影响因素,而肠道菌群功能与中医脾脏功能密切相关,胆汁酸分泌则受肝脏疏泄的调控。因此,“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平衡可视为肝脾功能协调的体现,二者关系失衡则提示机体正处于肝脾不调的状态。从“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失衡角度探讨ACLF“肝脾不调”的现代生物学内涵,对于阐释“肝脾不调”的病机实质及拓宽ACLF防治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儿童抽动障碍是儿童时期起病的以运动抽动或(和)发声抽动为主的神经精神性疾病,多伴有多动,强迫,抑郁等症。好发于2-18岁,中医无确切的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可归属于"慢惊风""筋惕肉膶""梅核气""郁症"等范畴。其临床有如下特征。1症发多端,形式多样1.1抽动起初大多以头面部为主:随着病情的进展渐至四肢及躯干。抽动形式可从一种变化成另一种,也可在原有的抽动上增加新的抽动,抽动频率和强度随疾病发展呈波动式变化,遇精神紧张、情绪刺激等抽动加重,安静及入睡抽动减轻或消失。在短  相似文献   

10.
充足的睡眠是健康不可或缺的。失眠作为一种身心疾病,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探讨其病因病机对该病的认识尤为重要。从古至今,中医学对失眠病因病机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失眠的病机总属阴阳失调。生理病理上,失眠的发生和肝、脾两脏关系密切。思虑劳倦,内伤脾胃,运化失职,肝气郁结,疏泄失司等因素,均可使神不安而致失眠。  相似文献   

11.
五更泄泻乃肝木乘脾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与四时阴阳五行的关系和五行之生克制化关系着手,结合四神丸药物组成和功能进行分析。认为五更泄泻非仅属脾肾阳虚,尚因五更之时,肝木之气得四时木气之旺乘脾而致;四神丸亦非仅温肾暖脾,且有抑肝、折木之功。结论:肝木乘脾是五更泄泻的主要机制。临床在四神丸方中加入疏肝理气健脾之品,治疗五更泄泻具有疗效肯定、副作用少、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各医家主张不同,证型分类也不同。文献分析结果显示,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证型有9个,分别为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痰气交阻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胃阴不足证、脾虚痰湿证。其中4个证型在临床上较常见,分别是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痰气交阻证及肝胃不和证。反流性食管炎的证型中实证居多,其发生与肝脾胃三脏密切相关。且中医证型与性别、Hp感染、体质类型等因素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从肝脾论治肠易激综合征考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胃肠功能性紊乱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主要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性状异常等症状,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可资解释的症候群。笔者总结临床所见,从肝、脾二脏论治本病,以调和肝脾为治疗大法,自拟疏肝健脾饮,并随证化裁,用药精炼独到,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4.
论肝失疏泄的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肝气郁、肝气逆证是肝失疏泄的主要病理特征;对其源流、发展和现状及其诊断依据与治法方药进行了探讨;并明确了进一步规范两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肥胖症的病因病机。方法: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出发,结合古代文献和现代儿童生活特点,分析当今小儿肥胖症的病因病机。结果:小儿肥胖症主要病因包括:先天禀赋、饮食不节、疏于劳作、情志失调。主要病机概括为:脾运失健、肝气郁滞为发病之基础;痰湿停聚,壅于内外为发病之条件。结论:小儿肥胖病位主要在肝脾,以脾运失健、肝气郁滞为本,痰湿停聚、壅于内外为标,标本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共同促进了本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化。  相似文献   

16.
健脾理气法针刺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4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素平 《山西中医》2009,25(6):31-32
目的:观察健脾理气法针刺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健脾理气法为原则,选取中脘、内关、天枢、足三里、公孙等穴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口服西沙必利片。结果:治疗组痊愈26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95%CI:84.6%~99.2%);对照组痊愈22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2.2%(95%CI=71.0%~93.4%);两组综合疗效比较(u=1.1601,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健脾理气法针刺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疗效与口服西沙必利片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7.
介绍赵敏教授运用逍遥散加减治疗抑郁症经验。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述:第一,以病因病机为出发点,结合历代医家对抑郁症的不同认识,总结共性,认为抑郁症多从肝脾两个方面进行辨证论治;第二,分析逍遥散的来源、组成、配伍、功效以及适应症;第三,附两个相关病例予以验证;第四,总结凡抑郁症属肝脾不和型者均可用逍遥散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根据中医"扶土抑木"理论,探讨补气健脾中药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预防作用.方法 100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均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凯西莱片护肝,治疗组加服补气健脾中药,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及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ALT、AST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治疗组TBiL异常例数及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但由于例数少,无法进行统计学比较.结论 补气健脾中药可降低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疏肝和胃法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观察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疏肝和胃法,对照组采用吗丁啉治疗。经过4周治疗,采用临床症状积分法,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上腹饱胀、两胁胀痛、早饱、嗳气、心烦易怒等症状缓解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中药疏肝和胃法可以明显改善上腹饱胀、早饱感、上腹疼痛、厌食症状积分,其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疏肝和胃法对FD的临床单项症状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吗丁啉对照组,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马永刚 《河南中医》2016,(4):569-570
木形人脉象上表现为整体脉寸强尺弱、进多退少,以左手脉为主;木形人木气独旺,易患肝胆、筋脉、关节、头、颈、眼、脾胃(克伐)、肺(反侮)方面疾病。木形人在外感六淫上,同气相求,易感受风邪,脉象表现为上、浮、粗;阴阳极性表现为阴虚阳亢,易感受燥邪,脉象表现为细、涩、枯。在七情上,木形人易怒,脉象上表现为左关脉浮鼓,其病机演化:肝气犯胃,则兼有右关脉浮鼓;肝气犯肺,则兼有右寸脉浮鼓;肝火犯脾,则兼有右尺脉粗滑;怒气不得宣泄,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则表现为左手脉的沉、涩、动,时间久的甚则延及右手脉。木形人好思虑过度,脉象上表现为刚、细、内曲、涩。其病机演化:思则气结,气机不畅,脉象表现为左手脉的滞涩感;气结化火,火性炎上,脉象表现为上、热、进多退少;心脾两伤,心血虚则左寸脉涩、弱;脾虚则右关尺脉弱、滑。木形人生命过程流的整体态势是阴虚阳亢、亡阳、脱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