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大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指导手术根治范围。方法 根据94例行D3式根治术的病例,分析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明显关系,与肿瘤的部位,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有关。直肠癌淋巴结转移高于结肠癌。T3-T4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显著高于T1-T2(P<0.05)。低分化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高于高分化肿瘤(P<0.05)。结论 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细胞分化程度及肿瘤的部位有关,手术宜行D3式廓清术。  相似文献   

2.
大肠癌切除标本淋巴结检查最小数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大肠癌切除标本淋巴结应检出的最小数目。方法 以1076例大肠癌根治标本地检出数目对转移率的影响,计算转移病例的累积百分率,推算应检查淋巴结最小数目。结果 当淋巴结检出数目逐渐增加时,转移率逐渐增加,达16个以上后转移率无明显增加。结论大肠癌标本应检出的最小数目是16个。  相似文献   

3.
大肠癌哨兵淋巴结活检临床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哨兵淋巴结 (sentinellymphnode ,SLN)是恶性肿瘤淋巴结远处转移的第一站淋巴结 ,有学者认为大肠癌淋巴结远处转移亦遵循这一模式[1] 。目前大肠癌哨兵淋巴结活检 (sen tinellymphnodebiopsy ,SLNB)的研究仍处于临床实验阶段 ,本文仅就大肠癌SLNB的研究现状简要综述如下。一、哨兵淋巴结活检的概念早在二十多年前 ,Cabanas等[2 ] 便提出了SLN的概念 ,并创立了SLNB判断区域性淋巴结癌转移状态的微创诊断方法。SLN即某个器官或区域组织的淋巴液首先引流到的一个或少数几个特定区域的淋巴结 ,是肿瘤转移的第一站淋巴结。如果SLNB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癌(TMC)颈淋巴结转移规律,指导TMC颈淋巴结的恰当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1999年1月至2010年5月行颈淋巴结清扫的117例TMC病人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TMC局部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影响因素、诊断方法及处理意见。结果 淋巴结转移发生率53.8%(63/117)。常见颈部淋巴结转移部位依次为Ⅵ区(47.9%)、Ⅲ区(20.9%)、Ⅳ区(16.5%)、Ⅱ区(6.1%)。随Ⅵ区淋巴结转移个数增多,侧方淋巴结转移递增。肿瘤数目、大小不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4)。超声检查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19.0%、98.1%和55.5%。术中淋巴结快速病理检查有13.8%假阴性。全组无复发、转移和死亡。结论 TMC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应重视术前评估和术中快速活检,掌握TMC淋巴结转移特点,有助采取恰当手术方式,有选择的预防性区域性颈淋巴清扫可使病人获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细化分区术中冰冻病理结果对淋巴结转移的提示作用,并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PTMC的4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中...  相似文献   

6.
特异扩增法检测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突变等位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设计用K ras基因第一外显子 (12 / 13密码子 )和结肠腺瘤性息肉(APC)基因突变聚集区 (MCR)引物 ,采用多基因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和突变等位基因特异扩增 (MASA)法对 6 0例大肠癌的癌组织及突变病例所属常规病理检查转移阴性的淋巴结进行联合检测 ,探讨癌基因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的途径及意义 ,并经DNA序列分析证明了此方法学的可靠性。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 :6 0例大肠癌病例选自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将根治术切下的标本在 30min内切取癌组织 ,并分 3站 (肠壁、肠系膜中部、肠系膜根…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复发转移和预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淋巴转移是人肠癌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早期判断大肠癌有无淋巴结受累,尤其是对常规病理无法检出的Dukes B期大肠癌是否存在淋巴结微转移非常重要。本组以细胞角蛋白20(cylokeratin 20,CK20)为肿瘤微转移标志,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lymph node micrometastases,LNMM),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乳腺癌患者腋窝非哨兵淋巴结(non-sentinel lymph node,NSLN)跳跃式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观察 8例行根治性乳房切除、腋窝哨兵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和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清扫术(ALN dissection,ALND)后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 NSLN跳跃式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对肿瘤原发灶的病理组织学特点、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和ALN窦组织细胞(SH)、生发中心增生(GH)和副皮质区增生(PH)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8例乳腺癌原发灶有一些共同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伴癌转移的 NSLN SH、PH的程度明显低于其他组 LN,且纤维化的发生率(占 85.0%)明显高于其他组(0)。伴癌转移NSLN之间的大小、癌所占的面积等相差较大。结论 NSLN跳跃式转移与癌原发灶、NSLN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cLNR)与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初治的859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病人临床资料,研究其cLNR与侧颈淋巴结转移和复发的关系。结果 对于临床发现侧颈淋巴结转移者(cN1b+)病人,cLNR高低和转移个数与侧颈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而对于临床未发现侧颈淋巴结转移者(cN1b-),cLNR的高低与侧颈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央区转移淋巴结>3个时,侧颈淋巴结复发率明显增高。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cLNR及转移个数与侧颈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甲状腺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特征,探讨颈淋巴节转移规律及影响因素,为颈淋巴结清扫指征及范围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2011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初次收治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微小癌的18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颈淋巴结各区转移率、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 187例甲状腺微小癌中,颈淋巴节转移率、中央区(Ⅵ区)转移率、颈侧区转移率分别为26.7% (50/187)、23.0% (43/187)、13.9%(26/187).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5 mm、多发癌灶、甲状腺被膜侵犯与甲状腺微小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甲状腺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常见于中央区,其中肿瘤最大直径≥5 mm、多发癌灶以及甲状腺被膜侵犯的患者更易发生颈淋巴节转移,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骨髓和前哨淋巴结微小转移检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淋巴和血行转移是乳腺癌二种主要转移形式 ,我们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和RT PCR等不同方法同时检测骨髓和前哨淋巴结 (sentinellymphnode,SLN)的微小转移 ,探讨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自 2 0 0 0年 7月至 2 0 0 1年 12月采用 1%异硫蓝行前哨淋巴结活检 (sentinellymphnodebiopsy,SLNB)、常规病理检查SLN及腋窝其他淋巴结未发生转移的 3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 ,年龄 31~ 76岁 ,平均 5 1 4 7岁。全身麻醉后 ,取胸骨体作为穿刺部位 ,进针后抽吸 10ml骨髓 ,肝素抗凝 ;骨髓同时涂片 ,做IHC检…  相似文献   

12.
13.
1999年6月至2 0 0 3年12月我院肿瘤科手术治疗乳腺癌病人5 4 3例,均为女性。年龄2 1~80岁,平均4 8 7岁。均行改良根治术。本组根据乳腺原发肿瘤的大小分为4组,第1组179例,乳腺原发肿瘤≤2cm ;第2组192例,肿瘤>2~3cm ;第3组113例,肿瘤>3~5cm ;第4组5 9例,肿瘤>5cm。共检出淋巴结6 933枚(每例至少检出8枚淋巴结) ,平均每例为12 77枚。淋巴结转移阳性者2 72例(5 0 0 9% ) ,阴性者(N0 ) 2 71例(4 9 91% )。其中淋巴结转移1~3枚(N1) 132例(4 8 5 3% ) ,4~10枚(N2 ) 10 4例(38 2 3% ) ,10枚以上(N3) 36例(13 2 4 % )。病理诊断:浸润性导…  相似文献   

14.
胃癌淋巴结转移临床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数十年来,临床上对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与特点做了详尽的研究,现就下面六个问题略予介绍.1 确定早期胃癌无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指征本世纪50—60年代曾将淋巴结D_2清除术视为胃癌标准根治术,即使早期胃癌,淋巴结清除术亦不应小于D_2清除术.但数十年来,多数国家大宗病例资料表明,胃粘膜内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0~5%.这样就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为了极少数病人获得根治,让绝大多数病人接受不必要的手术侵袭,是否恰当.1989年以来,日本学者们深入研究发现,粘膜内癌、高分化,隆起型<20rum,凹陷型<10mm,无溃疡形成者,均无淋巴结转移,为早期胃癌内镜粘膜切除术与缩小手术奠定了病理学基础.2 胃癌淋巴结转移率、转移计量学、转移分级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高分辨率B超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和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我院连续收治的284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9.2%(83/284),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为22.2%(63/284),同时发生中央组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9%(14/284),跳跃式(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2.1%(6/284)。年龄<45岁、肿瘤直径≥5 mm、多灶性和甲状腺外浸润者颈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P<0.05)。未发现跳跃式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行中央组+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长于未行淋巴结清扫患者和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者(P<0.05),3种手术后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损伤均为暂时性,损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辨率B超对跳跃式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分别为95.0%、75.0%、5.0%和25.0%,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5%和85.7%。结论对有颈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年龄<45岁、肿瘤直径≥5 mm、多灶性、甲状腺外浸润)的患者建议行甲状腺全切除,同时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是安全的;高分辨率B超可作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重要评估手段;对高度怀疑跳跃式淋巴结转移者应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 ,6 7岁。 1年前因膀胱移行细胞癌在本院行全膀胱切除术加可控回肠膀胱术 ,术后病理检查提示膀胱移行细胞癌Ⅲ级 ,浸润至深肌层。手术经过顺利 ,术后恢复良好。术后 9个月发现左侧腋窝下淋巴结肿大 ,切除后作病理检查提示膀胱移行细胞癌转移性肿瘤。患者于 2 0 0 1年 1 2月~ 2 0 0 2年 2月在我科行化疗。采用环磷酰胺 80 0mg静脉推注 ,表阿霉素 70mg静脉推注 ,顺铂 40mg加入5 0 0ml生理盐水中连续静脉滴注 3天 ,每周 1次 ,连续 6次。化疗后复查盆腔CT无明显异常 ,骨扫描未见转移。目前患者仍在随访中膀胱癌术后腋窝淋巴结…  相似文献   

17.
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微小转移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微小转移对于评价预防性淋巴结清除的意义。方法采用细胞角蛋白抗体,对47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性手术清除的2339枚淋巴结(其中包括390枚腹主动旁淋巴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结果常规HE染色发现390枚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中,95枚从14例患者中清除的淋巴结为转移阳性。剩余的295枚淋巴结中,有45枚从另15例患者中清除的淋巴结经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有微小转移。术后5年生存率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阴性组为56.0%,微小转移组为25.2%,常规染色淋巴结转移组为9.0%。结论进展期胃癌存在较高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微小转移率,预防性淋巴结清除对此类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临床淋巴结转移阴性(cN0)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乳腺外科至少行一侧腺叶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cN0 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821例cN...  相似文献   

19.
Ⅰ期乳腺癌腋淋巴结微小转移与nm23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Ⅰ期乳腺癌患者腋淋巴结微小转移及其与nm23表达的关系。方法:对52例Ⅰ期乳腺癌患者的原发癌灶及常规病理学检查未发现癌转移的832枚腋淋巴结,用抗上皮细胞膜(EMA)及nm23-H1单克隆体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被检病例的23%(12/52),淋巴结的4%(34/832)存在淋巴结内癌的微小转移;淋巴结微小转移癌在高分比12%(4/32)及低分化40%(8/20)癌组中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51%(27/52)乳腺癌组织中nm23为阳性表达,nm23阳性表达率在淋巴结微小转移癌组为25%(3/12),在非转移组为60%(24/40),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以单克隆抗(单抗)EMA为探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发现常规病理学检查难以确认的Ⅰ期乳腺癌患者的腋淋巴结微小转移。nm23表达下降在乳腺癌转移早期阶段即可发生。  相似文献   

20.
胃癌淋巴结转移及其分型的病理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