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下颈椎小关节脱位5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颈椎小关节脱位52例分析梅芳瑞1任先军1王卫东1颈椎骨折脱位是一种严重的损伤,绝大多数发生于青壮年男性。颈椎小关节脱位好发于下颈椎,又称小关节绞锁或小关节跳跃。可以是单侧小关节脱位,亦可为双侧,必然伴随椎体的半脱位。视暴力大小和有无其他伴随损伤,在...  相似文献   

2.
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合并椎间盘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颈椎小关节脱位是一种严重的创伤,约占颈椎创伤的5%~7%,它常常合并椎间盘损伤。因此,了解下颈椎小关节及颈椎间盘的解剖、小关节脱位合并椎间盘损伤的创伤机制、发生率,掌握正确的诊断、治疗方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颈椎外伤后小关节脱位常合并有颈髓损伤,也可不合并或只有轻度脊髓损伤,及早正确的复位,直接关系到其预后。因此,了解下颈椎小关节的解剖,生物力学和脱位机理,选择正确的复位治疗方法十分重要。1 应用解剖 下颈椎,又称低位颈椎,是指第3~7颈椎。颈椎小关节也叫关节突关节,是由上位颈椎下关节突和下位颈椎上关节突组成,外覆关节囊。颈椎的关节突短粗呈柱状,起于椎弓根和椎板的连结处,位于横突之后,关节面平滑,呈卵圆形,覆有关节软骨,呈前高后低倾斜位。上关节突的关节面  相似文献   

4.
屈曲暴力致颈椎小关节脱位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动物模型,探讨屈曲撞击暴力作用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稳定因素。方法:26只犬按照手术预处理不同分为3组,A组:6只.切断犬C5~C6间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B组:10只,在A组处理方式的基础上破坏犬C5~C6间关节突关节的关节囊及黄韧带;C组:10只.在B组的基础上切断C5~C6间前纵韧带。以BIM—Ⅱ型撞击机在同样致伤条件下对这3组动物进行撞击实验:实验结果通过影像学检查和行为学观察评价结果:A组动物均未发生小关节突关节脱位。B组有5例发生小关节脱位:C组有9例发生小关节脱位。结论:关节突关节的关节囊、黄韧带和前纵韧带是维持颈椎关节突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路后凸偏心撑开复位技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采用前路后凸偏心撑开复位技术治疗的下颈椎小关节脱位患者63例,其中男55例,女8例,年龄21~73岁(48.8±12.2岁)。脱位节段:C3/4 4例,C4/5 9例,C5/6 26例,C6/7 22例,C7/T1 2例;单侧脱位22例,双侧脱位41例。合并创伤性椎间盘突出18例,椎体骨折20例,关节突骨折14例。伤后ASIA分级:A级17例,B级3例,C级3例,D级23例,E级17例。从受伤至手术的间隔时间为3~64d(9.5±8.5d)。复位成功后,椎间置入装满自体骨的cage并用前路钢板椎体钉固定。术后随访9~24个月(15.7±5.1个月)。分析其复位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出院后随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SIA分级)、融合率等指标。结果: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经后凸偏心撑开复位技术直接复位成功52例(82.5%),其中包括单侧小关节脱位22例,双侧脱位30例;合并椎体骨折15例,关节突骨折7例;受伤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在2周以内46例、2~4周6例;手术时间为76.2±21.9min,术中出血量为66.3±37.0ml。复位失败的11例患者辅以前路小关节突切除术,最终均成功复位。末次随访时,经后凸偏心撑开复位技术复位成功的52例患者中,20例(38.5%)的ASIA分级至少升高1级(3例术前A级患者末次随访时升至B级2例、C级1例,3例由术前C级升至D级,14例由术前D级升至E级),其余32例的ASIA分级保持不变(包括9例A级,2例B级,7例D级及14例E级);融合率为100%,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 :前路后凸偏心撑开复位技术复位下颈椎小关节脱位成功率高、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颈椎单侧小关节脱位的X线观察及临床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椎单侧小关节脱位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处理不当可加重损伤。我院自1988年至1998年收治12例,结合X线观察报告如下。X线观察资料 先取成人干燥颈椎骨拍摄正常的正侧位、双斜位X线片,制成单侧小关节脱位模型后再拍摄正侧位、双斜位X线片。单纯颈椎单侧小关节脱位正位片示颈椎排列不整齐,脱位侧椎间隙增宽,棘突失去正常序列,有时因椎体旋转使棘突显示不清;侧位片示脱位1/4,棘突排列紊乱,可看到下位椎体上关节突位于上位椎体下关节突之后;脱位侧前斜位片可看到关节突交锁,椎间孔狭窄甚至消失且有脱位征象。健侧前斜位片示脱位椎体之间关节突…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闭合性颈椎小关节脱位损伤条件下椎动脉损伤的发生率及其损伤机制。方法 实验犬26只随机分为两组,A组12只以手术牵拉方式撑开C5~C6关节突关节,B组14只,以撞击伤方式造成C5~C6颈椎小关节脱位。通过MI认诊断椎动脉是否发生损伤,并进一步通过病理学检查明确椎动脉损伤。结果 A组的动物均未发生椎动脉损伤,B组有8只犬发生了椎动脉损伤。结论 颈椎小关节脱位易继发椎动脉损伤,其损伤机制在于受到瞬间暴力的牵拉造成内膜的撕裂而诱发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下颈椎小关节脱位以牵拉屈曲型为常见,MRI可观察脊髓和椎间盘损伤并判断颈椎稳定性.治疗策略有明显转变,表现在肯定传统牵引优越性的同时需谨慎重新看待其安全性和必要性,对Ⅳ°脱位或完全分离者不宜牵引,需尽早手术.若患者神经功能完整,应在颈椎严格制动下作MRI评价,无椎间盘损伤或突出者可试牵引复位,否则直接行前路摘除椎间盘减压复位固定,前路不能复位再考虑后路复位;若患者有神经损伤,为避免延误复位,可先试行牵引复位再作MRI,椎间盘完整者作后路复位固定,否则作前路复位固定.陈旧性小关节脱位的治疗争论较多,多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360°或540°术式;前后路联合时,后路宜采用弹性非坚强固定,以利于前路进一步复位.  相似文献   

9.
下颈椎小关节突脱位前路稳定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前路融合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39例新鲜下颈椎小关节脱位患者,首先在透视下行颅骨牵引复位,34例复位成功(87%)。其中32例完成了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5例未成功者和3例陈旧性脱位,先行后路切开复位,再一期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无迟发性不稳和后凸畸形,术前神经功能正常者术后无一例出现神经损害症状,不全瘫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前路减压融合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获良好的生物学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型下颈椎损伤的手术治疗(附5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定性损伤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3年1月,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定性损伤共56例。参照Aebi及White等人的手术适应证,以前路手术为主;对于难复性颈椎脱位或不伴椎间盘损伤者,行后路施术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稳定性评分大于8分的前后柱损伤者,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以Frankel评分系统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损伤节段Cobb角及水平移位来评价复位情况,采用Bohlman的X线片标准判定植骨融合情况。结果Frankel评分术前平均为2.3分,术后3.1分;按Bohlman标准3个月时植骨融合率为80%,6个月时为100%。术前Cobb角平均为8°,术后为1.5°,水平移位由术前的平均3.5mm减小到0.5mm。结论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定性损伤具有改善神经功能、恢复颈椎序列、恢复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可早日下地活动等优点,手术病例及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是否有致压因素及颈椎稳定性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小关节脱位与闭合性椎动脉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本组319仍颈椎创伤患者,颈椎骨折261例;小关节脱位46例,其中单侧小关节脱位22例,双侧小关节脱位24例;无放射影像异常的脊髓损伤12例。所有患者接受了颈椎MRI和椎动脉2DTOF MRA的前瞻性检查。动物实验建立犬颈椎小关节脱位的撞击模型,撞击后摄颈椎X线片,24—36h后行椎动脉2DTOF MRA检查。[结果]临床319例颈椎创伤患者,52例继发有椎动脉损伤,单侧51例,双侧1例。发现有椎动脉损伤的患者中,34例(65.4%)原始损伤为颈椎小关节脱位,16例为颈椎骨折,2例为无放射影像异常的颈髓损伤。动物实验14只犬撞击后发生颈椎小关节脱位,12只犬无小关节脱位。14只发生小关节脱位犬中,8只继发有单侧椎动脉损伤,12只无小关节脱位犬均无椎动脉损伤。[结论]闭合性椎动脉损伤最常继发于颈椎小关节脱位,瞬间位移使椎动脉受到过度牵张是主要的致伤因素。  相似文献   

12.
强直性脊柱炎下颈椎骨折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强直性脊柱炎下颈椎骨折致脊髓损伤的风险很高,治疗存在很大挑战。传统的保守治疗如颈围制动、颈椎牵引、头颈胸石膏背心、Halo-Vest架固定等因并发症发生率高,近年已较少应用。近年推出的胸骨-枕骨-下颌固定支具(SOMI)保守治疗效果良好,但仍需积累病例,以进一步证实。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近年在术前治疗、手术时机、麻醉、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该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下颈椎单关节脱位损伤的临床观察及诊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下颈椎单关节脱位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2年8月~2007年8月间收治12例下颈椎(C3~7)单关节脱位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行牵引非手术治疗,3例牵引复位后行前路手术,2例行前后路手术,3例牵引复位无效,采取后路侧块钛板固定。结果12例均恢复了颈椎的正常序列和稳定性及运动功能。脊髓损伤和神经根刺激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好转。结论下颈单关节脱位损伤较少见,可依靠其特有的症状、体征及X线片、CT进行诊断。应采取早期牵引复位,复位后行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牵引复位失败者,可行后路切开复位固定,不会加重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患者上颈椎的曲度变化对下颈椎力线和退变的影响.方法:在148例寰枢关节不稳定或脱位患者的颈椎中立位X线片上测量CO-1、C1-2、CO-2及C2-7角度,评估颈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分析上、下颈椎曲度之间以及颈椎曲度与年龄、病程之间的相关性,观察不同年龄组上颈椎曲度对下颈椎椎间盘退行变的影响.结果:CO-1角度为-22.9°18.6°(n=88);CI-2角度为-31.7°~39.1°(n=88);CO-2角度为-35.2°~44.8°(n=148);C2-7角度为-17.4°77.8.(n=148).C1-2和C2-7角度之间、C0-2与C2-7角度间、C0-1与C1-2角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上、下颈椎曲度与病程、年龄无相关性.30~39岁组、40~49岁组及50~59岁组C5/6椎间盘退变、60岁以上组C2/3椎间盘退变与上颈椎角度(C0-2角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上、下颈椎曲度间存在密切关系,寰椎前脱位可导致下颈椎出现代偿性过度前凸,即鹅颈畸形,鹅颈畸形可能加速下颈椎的退变进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的临床诊断、术式选择及手术疗效。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32例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分别摄术前及术后随访之颈椎正侧位、伸屈侧位X线片及颈椎MR检查。32例均经前路行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以颈椎不稳节段与颈椎主要退变节段重合,并行减压内固定患者为A组,共7例;对25例颈椎不稳与颈椎病节段不重合,以其中仅处理颈椎病节段9例为B组;在处理颈椎病节段同时处理颈椎不稳节段16例为C组。以“40分”评分法分别对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情况予以评价,对数据分别行组间均值t检验及组内配对t检验。结果 经12~36个月随访(平均25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平均改善率61.2%。A、B、C组间均值t检验: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各组内配对t检验,术前、术后随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的患者中,不稳节段与主要退变节段关系密切但往往并不重合。通过颈前路手术,在处理颈椎病节段同时处理相邻颈椎不稳节段,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SLIC评分系统对下颈椎损伤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对76例下颈椎损伤患者行颈椎X线、CT、MRI检查和系统的神经学体检,按照SLIC系统的原则对骨折形态、间盘韧带复合体(DLC)状态和神经功能状态3个方面进行评估。根据影像学检查将骨折形态分为:无异常、压缩型、爆裂型、牵张型和旋转/平移型;将DLC损伤分为:无损伤型、不确定型、断裂型;根据神经学体检将神经损伤状态分为:无损伤、神经根损伤、完全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和持续脊髓压迫损伤。根据SLIC评分系统选择治疗方法,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22(12.6±1.2)个月。15例评分≤4分的患者选择非手术治疗,其中有4例评分=4分者转为手术治疗;8例评分=4分及53例评分≥5分的患者均选择手术治疗。治疗后除6例脊髓完全性损伤者神经功能无好转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SLIC评分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且使用简单,易于掌握,此方法对于颈椎损伤的评估较全面和准确,可以作为患者临床治疗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熊光  赵进喜  吴星火  叶哲伟 《骨科》2019,10(6):563-566
目的 分析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bilateral cervical facet dislocations, BCFDs)合并呼吸障碍病人行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4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采用围手术期多学科合作的呼吸道管理并行手术治疗的56例BCFDs合并呼吸障碍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全瘫16例,不全瘫40例。行后路复位加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42例,行前后联合入路椎体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2例,行颈前路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例。结果 本组病人随访时间为(68.4±18.6)个月(12~120个月);病人呼吸功能最终均获得明显改善,15例病人因呼吸障碍术后行气管切开(8例全瘫,7例不全瘫);植骨融合时间为(7.5±4.5)个月(3~12个月),融合率为100%。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40例不全瘫病人的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运动功能评分由术前的(44.36±27.46)分分别改善为(56.04±30.48)分和(61.36±25.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01,P<0.05;t=2.889,P<0.05);ASIA感觉评分由术前的(56.24±33.86)分分别改善为(67.64±28.36)分和(68.56±12.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32,P<0.05;t=2.154,P<0.05);神经功能较术前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16例全瘫病人术后均无明显神经功能改善,ASIA评分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人发生肺炎14例,压力性损伤3例,尿道感染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6.43%(26/56)。结论 对于BCFDs合并呼吸障碍病人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案,同时采用围手术期多学科合作的呼吸道管理,可提高BCFDs合并呼吸障碍病人的临床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颈椎不稳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是指颈椎在生理载荷下不能维持椎体间的正常解剖位置而出现异常或者过度活动,主要表现为颈椎向前、向后或者向侧方发生滑移。目前报道的有关颈椎不稳病因的文献都是借鉴Newman关于腰椎滑移的经典分类方法,按照这种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9.
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自1994年9月~1998年1月采用桡侧屈腕肌腱转位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共9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应用解剖11桡侧屈腕肌腱桡侧屈腕肌位于前臂浅层,起于肱骨内上髁向外下止于第2掌骨底。腱性部分长度143cm±11cm,宽度62cm...  相似文献   

20.
下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综合分析下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学、下颈椎椎弓根钉的置钉方法、生物力学稳定性、适用范围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文献,分析总结椎弓根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基础、生物力学、临床操作技能、适应证及并发症等。结果下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学特点可满足下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使用,下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好,应用范围广,并发症可有效控制。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为下颈椎不稳定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