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面角度变化与退变性及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关系。方法对37例脊柱滑脱患者(L4-5,退变滑脱22例;L5-S1,峡部裂滑脱15例)与25例正常人进行对照检查。结果退变性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角度与对照相比明显偏向于矢状位(P〈0.01);而峡部裂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角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10);退变性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峡部裂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关节突关节面方向更接近矢状位,峡部裂腰椎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面无一定方向性,关节突关节角度的不对称可能对峡部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关节突关节角偏向矢状方向有早期出现滑脱的危险;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提示峡部裂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面角度变化与退变性及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关系.方法 对37例脊柱滑脱患者(L4~5退变滑脱22例;L5~S1峡部裂滑脱15例)与25例正常人进行对照检查.结果 退变性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角度与对照相比明显偏向于矢状位(P<0.01);而峡部裂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角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10);退变性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峡部裂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滑脱关节突关节面方向更接近矢状位,峡部裂腰椎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面无一定方向性,关节突关节角度的不对称可能对峡部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关节突关节角偏向矢状方向有早期出现滑脱的危险;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提示峡部裂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L4/5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后,不同范围关节突切除、椎间支撑植骨的生物力学强度,为临床切取双侧关节突用于椎间隙植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6具新鲜猪腰椎L3-L6标本用于实验,作者标本均采用L4/5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不同处理后分为以下4组:A组为正常组;B组:双侧关节突内侧1/2切除;C组:单侧关节突全切除;D组:双侧关节突全切除。分别对4组进行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曲及扭转测定,记录各组的应变、位移、刚度及扭角,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L4/5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的基础上,不同范围切除关节突、椎间植骨后的应变、位移、刚度及扭角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选择不同范围切除关节突的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4/5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和椎间支撑融合后行双侧关节突全切除对腰椎内固定后的稳定性无明显影响,为临床手术切除关节突行椎间植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突关节(zygapophyseal joints ,ZJ)区域的静脉走行,以期了解腰椎ZJ区域静脉分布特点,为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20具成人灌注尸体标本,显露腰椎侧方、后方及横突前方静脉,解剖显微镜下观测腰椎后方椎外后静脉丛、由椎管内穿出的椎间静脉、来自腰椎侧方的横突前静脉,以及注入的1‐4腰静脉(Lumbar Vein ,LV)和腰升静脉(Ascending Lumbar Vein ,ALV),获得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V常出现单侧LV缺如,总出现率为69.38%(111/160)。椎外后静脉丛由后向前走行并分为内、外丛,在峡部中份表面的外径:L1(0.93±0.13)㎜< L2(1.01±0.21)㎜<L3(1.20±0.12)㎜<L4(1.24±0.16)㎜;椎旁静脉丛由外向内走行并汇合至横突前静脉,其外径对比:L1(1.06±0.24)㎜<L2(1.11±0.32)㎜<L3(1.17±0.24)㎜<L4(1.20±0.15)㎜;部分椎管内静脉行至椎间孔下缘时汇合形成椎间静脉,其外径对比L1(0.88±0.16)㎜<L2(0.90±0.10)㎜<L3(0.94±0.30)㎜< L4(0.95±0.31)㎜。两侧观察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ZJ区域静脉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了解其分布特点,可方便术中操作,减少术中出血,避免重要组织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离体椎体经单侧和双侧椎弓根入路行椎体成形.对两种椎体成形方法的生物力学行比较研究。方法:采集尸体的腰椎标本(L1—L5),共20个椎体,分别进行非破坏性生物力学测试。然后在前屈压缩载荷下造成椎体骨折,同时测定极限载荷和刚度值。然后标本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经单侧椎弓根注入椎体4ml PMMA.经双侧椎弓根灌注4ml PMMA(每侧2m1)。椎体成形术后再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记录相关生物力学参数值。结果:两组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在非破坏性载荷下标本轴向刚度较初始有明显增加(P〈0.05),不同灌注入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修0.05),各组抗压极限载荷较初始都有显著性提高(P〈0.05),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修0.05)。结论:两种骨水泥灌注入路都能较好的恢复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能.两者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腰椎小关节囊对腰椎运动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取6具成人新鲜腰椎标本,每具标本均选取L4/5节段,制成6个L4/5功能单位(FSU)。包埋固定后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施10N.m的载荷,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测定,后逐级切断标本的单侧(左侧)及双侧小关节囊,重复生物力学实验测定,记录实验数据。结果切断两侧关节囊后,腰椎前屈运动范围从实验前的7.7°逐步增加到10.2°(P0.05),对腰椎后伸运动范围变化无明显影响(P0.05)。切断左侧小关节囊后,腰椎右侧弯运动范围较实验前增加[(7.2±10°)比(6.3±0.8°),P0.05)],对左侧弯运动无明显影响(P0.05)。切断两侧关节囊后,腰椎左侧弯角度从实验前的6.5°逐步增加到7.3°(P0.05),右侧弯角度从6.3°逐步增加到7.2°(P0.05)。切断单侧及双侧关节囊对FSU左/右旋转运动范围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腰椎小关节囊可影响腰椎前屈运动及腰椎侧弯时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尾寒羊L5/L6后部结构分级切除对腰椎扭转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利用改良的定位移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对小尾寒羊L5/L6后部结构依次分级切除:Ⅰ正常→Ⅱ全椎板减压→Ⅲ左侧关节突切除1/2→Ⅳ左侧关节突全部切除→V右侧关节突切除1/2→Ⅵ右侧关节突全部切除,Instron8874试验机依次测试标本左/右扭转椎间运动的变化,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后部韧带及其骨性结构切除即出现左/右扭转失稳(P〈0.05);关节突关节与扭转的稳定性特别是对对侧扭转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在保证手术视野的情况下,腰椎后路手术力求做到微创,尽量保留后部结构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突关节形态改变与退行性腰椎滑脱(DS)的关系。方法:选取L4-5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52例和同期无腰腿疼无脊椎滑脱的同年龄段患者56例作为对照。将DS组与对照组的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做比较;将DS组病例按其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分组比较不同退变程度下的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和滑脱程度的差异:同时做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与滑脱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DS组与对照组的L4—5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退变程度下的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差异无显著性(P〉0.05),滑脱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滑脱程度与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无相关性(r=-0.13,P〉0.05)。结论: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关节突关节的形态变化是腰椎退行性变的结果而菲其病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飞行学员招收工作中腰椎峡部上下缘连续性对腰椎峡部裂诊断的价值。方法将38例诊断L5双侧峡部裂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R或DR机行立位拍摄腰椎正、侧、双斜位X线片,8例加做腰椎CT。重点研究侧位片和斜位片腰椎峡部上下缘的连续性,其显示率两者间、与同体位峡部裂隙的显示率之间的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结果侧位片X线征象:L5峡部上下缘连续性中断的显示率为:81.6%。L5峡部裂隙的显示率为76.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斜位片X线征象:L5峡部上下缘连续性中断的单和双侧总显示率为92.1%。L5峡部裂隙的单和双侧总显示率为7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腰椎CT检查均证实了L5峡部裂的诊断。结论腰椎峡部裂的X线诊断中,峡部上下缘连续性中断与峡部裂隙的诊断价值相同,检出率高于后者,是X线诊断的直接征象,可单独作为峡部裂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Zhou Y  Luo G  Chu TW  Wang J  Li CQ  Zheng WJ  Zhang ZF  Hao 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9):1334-1338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实验以研究腰椎单侧小关节突分级切除后对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临床研究以评价内窥镜下单侧小关节突切除、腰椎间植骨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术的初期临床结果。方法选用5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制成5个L4~L5椎功能单位,以研究小关节突分级切除后对腰椎前屈、后伸、侧屈及轴向旋转运动范围的影响。并对23例手术患者的初期临床结果进行评价。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32~74岁,平均47.7岁。手术在内窥镜下单侧小关节突切除、椎间盘摘除、神经根松解和减压、自体松质骨椎间植骨、单枚椎间融合器斜向椎间植入,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同定。结果腰椎单侧小关节突分级切除对早期腰椎的前屈和后伸活动无明显的影响。当单侧小关节突切除范围超过1/2时,对腰椎侧弯和轴向旋转活动有明显的影响(均P〈0.05)。本组23例患者,疗效评定按照VAS疼痛目测评分法、ODI功能障碍指数和Nakai分级评定。根据Nakai分级,优15例(65.2%),良6例(26.1%),可2例(8.7%)。优良率91.3%。植骨融合率为95.6%。结论腰椎单侧小关节突切除范围超过1/2时,显著影响腰椎的稳定性。内窥镜下经单侧神经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一种可供临床选择的微创外科术式。  相似文献   

11.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CT下小关节形态学测量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的形态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发生中的关系。方法:对30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及30名正常人,通过CT扫描结果进行对照检查。结果:对照组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组的L3/4和L4/5小关节角分别为52.3°、45.1°和44.2°、34.0°,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峡部裂性滑脱组的L4/5小关节横径减少,L3/4和L4/5的小关节的不对称程度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的下腰椎小关节角偏向冠状位面,小关节横径减少,接触面积增大是其发病的原因之一,小关节的不对称性则加速了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比较传统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与椎间孔外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xtra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ELIF),在不同内固定方式下的稳定性。 方法 选取12具新鲜尸体腰椎(L3~S1)标本,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包埋。标本首先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的生物力学测试,数据取平均值,作为对照组,记为C组。随后将12具标本随机分为两组: T组(TLIF组)和E组(ELIF组),每组6例,各组再序贯分为3个亚组记为T1、T2、T3组及E1、E2、E3组。各组内固定方式如下: 单边固定TLIF(T1组),单边固定ELIF(E1组),双边固定TLIF(T2组),双边固定ELIF(E2组),单边固定TLIF+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T3组),单边固定ELIF+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E3组)。采用Panjabi内固定物稳定性试验法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计算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6种工况下的L4~L5节段角位移。结果 E1与T1组L4~L5活动度均较C组明显减小(P<0.05)。E1组各工况下的活动度小于T1组,尤以后伸、左侧屈、左旋及右旋时明显(P<0.05);E1组在各工况下的活动度明显高于T2组(P<0.05);E3组活动度除在右屈时活动度与E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工况下活动度E3组均明显低于E1组(P<0.05),而且在限定载荷范围内与T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当前载荷下E2组活动度与T2组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3组活动度与T3组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IF单边固定的稳定性优于TLIF单边固定,但其稳定性低于经典的TLIF双边固定,ELIF手术单边固定加用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后稳定性得以提高,在限定载荷范围内与TLIF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当,ELIF是一种安全有效,更加微创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腰椎后柱“骨-腱-骨“结构的完整性对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取1月龄小牛腰椎标本5具,于万能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模拟人体不同工况,对L3~4节段进行力学测定;随后进行各种模拟手术,于L4~5安装内固定并逐级切除后柱“骨-腱-骨“结构,依次测定经单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UTD组)、单侧椎板切除 双侧椎弓根钉和单枚融合器(BFC组)、双侧椎板及部分“骨-腱-骨“结构切除 双侧椎弓根钉和单枚融合器(BFC PBTB组)、双侧椎板及全部“骨-腱-骨“结构切除 双侧椎弓根钉和单枚融合器(BFC TBTB组)处理后L3~4节段力学变化情况.结果 行UTD后,邻近节段小关节应变、应力及椎间盘应力在前屈和侧屈时均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BFC后,在不同工况下椎间盘上的应力明显异常(P<0.05),前屈时小关节的应变和应力增加明显(P<0.05).行BFC PBTB/TBTB后,在不同工况下小关节应变、应力及椎间盘上应力的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轴向刚度在BFC组增加达到218.33 N/mm(P<0.05),但在BFC PBTB/TBTB组均下降,其中后两者分别下降17%、25%,与正常标本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中,后柱“骨-腱-骨“结构完整性的破坏有增加术后上位节段退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后部不同结构对胸椎脊柱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选用9具带有8 cm肋骨的湿润成人尸体胸椎标本(T7~T10),依次对同一标本T8~T9节段进行单侧小关节突关节及半椎板切除、单侧肋椎关节切除、后部韧带复合切除体及全椎板切除、双侧关节突关节切除、双侧肋椎关节切除共5种切除模型,对标本进行生物力学实验测试并记录各模型在5 N.m载荷下于前屈/后伸、左右侧弯、轴向旋转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将各模型ROM值分别与完整标本ROM值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结果与完整胸椎标本比较,单侧小关节突关节及半椎板切除后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轴向旋转方向上的ROM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双侧小关节突关节切除后,前屈/后伸、左右侧弯、轴向旋转方向上的ROM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后部韧带复合体切除后在前屈/后伸及轴向旋转方向上的ROM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切除双侧肋椎关节后胸椎在6个方向上的ROM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胸椎,小关节突关节在前屈/后伸和轴向旋转功能稳定性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单侧小关节突关节及半椎板切除后对稳定性的影响并不显著,后部韧带复合体在前屈/后伸时的稳定性中起到了控制作用,肋椎关节是胸椎脊柱功能单位机械性能中最为重要的后部稳定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对峡部裂性与退变性腰椎滑脱解剖学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108例腰椎滑脱患者,滑脱椎体均为L4,其中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峡部裂组)5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退变组)54例,均经MSCT检查确诊。分别测量2组病例的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椎间关节角度、椎弓峡部宽度、滑脱距离、滑脱指数。结果峡部裂组年龄、腰椎前凸角、椎弓峡部宽度小于退变组,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夹角、滑脱指数大于退变组(P<0.05或P<0.01);2组骶骨倾斜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发病年龄早于、滑脱指数大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椎弓峡部发育不良或形态改变(纤细)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发病的重要因素;椎间关节面与矢状面夹角变小以及腰椎前凸角增大在退变性腰椎滑脱形成中起一定作用。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CT征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9月在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153例腰痛患者的腰椎CT资料,采用观察CT骨窗轴位像关节突关节面、关节间隙、骨赘形成及骨质改变情况,依据LFJOA的CT征象将其分级.结果 Ⅰ级48例,Ⅱ级48例,Ⅲ级57例.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累及3节椎间小关节90例,2节42例,1节21例;同时伴有椎间盘膨出和(或)突出,累及3节椎间盘膨出63例,2节57例,1节33例.椎间盘膨出导致LFJOA的病变率高于椎间盘突出(P<0.05),腰椎4~5(L4~5)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生率最高,其次是腰5~骶1(L5~S1)和腰3~4(L3~4)(P<0.01).结论 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病变程度CT分级与椎间盘退变具有一致性,多层螺旋CT对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的评估和研究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比较椎间孔外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xtra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ELIF)与传统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在不同固定方式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将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腰椎CT片读入Simpleware 2.0,建立L3~L5的三维几何模型。利用Hypermesh,对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建立完整L3~L5节段有限元模型。对完整模型进行不同处理,分为正常标本对照组(C组),单边固定ELIF(E1组),单边固定TLIF(T1组),双边固定ELIF(E2组),双边固定TLIF(T2组),单边固定ELIF+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E3组),单边固定TLIF+对侧经 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T3组)。利用Abaqus 6.10,对处理组模型施加相应的载荷及运动附加力,计算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6种工况下的L4~L5节段角位移及其他生物力学指标。结果E1与T1组L4~L5活动度均较C组明显减小(P<0.01)。E1组各工况下的活动度小于T1组,尤以左侧屈及右旋时明显(P<0.05);E1组在各工况下的活动度明显高于T2组(P<0.05);E3组活动度明显低于E1组(P<0.05)。在400N的载荷下,E2组与T2组、E3组与T3组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IF联合使用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后稳定性得以提高,与TLIF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限定载荷下相当,是一种安全有效,更加微创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后路伤椎置入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刚度。 方法 取 15 具新 鲜猪骨胸腰段椎体(T11~L3)标本,随机分为跨节段双椎间 4 枚椎弓根螺钉固定组(4 钉固定组)、经伤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5 钉固 定组)、经伤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6 钉固定组),每组 5 具,建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模型,对 3 组标本进行后路短节段跨节段椎弓 根螺钉固定或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测试 3 组标本在正常、骨折、固定、疲劳状态下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的运动范围(ROM)以及生 物力学刚度。 结果 3 组标本的固定方法均能提高胸腰椎骨折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刚度;生物力学刚度方面,5 钉固定组、6 钉 固定组均明显高于 4 钉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5 钉固定组与 6 钉固定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运动范围方面,5 钉固定组与 6 钉固定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 4 个方向的 ROM 均明显低于 4 钉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5 钉固定组与 6 钉固定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经后路伤椎置入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可提高 胸腰椎骨折模型各个运动方向上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刚度,但经伤椎单侧与双侧椎弓根钉固定在刚度及稳定性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经椎间孔脊柱内镜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结构参数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术治疗,对照组给予椎间盘镜技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围术期相关指标、腰椎结构参数、运动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首次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腰骶角小于术前,L5/S1关节突关节角、、腰椎曲度L2~3关节突关节角,L3~4关节突关节角,L4~5关节突关节角大于术前,观察组腰骶角小于对照组,L5S1关节突关节角、、腰椎曲度L2~3关节突关节角,L3~4关节突关节角,L4~5关节突关节角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2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低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观察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切口小、术中流血少,术后恢复快,可显著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状,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脉冲射频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8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患者66例,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手术组(n=34)和非手术组(n=32)。手术组患者采用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根据患者需要可重复治疗;非手术组患者给予塞来昔布口服,1次/d,200 mg/次,2周后停药。记录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6个月、1年、2年时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后2年时进行腰椎功能MacNab疗效评定,分为优、良、可、差。结果 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法对患者VAS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时间对患者VAS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法对患者VAS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腰椎功能MacNab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5,P<0.01)。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脉冲射频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一种创伤小、相对安全、疗效明确稳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