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优越性,并分析术后胰瘘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为40例患者行胰体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开腹组与腔镜组。结果:40例患者中13例行腹腔镜手术,1例中转开腹,26例行开腹手术。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胰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腔镜组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优于开腹组。胰瘘患者与非胰瘘患者年龄、性别、BMI、病理类型、胰腺残端是否加固缝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瘘患者术前血淀粉酶高于非胰瘘患者。结论: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可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降低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对于术前血淀粉酶较高的患者,需关注其术后胰瘘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下,对胰体尾部肿瘤患者进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我院2008年2月—2010年4月对4例胰体尾良性病变施行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结果: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为235(115~30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00(100~45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2.8(10~21)d,术后有1例患者产生胰瘘,延迟拔管,治愈后出院。术后病理诊断为胰体尾浆液性囊腺瘤2例,黏液性囊腺瘤1例,胰岛细胞瘤1例。结论:对胰体尾部的良性病变行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是微创并安全的,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胰腺切除术后胰瘘(POPF)发生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我院2008年2月至2012年3月间施行腹腔镜胰腺手术25例,其中腔镜辅助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LAPD) 10例,完全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LDP)15例,术中及术后采取相应的胰瘘防治措施.结果 本组资料中发生POPF5例.胰瘘发生率为20%,其中胰瘘A级2例,胰瘘B级1例,胰瘘C级2例.5例患者均保守治疗而痊愈.结论 腹腔镜胰腺手术POPF发病率仍然较高.术中、术后对患者的恰当处理是减少POPF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29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胰瘘的危险因素。结果 293例患者中15例术后并发胰瘘,发生率为5.12%,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情况、高血压情况、胆总管结石情况、术后肠内营养情况、术后胆瘘以及术后腹腔感染情况等,其中糖尿病(P=0.039)、胆总管结石(P=0.034)、腹腔感染(P=0.046)、术后胆瘘(P=0.027)为主要危险因素,胆总管结石、腹腔感染、术后胆瘘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有胆总管结石、腹腔感染、术后胆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5月间83例行胰体尾切除术病人的术前基本资料、术中操作及术后治疗等临床资料,对其中并发胰瘘的19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行胰体尾切除术的83例病人中,术后并发胰瘘19例,发生率为22.9%,16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有效率为84.2%,2例病人行放射治疗后治愈,1例死亡,死亡率为1.2%。单纯缝扎和切割闭合器处理胰腺断端后胰瘘发生率分别为21.6%和23.9%。结论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仍然很高,术中正确处理胰腺断端及加强术后管理是预防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关键。胰瘘的治疗在于通畅引流、加强营养支持,并积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保留脾脏的胰体、胰尾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优势。 方法2020年5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例胰体、胰尾肿瘤患者,27岁,女性,MRI平扫+增强(上腹部)(1.5 T)检查提示:胰尾部占位,考虑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在全身麻醉下使用达芬奇机器人(da Vinci Xi,P8)辅助保留脾脏的胰体、胰尾肿瘤切除术。术后评估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手术并发症、患者术后恢复及满意度情况。 结果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好,无腹腔出血、感染,脾脏顺利保留。术后随访1年,患者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患者满意度高。 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保留脾脏的胰体、胰尾肿瘤切除术具有较传统腹腔镜手术更加高清的手术视野、安全且精准的手术操作,保留脾脏安全,可行度比传统腹腔镜手术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行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36例;25~72岁,平均(44.7±15.3)岁。结果:37例行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肿瘤直径(44.6±20.3)mm;12例采用Kimura法行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LSPDP),肿瘤直径平均(29.5±20.2)mm。21例良性、交界性及低度恶性肿瘤行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肿瘤直径平均(47.5±21.2)mm,其中8例肿瘤直径≤40 mm,13例>40 mm;10例良性、交界性及低度恶性肿瘤患者行LSPDP,肿瘤直径平均(45.8±16.3)mm,其中8例肿瘤直径≤40 mm,2例>40 mm。两组患者肿瘤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良性、交界性及低度恶性胰腺肿瘤患者,肿瘤直径>40 mm时,多与脾脏动静脉关系密切,不宜实施Kimura法保留脾血管LSPDP(χ~2=4.763,P=0.029)。49例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患者中46例发生生化漏,3例B级胰瘘,无C级胰瘘发生,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不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风险。37例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3.4±0.8)d,术后平均住院(11.6±2.8)d;12例LSPDP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3.3±0.8)d,术后平均住院(10.2±2.0)d。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P=0.61;t=1.68,P=0.10)。结论:对于胰体尾良性、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肿瘤,选择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是安全、可靠的,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  相似文献   

8.
由于腹腔镜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逐渐获得重视, 其视野清晰、伤口小、恢复快的特性日益获得外科医师和患者的青睐。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依次为胰瘘、出血、胃瘫、胰腺功能不全和伤口感染, 其中, 术后胰瘘及其相关并发症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常见的致死原因。本文谨为术后胰瘘的认识历程, 结合近年来对术后胰瘘的研究进展, 探寻胰瘘发生、发展的潜在机制, 总结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胰瘘预测模型及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胰体尾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0例胰体尾部神经内分泌肿瘤行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肿瘤大小匹配(1:2)胰体尾神经内分泌肿瘤行开放胰体尾切除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开放组与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开放饮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引流管拔除时间优于开放组(P0.05)。开放组与腹腔镜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55%vs. 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胰体尾神经内分泌肿瘤创伤小、康复快,安全、可行,可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预防胰瘘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胰空肠端端套入式吻合,辅助应用医用胶,主胰管内置入导管,留在空肠内,超过胆肠吻合口,胆总管内不放T形管。结果 9例患者术后无胰瘘、胆瘘,并发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术后随访无胆道梗阻、糖尿病。结论 此吻合法操作简便,吻合牢靠,胰液引流通畅,肠袢张力低,能较好地预防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distal pancreatectomy,LDP)的手术体会,探讨其治疗胰体尾肿物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沧州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诊断为胰体尾部占位性病变,行LDP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13~75岁,平均(41.3±3.7)岁;术中根据肿物性质、肿物与脾血管解剖关系以及术中脾脏具体的损伤程度决定是否保留脾脏。 结果本研究纳入的32例胰体尾部占位性病变的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因肿瘤较晚侵犯了部分横结肠所以选择了中转开腹行胰腺尾部肿瘤+部分横结肠切除术,其余31例患者均顺利在腹腔镜下完成胰体尾肿瘤切除术。其中行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spleen preserving laparoscopic distal pancreatectomy,SPLDP)12例[其中应用Kimura法(脾血管保留) 8例、应用Warshaw法(脾血管切除)4例],腹腔镜联合脾脏胰体尾切除术20例。平均手术时间(252 ±7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62±51)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1.6±3.2)d。32例胰体尾占位性病变患者的术后病理分别为:实性假乳头状瘤10例、浆液性囊腺瘤6例、黏液性囊腺瘤4例、神经内分泌肿瘤4例、腺癌3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3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胰尾部外伤性损伤1例。术后并发症:胰瘘10例,该10例患者通过保证创面通畅引流,同时给予抗感染、抑制胰液分泌等对症治疗后好转痊愈出院;乳糜漏1例,术后通畅引流,逐渐退管、闭管后好转痊愈出院;腹腔出血1例,通过给予生长抑素、止血药等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新发糖尿病5例,术后内分泌科随诊控制血糖。 结论LDP治疗胰体尾肿瘤是安全有效的,但是需要具有丰富腹腔镜手术经验的术者实施,术前综合精准评估制订良好的手术策略,术中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是提高LDP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对胰体尾部良性肿瘤进行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评估。方法:2008年2月至2010年6月对5例胰体尾良性肿瘤病人施行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结果:5例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为204(115~29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10(200~45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4(10~21)d。术后1例病人发生胰漏,延迟拔管后治愈出院。术后病理诊断为胰体尾浆液性囊腺瘤3例,黏液性囊腺瘤1例,胰岛细胞瘤1例。结论:对胰体尾部的良性病变行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是微创、安全的,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总结2006年2月—2010年8月1 6例胰体尾部良性和交界性病变实行了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为保留脾脏血管胰体尾切除,1例为切断脾血管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结果术后发生胰瘘9例,切口感染1例,腹腔出血3例(其中1例为胰瘘后发生出血),胸腔积液2例。9例胰瘘者,8例经非手术治疗,3~7周痊愈,1例并发出血后行数字减影脾动脉栓塞止血,第17周痊愈。另2例腹腔出血者,1例经非手术治疗治愈,1例二次手术,见脾静脉分支出血,结扎止血。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胰体尾部良性和交界性肿瘤,可首先选择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手术安全,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高危因素和替代胰瘘风险评分系统对预测术后胰瘘发生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同一手术团队自2015年1月1日起至2019年1月1日收治并实施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对影响术后胰瘘发生情况的临床因素进性单因素分析;根据替代胰瘘风险评分系统计算术后胰瘘发生的概率。结果纳入此次研究的患者共195例,术后共计66例患者(33.8%)出现胰瘘,其中包含生化瘘41例(21.0%),B级瘘25例(12.8%),无C级瘘发生。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后胰瘘的发生与术前合并糖尿病、胰管直径≤3mm、胰腺质地软、胰体组织CT值40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胰管直径≤3mm、胰腺质地软是影响PD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替代胰瘘风险预测系统预测术后胰瘘的灵敏度为82.1%,特异度为84.4%,曲线下面积为0.900(95%CI:0.851~0.948)。结论替代胰瘘风险评估系统参数客观,操作简便,在术后胰瘘发生情况的预测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未来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的研究来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1月至2016年4月为3例胰腺体尾部肿瘤患者行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均成功施行腹腔镜下保留脾血管的保脾手术,无中转开腹,其中1例术中撕裂脾静脉,腹腔镜下缝合脾静脉撕裂处,成功止血,72 h后恢复进食。1例患者因囊性肿瘤巨大,术中囊液外溢,造成术后胰腺切除区形成直径3 cm包裹性积液,术后2周自行吸收。术后病理均回报为胰腺粘液性囊腺瘤。出院后随访3~12个月,未见远期并发症及复发病例。结论: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目前已成为治疗胰体尾良性肿瘤安全、可行的新选择,因其创伤小、康复快,已成为治疗胰体尾良性肿瘤的常规手术,目前也可在基层医院开展,但此术式仍需严格遵守循序渐进的推行原则。  相似文献   

16.
胰岛素瘤腹腔镜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Dai MH  Zhao YP  Liao Q  Liu ZW  Hu Y  Guo JC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3):165-168
目的 评估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25例胰岛素瘤患者,分别行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术(腹腔镜组,10例)和开腹胰岛素瘤切除术(开腹手术组,15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肿瘤发生部位、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平均住院天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腹腔镜手术组仅1例并发胰瘘,开腹手术组3例并发胰瘘、2例并发腹腔感染、5例并发胸腔积液,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腹腔镜手术组(P〈0.01)。结论 位于胰体或尾部的胰岛素瘤行腹腔镜下胰岛素瘤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并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经典的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瘘的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肠吻合口瘘(均为C级胰瘘)的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外科治疗效果。结果 8例均救治成功,术后均未再出现B级或C级胰瘘,腹部症状和体征逐渐消失,平均住院时间31.9 d。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严重胰肠吻合口瘘应当早期发现,及时进行手术处理;术中腹膜腔彻底的清洗、恰当的缝合、充分的减压与引流,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distal pancreatectomy,LDP)与开腹胰体尾切除术(open distal pancreatectomy,ODP)的疗效,探讨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施行的17例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患者与20例开腹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腹腔镜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禁食时间、住院时间较开腹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保脾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开腹组5例胰漏,1例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腹腔感染,腹腔镜组4例胰漏.结论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是安全可靠的,短期预后优于开腹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辅助各种胰腺手术对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以及与传统开腹及腹腔镜辅助下胰腺手术优势的对照分析。方法对我院自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完成的机器人辅助胰腺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中段切除术及胰体尾切除术。并与同期进行的开腹胰腺手术(开腹组)和腹腔镜辅助下胰腺手术(腹腔镜组)患者进行疗效及胰瘘对照分析。结果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辅助下共有135例,完成手术132例,中转开腹3例。完成机器人辅助系统胰腺手术的患者中,4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平均术手术时间(415.6±114.0)min,术中平均出血(442.0±281.9)ml,术中输血11例,术后发生胰瘘8例,平均术后住院时间23.2±11.0天;64例胰体尾切除术平均术手术时间(159.0±84.3)min,术中平均出血(221.3±290.5)ml,术中输血3例,术后发生胰瘘18例,平均术后住院时间20.0±10.7天;24例胰中段切除术平均术手术时间(192.5±52.0)min,术中平均出血(120.0±105.8)ml,无术中输血病例,术后发生胰瘘9例,平均术后住院时间(21.2±8.1)天;机器人系统辅助下胰腺手术术后并发症共46例,除4例术后出血、1例吻合口破裂、1例输入袢梗阻以外,其余均经过保守治疗后康复。术后病理示:44例为恶性肿瘤,切缘均阴性;88例为良性肿瘤。与开腹组对比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减少,住院时间缩短。与以胰体尾切除术为主的腹腔镜组相比,机器人辅助系统优势相对较小。结论对于可切除的胰腺肿瘤,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可以有效降低胰瘘的发生,减少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的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5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4例行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 结果 4例病人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80~450 min,术中出血250~600 mL,术后并发A级胰瘘3例,无其他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10~22 d。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胰头部浆液性囊腺瘤2例,导管内分支型乳头状黏液瘤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结论 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治疗胰头部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安全,有效、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